❶ 有誰知道一部電影叫什麼妖姬的,裡面有個女的什麼都會變,變過摩托車和撞球機好想是香港科幻片有誰知道
《妖獸都市》是由徐克、麥大傑執導,黎明、張學友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1992]。 影片講述了未來世界人類和妖獸為戰,但最後都領悟出只有和平才能拯救世界的故事
❷ 有一個電影什麼妖姬,裡面有一個卷發黑人,然後一個穿的很怪的很白的人唱歌,有一個人喝茶,他就一直看
唱歌
❸ 1O年前看過一部科幻電影,看了一半好像叫什麼妖姬,有個女2號能什麼都變,變過摩托車和撞球機,男1號
妖獸都市(1992)
我記得早上有人問這個問題,也有人回答了這部電影,不是你么?
❹ 性感得不得了(沙漠妖姬)影評
第一次真正接觸西方人的變裝文化,是因為美國的真人秀節目Rupaul's Drag Queen Race,中文的視頻網站用著重口味人妖撕逼大戰等等博人眼球的字眼作為標題,若是零散的看上幾集你會發現這是一部低成本的變裝版"全美超模"。就是這番小眾且時而狗血的真人秀節目卻讓我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補完了全番。或許與男性審美視角不同。有人說,女性是天生的雙性戀者,更容易被美的東西所吸引而無關性別。而這群被稱作DragQueen的女裝漢子,在我看來,相當的性感。
作為一個東方女性要來闡釋DragQueen的文化,可能多少有點說不清楚,維基網路解釋說變裝皇後是指通過穿女性服裝來扮演女性的男性,且變裝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有些是想效法展示女性之美,有些只是為了吸引目光。變裝皇後DragQueen,實際上是皇後(Queen)這個詞語的一個變體。皇後這個詞語的使用頻率不高,是對有濃重女性氣質的男同性戀的帶有嘲笑意味的稱呼。和其他的貶抑性詞彙一樣,當一些非同性戀者使用Queen這個詞時,常常帶有侮辱的性質。但在一些同性戀圈內使用這個字時,皇後卻是帶有喜愛和贊賞的性質。這種文化發源於是19世紀,甚至更早。據不完全統計,DragQueen多數都有酒吧表演的經歷,同時在時尚界或是演藝界,佔有一席之地。
早在中國超女紅透半邊天的時候,在韓流花美男占據各大熒幕的時候,人們說,這是一個性別模糊的時代。而如今的變裝世界似乎要更加暴力一些,她們追求的不再是誰比誰更女人(要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勝利的命題),而是誰更加美麗。這就意味著只要你足夠完美,鬍渣和高跟鞋也可以同時存在。不同於超女或是花美男,變裝者肆意地暴露著不和諧的反差感,無時不刻地挑戰著人們的視覺神經,不得不說,這份瘋狂與招搖,真地很性感。
電影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翻譯為沙漠妖姬。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應該很少有人會被題目吸引而來,還好雨果叔的金字招牌夠硬,才沒能讓我錯過這樣的好電影。沙漠+變裝皇後這樣的設定,本身就很吸引人,但能把變裝皇後和公路元素組合到一起的導演,也絕非那麼簡單,他不炒LGBT的冷飯,也不做澳洲中部風景片,他和我們談人性。每一個人身上都擔負著無數的社會角色。三個變裝者,同時也是單親孩子久不遇的父親,是剛剛痛失愛人的遺孀,是離家出走的公子哥。初識之時,絕大多數人拒絕理解,亦拒絕迎合,更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戲弄,並對此拳腳相加。即使掌聲雷鳴,也揮散不去眼神的難堪,嘴角的輕蔑。
雖然不能被所有人理解,但生活並沒有因此變得糟糕。米芝一路憂心自己不是合格的父親,兒子卻無條件地接受了他;班麗娜曾因愛人地離去對生活絕望,最終收獲了值得相守的愛情,費莉茜性格乖張,四處碰壁,還好始終有朋友相撐。作為觀眾,欣慰於圓滿結局的同時恍然大悟,生而為人何必要去迎合不相乾的人,他們並不能決定你的人生。而這個世界這么大,總有人會懂。只為自己,為支持你的人而綻放的人生,同樣能收獲幸福。
我曾經在一家布里斯班市中心的青旅里第一次遇見變裝者。這幢舊建築物的地下室二層是一間Club,當晚的Party主題是Lady's night,好多人對今晚的DragQueen表演感到期待。正當我對Party海報感到好奇,一個變裝者朝我打了招呼。彩色假發,靚麗濃妝,還有肌肉滿滿的胸部——性感得不得了。她熱情地邀請我去看錶演,我卻擺著電影當中的鄉下鬼佬相同的丑臉。絕不是因為敵意,而是信息量太大導致的大腦當機。作為一個外國人,那一刻的交流能力和英語能力都退化為零。不管哪一次想起來或是講給別人聽都覺得很好笑。。。有了親身經歷,再去解讀澳洲中部人民地可愛模樣便不覺得奇怪,理解的前提是了解,沙漠妖姬將一種五彩繽紛的文化帶去了不毛之地,做的就是這樣一種身先士卒的嘗試。或許當下一批變裝者到來時,人們便能像對待普通表演者那樣接受她們。
說真的,如果說普世價值觀是出人頭地獲得社會肯定,這幫秀著一腿兒黑絲的大姑娘們絕對是逆其道而行的叛逆者,不在乎多數人的眼光,每一次亮相都驚艷到死。實在是讓人佩服這份追逐夢想、堅持自己、性感得不得了的勇氣。
❺ 找尋電影《生化妖姬》
無影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