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评价狼少年你喜欢剧中哪个人物
朴宝英和宋仲基主演的狼少年是一部戳心的爱情剧。我最喜欢宋仲基饰演的狼少年的角色,因为他实在太帅啦
一个帅气的男生,啥都不会,被女主通过努力和女主产生了忠贞的爱情,47年的等待,痴情的梦想。注意哦,女主是翻书阅读学习之后,才开始驯化男主的哦。这说明啥呢?女主知道男主其实就是一只狼,那为什么不害怕反而执着于驯服他呢?因为,每个女生都有征服坏男人的天真的梦想啊。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不是说女人爱男人的坏,而是女人想要通过征服坏男人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意义所在。
结局勋应该自杀了(不可能入狱,他如果进去了,被栽赃的杀人性质应该是一辈子出不来的,就算有可能逃脱也不会被玉子老公放过的,更是不能和安娜赴约,勋只能选择自杀在这个地方一直等着安娜),前面玉子老公提到抓他的警察马上到,然后男女主角绝别一吻后,安娜睡着了醒来(勋应该是在这个时间自杀了),安娜买好了咖啡这时警车才到,应该不是抓勋的(不会这么迟才到),和电影开始一样是死人后的警车到,安娜看着警车应该感觉到了什么。随后两年后出来,继续赴约,带着信念,其实勋一直没有离开(死在他们相约的地方),一直等着安娜,最后大家有美好的期望,但是那不可能是勋来了,首先第一声门响是有人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安娜对着咖啡手动着蛋糕,然后第二声门响,大家误会最多的就是这里,其实应该是第一声门响进来的客人离开出门的声音。出狱后的安娜一直在他们相约的地方等着,每天不同的人来人往,安娜意识到了,随后安娜对着(可以说是另一个世界的勋)说,HI,好久不见。 开放式结局,忧伤贯穿全剧始终,结局的处理太棒了所以猜测颇多,意犹未尽,文艺片不适合SB青年看,两位主角的表演是值得肯定的。
❸ 法国电影 爱 讲了些什么
《爱》是是一部探讨爱情的电影,由法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导演,影片讲述两位硫退休的音乐老师,年过八旬的他们相伴多年却仍然相爱。直到妻子遭遇一场疾病,两个人的爱情也开始面临最大的考验。
《爱》因为其冷峻、真实的表达,而获得了媒体不错的评论。《好莱坞报道者》称影片是爱情挽歌:“演员完美的表演使得影片看起来并没有那么令人难过,但是迈克尔•哈内克还是用真实的老去、疾病和死亡对爱情做了终极的考量和检测。和他的上一部金棕榈电影《白丝带》一样,这部电影也充满了道德和良知的选择与拷问。”
影片具有非常典型的哈内克风格。虽然是一部爱情电影,但是这部影片一点也不浪漫,反而让人不忍卒视。简单来说,这部两小时的电影,拍摄的就是一个女人的死亡过程。
这是哈内克近25年来最为私人化的影片,通过一对夫妻的患难共处,展示了爱情的煎熬。演员的表演,故事的主题相得益彰,彰显了天人交战的主题。即使影片没有在戛纳获奖,他也肯定会让那些有着生活阅历的文艺片影迷满意。[2]
❹ 求电影,知道情节,忘了叫什么,主要讲了瘫痪的女主人和照顾她的男仆的爱情故事。详细看补充。
我只知道 男主是高度瘫痪的,因为脾气不好退去几个保姆,最后女主来应聘做保姆,两人都陷入了爱河。这是电影《遇见你之前》
❺ 梅也翻书之《珍妮的肖像》
《珍妮的肖像》是有单行本的,197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印过,只是我没有见着,我手里的是收录于安徽文艺出版社“外国抒情小说宝库”的译本,诗人周煦良译。
最早知晓珍妮的肖像,是从三毛的一篇名《惑》的散文里。懒得去找原文,只是始终记得字里行间所萦回着的悲凉与沧桑,三毛最知名的那首歌《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亦是源出于珍妮的肖像里的“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 人人都要去 风呼呼的吹 海哗哗的流”。
三毛记述的是根据原书改编成的电影。和许多名著一样,改成电影后,影片的名声往往超过原著。也和许多名著改编成电影一样,影片《珍妮的肖像》被定义为人鬼情恋,灵异与死亡,诸如此类。
可《珍妮的肖像》是不止于人鬼情恋的。绝不止。
先说爱情。穷画家艾本傍晚穿过公园时碰见一个小女孩珍妮,她的父母是在杂技团里走钢丝的,她一个人在公园里玩,画家为她画了一张速写,卖了钱,并且受到画店经理的嘱咐,替这个小女孩画一张油画像。两个星期后,画家在溜冰场上碰见珍妮时,她好像已经大了两三岁,开始读法文了。从此,每隔一个时候碰见她,她总要长大几岁,最后,艾本动手画她那幅油画时,她已是个婷婷少女了。故事的结局是珍妮从法国回来,途中被飓风卷入海中,冲进画家在那里渡夏的巴沫河,被艾本瞥见,下河去救她,但是抵不过飓风的力量,她仍旧被海水卷走了。一段梦幻式的纯洁爱情就这样以悲剧结束。整个故事的经过只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珍妮在半年多内由一个小女孩长成为少女。这样一个扑朔迷离、神秘浪漫的爱情故事,加上伤感孤独的格调、虚无缥缈的气氛,比起世界上任何一段爱情故事,都毫不逊色。
接着说艺术和艺术家。穷画家说:“有一种饥饿,比饿肚子还要难受。我受到的就是这一种。我穷,我的作品不为人知,时常三餐不继,在西城住的那间小画室里冬天很冷。可是这些都说不上。谈起我的苦楚来,我的意思并不是指饥寒。做一个艺术家另外还受到一种苦难,那比冬天,比穷,还要难受。那就像是心灵的冬天。一个人的才气,和工作泉源,这时好像结了冰,一动不动,陷在死的季节里--也许永远这样下去。谁知道,春天会有朝到来,将来释放呢?我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焦灼之感。我想多数从事艺术的人都经过类似的情形。迟早,他们就会感觉到,仅仅活着,作作画,有得吃,或勉强有得吃,是不够的。迟早,上帝会提出他的问题:你是帮助我 的,还是反对我的?从事艺术者这时就得找答案,找不到答案就感到椎心的苦痛。”
这样的苦痛,我想任何一个想从事创作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多少年来,我对自己说:挺住,挺住,挺住就意味着诗歌。多少年来,我一直深爱着诗歌,可是我好像永远处于远离诗歌的境地,我知道什么是好诗,我盼望自己写出好诗,可是我好像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语言。我被诗歌,被世界放逐了。这种苦痛一直煎熬着我,可是我还不能说出来。一个人能否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可能是命定的。只是我不能说出苦痛,因为我羞于说出来。我常常想,农民可以说痛苦,如果他的庄稼收成不好,工人可以说痛苦,如果他面临失业,母亲可以说痛苦,如果他的孩子不能顺利成长。在我的一生中,苦痛也是命定的。面对生活,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吗?诗人泥马度就批评我:你写不出诗来,那是因为你从来就没有为生计发过愁。你不懂得真正的苦痛。果其如此吗?不,我的苦痛,是命定的,是珍妮的肖像里所说的心灵的冬天。我不知道春天会什么时候到来,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找到上帝的答案。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要接受自己的上帝的审判的,艾本在珍妮身上找到了上帝想要的答案。可是我呢,我怕我来不及找到答案了。
接着说生死。“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 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珍妮一直唱着这首歌。还是让人想起高更题在画上的名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何生去?对于生死,其实我们心照不宣,心知肚明。关于生死,我们可以这样表述:我们生于尘土,我们归于尘土。一面是生,一面是死。珍妮本是水中飘泊的鬼魂,最后归于大海,生命的隐喻如此鲜明又如此晦涩,宛若生死。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罢了。
最后说永恒。珍妮为什么能够给艾本以启示以答案呢?在我看来,爱情、生命、艺术与死亡,是四位一体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这是我对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判断。这四位一体的最终表现,就是永恒了。在艾本的画像里,珍妮有种神气,好像不完全属于现代的神气。一个女人总该有点超出时间的地方。我们都会面临死亡,像珍妮在歌里唱的那样: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死不可避免,生和死,就是一切事物的正反面。艺术家最终要表现的,就是生与死了。如果能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那种气质,超出时间的气质,一种永恒的气质,那就是越过了时间的限制,到达了永恒。画店经理在一切名画里,从达汶西到沙赞见过这种气质,现在他在艾本为珍妮画的速写里,又见到了这种永恒的气质。艾本抓住了永恒。这才是我真正喜欢这篇小说的原因。
今天是大年初五,本不该在此喜庆的节日里遑论生死,只是昨天本是我的生日,以《珍妮的肖像》做为生日的礼物送给自己,以此文纪念我——天地间的一介浮尘之出生。是为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