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㈡ 台湾经典的老电影有什么捏
多老才叫"老"电影?
1961-1970:《星星月亮太阳》、《梁山伯与祝英台》、《养鸭人家》、《西施》、《我女若兰》、《路》、《小镇春回》、《家在台北》。
1971-1980:《缇萦》、《秋决》、《忍》、《吾土吾民》、《梅花》、《笕桥英烈传》、《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
1981-1990:《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小毕的故事》、《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我这样过了一生》、《恐怖份子》、《稻草人》、《七小福》、《三个女人的故事》、《滚滚红尘》。
㈢ 王童主要作品
王童是一位杰出的电影导演,他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众多引人入胜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包括《养鸭人家》(1966)、《龙门客栈》(1967)以及《路》(1968)等,这些影片奠定了他在电影界的坚实基础。1972年,他执导的《侠女》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进入80年代,王童的导演才华进一步绽放。1981年,他执导的影片《假如我是真的》展现出他的创新思维和深刻洞察。而1987年的《稻草人》更是为他赢得了第二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的殊荣,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下台湾农村的生活,揭示了那段历史的苦痛。
1989年和1992年,王童执导的《香蕉天堂》和《无言的山丘》堪称台湾近代史的深度刻画。《无言的山丘》聚焦台湾原始开发时期的淘金矿工,展现了他们在日本统治下的遭遇;《稻草人》和《香蕉天堂》则分别描绘了战争和大陆解放后流落到台湾的士兵们的命运,构成了一部深刻反映台湾近代历史变迁的三部曲。
王童的电影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涵丰富,每一部都承载着他对历史和社会的独特见解,是他艺术成就的重要见证。他的作品不仅在技术上精良,更在情感上打动人心,赢得了观众和同行的尊重。
(3)台湾电影养鸭人家下载扩展阅读
王童无疑是台湾电影史上一位不该被忽视和遗忘的导演,1987年他导演的《稻草人》带来一个荒诞的历史图景,王童一个战争背后的奇特故事。《稻草人》举重若轻地把严肃的战争时代用非常荒诞的笔法呈现出来,虽然没有运用沉重或深刻的方式,但在戏谑里面却无不彰显着惨烈和悲伤。此后,王童在《无言的山丘》、《香蕉天堂》、《红柿子》等片中尝试着不同的历史表达。此外,还有电台主持王童。
㈣ 王童主要作品
王童的主要作品包括: 早期作品: 《养鸭人家》:奠定了王童在电影界的坚实基础。 《龙门客栈》:一部具有影响力的武侠电影。 《路》:展现了王童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 经典作品: 《侠女》:引起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成为王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80年代作品: 《假如我是真的》:展现了王童的创新思维和深刻洞察。 《稻草人》:赢得了第二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的殊荣,深刻描绘了太平洋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香蕉天堂》:深度刻画了台湾近代史,反映了流落到台湾的士兵们的命运。 《无言的山丘》:聚焦淘金矿工在日本统治下的遭遇,与《稻草人》和《香蕉天堂》构成三部曲。
此外,王童还有其他一些作品,如《红柿子》等,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他对历史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