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认为的台湾电影十佳分别有哪些
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你们认同吗?
『贰』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叁』 有哪些推荐的台湾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揭晓心中的谜底。
5、《卧虎藏龙》
豆瓣8.0分,将近20万人标记。李安导演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人心的情感和欲望才是李安要表现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无法化解的内心挣扎,李安却表达得风度翩翩、意境圆融。最好的武侠片之一。
台词: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
『肆』 台湾本土电影有哪些
台湾本土的电影很多 但是由于地域的原因能够在大陆上映的微乎其微 流入大陆市场的也往往是一些盗版的DVD 但是只要你耐心淘 就能从很多不起眼的小音像店找到很多台湾本土的电影 我也只是看过其中的几部 推荐给你 要是喜欢 就找找看吧 《盛夏光年》这是我百推不厌的一部电影 呵呵 应该说这部电影是我接触台湾电影的一个开始 故事或许不能为大众所接受 但年少足够青春的感情记事已经可以说服我们去看去感受 《刺青》坦白说这部电影里杨丞琳只能算是梁洛施的大陪衬 伊莎贝拉的演技 和她的年龄不相符 年轻的面孔下藏匿着不安分的心 同样是个不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故事 但是杨丞琳唱的那首《小茉莉》确实还不错 魔法阿妈a台湾本土制作!台湾本土电影春季档(3)落山风!!《十七岁的天空》!<海角七号!台湾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爆笑片《国士无双
『伍』 台湾的爱情电影还有哪些
1.一页台北
2.第36个故事
3.街角小王子
4.星空
5.台北飘雪
6.爱的面包魂
7.爱到底
8.近在咫尺的爱变
9.女朋友 男朋友
10 台北星期天
『陆』 推荐几部好看的台湾爱情电影
<信号>
一部平淡而有点精致的爱情短片,如一杯淡淡白开水,加上有点小清新的背景音乐,为何那么多人感动得要死要活?只是看完许久,看着这个文件,不忍删除,打开又看了一遍,才触动了末梢坏死的神经,这么简单的东西就叫做爱情,叫做meant to be,叫做阳光=世界=你吧?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日子过得怎么样,人生是否要珍惜?
现在全地球都是大城市,全大城市都是宅男宅女,中国的计划生育和欧美的独立精神注定了我们孤独的精神世界。男主角的生活是多少人的复制版,至少是我的复制版,每天的生活三点一线,见到的面孔100年不变,一天基本不用说话,说得话也是可以预见的那几句,下班回家看着窗外发呆,晚上睡觉不知道脑袋在想谁,第二天起床比自杀还费劲,走在路上脑子呈真空状,对着满大街的美女意淫,心里对着一撮一撮的人纳闷,他们的朋友都是怎么交的?
然而这时,你看到对窗的美女的微笑溶化了阳光,她说她早就注意了你,早就喜欢了你,以为你永远不会注意,不会ask her out,不会要求见面;她就成了你的全世界,真空的世界,只要注入一丝的空气,这一丝空气就会充满整个真空,让你可以喘息。从此,人生有了目的,生活有了氧气,每天起床不再犹豫,走在路上不再想今天要怎样,世界那端有一双眼睛一个微笑在永远守候你。她风趣,漂亮,聪明而又若即若离。
见面,她拿出一个sign,说,hello. 影片结束。为什么要开始?男主角和女主角要说话了么?然后要干吗?一起喝咖啡,牵手,亲吻,看电影?恋爱,结婚,生小孩?吵架,分居,离婚或是幸福生活到永远?
无论多么浪漫的邂逅,只要开始都会重归于平淡和常规;是不是只有浅尝辄止的暧昧,也许才是青春永恒的回眸?
为什么要开始?遇见你,已经是一个奇迹。
『柒』 台湾本土老电影都有哪些求片名
《再见阿郎》播出时间:2003年11月11日至2004年4月26日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八点于台视播出二十年前,古意、郭添、明郎三人原为好友,古意、郭添两人服务警界,明郎因涉入黑道,并犯下重案,古意、郭添奉命追捕,明郎走投无路,将初生婴儿托予古意后,不愿就逮,堕海后生死未卜……。为了不负好友所托,和弥补不及阻止明郎堕海的遗憾,古意及美枝夫妇,不顾辛劳,将阿郎视为已出,抚养长大成人。
《又见阿郎》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的伦理情感剧,由李岳峰执导, 莫佩儒、黄美津、李海蜀编剧,江宏恩、江祖平、丁力祺、边潇潇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阿郎"的祖辈离开家乡到台湾奋斗的故事。
该剧已于2009年11月10日登陆CCTV-8首播。
『捌』 台湾同志电影有哪些
最有名的是李安导演的《喜宴》:
片名:喜宴
英文名:The Wedding Banquet
导演: 李安
主演:郎雄 归亚蕾 赵文瑄 金素梅
类型: 剧情/喜剧/爱情
年份: 1993年
获奖情况:1993年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
定居美国的高国伟(赵文瑄饰)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Simon(Mitchell Lichtenstein 饰)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但高国伟在台湾的父母(郎雄、归亚蕾饰)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国伟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恰好高国伟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玮玮(金素梅饰),于是Simon出了个主意:让国伟和玮玮结婚。这样一来既安抚了国伟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玮玮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Simon和国伟之间的同居关系。
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事端,国伟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
本片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当然,《喜宴》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其中几位演员称职的演技。特别是李安的两位御用老将郎雄和归亚蕾,他们自然、持重的表演几乎盖过了几位俊男美女的风头。
作为一个喜欢探讨伦理问题的导演,李安的这部影片在题材上延续了创作者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复杂的人际情感纠葛的关注。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九十年代的男同性恋者为何仍自甘藏身衣柜?同性恋者不敢站出来曝光,除因社会压力,家庭伦常可要承担责任?为了自欺欺人而把谎言越滚越大,反叛者及家长究竟孰得孰失?异性恋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是否是唯一的理想家庭模式?以孝道之名而行的"传宗接代"应否继续被视为必然而合理的繁殖理由?异族情侣(尤其同性恋)在所属文化与传统的差异之前,该如何对话?
以上这些问题无一不切中多元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困境。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李安的出色之处在于能把这诸多线索加以巧妙编织,并在一层一层展开故事,推向戏剧冲突高潮的同时,对各种人物细致到位的刻画和对诸多价值、情感的裂缝用一种普遍的“爱”的名义来小心翼翼的加以平衡。这种叙事风格上的特点在其后来执导的《理智和情感》中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玖』 有哪些好看的台湾黑道电影
《艋胛》2010年上映的台湾电影,由钮承泽导演,阮经天、赵又廷、凤小岳等主演。
剧情简介
蚊子转进这家三流高职的第一天,午餐饭盒里他最 艋舺剧照(19张)爱的那只鸡腿就被狗仔骇抢走了,蚊子不知哪来的勇气抢回了那根鸡腿,一场从校门口到河堤的追逐战就此展开。太子帮四人看到蚊子有如泥鳅般闪躲遁逃的身手,大乐,决定收他入帮。 隔天志龙领军找来蚊子,在学校顶楼,将追打他的狗仔孩和体育班铁人们献祭给蚊子,让他报仇个爽。“今天你不弄死他们,有一天你就会被他们弄死!”在和尚那句坚定的话里,脸上挂彩肿着一只黑眼的蚊子,朝着其中一名铁人奋力挥出生平第一枚主动攻击的拳。接着,他加入太子帮,踏入黑道。 和尚讲述艋舺历史,教育蚊子,蚊子如同踏进大观园,视野开展,世界辽阔。和尚送回家,丢给他一个在黑暗中会发光的溜溜球,他胸口突然变得暖暖的,原来这种感觉就叫友情。“意义是三小?我只听过义气,没听过意义啦!”白猴的话超酷,简直是无敌真理。这一切,都像迷幻药,令蚊子上瘾。 而小凝,是另一件令他上瘾的事物。小凝是美与丑的综合体,她的左脸美如天使,可右脸被一个巴掌大的绿色胎记盘据着。他问小凝“你为什么要做妓女?”小凝不甘示弱回他“你为什么要做兄弟?”隔壁传来 令人尴尬的打炮声,他只好拿出随身听来,和小凝一副耳机,共听一首曲。那天之后,小凝这就成了他的僻护所,他常常都想来,来看这个小学同学,那个有胎记的小女孩,他不会记错。 在每天打打杀杀有仇必报的过程中,太子帮五人犯下了无法弥补的滔天大错,和尚有种,顶下这一切,因此被志龙的父亲(庙口老大Geta)打得只剩半条命。和尚伤愈后,Geta送五人上山习武,是惩罚,也是锻炼,要他们理解出来打拼是靠拳头,决不能碰枪枝,这个来自西方的邪恶。 下山的那天,在温泉餐厅的晚宴中,蚊子意外遇见了来与艋舺老大们谈合作计划的外省挂青壮派帮主灰狼,他母亲的旧情人。而和尚察觉了蚊子的不对劲,以及席间的暗潮汹涌。 Geta 拒绝与外省挂合作,引起艋舺另一角头后壁厝成员文谦的不满,文谦劝说灰狼,这局要成,一定 要庙口加入,否则无法摆平由庙口为首的其他十几个角头。艋舺的第一声枪响,后壁厝老大masa死了,整个艋舺黑道因此产生剧烈摇晃,太子帮五人的友谊也是,他们卷入大人世界的阴谋浪涛中,不知命运会带他们去哪里。 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开始解严、经济起飞,本土帮派在利益诱惑下,道上伦理沦丧,当地帮派势力重新洗牌。万华一带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小混混,走出校园后,就在大环境影响下加入黑帮,而当自己的老大在与外省挂的械斗中身亡,老大的儿子又不够带种的紧要关头时,重情义的小混混为义气挺身而出,拚了命也要老大报仇。在黑帮的腥风血雨中,被迫在广州街一带站壁的雏妓,则成了小混混心灵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