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台湾电影,相信大家最有印象的,都是其出产的校园青春爱情电影,包括《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一个人咖啡》这三部红遍两岸三地的作品。校园青春电影世界各地也有,到底是什么令台湾电影在其中鹤立鸡群呢?
台湾青春电影其中一个特点是纯粹,不会有加入太多无厘头的搞笑又或是科幻的元素。卖的就是单纯的青春回忆,而这种回忆对很多人而言都有感鸣感,而且是夸地域的共鸣,故此才可以在两岸三地都获得成功。
《那些年》柯震东的淘气,在校园的各式捣蛋不请在哪个国家都会出现。《我的少女时代》中展现了对抗校规与强权的勇气,学生时总会觉得一些校规很白痴吧!甚至一些细微处,如玩滚轴溜冰这些小事情,都是一代人的回忆。
善于真挚地表达老土剧情
其实,这些台湾校园电影的故事情节很多都很老土,不会令人感到很惊喜,《那些年》柯景腾与沈佳宜从欢喜冤家到互相欣赏,从热恋到争执分手,一切都似乎很套路。但它似乎总有种魔力令你感动,因为你从中看到自己。
只有年青时才可以奋不顾身地去喜欢一个人,才可以付出那么多去追一个人,柯景腾是个大傻瓜,然而很多人也当个大傻瓜。初恋总是最美好,但又有多少可以走到尾?
最后新娘结婚,新郎不是我的遗憾又有多少人感同身受?年轻人在其中可以找到正在经历的情节,成年人于内里亦可以找到回忆甚至遗憾。
同样地,《等一个人咖啡》道出了默默守候,最好的人可能就在身边,但自己可能错过了。《我的少女时代》中一时意气的遗憾。这些剧情都很老土,没有看过电影单看故事的剧情或对白,应该会打冷震。然而,台湾人总能把这些老土的剧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台湾用于起用新人及宣传
这或许与台湾电影业界非常勇于起用新人有关,柯震东、陈妍希、宋芸桦、布鲁斯、张立昂、王大陆等都是当时的电影界新人,顶多有演过电视剧,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陌生的面孔。
他们未必有最完美的演技,但新面孔能让青春校园电影更有说服力,角色不由成名演员拍摄,更有代入感及亲和力。相对之下,有些电影讲求卡士,没有一定的知名演员投资公司总是放不下心,宣传力度亦会弱很多。风气上,台湾对新人明显友善得多。
主题曲出色与电影相得益彰
另外,台湾校园电影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功不可没的元素必然是它的主题曲。《那些年》、《小幸运》、《等一个人》、《缺口》等,每首主题曲或插曲好听之余更与电影完美配合。
譬如《那些年》这首歌,如果没看过电影其实只是首普通的流行曲,但歌词“今天男孩要赴女孩最后的约”“回到教室座位前后/故意讨你温柔的骂”、“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等等,都能令人想起电影的画面,相得益彰。
《小幸运》的歌词又令人想起林真心与徐太宇的错过。这些紧扣而好听的歌曲,都为电影大加分甚至引起一定话题性。
另外,台湾或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呈现更有趣而普遍人有共鸣的话题。同样在学生压力较大的日本及韩国都有类似情况,这些国家的校园青春电影是相对较少,即使有亦比较多发生在大专、大学,又或是比较偏向负面。国家或地区风气对孕育某种文化有很大影响,台湾校园青春是其中一个应运而生的题材。
近日上映的台湾电影《带我去月球》再度吃这股校园风,但声势明显不及前几部,原因可能是因为《带我去月球》进一步在地化,电影开宗明义纪念张雨生,又可能是宋芸桦第3次演这类角色,观众有点腻了。亦也许是台湾校园青春电影已太多,之前又太好,无以为继。无论如何,到底它能否再次成功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㈡ 《十八岁的天空》,为何被誉为最美的青春电影
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是一部青春偶陪敬像校园剧,看这部剧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二,当时对这部剧特别着迷,每天放学都会守在电视机旁观看,有时候把作业都抛之脑后了。这部剧即使现在看仍然有很多的看点,它被誉为最美的青春电影绝对实至名归。
1,最早的总是最念亮难忘最经典的很多人喜欢看这部剧就是因为里面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影子,因为共鸣所以感动。高三的那个岁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心中的理想大学努力拼搏,同学之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临近毕业彼此有着深深地不舍。看到剧中的学生,很多观众都会回忆起自己高三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