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飄》觀後感
飄》描寫了19世紀中葉,美國南方由奴隸制向資本主義進化的痛苦蛻變過程。人們常把戰爭比作是暴風,那麼四年的南北戰爭這場暴風刮過後,它的所到之處舊的東西有的傾覆,有的隨風飄逝。它促進了社會形態的更迭,淘汰了南方奴隸主和他們所尊崇的意識,也造就了象瑞德和思嘉這樣的資產階級新人類。
《飄》的主題不是戰爭,作者也無意做歷史的論道者。她在思嘉身上寄喻了濃厚的對青春逝去的依戀和傷感。在任何時候,青春的逝去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經歷了南北戰爭這樣一場暴風驟雨之後,青春就變得讓人無比懷念了。少女時代的思嘉任性直爽,充滿了玫瑰色的夢幻,那綠色精靈一樣的形象彷彿使春天也更有光彩了。她美麗而可愛,像一隻舞蹈著的花蝴蝶;她也倔強而虛偽,幻想女皇般的的榮耀。她以受人追逐為榮卻不加珍惜,她深愛著英俊倜儻的艾希禮卻孤傲的板起面孔以致錯失良機,在遭到艾希禮拒絕並受到瑞德的嘲笑後,失望、懊喪的她自暴自棄地把自己嫁給了查爾斯�6�1漢密爾頓,她就這樣揮霍著青春而不知珍惜。少女時代一點點的逝去了。
查爾斯不幸陣亡,思嘉在蒙蒙朧朧中開始了她十七歲的寡婦生活,一方面嚴厲刻板的社會規范使她不得不循規蹈矩,另一方面少女的天性又使她抑制不住的跳出圈子。她所擁有過的自由的少女生活是那樣遙遠不可及。亞特蘭大陷落了,在媚蘭分娩之夜,在瑞德把她送出城後,帶著一個病人,一個保姆,一個孩子長途跋涉回到家鄉時,她自己還是一個對生活絲毫沒有準備的羸弱之軀。回到家鄉之後,面對生活在回憶中恍恍惚惚的父親,兩個寄生蟲樣的妹妹,孕婦、幼子,被毀的家園、荒蕪的農場,嚴酷的現實使她不得不痛苦的蛻掉最後一件青春的外衣,擔負起了支撐家庭的重擔。漸漸地她變的尖刻而難以親近。她對所有的人尖聲叫喊,她對一切都不滿,對任何人都缺乏溫情,但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庭不致崩潰。
㈡ 電影《飄》的觀後感不少於1400
一切彷彿是註定的。
前不久重看電影《亂世佳人》,心中再次升起這句話。
電影結尾,白瑞德離開了斯佳麗,要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斯佳麗沖出去想找回白瑞德。
然而,等她沖到了院子里,有那麼一刻,她呆住了,因為此時的情景,曾一次次出現在她的夢里。那個夢,她對白瑞德說過:「我在迷霧中尋找什麼,可誰也找不到。」
優秀的小說,總是容易讀到宿命論的味道。然而,假若有命,命由誰定?
1993年的暑假,我剛讀大一,本來很怵英文的我花了整整一個暑假讀英文版的《亂世佳人》,很多地方似懂非懂,但還是被吸引,於是暑假結束後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讀了中文的《亂世佳人》。
那時,還不懂得這部小說中隱含著的自傳的味道,對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在小說中製造的宿命論頗有點瞧不起,甚至不自覺中將這部小說列入了二流小說之列。
但16年後再看電影《亂世佳人》,理解力已完全不同,寥寥幾個細節,已然明白,這的確像是命中註定,問題只是,命是什麼。
電影一開始,斯佳麗的父親騎著馬在庄園中飛奔,宿命已開始。
那一瞬間,我似乎全然明白了這個著名的故事中的一切道理。斯佳麗的父親是頗有點粗魯但頑強的愛爾蘭人。那麼,白瑞德呢,不也正是桀驁不遜而又堅強的男人?再看看艾什利,他恰恰相反,是溫文爾雅的英國紳士一般的男子。
由此,立即便可以明白,斯佳麗為什麼迷戀艾什利。因為,艾什利和她的爸爸是完全相反的男子。
套用我的理論,可以說,因為對自己的父親有不滿的地方,所以斯佳麗頭腦中發展出了一個「理想父親」的原型,而這也是她長大後的「理想男人」的原型所在。父親是粗魯的,而她理想中的白馬王子就是儒雅的。
斯佳麗最終明白,她並不愛艾什利,她發現艾什利是一個柔弱的男子,缺乏生命力。這時她也明白,她愛的還是白瑞德,這個總是諷刺她、戲弄她而又將她照顧得無微不至同時又具有剽悍的生命力的男人。
不過,在我看來,「她不愛艾什利」,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只怕無論如何醒悟,像艾什利這樣的男人,仍然會對斯佳麗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因為靠近這樣的男子,會讓她覺得,她的生命似乎圓滿了。
但更進一步講,她並不能真正和艾什利生活在一起。因為,其實她從來沒有學會和這樣的男子相處,她學會的,就是如何和白瑞德,也即父親這樣的男人相處,她可以和他們一樣粗魯無禮,一樣殘忍無情,但又在這種前提之下找到相互欣賞和共處的方法。
然而,到底該如何和艾什利相處呢?斯佳麗並不知道,她其實也從來沒有看清楚過艾什利的真實存在。艾什利的太太梅蘭妮,一開始就知道艾什利的真實的樣子,並尊重和愛他的真實,但斯佳麗不同,她是喜歡他的溫文爾雅,但她是否喜歡他沒有生命力呢?她是否能接受,艾什利其實根本無法依靠呢?
所以,盡管斯佳麗迷戀艾什利,但假若真和他生活在一起的話,她會很快失望並不能忍受。那時,她才會懷念像父親那樣的男人的好。
與此相反的是,盡管她意識上一直討厭白瑞德,但他們其實是天作之合,他們都知道如何刺激對方,如果挑逗彼此,同時又如何相處,這種相處中有著許許多多的默契,這種默契不需要再學習,因為她早已在和父親的相處中學到了。當然,相當一部分的學習要歸功於她的黑人奶媽瑪格麗特。
類似的故事,我在我的周圍也屢屢發現,很多人憧憬某類異性,但當對方真要接受自己時,他們卻開始莫名其妙地退縮,而最終選擇了一個自己貌似不喜歡的異性。接下來,他們和配偶在婚姻中不斷戰爭,同時也不斷思念那夢中情人的美好。但這永遠是水中花鏡中月,他們並不敢真正接近,那會令幻想破滅。
這不只是斯佳麗的宿命,這也是故事中白瑞德、艾什利和梅蘭妮的宿命。
斯佳麗迷戀艾什利,是因為艾什利與自己的父親正好相反。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梅蘭妮對斯佳麗的喜愛上——她之所以那麼喜愛斯佳麗,是因為斯佳麗和她完全相反。是的,斯佳麗有些殘忍,有些為所欲為,而她卻是無比善良,極其善解人意。
但是,在似乎完全美好的梅蘭妮心中,是否藏著一個渴望,一個想做斯佳麗那樣為所欲為又無拘無束的女子的渴望呢?
人性是矛盾的,這導致我們有時候看上去在某一方面很極端,例如梅蘭妮的善良就達到了一種極致。但人性又是渴望圓融和平衡的,若只有某一個極致,一個人就會失去平衡,所以在這一方面達到極致的人,會和在相反的那一方面達到極致的人莫名其妙地糾纏在一起。所以,梅蘭妮會喜歡斯佳麗,這可以從她第一次見到斯佳麗時找到答案,當時她由衷贊嘆說,斯佳麗,我多麼喜歡你的活力。
艾什利也一樣,他和他生命中最愛的女人,都是儒雅而柔弱的,那麼,斯佳麗又如何不對他構成致命的誘惑呢?但他是那麼善良,而他又是那麼離不開梅蘭妮,所以他最多隻能是和斯佳麗有一吻。
那一吻產生後,梅蘭妮對斯佳麗似乎沒有任何嫉恨。表面上,她說,她相信艾什利和斯佳麗,深層中,是不是她對斯佳麗也有一種渴望?
同樣的,我們會看到,白瑞德對梅蘭妮無比敬重,稱梅蘭妮是他遇見的「唯一真正的好人」。這樣一個「唯一真正的好人」,會平衡他和斯佳麗為所欲為的世界。
其實,可以推測,白瑞德的媽媽,要麼像斯佳麗,要麼像梅蘭妮,而且像斯佳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看起來,他的宿命,是他成年後和斯佳麗的糾纏,但這種宿命,首先是他和他的媽媽的命運的糾纏。
並且,白瑞德和斯佳麗的命運,從他們第一次相遇就可以看到,這將是一個悲劇。
這是由他們的互動方式所決定的。白瑞德很會刺激斯佳麗,他說,我知道你是什麼樣的女人,你別玩游戲了,你和我一樣自私,我們是一夥的。然而,他又說,我願意寵愛你這樣的女人。
這都是真的,電影和小說中我們看到,白瑞德甘願為斯佳麗付出一切。
但這都只是他內心的一部分。他內心中藏著的另一個答案是,像你這樣的女人,假若我為你付出了一切,你能不能真正愛上我呢?
這是一個沒有完成的願望。他首先在媽媽那裡玩過,假若他的媽媽像斯佳麗一樣自私任性、為所欲為而且有點殘忍,那麼這個願望不可能會實現。
未被完成的願望是一個詛咒,所以他不甘心,所以,等他長大後,他要再找一個像媽媽那樣的女子,再玩一回類似的游戲,希望這次能實現這個沒有完成的願望。
這次,從根本上講,他是完成了的,因為斯佳麗最後明白,她愛的不是艾什利而是白瑞德。
但是,無論梅蘭妮如何澄清,白瑞德是不回相信的,他還是相信,她更愛艾什利多一些。
這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或許白瑞德在艾什利這種男人面前是自卑的。他原來的家庭中,有這樣一個男人嗎,譬如父親或兄弟?在與這個男人競爭媽媽的愛時,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假若是失敗的,那麼在白瑞德看來,這是宿命的重演。
其實,這也是他的追求。當他從歐洲回來,見到斯佳麗的第一句話,就充滿嘲諷,結果,令本來想向他表達滿腹愛意的斯佳麗立即變成了一個刺蝟,他們又一次開始相互傷害,玩起了這種他們不需要學習的游戲。
最後,完全美好的梅蘭妮死了,她盡管虛弱,但她卻是能平衡這四個人的中堅力量,沒有了她,這個錯綜復雜的關系立即崩潰了。
所以,白瑞德才說,他要離開斯佳麗回到家鄉,去尋找美好。梅蘭妮是一個美好,那麼,他家鄉的美好又是誰?他的尋找將要遭遇的,會不會和斯佳麗一樣是一團迷霧?
《亂世佳人》的小說和電影都成了傳奇,感動了無數人,那是不是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這種宿命中?我們斟不破自己人生的那團迷霧。
其實,《亂世佳人》也是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的自傳。小時候,她是梅蘭妮一樣的善解人意的女子,成年後,她變成了斯佳麗。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艾什利一樣的男子,而第二任丈夫則像白瑞德,並且名字也叫瑞德。
並且,她預言自己會死於車禍,而後來果真死於車禍。但車禍到底是偶然發生的,還是她所追求的呢?
假若瑪格麗特·米切爾有現代小說之父卡夫卡的風格,相信她的小說就不只是靠故事打動人,也會多很多哲學式的思考,宿命論會濃厚很多。
這種哲學式的思考,我常常看到,其實不過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拔高,或者說是一種逃避。
一個男子對我說,他有一種很深的信仰,他覺得一切都是註定了的,無論他怎麼掙扎,結局都不會改變。
聽起來很哲學,聽起來很宿命,而假若辯論起來,他也極有說服力。但我知道,根本在於,他的父母控制慾望極強,一切都幫他安排好了,他只能接受而不能反抗。
㈢ 電影《飄》觀後感
[電影《飄》觀後感]
註:飄的價值和經典並不在於其中的戰爭場面,但是我對其中的戰爭場面感觸很深,因此就以戰爭為我的觀後感的主題了,電影《飄》觀後感。
戰爭是社會和階級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產物,自從有了社會,階級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伴隨之而來的戰爭也就誕生了。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也是政治的保障,它是一種流血的政治,更是對人類文明的踐踏。
戰爭是一個不容我們每個人忽視和游戲的問題,它關乎著我們每時每刻的生活,雖然我們目前覺得我們是處在很平靜的時代,但是這並不代表戰爭就不存在,縱觀當今世界形勢,整個世界還是不太平的,有很多很多地方到現在還在燃燒著戰火,還在有人不斷的流血犧牲。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暫時的和平而忘記戰爭的存在。
電影中的那一幕幕戰爭的慘象令人不忍目睹,對那些領導者而言,戰爭或許只是一個號令而已,發出一個號令,戰爭就爆發了,若是把那個命令憋在嘴裡,就能避免一場戰爭的發生。可是真正受傷害的是誰呢?真正受傷害的是那些無辜的士兵,本來環境是和平的,也並沒有外敵入侵,他們本來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快快樂樂、倖幸福福的生活,可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上級有命令,他們不得不去做無辜的犧牲,就像電影中那些南方人一樣,他們的上層統治者高大傲慢,目中無人,自以為實力很強,因此天天渴望爆發戰爭,渴望去征服別人,當戰爭爆發時,他們是多麼的高興啊,可是他們可曾知道他們的慾望是建立在士兵們流血犧牲的基礎之上,是用累累白骨換來的,觀後感《電影《飄》觀後感》。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兵者,國之大事也,戰爭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自從混跡人類社會生活中來,隨著星移斗轉,幾經滄桑,至今已達數千年,源遠流長。但是,戰爭又是殘酷的東西,戰場上,血滔滔,火灼灼,狂虐吞噬千萬生靈,將億萬財富瞬間化為灰燼。
翻開人類戰爭史的每一頁,都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最先發動戰爭的一方,總是最希望從戰爭中獲利的一方。
任何首先無理挑起戰爭的人是可惡的,任何渴望和期盼戰爭比企圖從戰爭中獲利,借用戰爭之際發戰爭橫財的人是卑鄙的,因為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人,他們都是企圖通過戰爭這種手段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就像電影中的德園一樣,本來是很平靜的,很充滿活力的一個地方,其背後卻存在著重重危機,因為其中的每個人都對戰爭充滿渴望,他們傲慢,他們鄙視北方人,然而事實卻是最好的見證者,也是最具說服力的,驕兵必敗,蠻橫的南方人最終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和報應。
孟子說過,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居安思危是一個人的生存之本,也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生存之基,一個名族最可悲的是安於現狀,沒有前瞻性,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沒有創新性。
我對戰爭的另外一些認識是:戰爭是不以我們個人的一直為轉移的,一個人的力量很單薄,無法阻止一場戰爭的爆發,他作為政治的附庸物是時刻存在的,正如電影《辣手神探》中的一位走私軍火的黑幫老大尊尼說的一句話————世界上什麼東西都會停止,只有戰爭永遠不會停止,也永遠不會消失。這句話真是太精闢了,一語道出了一個存在了很久的真理。縱觀世界大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沒有爆發全球性的大戰,但是小的戰爭卻連綿不斷。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但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發對戰爭,那戰爭爆發的幾率將會很小很小,阻止戰爭的爆發,避免戰爭是我們每個人需共同做出努力的,只要我們每個人共同一條心,這個世界將會保持和平。
但願「試看將來之環球,必是和平的世界」能夠真正成為現實
〔電影《飄》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㈣ 《飄》的讀後感。
《飄》的愛情永不隨風飄
我覺得《飄》的最大魅力在於深刻描述了男女之間因為情感的錯位而產生的一種扣人心弦、揪心抓狂式的感受。每每男女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彼此的那種情景出現就特別想罵他們傻,其中最令人心裡堵著的地方就是小說的結尾,一方幡然醒悟,而另一方卻去意已決。也許每個看到這里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要懂得珍惜真正愛你的人。而這恰恰最能夠直抵自己對待情感的態度和狀況。每一個人都渴望愛情,你愛著一個人,你是多麼的希望他/她懂得珍惜,對不對?另外一個人在愛著你,他/她同樣也希望你懂得珍惜,難道不是嗎?如果你和對方的愛出現了錯位,那麼作為第一種情形,你會向他/她推薦,看一下《飄》,甚至還特別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他/她看:珍惜我吧,再不珍惜,我可要走了哦
如果是第二種情形,他/她就會向你推薦,看一下《Gone with the wind》,而且也是多麼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你看。因此,在我看來,天底下的愛情就可以歸結為N個錯位的情愛交流,只有真正找到彼此相愛的人的時候,才能夠使得雙方的位置准確而且才能奏出美妙的愛情之歌。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彼此相愛的人、真正值得廝守一生的人呢?並不是所有你愛的人,也並不是所有愛你的人都值得真正的珍惜並與之結合。愛斯佳麗的人何其多啊?但是真正值得她依靠和相守的卻只有瑞特一個,但她卻不那麼懂得珍惜,而斯佳麗一直愛著的、眷戀著的那個阿希里卻並不適合她。於是,我們遇到幾乎人人都會有的困境:面對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們該怎麼選擇呢?
有這么一句話:聰明的女人會嫁給愛她的男人,而愚蠢的女人才會嫁給她愛的男人。在理論上,這是非常經典的判斷。而事實,在戀愛里,沒有誰是聰明的,其實全都是傻瓜。在愛情里,只有運氣好的傻瓜和運氣糟糕的笨蛋而已。一個傻瓜愛上了一個笨蛋,卻居然發現這個笨蛋也是愛著自己,這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對——笨蛋配傻瓜,當然他們是幸福的。
而在《飄》里,像瑞特這樣在愛情上表現得極端聰明游刃有餘的成熟男人,換一個角度看,他其實是個大笨蛋(斯佳麗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這么一個女人真心付出但是一直都沒有能獲得她內心多年來像對待阿希里一樣的愛。但是面對愛情,我們還能說什麼呢?愛情的奧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每個人,只要你用心經營,同樣會有一曲自己的愛情之歌,希望它少些哀怨和憂愁,多一些歡樂與幸福。
恢弘悲壯的南北戰爭都只是成了愛情故事的大背景而已,其中令人盪氣回腸、哀怨曲折的愛情啊~並不會隨著老南方的遠去而GONE WITH THE WIND~
前不久剛看好了<飄>,好不容易從圖書館搶來的,因為一個版本只有一套,害我老是圖書館門沒開就去排隊了,嘿嘿,足見還是挺不錯的一本書.
總的來說么,看<飄>就好象是看電影一樣,很是能吊人胃口.聽說<亂事佳人>好象是根據飄改編而來,那我也要好好的補上這一空白了.想必也是直得一看的電影.在<飄>中,我記憶中似乎是好象全部的人都垮了,最後只剩思嘉了.在書中我所喜愛的人中還剩這么根獨苗,還是有點安慰啊...
可是我一遍讀下來就很難有興趣再次去讀第二遍了.不象是<傲慢與偏見>那樣我已經讀了好幾遍了,兩者都是以情節取勝的.何以有如此不同吶.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似乎是以悲劇結束的,<傲慢於偏見>則是用大喜劇收筆的,讓人總的感來還是皆大歡喜.而在<飄>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從筆下消失,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讓人有一種漸漸冷漠的感覺.思嘉花了那麼多的努力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失去了好多:青春的幻想,親朋好友的擁抱,但最後還是保住了心靈中最後的支柱.給人的感覺好象是泰戈爾所寫的:人們默默的承受著悲痛,但還是堅持著自己的事業,個人的感情如同暗流那樣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流淌著.當我們觀察各個工作領域時,我們看見有人在做生意,有人在梨田,有人在搬運重物;而在這一切之下,死亡,悲痛與損失,就好象看不見的潛流,每天都在奔流著,___清清靜靜,從未被人打擾過.如果這些東西打破控制,變得表面化,那麼所有這些工作都會立即停頓下來.個人的悲痛在下面奔流,上面是一條堅實的石路,職責的列車載負著人類,隆隆地響著飛馳而過,除了在指定的車站以外,不為任何人停下.也許,事業的這種殘酷性,到頭來竟會是對人的最冷峻的安慰.我人為這是對<飄>的最好的詮釋了,塔拉,一切都是為了塔拉,到最後塔拉還是成了思嘉最後的安慰,最冷峻的安慰.書中最後的結尾還是寫到思嘉終於回到往昔塔拉,尋求安慰和勇氣.
我無法在寫下去了,那種是不可名狀的,在沒有人發明那個詞字之前,我選擇把它埋在心底.把希望放在明天,從明天尋求安慰的思嘉,註定站到了最後,最後的孤獨女英雄.
㈤ 飄 這部電影觀後感
《飄》的愛情永不隨風飄 我覺得《飄》的最大魅力在於深刻描述了男女之間因為情感的錯位而產生的一種扣人心弦、揪心抓狂式的感受。每每男女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彼此的那種情景出現就特別想罵他們傻,其中最令人心裡堵著的地方就是小說的結尾,一方幡然醒悟,而另一方卻去意已決。也許每個看到這里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要懂得珍惜真正愛你的人。而這恰恰最能夠直抵自己對待情感的態度和狀況。每一個人都渴望愛情,你愛著一個人,你是多麼的希望他/她懂得珍惜,對不對?另外一個人在愛著你,他/她同樣也希望你懂得珍惜,難道不是嗎?如果你和對方的愛出現了錯位,那麼作為第一種情形,你會向他/她推薦,看一下《飄》,甚至還特別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他/她看:珍惜我吧,再不珍惜,我可要走了哦 如果是第二種情形,他/她就會向你推薦,看一下《Gone with the wind》,而且也是多麼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你看。因此,在我看來,天底下的愛情就可以歸結為N個錯位的情愛交流,只有真正找到彼此相愛的人的時候,才能夠使得雙方的位置准確而且才能奏出美妙的愛情之歌。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彼此相愛的人、真正值得廝守一生的人呢?並不是所有你愛的人,也並不是所有愛你的人都值得真正的珍惜並與之結合。愛斯佳麗的人何其多啊?但是真正值得她依靠和相守的卻只有瑞特一個,但她卻不那麼懂得珍惜,而斯佳麗一直愛著的、眷戀著的那個阿希里卻並不適合她。於是,我們遇到幾乎人人都會有的困境:面對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們該怎麼選擇呢? 有這么一句話:聰明的女人會嫁給愛她的男人,而愚蠢的女人才會嫁給她愛的男人。在理論上,這是非常經典的判斷。而事實,在戀愛里,沒有誰是聰明的,其實全都是傻瓜。在愛情里,只有運氣好的傻瓜和運氣糟糕的笨蛋而已。一個傻瓜愛上了一個笨蛋,卻居然發現這個笨蛋也是愛著自己,這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對——笨蛋配傻瓜,當然他們是幸福的。 而在《飄》里,像瑞特這樣在愛情上表現得極端聰明游刃有餘的成熟男人,換一個角度看,他其實是個大笨蛋(斯佳麗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這么一個女人真心付出但是一直都沒有能獲得她內心多年來像對待阿希里一樣的愛。但是面對愛情,我們還能說什麼呢?愛情的奧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每個人,只要你用心經營,同樣會有一曲自己的愛情之歌,希望它少些哀怨和憂愁,多一些歡樂與幸福。 恢弘悲壯的南北戰爭都只是成了愛情故事的大背景而已,其中令人盪氣回腸、哀怨曲折的愛情啊~並不會隨著老南方的遠去而GONE WITH THE WIND~ 前不久剛看好了<飄>,好不容易從圖書館搶來的,因為一個版本只有一套,害我老是圖書館門沒開就去排隊了,嘿嘿,足見還是挺不錯的一本書. 總的來說么,看<飄>就好象是看電影一樣,很是能吊人胃口.聽說<亂事佳人>好象是根據飄改編而來,那我也要好好的補上這一空白了.想必也是直得一看的電影.在<飄>中,我記憶中似乎是好象全部的人都垮了,最後只剩思嘉了.在書中我所喜愛的人中還剩這么根獨苗,還是有點安慰啊... 可是我一遍讀下來就很難有興趣再次去讀第二遍了.不象是<傲慢與偏見>那樣我已經讀了好幾遍了,兩者都是以情節取勝的.何以有如此不同吶.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似乎是以悲劇結束的,<傲慢於偏見>則是用大喜劇收筆的,讓人總的感來還是皆大歡喜.而在<飄>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從筆下消失,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讓人有一種漸漸冷漠的感覺.思嘉花了那麼多的努力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失去了好多:青春的幻想,親朋好友的擁抱,但最後還是保住了心靈中最後的支柱.給人的感覺好象是泰戈爾所寫的:人們默默的承受著悲痛,但還是堅持著自己的事業,個人的感情如同暗流那樣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流淌著.當我們觀察各個工作領域時,我們看見有人在做生意,有人在梨田,有人在搬運重物;而在這一切之下,死亡,悲痛與損失,就好象看不見的潛流,每天都在奔流著,___清清靜靜,從未被人打擾過.如果這些東西打破控制,變得表面化,那麼所有這些工作都會立即停頓下來.個人的悲痛在下面奔流,上面是一條堅實的石路,職責的列車載負著人類,隆隆地響著飛馳而過,除了在指定的車站以外,不為任何人停下.也許,事業的這種殘酷性,到頭來竟會是對人的最冷峻的安慰.我人為這是對<飄>的最好的詮釋了,塔拉,一切都是為了塔拉,到最後塔拉還是成了思嘉最後的安慰,最冷峻的安慰.書中最後的結尾還是寫到思嘉終於回到往昔塔拉,尋求安慰和勇氣. 我無法在寫下去了,那種是不可名狀的,在沒有人發明那個詞字之前,我選擇把它埋在心底.把希望放在明天,從明天尋求安慰的思嘉,註定站到了最後,最後的孤獨女英雄.
㈥ 《飄》 讀後感
[《飄》 讀後感]
《飄》,是我最喜愛的書,《飄》 讀後感。喜歡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剛。
對於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於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斗的十幾年裡,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斯佳麗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拚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游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斯佳麗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斯佳麗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於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isanother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isanother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鬥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讀後感《《飄》 讀後感》。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Tomorrowisanotherday.」。
書中另一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說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貴夫人中的一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後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定,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幹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斯佳麗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幹活,當她看到斯佳麗殺了一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著掩埋屍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戰爭終於結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如此一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溫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著地相信斯佳麗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一起,也執著地相信他們,保護斯佳麗。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著地要再為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著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後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著,他能那麼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恆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復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後關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了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美,情節跌盪起伏、扣人心弦,雖然其中由於作者的主觀因素,對於美國南北戰爭的評價並不客觀和全面,但以文學角度來說,這絕對是一部絕世佳作,值得一看。
〔《飄》 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㈦ 求《飄》(亂世佳人)小說的讀後感,給些大概寫法和例文
先概括介紹原著的主要內容,再寫你對整部作品時代背景及思想內容的把握和理解,然後分述各主要人物的塑造特色,最後評價作品對世人,對你的影響......
㈧ 世界名著《飄》的讀後感。
《飄》是一部取材於關國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的小說,書名直譯應為“隨風飄逝”,它引自英國詩人思斯特·道生的詩句,又取義於小說第24章的一段概括性描寫,出自書中女主人公斯嘉麗之口,大意是說那場戰爭像咫風一般捲走了她的“整個世界”,她家的農場也“隨風飄逝”了。 斯嘉麗以這一短語抒發了南方農場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來作為書名,也表明了她對南北戰爭的觀點,這與本書的內容是完全一致的。書名蘊藏著兩層含意:這呼嘯的咫風,指的是南北戰爭;那被飄去的雲朵,指的是農奴制的安逸生活。
這部小說描寫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那風雲激盪的歷史。其中穿插了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也有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反應了普遍的人性。小說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這樣昂揚向上的主題,激勵了無數人為了幸福的明天去拼搏奮斗,是一部愛情小說,也是一部勵志的小說。 所以被稱為世界名著。
㈨ 電影《飄》的觀後感500字
網路一下就不行了嗎
㈩ 《飄》讀後感(1000字)
關於《飄》,早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拜讀過,是我非常喜愛的一本書。
喜歡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剛。
對於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於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斗的十幾年裡,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斯佳麗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拚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游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斯佳麗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斯佳麗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於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鬥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書中另一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說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貴夫人中的一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後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定,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幹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斯佳麗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幹活,當她看到斯佳麗殺了一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著掩埋屍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戰爭終於結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如此一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溫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著地相信斯佳麗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一起,也執著地相信他們,保護斯佳麗。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著地要再為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著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後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著,他能那麼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恆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復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後關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了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美,情節跌盪起伏、扣人心弦,雖然其中由於作者的主觀因素,對於美國南北戰爭的評價並不客觀和全面,但以文學角度來說,這絕對是一部絕世佳作,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