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烈爱伤痕有续集吗
亲爱的楼主您好;
-----------------------------------------------------------很高兴为您回答
问题:电影烈爱伤痕有续集吗
回答: 没有;《烈爱伤痕》是一部香港电影和一部台湾电视剧的名称。香港电影《烈爱伤痕》是2001年出品的青春偶像剧,根据日本漫画改编主演张学友,言承旭,莫文蔚。台湾电视剧《烈爱伤痕》于2008年在华视播出,由寇世勋、方岑、郑家榆、黄文豪等主演。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还有疑问,请一定要追问我,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如果您满意的话,就请给分吧!
谢谢
⑵ 有谁知道《烈爱伤痕》到底是一部电视剧还是一部电影
是电影!
我大概猜到你为什么会这样问,是不是下的时候发现它变成了十几个文件啊?我下过,也是这样的,但不会影响观看的~
影片简介:
莫文蔚所饰演的女主角更纱在一次大学时代的出国旅行当中,原本暗恋的学长,却和她的好朋友一见钟情,令得更纱这趟旅行充满失落,但是在旅行途中的飞机上,更纱因为照顾邻座的晕机的高中男孩子霖(言承旭饰),而展开一段浪漫的异国绮恋,两人虽然有着年龄上的差异,感情却在短短的时间猛烈燃烧。
回到国内,更纱以为这只是一段绮恋,但是子霖对她却是全情投入,于是两人不顾一切爱的激烈,甚至子霖为了更纱,宁愿放弃对学业和未来的规划,令更纱对这份感情也难免心里忐忑,有所顾忌。此时男孩的母亲私下,向更纱动之以情,要求更纱离开子霖。于是更纱忍痛远走异国,她的不告而别,致使子霖以为更纱玩弄了自己的感情,从此子霖变成了一个对爱情不信任,放纵情欲的男人。
几年之后,更纱结识了一个青年才俊由张学友饰演的子谅,两人论及婚嫁,当两人回到国内,子谅的家人来接机的那一刻,更纱如晴天霹雳,当年爱的如痴如狂的男孩,竟然是未婚夫的亲生弟弟,母亲的自责、弟弟的痴情、哥哥的温柔再女主角心里深深地挣扎着,一段夹杂着爱情的三角关系,在更纱、子谅和子霖之间,痴缠纠葛……
影片花絮:
本片是由台湾华视继【流星花园】大获成功后再次推出的本土偶像剧,仍然是由日本漫画改编,原著漫画中的“性爱”场面相当多,改编之后少了大半,不过挑战电视尺度仍然是避免不了,三位主角先后“同床演出”,还涉及乱伦的绮恋,言承旭更“露两点”和莫文蔚演出姊弟恋激情戏,乍看之前还真像一部A片漫画,不过本片故事曲折,性爱和感情戏一样浓烈,制作单位更表示出强烈信心,能用唯美的手法,推翻一般读者对于这部“限制级”少女漫画的印象。
主角方面包括了张学友,莫文蔚,以及偶像团体F4的成员言承旭,其中张、莫两人首次参与电视剧演出,所以这次的演员阵容可算相当新鲜的组合。人气极旺的言承旭凭借俊俏的外型,从“流星花园”燃烧至今,魅力依然火红不退,所以一早就被定为本片的主角,而天王张学友则是为了搭配新专辑发行,算是“免费”演出该片,因为剧中的所有曲目,全可以帮“歌神”宣传打歌,为了搭配两位“猛男”,制作单位又请来了莫文蔚,因为他们觉得莫文蔚在外型与演技上,都足以与张学友、言承旭组成“铁三角”的阵容。
虽说张学友以“客串”拍摄【烈爱伤痕】,但他敬业投入的程度,已不能用客串来比拟。戒酒四、五年的他,一场他和莫文蔚的结婚戏,安排他喝红酒,张学友二话不说从善如流,破了不喝酒的戒。张学友和莫文蔚精湛的演技甚至连排练的片段都可以采用,也因此让导演马宜中为取舍伤神。张学友花了七天拍摄这部戏,敬业的他在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辛苦熬夜抢拍的过程中,还不断和导演讨论剧情,提供许多意见和经验,反客为主把这部戏当成自己演艺生涯一部重要的作品。
⑶ 80年代初有一部国产电影叫《伤痕》的主演是谁
李仁堂、谢芳等。
⑷ 什么是伤痕电影名词解释,注意是伤痕电影不是伤痕文学
伤痕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电影类型。也泛指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种电影创作思潮,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的一种电影现象,后来成为80年代电影表现手法的主流。主要是表现“文革”等“左倾”政治运动给国民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伤痕电影是一种时代呼声,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在80年代的中国社会造成广泛影响。
基本介绍
“文革”结束后,社会的整体认知发展很迅速,电影艺术风格也多元化起来了,在这期间,伴随着伤痕文学的发展,电影也出现了伤痕电影,这些电影均以反映特定历史阶段源于“政治路线错误”导致的个人不幸遭遇、以及表现个人内心的情感创伤为主要内容,表现荒谬的“文革”政治对国民精神的愚弄、理性被放逐的现实,表现个人的追求、理想被极端的政治所吞噬,表现最基本的人伦情感(爱情、亲情、友情)被荒谬的政治扭曲的痛苦的情绪记忆。譬如1979年的《生活的颤音》和《苦恼人的笑》、1980年《太阳和人》、1980年《巴山夜雨》、1980年《天云山传奇》、1981年《小街》、1982年的《牧马人》、1985年的《黄土地》、1986年《芙蓉镇》等八十年代的电影,以及九十年代的部分电影《活着》、《霸王别姬》等等。伤痕电影与当代电影创作在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上有明显的不同,部部作品充满悲情主义的色彩,彰显着人道主义的思想,注重被压抑的情感的宣泄,突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在开放的80年代,曾引起巨大共鸣。
后续发展
伤痕电影创作者用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在思想解放与主流意识形态政治的呼声中一道完成了对“文革”等“左倾”政治运动的批判,但是,由于现实因素的局限性,对于历史的反思不能够做到彻底,加上被强行划分创作意图与立场,所以始终未获得真正的超越性。这样一来,伤痕电影就未彻底完成理性启蒙,加上90年代社会历史的价值失范的现实导致电影理性价值的普遍缺失,伤痕电影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回顾“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至今,电影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彻底抛弃曾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所以其实伤痕电影至今也在延续,只不过拍摄的方式有新的表现手段和新的艺术风格,让电影的意境更加深远,更加具有艺术价值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