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下定決心忘記你 【大哲】裡面的MV男女主角是誰啊有這部電視或者電影嗎
下定決心忘記你
詞曲:曼萱
演唱:大哲
作為內地樂壇倍受關注的大哲,攜最新歌曲《下定決心忘記你》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他用優美磁性的聲音、安靜帥氣的形象、真誠且認真的從藝態度,征服著每一位聽過他歌曲的人。
而大哲《下定決心忘記你》,誰沒聽過這些當紅的歌曲就肯定是out了。雖然自始至終這歌曲MTV幾乎沒有在電視台中播放,流傳的音樂CD卻在大街小巷中到了人人會唱的地步。聽過一次後買碟、上網下載、反復試聽的歌迷不在少數,相信此次大哲所帶來的《下定決心忘記你》也一定會給聽眾帶來驚喜,他的甜蜜愛情演繹,他的深情款款,他的纏綿低回,叫人無法不動容。
大哲有著陽光健美的外型,感性十足的嗓音,他的歌曲有輕快活潑的節奏和清新張揚的曲風,再加上他驕人的音樂天賦和音樂功底,想不被人關注真的很難,大哲的現場表演更是他歌唱魅力體現的最佳時刻,你會立刻被這個男生感染得一發不可收拾,且欲罷不能。
此歌曲為翁立友的《送行》翻唱版。伴奏大體相同,歌詞改變較多。還有其他歌手將其翻唱。
這種MV都是原創的,不可能取自其他的影視作品的,如果真的那樣做,是要被控侵權的。
② 佛教的特點 急急急
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的可以發現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為了解釋的方便,我把它歸納為十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個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個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這個神能夠呼風喚雨,點石成金;他主宰著人類的吉凶禍福,它操縱著萬物的生死榮辱。人類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贊美與謳歌,把一切成功與榮耀歸於萬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對他的只有墮入地獄,絕無抗辯申訴的餘地。
而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里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唯我獨尊』的『我』字,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釋迦牟尼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於自己的行為之善惡與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贊美與謳歌不能離苦得樂,只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凈化、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釋迦牟尼也不能像變戲法似地點石成金。他主張」要收獲什麼,就先要栽種什麼「。他不能使一棵蓮霧樹長出蘋果來,你若想收獲蘋果,就先要播下蘋果的種子。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告訴你如何栽培,以便來日有豐碩的收獲,但栽培的工作還是要你自己動手。
梁啟超先生在《學問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過這樣的比喻嗎?他說冬天曬太陽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次),無非是為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但這一條路卻是要自己憑著毅力、智慧、恆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說:『工作須你們自己去做,因為我只教你們該走的路。』
成佛沒有捷徑,修行是點滴功夫,『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說佛是真平等者,並不是信口胡說的,我們先就當時印度的社會背景來觀察:誰都知道釋迦牟尼時代的印度,社會分成婆羅門、貴族、平民、奴隸四大階級,而貴為太子的釋迦牟尼眼見社會階級的不合理,毅然樹起平等的旗幟,主張廢除階級對立,倡言眾生平等。
請諸君好好地想一想,歷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賤低下的階級要求『提高』和顯貴高上的階級平等,絕對沒有像釋迦牟尼一樣的,自己願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與平民、奴隸平等的。由於他這種大公無私,無所為而為的作風,所以我說他是真平等者。
同時佛教又主張『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又把平等的意義推上更進一步的境地。
我想『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的意思,一定還有些同學們不太清楚,在這兒我應該簡單地敘述一下:
(一)無緣大慈:佛教主張不但對跟自己有關系的人要慈愛,如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等;同時對跟自己沒有親戚、朋友關系的人也要慈愛,如跟我從不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人,也一樣地關懷愛護。『無緣大慈』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一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
儒家所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可表現『同體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
最後我要加以說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現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觀念,並不只局限於萬物之靈的人,佛教反對」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都是被創造來給人飽享口腹「的論調。一切動物臨死時的悲鳴哀號,真是慘不忍睹,慟不忍聞,連孟子都要慨言:『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進一步地肯定,這些被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所濫捕亂殺的動物,無不具有佛性——一種來日可以成佛的潛能,縱使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在形體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權利上,在佛性上卻是平等的。就像一個窮凶極惡或是愚蠢無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樣,我們要以『人道』來對待他,用『人道』來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說:『天有好生之德。』又說:『萬物與我並生。』都是一種視萬物為一體的平等思想。只是沒有佛教說得如此透徹罷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他姓喬答摩,名叫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生於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鄰尼泊爾南方國境,卡德曼多約二百公里處倫明麗的地方。
他在廿九歲那年舍棄了即將可以繼承的王位,出家學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六年後,也就是卅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從此人們才稱釋迦牟尼為佛陀,或簡稱作佛。意即:真理的覺醒;或簡稱作:覺者。
我簡單介紹佛陀修行的經過,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各位,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萬萬的人類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證果。
釋迦牟尼——他祗是人類無數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佛與我們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個『覺』字的不同罷了。即韓愈說的:『聞道有先後。』
第四、 佛教不承認有頑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說法,他們的教主或萬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誘之後,或苦口婆心、諄諄教誨之餘,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覺悟,投靠到神的旗幟下,懺悔、承認自己是個迷途的罪人,可憐的羔羊的話,那麼一旦最後的審判到來,一律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
古人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世上做人父母的,永遠敞開著大門,盼望著浪子能夠回頭,盡管他們的子女是個罪惡滿盈的強盜。從來沒有一對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遠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地獄中受苦的。
佛教承認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認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惡,而是無知,一切罪惡都是由於無知(佛教叫『無明』)所引生出來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開導、啟發眾生,就變成佛的責任了。佛關懷眾生,『如母憶子』,不但不忍心眾生身受地獄之苦,而且廣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誓願。(菩提是『覺悟』或『正道』的意思,證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願!這才是真博愛!這才是真憐愍呀!
第五、 佛不是獨一無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點里,已經提到過佛與眾生,只是在於覺悟時間的先後而已。韓愈說:『聞道有先後。』正可拿來做輔助說明。
『佛』只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就像我們稱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為『教師』一樣,教師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師,處處可以有教師。同樣的道理,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一個人,人人可以成佛,處處可以有佛,不只這個世界有佛,宇宙中無數個星球上都可以有佛。(當然也有眾生。)
這一點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認他們『獨一無二』的神,而盡力地攻訐、否定他教的神,稱他教的神為『假神』。
同時在他們的教義下,人類無論如何地努力奮斗,永遠不能與神並駕齊驅,同處於平等的境地(永遠是主僕關系)。因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過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說法,宇宙萬物是由萬能的主所創造的,他們的證據是舊約中的『創世紀』。
其實稍為有點思想的人,馬上就可以會意『神』也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人類憑著自己的觀念和形像造神。而人類創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釋『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稱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從何而來?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說:『神是萬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親愛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夠『自己存在』,換句話說他不用被別人創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麼『神創造宇宙人生』的觀念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這里我們列下一個數學式子來說明這個問題,雖然不十分恰當,但多少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
假設宇宙人生的起源為X。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這樣的,他們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設,直接就寫了答案:X=神
然而神是從那兒來的呢?請看下列的式子:X=神=Y
稍有數學觀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個未知數,換句話說這個問題照樣沒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創造萬物』的假設,根本就不承認宇宙有第一個『開始』。所謂一件事的『開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結束』而已。在一連串的因果關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
張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麼是佛法?》一書中,對這個問題曾經做過如下的解釋:『「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所產生的),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系。』
比如說我們去看第三場的『亂世佳人』電影,從七點『開始』演,到十點』結束』,但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第三場電影的『開始』,其實就是第二場的『結束』,而第三場的『結束』,不就是第四場的『開始』嗎?
所以說『開始』這個概念,只是對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義;對整個錯綜復雜、因果相續的宇宙而言,就沒有意義了。時間是流動不息的,誰能從中找出停止不動、所謂『現在』的一點來?然後說這一點就是『開始』呢?
其實佛教對於討論這一類對人生沒有利益的問題,(哲學上的形而上學)並不感興趣,因為宇宙是無始的,也是無終的,人們殫精竭慮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將是枉然的,徒勞無功的。當你千辛萬苦尋求到『第一因』時,你勢必發覺在它之前還有一個『因』。如此循環不息,周而復始,你永遠尋求不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第一因』來。
同時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如果你還是要鑽牛角尖,那麼當你還沒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時,你可能已經死了。
在佛經里,有一段極精彩的比喻:
『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箭拔出來,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誰,他是剎帝利種?婆羅門種?吠舍種?還是首陀羅種?他的姓名與氏族是什麼?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是棕還是金黃色?他來自那一城市鄉鎮?我不願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那種類型的箭?箭羽是哪種毛制的,箭簇又是什麼材料製成的?......」 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這些答案前,這個人必當死亡了。』 其實現實中的問題是,先把箭拔出來治療傷口,而不至於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費篇幅和時間,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問題。因為追求也是無用的,同時也是對人生無益的,這些跟人們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無關,不能使人從而得到寧靜、解脫的快樂。
話題稍微扯遠了點兒,現在我們再談佛教反對宇宙萬物是由神所創造的觀點,而認為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比如我們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積;湖泊是凹地積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則是木匠用木頭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開則不復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則成凹地,哪來『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請問『桌椅』在哪?
這些有形體可見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簡稱它們叫『色』,因為它們只是『因緣暫時的聚合』而已,並不是真實不變的,所以我們說它們是『空』的——沒有永存不變的實體。這就是佛經上『色即是空』的簡單道理。
然而,佛教說『色即是空』,這『空』字並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一種含著』妙有』的『真空』。這句話怎麼個說法呢?我且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續加熱後就變成水蒸氣了,再也看不見水的影子。但這並不是說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當水蒸氣遇冷的時候,又會還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學的人,都知道水是氫氧的化合物,換句話說『水』不過是氫和氧暫時的化合『物』而已。水經過電解以後,又會變成氫氣和氧氣了。依此類推宇宙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不是因緣暫時聚合生成的,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因緣合則生,因緣散則滅,哪裡有創造萬物的『神』?哪有被創造的永恆不變的『萬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對眾生說法,都是針對不同的根機,隨著時空的不同而設教。佛因為教化的對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釋:例如:對於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訴他能夠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當下即悟的道理;對於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訴他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對於熱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訴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對於消極悲觀,認為人生毫無意義,生命全是虛無空幻的人,佛就告訴他『人生是難得的,生命是寶貴的,人可以藉努力以獲致幸福和快樂。』來鼓舞他的勇氣和信心。
同樣的道理,由於時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說明:例如:台北的人問佛說:『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於回答高雄的人則說:『北上。』依此類推,因為眾生所處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樣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個法門(法門就是修行的方法)。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為適應眾生的根器,為對治眾生的煩惱而創設的。如果沒有眾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葯』,眾生沒有煩惱的『病』,葯就不需要了。
佛法傳世逾二千五百餘年,能適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眾生,這就是他能夠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這種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講的道理,雖然最終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並不抵觸。(所謂『出世』並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改造這個世間,重建這個世界。)
佛經上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明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這世界上的人類,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為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去普渡眾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因為一直是在這個世間進行的呀!
而佛經上雖然有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等凈土,勸人念佛往生彼國,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諦的人都知道,這是諸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宜方便,佛教最後的目的是在於『化人間為庄嚴凈土,變地獄為極樂世界。』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並不是要人逃避這個世界而躲到西方凈土去享福。
第九 佛教沒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認他們自己所信的宗教教義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為『邪說』。
而佛教認為一切宗教,祗有教義深淺的區分,很少有好壞邪正的差別的。任何一種能夠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對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則這個宗教早就被人類的『智慧』所唾棄,同時也被時間的浪濤所沖失了。
問題只是在於某些宗教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少數的快樂;而有些宗教則能予人以永恆的、多數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屬於為數不多的後者之一。
在佛法傳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與其他宗教和平共處,歷史上為了傳教而與其他宗教發生流血沖突的事,在佛教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這里我要請朋友們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紀),遵照釋迦牟尼的寬大慈悲、兼容並蓄的遺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誥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能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 『因此,講和諧才是最好的。大家都應該諦聽,而且心甘情願地諦聽其他宗教的教義。』(諦聽即留心聽。)從這一段文字看來,這種寬容和誠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貴的遺產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來是沒有國界的,它不須任何宗教的『商標』。它也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教,或屬於任何時代中的任何一個人。所以佛所說的真理,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因為佛只不過是一個『真理的發現者』而已,就像牛頓所發現的『地心吸引力』,並不是牛頓專有的一樣。因此佛教認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恆不變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愛你的仇敵。』雖然出自於聖經,但佛教毫無疑問地承認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與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納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經上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說的話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懷疑的『真理』。誰要是不服從或稍微表示懷疑,那麼必遭天譴神罰。
在外教的經典里明白地記載著:人類的始祖因為違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遠地被趕出了伊甸園;而且他們的子孫——也就是千千萬萬的人類,包括以前、現在和未來的,也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釋,這叫做『原罪』的遺傳。不過;我只聽說過某些疾病會遺傳,沒有聽說過『罪』也會遺傳的。除了古代專制野蠻時代,一人犯罪,全族會遭受誅連,以致被斬盡殺絕而外;現在任何一個進步的文明國家,父親犯罪,父親坐牢,跟妻子兒女扯不上半點關系的。
而佛教就是這種主張:佛教認為一人做事,一人承當,父親殺人,兒子是下不了地獄的。(兒子也不能代替父親受罪。)
我有一個要好知己,他本來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以前我們常為了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驅逐出境』的故事,辯得面紅耳赤。
以下是我們當時的談話:
『亞當他們為什麼會被趕出樂園呢?』我問。
『因為夏娃不聽神的話,受了毒蛇的引誘偷吃了禁果,他違抗了神的命令。』
『請問神是全知全能的嗎?』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請問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曉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誘嗎?』
『不知道的,因為神要試驗亞當、夏娃是否聽他的話。』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麼他還能被稱作全知全能嗎?』
『咦?喔,錯了,上帝事先當然是知道夏娃會受不了引誘的。因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該死,剛才我冒瀆了神,說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見風轉舵,可是他沒想到另一邊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誘,卻還要讓毒蛇來引誘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後還要懲罰他們。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納人於罪嗎?』
『咦?』我的朋友終於為之語塞。
亞當和夏娃就是這樣糊里糊塗地被趕了出來的。我們也是這樣糊里糊塗地跟著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話總是對的,違抗神的話,後果就是這樣悲慘。但是神自己卻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話』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斷?太專制?
除此以外,在各種宗教經典中,時常記載神因人的不聽話而震怒的故事,處罰的方式包括用慘絕人寰的洪水來淹沒人類;用瘟疫來殺害人類。
在佛教經典里,絕對找不到佛會發怒的記載,更不會有這種殘酷、無情的處罰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們所看到的他們的導師,總是和顏悅色,慈悲安詳的,他對好人如此,對壞人也是如此。
佛對自己所說的道理,絕不強迫弟子們接受,他還鼓勵他們懷疑發問。一直到他八十歲在婆羅雙樹間即將臨終時,仍然諄諄地教誨,反復地詢問弟子們還有沒有疑問。
佛說:『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遠不悟。』
佛也在最後的教誨時說:『我沒有想過你們弟子是我的,眾生是我的......我不過是你們當中的一個,常常和你們大家在一起。......我從不壓迫別人,也不會要人來服從我。』這是多麼慈祥,多麼感人的遺教啊!
佛教這種准許以及鼓勵信徒對教主本身所說的道理,自由懷疑發問,進而深入探討的精神,我想是舉世無雙的吧?
朋友們,真理是不容許強迫別人接受的,勉強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愛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復地思辨,才能更加地顯出它的精神和價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與經典是允許被懷疑、討論和追究的。
歡迎有研究精神,有獨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聰明的同學們來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
③ 請教學佛有體會的朋友
下面內容是我自己寫的,想讓你看看:
善的真諦
什麼是利?就是權、錢,能給自己獲得物質享受、支配外在世界的物質保障。
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利」與「惡」常常聯系在一起,得到了「利」,也做了惡。也許有人覺得做惡沒有什麼,其實,做下的惡就是附在這個人身上。做的惡越多,身上的惡也就越多。科和惡總是把人送向天堂(不是真正的),又把人推向地獄。把自己和外在世界割裂開來,是人最愚蠢的選擇。
現實中的人,總是受「趨利避害」的本性所支配。這種力量讓人迷失本性、把社會、世界離我們真正嚮往的世界越來越遠。而且使人認為,現實中的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天堂,其實我們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強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動物世界無異(極端化的話,人的生命就是爭奪、不是爭奪別人,就是被別人爭奪、在六道輪回中,「修羅」界就是這樣,無時不刻地戰爭,殺人或者被殺,永無寧日),對這樣的世界、人間。不知不覺,被奴役、支配,而且還覺得很舒服。
做為一個人,上天賜於我們身體,賜於我們感官,讓我們感知這個世界、讓我們得到身體、感官帶來的滿足和歡樂。
成為一個人,上天又賜於我們「自我」意識,讓我們體驗感情付出與收獲、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讓們個人意志得到滿足和快樂。
對每個人而言,身體、自我,使我們得到很多(有歡樂、有痛苦),但也同時給我們帶來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和限制。蒙蔽、錯誤引導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甘於受到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支配。遠離真正的自由和快樂{沒有痛苦、只有歡樂(不是一般意義的快樂,不是由身體、自我得到滿足得到的快樂)祥和的世界,這樣的世界存在於我們的感知之外,甚至我們心靈之外}。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善與惡的區別,才是最根本的區別,其它的,都是沒有意義的區別。
因為善(趨善、向善、心中有善、以身行善),而無我,從「小我」走向「大我」,解放心靈,讓我們的心靈擺脫身體、自我的雙重枷鎖、消滅矛盾、超越物質的有限。到達善的終極世界,走向真正的自由與快樂。(世界是善、惡兩極的,無論是善的終極、還是惡的終極都是世界的不同形式。世界是始於善,終於善,也可終於惡)
塵世中的修煉,不只是參透這個世界的法則(參透自我、參透善惡),讓心靈從身體、自我的限制中走出來,一次次的用身心去證明、體驗善的境界,在生活中、在自己的生命中,讓自己整個身心遠離惡的包圍、進入善的圓融世界。讓一個人的心靈徹底質變的過程。
人只要有身體、自我,就會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就會有對「利」的爭奪,就會產生矛盾沖突,就會在解決矛盾沖突的斗爭、戰爭,就會分出強弱,在大部分情況下,強的越強,弱的越弱,但有時,強的會衰敗,弱的也會走向強大,所以,做為強者,有衰敗的可能和危險,沒有絕對的保障,而弱者,長期受強者的打壓。存有積憤,所以不管強的,還是弱的,都是在「惡」的世界中體味痛苦。在佛教中「六道輪回」中萬劫不復。
而如果能對身體、自我超越的話,從小我走向大我,走向無我,趨向善的終極,消滅矛盾,超越物質世界的有限,就是極樂世界(善的終極,善的全部,無邊無際、無始無終,超越空間、時間的存在)。
「什麼也沒有,無」,以前自己認為的,只是主觀中存在的認識,其實是在客觀世界中,不存在的世界。或善、或惡。是萬物發展的方向,但不會是無,針對某個個體而言,分成了部分,而這些部分又與其它組成新的整體。對以前存在的個體而言,可以認為是無。
對於「自我」來說,最難接受的是身體、自我的消亡。自我會滅亡嗎?可以肯定的是,趨向善、從小我走向大我、以無我徹底解放心靈。那是自我消亡的方式,有沒有其它方式呢?人死後,沒有了身體後,自我會消亡嗎?如果消亡,解放心靈的活,也不錯,如果,不消亡,永遠存在下去的活,備受折磨的話,那可真是萬劫不復啊!人死後,這個人身上的罪惡,不會讓他輕易解脫的。
一個人把身體當做真正的自已,是錯誤的,把自我意識當做真正的自己,也是錯誤的,真正的自己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映,是不存在的,擺脫身體、自我後,享受自由暢快的心靈,那是物我兩忘的境界,是無所謂「我不我」的。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消失的話,那麼,這個自我的存在將是它本身得到各種痛苦體驗的根源!
善的真諦(2)
什麼是善惡相報?什麼是六道輪回?什麼是極樂世界?
這些帶有佛教字眼的詞語所代表的意義,用我認為的一切本質的「善」,超越身體、自我,從小我走向大我,到達無我的過程就能體會到這些詞所能代表的含義:
善惡相報:世界自身的一個最基礎的規則;
六道輪回:在善惡的世界中游弋,天上神仙也非最終境界;
極樂世界:那是一個美好的、沒有矛盾、沒有痛苦的世界。
我們現在正在生活、體驗的人世,是一個充滿矛盾、有善良更有邪惡的世界、有苦也有樂的世界。(註:這個歡樂只是感官、身體、以及自我被滿足後,帶來的短暫的歡樂,而非極樂、真正的歡樂)。
即使天上那個世界,也不是個完美的世界。天上的神仙雖然是超越了肉體的存在,但他們「自我」的存在、束縛,也無法看透這個世界的真諦,也有欲、有惡、行惡,可能墮落。
只有趨善、向善、行善,以心證善。超越身體、突破自我,才能把自心融入善的海洋中,才會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極樂)。
人的心是最控駕馭的,生欲、執著外在事物,控制著自己的心靈去為那些虛幻的目標而苦心竭慮。所以,需要用「忍」去約束,有了忍,人的心不致於走向各種極端,走向邪惡。
生命的意義不在長短、而在於生存的實際。死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以另一種形式的延續,生命的本質,不是肉體、不是自我、而是那不受任何束縛、控制的心靈。死是一種變化,是一個階段的結束,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時間長就好、反之就不好。如同人娶妻生子一樣,誰能說遲好,還是早好呢?
④ 佛到底是什麼 佛到底說了什麼 佛想要眾生怎樣 自小被佛教思想感觸不假思索就信了佛 可近日做了三皈
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貴的。」還說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
梁啟超說:「佛教為最崇貴圓滿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為人類最高文化之產物。」
魯迅曾對許壽裳說:「釋迦牟尼真是大哲,他把我們平常對於人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早給我們啟示了,真是大哲」。
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思想領袖陳獨秀先生,1920年在上海組織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被選為總書記,他也說:「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沈家禎博士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阿諾德爵士則說:「我說過,我還要說,我還要一遍又一遍地說,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一條緊密的智力紐帶。」
英國的鮑羅登博士也說:「佛教為今日人類之救星!現今研究佛教學者漸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雖科學、哲學有長足進步,然其發明之最如理處也要和佛法相通,況佛法有其最深奧、廣大處,最真實適用處,決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可企及。」
康橋大學的名教授白賴恩•約瑟芬博士,曾獲得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許多著名科學獎,就是一位認真研習佛經論典和修持禪觀的科學家,他每天都坐禪以求進入客觀的內明狀況。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本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1950年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英國哲學家柏克森研究唯物哲學,他於1956年寫的專著連續印了十七版,均銷售一空,並翻譯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國文字。後來他旅遊至印度,在靈鷲山見到了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迦葉尊者帶他到寂靜處,給他傳授了整整一年的佛法,還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後他回到倫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眾多專家、學者邀請他作了一次演講,演講時,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紹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論著中唯物哲學的錯誤之處,並作了懺悔,還一一回答了大家關於佛法與哲學等方面的各類問題。當時就有九十六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學博士甄克費勒、化學博士羅斯哈德,天文學博士哀潑思等等。
⑤ 佛教如今的衰落是不是因為得不到政治的庇佑
中國大陸的佛教不興盛,其原因非常多。
其中以文革後中國大陸的佛教遭受到了可以說是第五次毀佛,導致大陸佛教人才凋零,青黃不接,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眾普遍缺乏佛法教育,只是把佛教當成超度用的,用太虛大師的話叫:死人式的佛教。文革後,中國傳統文化也亡的差不多了,至今都沒有恢復。何止佛教啊
佛教的發展處處受到制肘,無法大規模弘法,政府對宗教的限制還是很大的,除非今天國主是如阿育王,如梁武帝否則,中國大陸的佛教要站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縱觀台灣的佛教如今發展的就很好,佛教電視台6個,普通老百姓在家就可以看佛法,佛教的教育得以普及,龍象倍出。
⑥ 我姓魏,我兒子是08年6月23(農歷)出生的麻煩大師給取個好名字
一.給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則:
1、音韻的靈動力:名字念起來會產生聲音的磁場,好的名字悅耳,不佳的名字會形成干擾,不少藝術家或作家都會另外取一個名字或另取字型大小,如:張大千(原名張員)。好名字不僅會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認同。
2、避免諧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幫寶寶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來是否有不雅的諧音,以免日後徒生困擾。如:吳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蟲)。最好是名字取好後,多念幾遍,看看聽起來是否流暢。
3、注意字義: 父母若想為孩子取名字,必須先了解字的意義,因為有些字並不常見,或者換了旁側的部首,卻意義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閱康熙字典確定字義。
4、八字: 有些是參考寶寶的八字來幫寶寶取名,即利用八字來了解寶寶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陰陽協調、五行均等,再借著取名來調和、改善寶寶的運勢。幫寶寶命名可以依照八字命盤、再參考格局、筆畫,最後找出合適的字義。比如由八字得知寶寶個性任性刁蠻,建議可用,如:理、德、修、維,來修飾孩子的個性。
5、生肖: 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時,常會因生肖來選擇字,如:龍年時男生常取名為龍。或者某些生肖,適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歡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寶寶,可以選擇:哲、啟、善、唯等字。
6、單名: 一般而言,單名好記且響亮,但是就單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則不適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號作為輔助,如:孫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筆畫的八十一靈動: 可分別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總格)的八十一靈動,並觀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剋關系。總格24、25、29、31、32、33、35(這樣的筆畫數格局很不錯,但人生有較多波瀾重疊)37、39、41、45、47、48(這樣的筆畫數是不錯的格局,有這樣筆畫數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難,開創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是由姓名的筆畫中算得,五格的筆畫可算出相應的五行,接著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間相生相剋與吉凶關系,取名字時,最重要在於五行是否協調,再者才是筆畫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間的組合並系。取名字時可參考康熙字典的字義和筆畫,因為有些字必須以偏旁部首來算,才能得到正確的筆畫。
二,基本要領: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譜規定必須使用)加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三個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單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兩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四個字的名。
三,「有特定意義的字」可以是:
1,孩子出生的季節,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國慶日出生的用「國慶」「建國」「建華」;
3,孩子出生的時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曉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點:如「京生」「津生」「滬生」「渝生」;
5,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偉」,女孩用「慧、娟、淑」等。
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1,盡量不用多數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盡量不用多數人容易念錯的生辟字,以避免難認;
3,盡量不用筆畫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難寫;
4,盡可能使用好聽的褒意詣音,不用不順耳的貶意詣音;
5,盡可能使用多音調,即三個字避免同一聲調,念起來響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疊音。
五,具體建議:
1,買本相關的書,了解一些命名數理和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剋的知識。
2,如果憑想像實在想不出理想的字,不妨查查字典。
3,現在給孩子取名,最好是用四個字的名,即父母兩人的姓加上兩個字:
如男孩用「夫子」「健夫」,女孩用「慧子」「純子」等,四個字的
名不易重名,別具一格,好處多多,將逐步流行。
4,一般來說,男孩取名用字應含陽鋼之氣:如「英」「強」;女孩取名用字應含賢淑之意:如「慧」「娟」。而有時男女反用則孩子長大後各方面都比較優秀。
總而言之,取名的總體原則是:好聽、易記、畫簡、雅緻、義深。
下面是很多好聽的男孩女孩的名字,說不定其中就有適合你們孩子的名字:
一些好聽的女孩名字範例:
雅靜(優雅文靜)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香怡(香氣怡人)
靈芸(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芸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一個美麗的可人兒。能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麼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怡香(香氣怡人)
珺瑤 珺:美玉 瑤:美玉
夢瑤 瑤:美玉
婉婷(婉寓意「和順、溫和」「婷「寓意「美好」)
睿婕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雅琳( 以「雅」入名,寓意「超脫、優雅」)
靜琪(安靜又乖巧的女孩)
彥妮 彥:古時候指有才學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
馨蕊 馨:香氣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雪慧 冰雪聰慧
淑穎 賢淑,聰穎
樂姍 姍:女子走路時婀娜的樣子
玥怡 怡:心曠神怡
芸熙 熙:光明
鈺彤 鈺:美玉 彤:紅色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斕的雲,多用於人名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夢瑤 瑤:美玉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詩琪 (詩情畫意;美玉)
美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雪雁 (在雪花中飛舞的飛雁)
煜婷 (照耀;亭亭玉立)
笑怡 怡:心曠神怡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玥婷 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珠 婷:美好
芸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馨彤 馨:香氣 彤:紅色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羽馨 (羽緞;溫馨)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靈芸(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芸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麼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韻寒(即蘊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後的一切風度與姿色)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曼玉(曼妙身材,婷婷玉立)
歆瑤( 歆:心悅,歡愉 瑤:美玉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佑怡( 怡:好心情 )
嫿禕 (嫿:形容女子嫻靜美好 禕:形容事物美好 )
檀雅 (檀:植物 雅:正規 )
若翾 (翾:飛翔 )
熙雯 (熙:光明 雯:成花紋的雲彩)
詩茵(詩:寓意文雅、浪漫)
靜璇 (聰明文靜)
婕珍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沐卉 (卉:草的總稱 沐:如雨般濕潤 )
琪涵(有美玉一般內涵的女孩)
佳琦 (琦,是玉的意思,佳琦意思是猶如上好美玉一樣白璧無暇!)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怡香(香氣怡人)
韻寒(即蘊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後的一切風度與姿色)
夢琪、憶柳、之桃、慕青、問蘭、爾嵐、元香、初夏、沛菡、傲珊、曼文、樂菱、痴珊、恨玉、惜文、香寒、新柔、語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藍、春兒、語琴、從彤、傲晴、語蘭、又菱、碧彤、元霜、憐夢、紫寒、妙彤、曼易、南蓮、紫翠、雨寒、易煙、如萱、若南、尋真、曉亦、向珊、慕靈、以蕊、尋雁、映易、雪柳、孤嵐、笑霜、海雲、凝天、沛珊、寒雲、冰旋、宛兒、綠真、盼兒、曉霜、碧凡、夏菡、曼香、若煙、半夢、雅綠、冰藍、靈槐、平安、書翠、翠風、香巧、代雲、夢曼、幼翠、友巧、聽寒、夢柏、醉易、訪旋、亦玉、凌萱、訪卉、懷亦、笑藍、春翠、靖柏、夜蕾、冰夏、夢松、書雪、樂楓、念薇、靖雁、尋春、恨山、從寒、憶香、覓波、靜曼、凡旋、以亦、念露、芷蕾、千蘭、新波、代真、新蕾、雁玉、冷卉、紫山、千琴、恨天、傲芙、盼山、懷蝶、冰蘭、山柏、翠萱、恨松、問旋、從南、白易、問筠、如霜、半芹、丹珍、冰彤、亦寒、寒雁、憐雲、尋文、樂丹、翠柔、谷山、之瑤、冰露、爾珍、谷雪、樂萱、涵菡、海蓮、傲蕾、青槐、冬兒、易夢、惜雪、宛海、之柔、夏青、亦瑤、妙菡、春竹、痴夢、紫藍、曉巧、幻柏、元風、冰楓、訪蕊、南春、芷蕊、凡蕾、凡柔、安蕾、天荷、含玉、書蘭、雅琴、書瑤、春雁、從安、夏槐、念芹、懷萍、代曼、幻珊、谷絲、秋翠、白晴、海露、代荷、含玉、書蕾、聽白、訪琴、靈雁、秋春、雪青、樂瑤、含煙、涵雙、平蝶、雅蕊、傲之、靈薇、綠春、含蕾、從夢、從蓉、初丹。聽蘭、聽蓉、語芙、夏彤、凌瑤、憶翠、幻靈、憐菡、紫南、依珊、妙竹、訪煙、憐蕾、映寒、友綠、冰萍、惜霜、凌香、芷蕾、雁卉、迎夢、元柏、代萱、紫真、千青、凌寒、紫安、寒安、懷蕊、秋荷、涵雁、以山、凡梅、盼曼、翠彤、谷冬、新巧、冷安、千萍、冰煙、雅陽、友綠、南松、詩雲、飛風、寄靈、書芹、幼蓉、以藍、笑寒、憶寒、秋煙、芷巧、水香、映之、醉波、幻蓮、夜山、芷卉、向彤、小玉、幼南、凡夢、爾曼、念波、迎松、青寒、笑天、涵蕾、碧菡、映秋、盼煙、憶山、以寒、寒香、小凡、代亦、夢露、映波、友蕊、寄凡、憐蕾、雁楓、水綠、曼荷、笑珊、寒珊、谷南、慕兒、夏嵐、友兒、小萱、紫青、妙菱、冬寒、曼柔、語蝶、青筠、夜安、覓海、問安、曉槐、雅山、訪雲、翠容、寒凡、曉綠、以菱、冬雲、含玉、訪楓、含卉、夜白、冷安、靈竹、醉薇、元珊、幻波、盼夏、元瑤、迎曼、水雲、訪琴、谷波、樂之、笑白、之山、妙海、紫霜、平夏、凌旋、孤絲、憐寒、向萍、凡松、青絲、翠安、如天、凌雪、綺菱、代雲、南蓮、尋南、春文、香薇、冬靈、凌珍、采綠、天春、沛文、紫槐、幻柏、采文、春梅、雪旋、盼海、映夢、安雁、映容、凝陽、訪風、天亦、平綠、盼香、覓風、小霜、雪萍、半雪、山柳、谷雪、靖易、白薇、夢菡、飛綠、如波、又晴、友易、香菱、冬亦、問雁、妙春、海冬、半安、平春、幼柏、秋靈、凝芙、念煙、白山、從靈、爾芙、迎蓉、念寒、翠綠、翠芙、靖兒、妙柏、千凝、小珍、天巧。妙旋、雪楓、夏菡、元綠、痴靈、綺琴、雨雙、聽楓、覓荷、凡之、曉凡、雅彤、香薇、孤風、從安、綺彤、之玉、雨珍、幻絲、代梅、香波、青亦、元菱、海瑤、飛槐、聽露、夢嵐、幻竹、新冬、盼翠、谷雲、憶霜、水瑤、慕晴、秋雙、雨真、覓珍、丹雪、從陽、元楓、痴香、思天、如松、妙晴、谷秋、妙松、曉夏、香柏、巧綠、宛筠、碧琴、盼蘭、小夏、安容、青曼、千兒、香春、尋雙、涵瑤、冷梅、秋柔、思菱、醉波、醉柳、以寒、迎夏、向雪、香蓮、以丹、依凝、如柏、雁菱、凝竹、宛白、初柔、南蕾、書萱、夢槐、香芹、南琴、綠海、沛兒、曉瑤、聽春、凝蝶、紫雪、念雙、念真、曼寒、凡霜、飛雪、雪蘭、雅霜、從蓉、冷雪、靖巧、翠絲、覓翠、凡白、樂蓉、迎波、丹煙、夢旋、書雙、念桃、夜天、海桃、青香、恨風、安筠、覓柔、初南、秋蝶、千易、安露、詩蕊、山雁、友菱、香露、曉蘭、白卉、語山、冷珍、秋翠、夏柳、如之、憶南、書易、翠桃、寄瑤、如曼、問柳、香梅、幻桃、又菡、春綠、醉蝶、亦綠、詩珊、聽芹、新之、易巧、念雲、曉靈、靜楓、夏蓉、如南、幼絲、秋白、冰安、秋白、南風、醉山、初彤、凝海、紫文、凌晴、香卉、雅琴、傲安、傲之、初蝶、尋桃、代芹、詩霜、春柏、綠夏、碧靈、詩柳、夏柳、采白、慕梅、樂安、冬菱、紫安、宛凝、雨雪、易真、安荷、靜竹、代柔、丹秋、綺梅、依白、凝荷、幼珊、憶彤、凌青、之桃、芷荷、聽荷、代玉、念珍、夢菲、夜春、千秋、白秋、谷菱、飛松、初瑤、惜靈、恨瑤、夢易、新瑤、曼梅、碧曼、友瑤、雨蘭、夜柳、香蝶、盼巧、芷珍、香卉、含芙、夜雲、依萱、凝雁、以蓮、易容、元柳、安南、幼晴、爾琴、飛陽、白凡、沛萍、雪瑤、向卉、采文、樂珍、寒荷、覓雙、白桃、安卉、迎曼、盼雁、樂松、涵山、恨寒、問楓、以柳、含海、秋春、翠曼、憶梅、涵柳、夢香、海藍、曉曼、代珊、春冬、恨荷、憶丹、靜芙、綺蘭、夢安、紫絲、千雁、凝珍、香萱、夢容、冷雁、飛柏、天真、翠琴、寄真、秋荷、代珊、初雪、雅柏、憐容、如風、南露、紫易、冰凡、海雪、語蓉、碧玉、翠嵐、語風、盼丹、痴旋、凝夢、從雪、白楓、傲雲、白梅、念露、慕凝、雅柔、盼柳、半青、從霜、懷柔、憐晴、夜蓉、代雙、以南、若菱、芷文、寄春、南晴、恨之、夢寒、初翠、靈波、巧春、問夏、凌春、惜海、亦旋、沛芹、幼萱、白凝、初露、迎海、綺玉、凌香、尋芹、秋柳、爾白、映真、含雁、寒松、友珊、尋雪、憶柏、秋柏、巧風、恨蝶、青煙、問蕊、靈陽、春楓、雪巧、丹萱、凡雙、孤萍、紫菱、尋凝樂珍、寒荷、覓雙、白桃、安卉、迎曼、盼雁、樂松、涵山、恨寒、問楓、以柳
一些好聽的男孩名字範例:
辰逸 (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誠意」二詞同音)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不喜歡上面的哪個還可以選這個,意思相同)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燁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傑(英俊傑出)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偉奇(偉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讀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潔(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潔:整潔)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聖傑 (聖:崇高 傑:傑出 )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不凡 )
越澤 (澤:廣博的水源)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意思同上)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子軒 (軒:氣度不凡 )
睿淵 (睿智;學識淵博)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天磊 (磊:眾石累積 )
紹輝( 紹:繼承 輝:光輝 )
浩南 (浩:浩大 )
澤洋 (廣闊的海洋 )
鑫磊 (鑫:財富 )
鵬煊 (煊:光明,讀xuān )
博文 (文韜武略,博大精深 )
昊強 (昊:蒼天,蒼穹 )
越澤 (越過廣闊的水源 )
旭堯 (旭:旭日 堯:為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偉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博超 (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騫 (騫:高舉,飛起 )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風華 (風華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輝 (輝:光明 )
偉誠 (偉:偉大 誠:誠實 )
明軒 (軒:氣度不凡 )
紹輝 (輝:輝煌 )
健柏((柏:松柏,是長壽的象徵。「健柏」就是健康長壽的意思)
英傑(英俊傑出)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明傑 (明智,傑出)
立誠 (誠:誠實)
立軒 (軒:氣度不凡)
立輝 (輝:輝煌)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出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國豪(國人因它而自豪)
偉奇(偉大、神奇)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英傑(英俊傑出)
聖傑 (聖:崇高 傑:傑出 )
鑫鵬 鑫:財富 鵬:比喻氣勢雄偉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不凡 )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昊天 思聰 展鵬 笑愚 志強 炫明 雪松 思源 智淵 思淼
曉嘯 天宇 浩然 文軒 鷺洋 振家 樂駒 曉博 文博 昊焱
立果 金鑫 錦程 嘉熙 鵬飛 子默 思遠 浩軒 語堂 聰健
⑦ 傷感歌曲有哪些
傷感歌曲有:《等你等了那麼久》《可惜不是你》《有沒有人曾告訴你》《越長大越孤單》《錯錯錯》等。
1、《等你等了那麼久》
是歌手祁隆音樂專輯,於2014年8月28日由深圳市志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該專輯的製作人是祁隆,由祁隆擔任詞曲創作,共收錄了11首歌曲。
2、《可惜不是你》
是馬來西亞流行音樂女歌手梁靜茹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李焯雄作詞,曹軒賓譜曲,收錄於梁靜茹2005年9月5日發行的專輯《絲路》中。
3、《有沒有人曾告訴你》
是由陳楚生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收錄在陳楚生2007年發行的專輯《原來我一直都不孤單》中 。這首歌曾獲得第八屆音樂風雲榜年度最佳歌曲獎和中國廣播影視原創歌曲大獎最佳金曲提名獎等獎項。
4、《越長大越孤單》
是由KiKi(富妍)填詞,格非譜曲,藝人組合牛奶咖啡演唱,收錄在2008年發行的第二張中文專輯《越長大越孤單》中。
5、《錯錯錯》
是由張海風作詞,六哲作曲,六哲、陳娟兒演唱的歌曲,該歌曲收錄於六哲2010年發行的專輯《被傷過的心還可以愛誰》中。
(7)大哲佑香電影擴展閱讀:
傷感指人的一種感情思緒,通常當人受到打擊或者遇到很難過的事時容易產生這種感覺。傷感,往往是最美的情感,也是最痛的傷害。傷感歌曲是聲樂藝術的一個品種。它是與戰斗性的群眾歌曲相對而言的。它常常是通過作曲者本人對於客觀事物的感受來表達思想內容的,所以更富有主觀性。有時它也體現集體或者整個民族的思想感情。
⑧ 世界上除佛教 還有哪些宗教對時間和空間有所描述的 而且與愛因斯坦研究出來的相呼應
愛因斯坦與佛教
作者:施歸元
現代科學之父羅伯特•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他又說:「我不是一個宗教徒,如果是的話,我願做一個佛教徒。」
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為什麼對佛教如此推崇?是什麼原因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他對科學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麼區別。
愛因斯坦對一般宗教看法(1)
【上帝是人製造出來的】
愛因斯坦認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製造』出來的,「宗教教義中的上帝觀念則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種升華。比如,人們用各種祈禱來懇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滿足他們的願望。這類事實就說明了這種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徵。」
「這個觀念有它致命的弱點,這是有史以來就被痛苦地感覺到了的。這就是說,如果這個神是全能的,那麼,每一個事件,包括每一個人的行為、思想,以及每一個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那麼,人們就不必為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負什麼責任了。」
他說:「今天宗教領域同科學領域之間的沖突主要來源於人格化了的上帝這個概念。……。比如,當宗教團體堅持《聖經》上所記載的一切話都是絕對真理的時候,就引起了沖突。這意味著宗教方面對科學領域的干涉;教會反對伽利略和達爾文學說的斗爭就是屬於這一類。另一方面,科學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據科學方法試圖對價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斷,這樣,他們就把自已置於同宗教對立的地位。這些沖突全都來源於可悲的錯誤。」
【宗教精神的意義】
愛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時,肯定宗教有其價值的一面。他完全贊賞教徒們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種執著和奉獻的精神、那種超越個人的力量。他說:「一個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們所顯示出來的精神特徵:他已經致力於從自私和慾望的鐐銬中解放出來,而全神貫注在那些因其超越個人的價值而為他所堅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我認為重要的是在於這種超越個人的內涵的力量,在於對它超過一切的深遠意義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於是否曾經企圖把這種內涵同神聯系起來。」
盡管那種超越個人的、庄嚴和崇高的目標沒有理性的基礎,「但是,它們(上帝和神)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同樣是必然的,是同樣實實在在的。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是人類長期的事業,它要使人類清醒地、全面地意識到這些價值和目標,並且不斷地加強和擴大它們的影響。如果人們根據這些定義來理解,宗教和科學的沖突,就不可能發生。」
在愛因斯坦看來,人類社會需要宗教。人生的價值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單靠知識和技巧,不能使人類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理由,把崇高的道德標准和價值的傳播者置於客觀真理發現者之上。我認為,人類應該感謝釋迦牟尼佛和耶穌那樣的人物。」
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只能斷定「是什麼」,而不能斷言「應當是什麼」」。「在科學的領域之外,仍然需要對一切種類的價值的判斷。」
愛因斯坦認為,一個科學家應該具有像宗教徒那樣的獻身精神,要有虔誠的信仰。這種信仰就是:相信現實世界的規律性是合理的,有效的,可以用理性來理解的。
「科學只能由那些渴望追求真理和知識的人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
「通過理解,他從個人的慾望的枷鎖里解放出來,從而對體現於理性中的庄嚴抱著謙恭的態度。」
「我不能設想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深執的信仰。這可以用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
愛因斯坦曾經說:「人生最後的領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10)
愛因斯坦的科學觀
他認為自然是可以認知的。
「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規律性。」 這種(自然界的)規律性是那樣和諧和合理,致使一個為真理而奮斗的科學家感到肅然起敬。
他說:「科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努力,力圖用系統的思想把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盡可能徹底地聯系起來。」
「科學的目的是建立那些能決定物體和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互相關系的普遍規律。……但這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它還試圖把所發現聯系歸結為數目盡可能少的幾個彼此獨立的概念元素。」
同時,他也認識到科學的不足,他說:
「這主要是一種綱領。而對這種綱領是在原則上可以完成的信仰,只是建立在部分成功的基礎上的。」
愛因斯坦認為,人類雖然可以認識自然,然而,大自然如此深奧,人類在許多復雜的情形下,往往是無能為力。
事實確實如此,為什麼八級大地震都沒有測量出來呢?科學絕對不是萬能的。
正如前美國科學促進會會長,威司康辛大學數學系主任魏佛華倫(Warren Weaver)在1954年的一次演說中所說:「與一般的觀念驚駭地相反,科學從來不是秋毫不爽而百分之百准確的。它不過是接近准確而已……甚至在一項最簡單的科學實驗中,例如金屬棒的長度,任何科學過程都無法量出它「真正」的長度……。百分之百的精確是沒有的,而且恐怕永遠也不會見之實現……所以科學在絕對意義方面來說,就不能真正地解決真理的問題。」(8)
愛因斯坦還說:「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對這些自然規律的認識非常不完備和非常零碎。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種包羅萬象的根本規律,這種觀念的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種信念之上。科學研究所取得的進展迄今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這種信念是站得住腳的。」
在這里,信念就是某種信仰,就是後面要論及的理性主義。
現代科學絕大多數門類的研究對象,仍然停留物質的層面上,通過這方面的努力,對於解決人類生活中的物質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做到的。但是對於一個深究宇宙奧秘的科學家來說,決不會滿足於眼前的成就。現代物理學所揭示的情形已經足於說明,它已經涉及哲學范疇。而且,只有最完美的哲學才能辦到。雖然現代科學也常常會用邏輯和歸納等方法,但是其基本面是分析。從分子到原子,到電子、質子、粒子、乃至各種射線,……。結果在微觀世界裡,在加速場中,發現物質是不斷的生滅。本來人們視為實實在在的東西,卻變得那樣虛幻。在太空物理學中,越是深入的研究,越是證明時間、空間的不肯定性,在運動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就像美國太空物理學家所說的:「自然界為我們揭示的物理現象往往同我們一般觀察和認為的現象有天淵之別。」,「其它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維次的時空。那些宇宙現在或將來都無法與我們有物理性的交流。它們簡直就是在無限與永恆的另一邊,用我們的觀察是無法達到的。」(3)
理性的宗教
宇宙無限,科學有限。人類在認識世界,認識萬物,單靠對物質的研究是不夠的。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需要哲學,需要理性的宗教。我想,這就是愛因斯坦推崇斯賓諾沙和釋迦牟尼佛的理由。
1929年4月25日,在回復紐約猶太教堂牧師H•哥爾德斯坦的電報中說:「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4)
他還說過:「我對斯賓諾沙(Spinoza)的宇宙即神論感到著迷,甚至更敬佩他對現代思潮的貢獻,因為他是第一個探討靈魂和肉體的哲學家,而他不把這兩樣東西視為分開的。」(9)
斯賓諾沙所說的上帝是什麼樣子呢?斯氏是一個泛神論者。他認為:
『神即自然,自然即神』。但是「自然」有二意:一是能產的自然,就是永恆無限的創造的實在。二是被產的,所生的自然,就是形形色色的物質現象和歷程。前者就是神。這個神(自然)的本質,是宇宙中唯一的本質,超乎人的理解力,斯氏稱為「圓滿自在」。(5)
斯氏學說中,有一個名詞叫「實體」,其概念,有幾個要點:(6)
1 存在是其(即,實體的)本性,它是產生其他東西的因; 它不為別的任何的東西所產生。
2 它按照其本性的必然而行動,因而是自由的。
3 它是唯一的、不可分、不可變。
4 它是絕對無限的。
5 實體即是自然,即是神。它沒有意志和目的,不發布天命,但它會思想。(6)
斯氏 所說「神即自然,自然即神」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否定超自然、能夠創造萬物的上帝,所以說『神即自然』。另一方面的含義:自然是萬有之源,萬物之因。後面這個『自然』不是物質,而是產生物質之因,它圓滿自在,超乎人的理解力,所以說「自然即神」。它沒有意志和目的,不發布天命,但它會思想(6)。可見,斯氏所說的神不是上帝;他所說的自然也不是純粹的物質世界。它是唯一的,永恆的,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斯氏認為「一切個體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也是遵循自然共同規律的自然物。人是身體和心靈的統一體。人的心靈由人身的觀念構成。」(6)
這個能產的自然,是如此和諧和合理,深奧莫測。在愛因斯坦的許多言論中,都體現出其喜悅和敬畏之意:「凡是曾經在這方面有過深切的成功經驗的人,都會對它感到崇敬」。他說:「對於這種極其深奧的理性,人類不可能達到。在我看來,對於這種這種深奧的理性所持有謙恭的態度,在這個詞的最高意義上來說,就是宗教的態度。」(1),(7)
他說:「在我看來,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1)(7)
愛因斯坦一方面認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規律,可以被認識;一方面,又感到它的奧秘,那樣高深莫測,人類對宇宙的奧秘的認識,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他同意斯賓諾莎的觀點: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心和物是一體兩面,統合為神。反過來說,自然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
他在晚年提出「宇宙宗教」的概念:
「未來的宗教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的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義上,這種宗教的教義的來源是宇宙萬物合一的體驗。佛教符合這種特徵」。「如果說有那個宗教可以應對於現代科學需求的話,那一定是佛教」。(2)
在他的「宇宙宗教」的「教義」中,宇宙是沒有超越自然之上的上帝的,而是由一種包羅萬象的根本規律所統攝。宇宙萬物合一,它包含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實際上,這就是他的宇宙觀。
在他看來,宇宙分成可知的形而下層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層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質世界,是知識的領域;後者是宇宙的內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藝術和宗教的領域。
佛教基本教義
現在,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愛因斯坦推崇佛教的原因了。因為在世界上,所有宗教之中,佛教是最為理性的。在佛法當中有幾個要點:
• 佛是完全覺悟、具有最高智慧的人,他不是主宰一切的神。眾生本來具有同佛一樣的智慧和德能,因迷惑而丟失。通俗地說,眾生具有同佛一樣的人格。因此,眾生同佛是平等的。
• 眾生的命運是由於他們自己過去所種的因,今天結的果。這種因果報應的規律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規律,是自然規律,任何人,包括佛、菩薩都不能逃避。
• 一切萬物具有一個共同的本性,即本體。這一本性(本體)包括萬物,也包括人類和一切眾生。人們所看見的,聽到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本性(本體)的表現而已,是剎那生滅的。
• 一切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生,沒有什麼人能主宰。緣散即滅。「因」是原因,「緣」是條件。 一切萬物都有其生滅過程,沒有固定不變的性質。這叫做「性空」。『緣起性空』是佛法中,關於宇宙真相的一條重要的定律。
• 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現,惟識所變。什麼心,真心,也就是自性,即是本性。
從上面幾點,就可以看出佛法同愛因斯坦的宇宙觀和宗教觀多麼接近。
愛因斯坦說「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義上,這種宗教的教義的來源是宇宙萬物合一的體驗」。(2)
理性主義哲學認為,宇宙萬物是其本有,斯氏說由一個永恆不變的、不可分的實體而生。佛說萬法由心想生。這個「心」不是眾生的凡心,它是真如本性。這個心也不代表佛。因為佛法認為,佛心即清凈法身。又說,諸佛同一法身。它跟「上帝」的概念完全不同。還說佛與眾生同體,與萬物同體。所以這個「心」或者說「性」,也是不可分的,是絕對的,永恆的。即是說,佛、眾生、萬物同一個本源。所以,這個「心」又包括眾生。眾生的凡心也會影響萬物。一個人如果整天想著自己得癌症了,久而久之他會得癌症。江本勝關於水的試驗,是心能影響物的證據。
佛法里說『同體大悲』是因為在佛的境界里,人我不二,物我不二。佛對眾生的愛是沒有條件的,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男女老少,所以叫做大慈大悲。這是完成了對於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之後才能做到。這是佛和大菩薩們對宇宙人生的體驗,是一種極高的境界。
需要澄清的問題
有人會說,難道佛教不迷信嗎?那『六道輪』的說法不是迷信?還有,燒香磕頭,求神保佑,這不正是愛因斯坦所否定的嗎?
關於生命輪回問題
所謂科學是只限於物質的世界的研究。這個物質一般人都認為是看得見、摸得著得、包括現有科學儀器能夠測量到的東西。靈魂這個東西超出了人們的視覺范圍,因此被一般的科學家所否定。
有人認為「沒有知識作為依託的信仰是迷信。」愛因斯坦認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那些對於我們的行為有必要而且起著決定作用的信念,並不能用這種僵硬的科學方法來尋找。……客觀知識為我們實現某些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但是終極目標本身以及對實現它的熱望必須來自另一個源泉」(7)。什麼是終極目標?當然不是一項工程,也不是提高國民經濟產值,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探討和追求。要完成如此龐大、崇高、艱巨的任務,單靠研究物質的科技是不夠的。那還要靠什麼呢?宗教。宗教中有其有用的、科學無法達到的部分,譬如,人與宇宙萬物的融合和統一的這種體驗 。
生命輪回的問題,是宇宙人生真相之一,不是迷信不迷信的問題。現在世界上有一部分科學家在研究,作為超心理學的一個分科。雖然他們不是科學界的主流,但是相信的人已經越來越多。
當前太空物理學已經發現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時間、空間、物質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宇宙不是一個,可能是不同維次的時空。美國太空物理學家對此感嘆地說:「其它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維次的時空。那些宇宙現在或將來都無法與我們有物理性的交流。它們簡直就是在無限與永恆的另一邊,無法用我們的觀察而達到的(3)」。
我們完全有理由設想,也許靈魂和鬼神就是另外不同形式的物質,他們是處在與我們不同維次的空間的生命。這是許多科學家作為研究的課題。
其實,在科學史上,也曾經有過許多先假設後求證的事例。歷代數學家們對歌德巴赫猜想經過了幾個世紀的努力,至今尚未得出最後的結論。為什麼對於我們看不見生命現象不可以設立一個命題進行研究呢?
燒香磕頭是不是迷信?
禮敬,在佛法中也是一條重要的修行科目,是為了克服自己的傲慢。一個驕傲的人是不能學到東西的。磕頭、下跪是古代人的大禮,今人不用。如果你能當著大眾拜佛,開始時還要鼓一鼓勇氣的。如果你是一個大知識分子,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首先要把架子放下。你雖然跪下去了,你的人格並不低下。仰慕先哲和聖人並不丟人,實際上,你的品格更高了。
我們拜佛不是要向佛求什麼,而是通過它達到心理修持的作用,修自己的恭敬心,修自己的性德。燒香、上供也如此。
佛法是內求法。佛在自己心中,自己本來是佛,因為迷惑顛倒,把自己的佛性都搞丟了。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不是要向佛、菩薩祈求什麼,而是要遵照佛的教導修正自己思想中和行為上的錯誤,力求凈化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行為,目的是通過這種修行而找回自己的本性。
如果不懂這個道理,禮佛、拜佛,那就是迷信了。
真的有佛嗎?
佛在世時,有佛。釋迦牟尼離世兩千多年了,還有沒有佛?
有!
宇宙應該包括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斯賓諾沙說的實體,佛說的本性、清凈法身,是永恆不變的,不生不滅。所以說,佛還在。並且,佛就在自己心中。
那麼佛和菩薩顯靈、顯聖是真的嗎?是真的!因為前面說過,本體能生萬法。『萬法』即萬事萬物,包括鬼神現象。
那麼,佛菩薩不是也具有人格化?
不要忘記了,愛因斯坦說的那個人格化的神是指創造世界和統治世界的神。而我們說的佛菩薩,是他們的化身。化身從何而來?本體能生萬法,從本體變化而來。
神通是真的嗎?
神通,也叫做特異功能,是真的。這本來就是人體的一種本能。本能出自本性。每一個人跟佛菩薩的本性一樣,但是要經過修煉。不管是什麼宗教、信仰,或者氣功,修到一定程度,就會有特異功能出現。但是那是很不鞏固的。只有到了相當程度,才會趨於成熟。
修什麼呢?修定力,佛教叫做禪定。停止一切思惟,排除一切雜念,精神極度集中又極度放鬆,這是一般人體驗不到的境界。定功越深,功能越大,越是鞏固。
學佛的人,即使有了神通,也不許向別人炫耀,因為那樣就違背了學佛的目的。學佛不是為了學神通,而是為了修清凈心,是為了找回自己的自性。
結 論
愛因斯坦說:「如果說有那個宗教可以應對於現代科學需求的話,那一定是佛教」。這里說的『現代科學的需求』指的是什麼需求?
那必定是太空物理學中所遇到的那樣不可思議的問題。他說的『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宇宙萬物合一的體驗』,如何包容?如何合一?如果把科學研究局限於物質的范圍,那就永遠不會有結果。正如美國科學促進會會長魏佛華倫(Warren Weaver)說:「科學在絕對意義方面來說,就不能真正地解決真理的問題。」(8)
所以,愛因斯坦說:「佛學是一切真正科學的原動力」(11)
至此,可以得出結論:愛因斯坦推崇佛教是因為佛教不迷信,而是極其理性的宗教。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所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才會得到古今中外的許多智者、名人的肯定。這也是許多知識分子,包括知名和不知名的科學家信仰佛教的原因。
附錄:其他名人談佛教(11)
馬克思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
恩格斯說: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
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
孫中山說: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康有為: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
章太炎: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魯迅: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啟示了。
譚嗣同:佛教大矣,孔次大,耶為小。
梁啟超:佛學廣矣,大矣,深矣,微矣,切於人事,證於實用,實天地間最高尚圓滿,深地著名之學說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無神論哲學家羅素:我覺得不論智慧或人格,釋迦牟尼都遠遠超過其他宗教創始人。
沈家禎說:我本人是科學家,但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跋
有關愛因斯坦與宗教的文章有許多。但是,觀點不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用自己的觀點來評析。這並不奇怪,也沒有什麼不好。因為人們總是域於一定的環境、一定的經歷,接受不同的教育;同時人們又往往習慣於按照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判斷事物。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對象,也是一個高深莫測的人物。愛因斯坦是一個具有宗教色彩的人,一個大科學家,又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所以,許多不同的觀點,集合起來,也許就能得出比較全面、比較正確的結論。只要我們不是抱著唯我正確、唯我獨尊的態度,那麼,爭論一定會有好處,真理就會愈辯愈明。
所見到的文章中,基本上是以愛因斯坦所崇敬的斯賓諾莎的觀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話『神即自然,自然即神』來分析,為自己找論據。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想要證明愛因斯坦信神;一是想要證明他不信神。各自在『自然』和『神』兩個概念上做文章。
說愛氏不信神者,只抓住『神即自然』一句,而完全忽視『自然即神』的含義。斯氏哲學中的『實體』論中說得很清楚。他所說的自然是包含能產的自然(實體)和被產的自然(物質世界)。那麼,實體是什麼呢?『它不發布天命,但它會思想』,這就是所謂『自然神』。
當然,這個神,不是上帝,它不創造和主宰世界;但是它是萬物之因。所以本文強調一下這個問題:斯氏所說的神不是上帝;他所說的自然也不是純粹的物質世界。它是唯一的,永恆的,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這正是愛因斯坦在他的『宇宙宗教』論說中所說的『包含自然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的含義。他相信有一個統攝萬象的根本規律。這同斯氏的哲學思想有其共同點。
企圖證明愛因斯坦信神方面,雖然做過許多分析,卻不那麼有力。
佛教不是一般的宗教,這是古今中外許多有識之士都是很清楚的。說愛因斯坦不信神者,往往繞開佛教,無形中就把佛教包括在一般宗教之中,一起否定了。所以,對佛教作一定的分析和介紹就很有必要。
不論是斯賓諾莎的理論也好、佛教也好,實在太過高深。後學才疏學淺,斗膽而為罷了。希望多多指教。
參考文獻
1. 網上資料:愛因斯坦論宗教與科學/ 譯自cienc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A Symposium, published by the Conference on Scienc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Their Relation to the Democratic Way of Life, Inc., New York, 1941. 本文不同的譯文亦見於《愛因斯坦晚年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題目是:科學與宗教 (17-24頁)
2. 網上資料:愛因斯坦論佛教/譯自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
3 網上資料:鍾茂森: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
4 於祺明:愛因斯坦宗教觀析評 《科學與無神論》2006.6.
5 范姜群健:愛因斯坦的宗教觀
6 《中國大網路全書》詞條:斯賓諾沙。
7 愛因斯坦:科學與宗教/(《愛因斯坦晚年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8 網上資料:科學,宗教與人生
9 網上資料: T. F. Torrence愛因斯坦與上帝(二)張玉金譯
10 網上資料:藍色月光/ blog.tom.com/hu-jin-sheng
11 網上資料:愛因斯坦等名人談佛教 作者:budd50
引用地址:http://www.stsy.sjtu.e.cn/recommend/2008/1229/article_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