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一部关于斯巴达克的电影
300编辑者声明:以下内容引用了“雷神之锤残虐暴君翻译组”的《斯巴达300勇士》译后手记和网络欧美漫画吧相关帖子的内容)
“陌生的过客啊,请告诉斯巴达的人民,为祖国献身的勇士们,在这里长眠”
公元前,波斯十万大军进攻希腊,当整个希腊各城邦还在为是战是逃而犹豫不决时,斯巴达王李昂尼达亲自率领300勇士死守温泉关,打退了波斯大军的数次进攻,最终仍由于被叛徒出卖而导致全军覆没……历史上以少战多的战例不少,但在这两方军力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三百勇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使这一场战役名垂千古,成为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斯巴达300》——讲述了西方文明史上那场惊天泣地的温泉关之战。古希腊曾与波斯国进行了两次大战。第一次希波战争中,希腊联军在马拉松大败大流士率领的波斯军团。一个希腊士兵从马拉松一口气奔回雅典,高叫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而亡。第二次希波战争,大流士之子薛西斯率领号称500万的大军,越过天堑,踏平了北希腊,直逼雅典。公元前480年的七八月间,也就是在马拉松战役后的第十个年头,薛西斯的波斯军团打到了中希腊的门户地带——“温泉关”。此地依山傍海,因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而得名。
温泉关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其关口极其狭窄,仅能容一辆战车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时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古希腊在运动会期间是禁止开战的。因此,希腊人在关上只布置了几千兵力。当波斯军团兵临关下的时候,斯巴达国王李昂尼达带领着他的三百名禁卫军前来增援。在李昂尼达国王的指挥下,希腊人借助地理优势,用长矛对波斯弯刀,力挫波斯军团的轮番进攻,把波斯人打得落花流水,气得薛西斯三次从督战宝座上跳起来,咆哮不已。
但就在这个时候,希腊的叛徒帮了波斯人的忙。一个当地人带领着薛西斯手下的一千精锐抄山间小路连夜直插到希腊联军背后。局势一下发生了大逆转。希腊联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且腹背受敌。在悬殊的实力面前,联军被迅速瓦解,唯有李昂尼达和他的三百勇士坚守到底,血洒温泉关。
虽然此次战役是以希腊联军的惨败作为结果,但历史记住的并不是结果本身,而是李昂尼达与三百斯巴达勇士的精神。一座矗立在温泉关的狮子状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踏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
以这样的历史为背景,弗兰克�6�1米勒的《斯巴达300勇士》已经有了作为一部史诗巨作的足够资本,再加上跌宕起伏的故事和厚重而充满张力的画风,这部大师作品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大师的面前,晚辈总是怀揣着战战兢兢的敬畏,但在欣赏大师的作品时,又有一种春风拂面、涤荡心智之感。品米勒的作品,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勉励,能为自己树立起一个榜样,找到一个企及的目标。面对《斯巴达300勇士》,我们不应仅仅顶礼膜拜——我想米勒也不愿意化为神,而应该接受他的邀请,加入他的精神盛宴,与李昂尼达、斯巴达人和希腊人一同感受脉搏的跳动,感觉血液的温度,品尝泥土的滋味和捍卫爷们儿的尊严!
② 斯巴达克年少时杀狼的叫什么电影
http://ke..com/view/625298.htm
斯巴达300勇士
公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国国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统率五十万《斯巴达300勇士》剧照(20张)大军(号称500万之众)、战舰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并一路南下逼近 德摩比利隘口。 不可一世的薛西斯一世还向希腊各城邦发出劝降书,希望小邦们不战自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斯巴达城。 结果,薛西斯的使者在众多希腊人的反抗热潮中吃尽了苦头。此时,为了抵御强敌,勇猛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杰拉德·巴特勒)亲率由各处集结而来的希腊联军约七千人,率先赶到温泉关,扼守住地势险要的关隘之地。 另一方面,已经在激烈的海战中消耗甚大的波斯军队,显然已经无法在两天内在陆战中组织起什么强烈的攻势,因此,两军的短兵相接并未一触即发。 但两天后,狡猾的薛西斯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偷袭关后,措不及防的希腊守军很快就被击溃。 为保存实力,列奥尼达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命令希腊联军的主力迅速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亲率三百名斯巴达勇士垫后。与汹涌而至的数万波斯军展开了血腥的殊死搏斗。 最终,这三百位勇士全部战死,也让波斯军队在攻破温泉关一战中付出了两万人死伤的惨痛代价。
③ 斯巴达勇士真实历史是什么
指历史上的斯巴达克起义。
在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被称之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成对角斗,并让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
一场角斗戏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
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爆发了。
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的军队在意大利布鲁提亚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预计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历史意义:
起义军没有一个联合广大被剥削群众的总纲领。
然而,斯巴达克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加速了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
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