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港十大影片是哪十部
白金龙》导演:汤晓丹1933
香港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邵氏的前身“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由著名的粤剧二位“伶王”之一的薛觉先演出(另一位是马师曾)。没有《白金龙》,就没有今天的邵氏电影公司。当年《白金龙》打破广东、东南亚、欧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记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初到星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凭着《白金龙》,开创了邵氏在星马的娱乐王国基业。也正是《白金龙》,开创了粤语片的潮流。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制作了近3000部粤语片,形成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独臂刀》导演:张彻1967
《独臂刀》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张彻凭此片成为“百万导演”,王羽开始成为香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功夫小生,而邵氏电影公司的“武侠世纪”也从此片正式开始。《独臂刀》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形态和历史。之前,香港的电影仍旧停留在老上海电影的文化形态下,多拍摄以家庭妇女为观众的苦情剧,武侠片中的英雄也多半是女飞侠,男性则是需要保护的文弱书生。《独臂刀》之后,男性开始成为影片的主角,电影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再是娇弱的女明星,而是健壮有力的男明星。
《侠女》导演:胡金铨1972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在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高综合技术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5大电影节上获奖。胡金铨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作者”导演,也是香港电影界最接近大师的一位。他一生致力于拍摄“侠”文化的武侠电影,并以《侠女》登上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最高峰。胡金铨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国电影最早的一次文化突破无疾而终。
《蝶变》导演:徐克1979
70年代末,邵氏大制片厂制度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逐渐开始弱化,电影的文化形态也开始以多元化的形态出现。在这段时期,香港电影界出现了一次惊人的艺术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的《蝶变》正是这一运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蝶变》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以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艺术电影的出现;二是特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香港电影特技的发展几乎都与徐克有关。
《最佳拍档》导演:徐克 1982
自1982年开始,香港电影票房连续3年第一名的都是《最佳拍档》及其续集,而黄百鸣、麦嘉、石天的“新艺城 ”公司也统领了80年代整个时期的电影。《最佳拍档》开创了香港电影大片(blockbuster)的先河。开拍之初,许冠杰的200万片酬已经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而该片的拍摄方式也是完全模仿好来坞,在片中大量出现多辆汽车连续碰撞、最新007式先进武器等噱头,弱化故事情节、强化视觉场面。《最佳拍档》对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的吸收,是香港本土电影国际化的最初尝试。
《A计划》导演:成龙 1984
香港近20年最伟大的电影演员是谁?成龙。这是香港各界都比较认可的一个答案。成龙以自己的功夫喜剧成为李小龙之后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香港演员。早期京剧剧班的训练,使成龙娴熟地掌握了以模仿的方式塑造最具亮点的动作造型。这种表演方式成为了他的招牌,他的这种表演在世界影坛上也是独此一家。《A计划》正是早期成龙电影最具特色的一部,例如他从钟楼上坠落的镜头,一镜直落,不加任何剪辑手段。之后《A计划》风格的电影每年必有一部,成龙电影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英雄本色》导演:吴宇森 1986
当冷兵器换成热兵器,张彻电影就变成了吴宇森电影。吴宇森曾经是张彻的“文胆”,做过张彻的副导演,是典型的制片厂出身的工徒导演。他把张彻电影的特点传承下来,把刀剑片改变成了枪战片。《英雄本色》把枪战的方式发扬光大,代表了香港电影枪战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枪战片的最高成就。
《阿飞正传》导演:王家卫 1991
1991年香港文化界最轰动的电影莫过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了,虽然票房成绩一般,但王家卫独特的电影风格在本片中凸显无疑,它宣告了香港第一位国际性电影大师的出现。
《阿飞正传》是一部对香港身份进行反思的本土电影。《阿飞正传》的影像、叙事方式都是原创的,堪称香港电影艺术的奇葩。结尾中梁朝伟的一段“独角戏”,至今被奉为经典。
甜蜜蜜》导演:陈可辛 1996
1997回归前的茫然,就像三叉路口的选择,在这个历史时刻来临前的一年,陈可辛的《甜蜜蜜》横空出世,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文艺片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一种类型,早期就有李晨风、秦剑等著名前辈,而70年代后因为武侠功夫片的盛行,艺术电影始终难以成为主流。《甜蜜蜜》是对早期文艺片的回归,它以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历史的进程。
喜剧之王》导演:李力持 1999
自1993年香港电影业进入萧条期以来,香港电影中能够具有票房保证的演员越来越少,周星驰是其中的一个。香港的喜剧演员,早期有梁醒波、新马仔、许冠文,而周星驰是近10年来最杰出的喜剧演员。《喜剧之王》中有着对香港早期电影的大量引用。尹天仇、杜鹃儿是60年代著名粤语武侠片《武林圣火令》中的人物,老少咸知;《演员基本修养》是早期长城、中联等电影公司的训练班手册。这种引用掌故的喜剧电影成为周星驰电影发展的轨迹,新片《功夫》中再次对火云邪神、九龙城寨引用,并取得了迄今为止合拍片的最高票房。
『贰』 第一部粤语电影是什么
1930年代初期,有声电影开始流行,但在香港首先上映的两部有声粤语电影却并非在香港本地拍摄,首部是1932年邵醉翁的天一乘薛觉先及唐雪卿夫妇到上海演出时,开拍其首本戏《白金龙》,成为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但遭到禁演,经疏通后才获准上映,因而在香港反被稍后在美国由大观开拍的《歌侣情潮》(新靓就、胡蝶影)抢先上映。两片取得极佳的票房成绩,引发香港本土拍摄有声电影的热潮,黎北海的中华于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粤语对白电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图),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制作首部全粤语对白电影《傻仔洞房》(廖梦觉、杨倩侬)。
『叁』 香港邵氏电影里的香港演员们为何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以前香港邵氏电影大部分说的都是国语,注意这个国语和普通话还是有区别的,但都是一脉相承。
早期的香港电影是有鄙视链的,有钱有文化的看英语、有钱没文化的看国语、没钱没文化的才看粤语。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粤语片的质量最差、档次也最低,所谓“粤语残片”就是指1973年之前的粤语片,产量很多但质量好的屈指可数。到了1972年全香港一共出品了几百部电影,里面居然没有一部粤语片,可见当时的粤语片有多惨淡。
不过万事万物触底之后都会反弹,到了1973年在楚原的积极争取下邵氏拍摄了第一部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并在当年力压李小龙取得了年度票房冠军。经此之后粤语片逐渐回暖,并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香港流行文化的兴起逐渐成为主流,开创了辉煌的东方好莱坞时代。而邵氏公司因为一直坚持不拍或少拍粤语片,票房逐年萎缩最终不得不关闭了制片业务。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以上,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吧
香港邵氏电影里的香港演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对这个提问存疑。但我还是先假设题主的设问成立,认为是以下几个原因:
(1)能说普通话的香港演员大陆背景,一般来说其父母一辈是从大陆在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来港,或者有在大陆“生长”的经轮答搜历,自然普通话比香港本土演员好。比如举差,秦沛姜大卫尔冬升三兄弟、林雪、林威等等。
(2)香港本埠市场不大,票仓有限,因此其主要票房市场在台湾(尚未进入大陆)。这样一来,很多香港演员都会练习普通话,包括一些香港歌星为了出国语唱片,都会苦练国语,比如张学友刘德华等人。
(3)香港演员能说流利的普通话是题主的误解,个人觉得那应该是国语配音,而且是台湾演员的配音。同时,在这里也纠正一下:之上所有的普通话表述不严谨,严格地说,那应该是叫台湾的所谓“国语”,不是普通话。
所以,个人觉得,香港演员能说流利普通话的只是少数。老一批演员里,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明星中,普通话讲的不错的上有洪金宝,下有谢霆锋。歌星里头,老一辈的张国荣的普通话讲的相当不错,可能是拍过《霸王别姬》的缘故,一些用词用典都很内行。90年代走红的这一批明星里,张学友的国语讲的很好,到现在也还是很好。
这其中,有个奇葩,那就是刘德华:他在80年代的国语就讲的很好,因为当时他们是跟着台湾的国语老师发音,讲话很有台湾腔。但香港回归后,他的咬字发音很想学好普通话,刻意去在意一些卷平舌后鼻音等等,结果,节奏有些乱了。所以,你现在看刘德华讲的普通话,听起来还不错,但其实并没有80年代自然(很多视频可查)。
香港邵氏电影中,老板邵逸夫就是从大陆(浙江宁波镇海)出去的,而且国语片当时也有一定的市场。这其中,古天乐、蔡少芬是两个反面典型,进入内地拍戏这么多年了,普通话还是讲不好,尤其蔡少芬找了个内地老公,普通话仍是硬伤,最好别开口,开口你能哭……
配音
应该是配音!
为了钱啊。内地这么大的市场
有两部分原因,一部分演员是从内地过去的,祖籍就是大陆的,所以会说普通话,还有一部分是后期配音,或者是有语言天赋,学腊历的快的香港人[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