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 不少於400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後,總是淚流滿面。這並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里,她被*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老師。依高老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後來,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老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
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同意,因為高老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後即忙抄近路飛追,終於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裡,後來竟然在車站里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裡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採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後來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裡,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後,她竟然走進了電視台,在台長的全力幫助下,她錄制了節目,終於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台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鄉村沸騰了。
我含淚在激動中看完這部電影,還有誰能不為小魏老師進城找她的學生這一情節所打動的呢?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學生幫磚瓦廠搬磚;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冒險擠車,步行進城;為了找回學生,她吃殘渣剩飯,睡當街牆角;為了找回學生,她幾天守候台長,終於感動了縣城,錄制了電視節目,找回了學生。
我為這部電影喝彩,不僅因為它有動人的情節,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師: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性格,歷歷在目,學生的天真無邪,童稚無知,活潑淘氣,栩栩如生;高老師、*長等一幫*里的大人,又是那麼地純朴、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裡的台長、老闆娘又是那麼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特別是主人公魏老師處於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麼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凄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觀眾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我非常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觀後感 50字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准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❸ 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結尾
當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看完《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時,心裡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小學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班裡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可不久,張慧科同學因家裡貧窮連飯也吃不飽,就去城裡打工。魏老師知道後,從遙遠的鄉鎮十萬火急地趕到城裡,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雖然是一個年僅12歲的小老師,可像她這樣信守諾言、千辛萬苦把輟學打工的學生找回來,真的令人感動。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但是在貧窮面前總是顯得那麼無能為力。影片中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總是讓我忘不了。雖然水泉小學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家境又是那樣貧寒,可是同學們仍然在艱苦的環境里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嗎?我們的老師也處處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就更有理由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老師、回報社會。
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
看了<<一個也不少>>這部電影講的是山裡孩子發生的事.令我十分感動.
這個故事講了在鄉村,老師很少,因為一位老師的走,學生們就要停課幾個月,因為一名老師生病休假,所以孩子們沒有了老師,村長無奈找來一個輟學在家的中學生來暫時代課,一名叫張慧科學生因為父親早逝,母親又有病,欠下許多錢,為了能還清債務,他輟學去城裡打工,代課的魏老師知道後下定決心一定要把他找回來!在城裡,魏老師辛辛苦苦找了三天,終於在好心的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找的張慧科,他們回到了鄉里......
其實,電影中的張慧科是很多現實生活中山村孩子的形象,原來的貧困山村兒童,大多數都因為家庭條件而輟學在外小小年齡打工;現在,大多數兒童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待,因而從返校園.
現在大家都很擔心失學兒童的現生活象.其實現在在我們國家,失學兒童占的比例已經很小了,現在的國家政策對待貧困山區的兒童有優惠政策,在山區,農村的孩子都可以免費上學了!
現在,用那些"陳慧科"式的學生來和我們大城市裡的孩子相比,實在是自愧不如!他們為了挑起家庭的負擔區外打工,而有些家長手裡的掌上寶,吃好的,喝好的,卻不知道再好的學習環境里去努力學習!真應該慚愧!
知道為什麼電影中的魏老師,不顧自己,不遠萬里走路去找自己的學生.就是因為他知道,對於山村的孩子來說,學習的機會是多麼的珍貴~由此我聯想到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堅持參加高考的學生!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一定會讓自己完成學業!他們知道,這些年來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供養長大,自己如果不讓學業有個圓滿的句號,對不起父母的諄諄教誨......它們正是因為深知父母的不易,所以才在大地震之後的短時間內,化悲哀為前進的動力!來沖刺高考!
讓我們對比他們的貧困學習,來激勵我們前進吧!
另外一篇:
txt
窮不能窮教育,教育能夠把前人的光輝偉跡,孕育後代年輕的心靈,傳遞精神的食糧;教育能夠融解孩子冰冷的心,化作溫暖的感測器,傳遞熱情的火把;教育能夠讓絕望的生命,在漫無目的路上,找到生命的希望與歸宿!
教育,人們對你是永無止境的呼喚!今夜的星空帶有一絲絲的憂愁,我徹夜難眠,窗外飄來冷冷的寒風,更令我思緒萬千。這一切一切,都只因我今晚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的遐想,它發人深思,它更是農村教育給人們的警鳴鍾,告訴我們農村教育的落後,需要國家的關注,社會的關心,熱心人士的援助。
在《一個都不能少》的感人事跡里,講述了貧窮的水泉小學,一個只有13歲名叫魏敏芝的小女孩,在高老師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到我回來,一個都不能少」後,於是在代課的20多天里,堅持看管好每一個學生。學生們就在一間破舊的、文具少的教室里上課。因為窮要到城裡打工,還是要被帶走去培養成長跑運動員,年紀輕輕的魏老師決定無論怎麼千辛萬苦都要把他們找回來。
當你看到這一幕,你又會聯想到什麼呢?靜靜沉思,不難發現這一切都是農村教育條件的缺乏所引發的。用我們的眼睛到落後的農村去「旅行」一番,就會在一些地方發現許多「奇跡」,這急需要我們去解決。農村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某些農村地區連「無危房,有課桌,有凳子」的意識觀念都沒有,更談不上一間正式的教室了,就好像《一個都不能少》里連粉筆都少同樣的缺乏;農村教師隊伍的弱小,雖然有逐漸強大的趨勢,但仍不足,根本沒有一個穩定的教師隊伍結構,傳授知識的渠道就有所阻礙了,就猶如《一個都不能少》里只有一個小學文化水平的小女孩做老師;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每年在提高,但並不重視教育事業,意識不到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如何去改善農村教育的問題,就有待你與我思考?
要改變一個環境,需要從各方面進行。物質是基礎,首先向農村投入足夠的資金,至少保證孩子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擴大農村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孩子能夠學到多少知識,老師起著很大的作用,他們總會成為孩子的模範者;精神同樣重要,要改變農民的陳舊的思想觀念,讓他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當然,要改變就要有所堅持。要改善農村的教育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曾經的歲月書寫了某些農村教師的青春,青春易逝,唯有不變的是教育真情。農村教師用豐富的人生履歷,讓艱難求學的孩子在他們身上找到生命的光環。他們堅信堅強的人不會被生活的困苦所羈絆,切好相反,它將成為前進的動力。我們歌頌曾經在農村教育默默付出耕耘的教師,你們對教育事業的熱血,將灑在每一個農村教育的基地,滋潤代代農村孩子的心田。
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鬥志的心。農村教育的警鳴鍾敲醒了時代的步伐,讓更多的人關注教育事業。給農村的孩子一個求學的機會,給他們創造一片在藍天下書寫人生的天地。讓前人的偉跡延續下去,讓求學的熱情傳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更讓「迷途的羔羊」找到生命的歸宿。
夜深人靜,我安然入睡了,我彷彿看到了藍天下迷人的閃爍星光,向我吹來的是暖暖的微風,溫暖著我,這一切只因我生活在一個書香洋溢的校園里,順著生命的航,向我的港灣前行……
❹ 《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後,總是淚流滿面。這並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里,她被*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老師。依高老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後來,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老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
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同意,因為高老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後即忙抄近路飛追,終於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裡,後來竟然在車站里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裡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採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後來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裡,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後,她竟然走進了電視台,在台長的全力幫助下,她錄制了節目,終於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台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鄉村沸騰了。
我含淚在激動中看完這部電影,還有誰能不為小魏老師進城找她的學生這一情節所打動的呢?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學生幫磚瓦廠搬磚;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冒險擠車,步行進城;為了找回學生,她吃殘渣剩飯,睡當街牆角;為了找回學生,她幾天守候台長,終於感動了縣城,錄制了電視節目,找回了學生。
我為這部電影喝彩,不僅因為它有動人的情節,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師: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性格,歷歷在目,學生的天真無邪,童稚無知,活潑淘氣,栩栩如生;高老師、*長等一幫*里的大人,又是那麼地純朴、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裡的台長、老闆娘又是那麼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特別是主人公魏老師處於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麼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凄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觀眾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我非常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❺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之觀後感 (509)(陸煜泓)今天,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看了這部影片後,唯一想表達的情感就是:感動。為了學生的努力學習而感動,為了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而感動!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水泉香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生病了,高老師要回家探望。可是,老師一走是給那些孩子上課呀,於是,便請了年僅十二歲的魏敏芝做水泉小學的代課老師。水泉鄉的條件很差,連村長都半年沒發工資了,而水泉小學的教學條件則更加糟糕了,連粉筆都屈指可數。開學後不久,班級里的張慧科就因為家裡窮,父母有卧病在床,沒辦法逃學只好去城裡打工。魏老師和同學們好不容易湊足了9塊錢使魏老師來到城裡。為了找到自己的學生,魏老師向電視台的登記人員苦苦哀求,卻受盡了辱罵,但她並沒有放棄,而是不知疲倦地四處尋找。幾經輾轉,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學生張慧科。我現在的環境與他們相比簡直是天堂與地獄之差,我應該好好珍惜,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影片中的魏老師為了她的學生辛勤地操勞著,而現實中老師一樣關心著我們,愛護著我們。我們對老師一定要尊重!
❻ 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觀看張藝謀導演的片子總給人一種發自心底的震撼,它指引我們或從人性底蘊,或從社會現實去觀察、理解、認識生活,從而達到反映生活,再服務生活的目的,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那繁盛茂密如海一般的高粱與我爺爺奶奶們折而不屈的性格,那鮮紅鮮紅的辣椒串與挺著大肚子為討個說法而四處奔走不息的秋菊的身影,那深不見底的古井和與上吊房子同樣神秘莫測的老爺的幽遠的聲音,太讓人深思了,太值得人回味了。其間的文化底蘊、人性本質,歷史的、社會的一切盡在這深思與回味中了。和以上影片相同,《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張藝謀塑造的正是這樣一個瑕不掩瑜的典型形象。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准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我很是感激張藝謀用最朴實的藝術為我們擦亮了眼睛,擦凈了心靈。《一個也不能少》曾榮獲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佳影片獎;第6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是張藝謀導演的又一部現實主義作品,與他以往的影片不同的是,它以獨特的視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表現了貧困地區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世人關注的問題,觀後感《一個也不能少觀後感》。而最令人驚奇的是,影片選用的所有演員,包括主角、配角、群眾,全部採用非職業演員,並且這些演員在片中扮演的職業角色也同生活中一樣,均是普通中、小學的教師、學生。他們雖然未曾經過專業培訓,但卻以真誠質朴的表演,詮釋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在這一點上,比起《秋菊打官司》來更加真實了。-----------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後,總是淚流滿面。這並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里,她被*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老師。依高老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後來,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老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同意,因為高老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後即忙抄近路飛追,終於無功而返。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裡,後來竟然在車站里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裡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採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後來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在縣城的幾天幾夜裡,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後,她竟然走進了電視台,在台長的全力幫助下,她錄制了節目,終於找到了她的學生。電視台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鄉村沸騰了。我含淚在激動中看完這部電影,還有誰能不為小魏老師進城找她的學生這一情節所打動的呢?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學生幫磚瓦廠搬磚;為了找回學生,她不惜冒險擠車,步行進城;為了找回學生,她吃殘渣剩飯,睡當街牆角;為了找回學生,她幾天守候台長,終於感動了縣城,錄制了電視節目,找回了學生。我為這部電影喝彩,不僅因為它有動人的情節,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師:執著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性格,歷歷在目,學生的天真無邪,童稚無知,活潑淘氣,栩栩如生;高老師、*長等一幫*里的大人,又是那麼地純朴、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裡的台長、老闆娘又是那麼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特別是主人公魏老師處於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麼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凄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觀眾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我非常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❼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五年級(1)班閆策喻一個偏遠的山村,一間破爛的教室,一張少了腿的講桌,一位僅小學文化不會教書的臨時代課老師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級擠在一起讀書學習的二十八名衣著破爛的山區學生,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這就是水泉鄉水泉小學的教學現狀,這也是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一開始給我的印象。《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在貧困山區小學教書的高老師,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個月,村長找來魏敏芝臨時擔任代課老師,魏敏芝答應了高老師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因班裡一名女學生跑得快被選拔參加運動會了,不久,另一個學生張慧科因家裡貧困到城裡打工去了。班裡一連失去了兩個學生,魏敏芝不知該如何向高老師交代,於是下決心去城裡找回張慧科的故事,觀後感《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電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動了,感動我的有以下幾點:一是魏敏芝尋找學生的執著。魏敏芝先是為去城裡的車票錢想盡了辦法:讓學生湊錢,去磚廠搬磚,最後混車,被趕下車後步行…終於進城了卻被告知學生在火車站附近丟失了。她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堅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車站廣播尋人--不行;寫尋人啟事--不行;去電視台,不讓進門。此時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麼無助啊,但她還是沒有放棄,她把希望寄託在電視台台長身上,為了等到台長,她在電視台門口逢人就問,餓了吃別人的剩飯,睡覺就倚著電視台門口的電線桿…最後終於見到了台長。在電視台安排下魏敏芝參加了一期訪談節目,她的學生張慧科被找到了,並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學校里。從魏敏芝尋找學生的艱辛過程中我看到了她的執著,我們要學習她的這種精神,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始有終,不能因為有困難就放棄。二是偏遠山村教育的貧窮落後。破舊的學校沒有像樣的圍牆和校門,破舊的教室四處漏風透光,破舊的課桌高矮不一。就連放學要還要看太陽照射在柱子上的釘子的位置。還有在我們看來最最平常的粉筆在這里卻成了極其珍貴的東西。老師上課也只是讓學生們抄寫課文…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我們處在繁華都市裡的孩子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有漂亮的校園環境,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有高素質的任課老師。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力爭成才,長大後為貧困地方的困難孩子們貢獻一份力量。〔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❽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普通點的,求求求求速度!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貧困山區的小學老師因為要回鄉一個月,所以叫村長找一個代課老師:年僅13歲的魏敏芝,並答應給她50塊,囑付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因為其中一個學生跑得快,所以要到縣里去上學,魏敏芝硬是不給人,可能我們大家會想:這可是一個好機會,不僅能為那個孩子有一個好的前程,更能為這所學校爭光。而魏敏芝卻不答應。這是一份執著,這是一份堅持不懈的諾言,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責任心。
可沒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學輟學了,經家訪才知道那位同學張慧科到城裡打工了,於是另外的一份堅持和力量推動她去城裡找張慧科,魏敏芝先是傳到小廣播里去,再用身上僅有的幾塊錢買筆和紙寫尋人啟事,然後竟在電視台等了一天多,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見到了台長,找到了她的學生。最後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小學許多錢和學慣用品。故事圓滿的結束了。
這部電影不是簡簡單單的透露出師生的情感,而是告訴我們要多多關注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學習條件,而水泉小學只是其中的一個,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彌補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們關注的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太多了!據資料顯示:中國有13億人口,而農村中的人就佔有8億,上不起學,輟學的兒童數目很大。讓我們關注這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吧,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注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