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百年了每天打三鞭子煩不煩什麼電影
大神猴2。15號騰訊上線
⑵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那時候的我還太小,看不懂電影演了什麼,但我和小夥伴們卻能「看懂」大人們在看電影時發生的各種偷偷摸摸的事,因此發生了很多有趣並且驚險的事。
我的家鄉通電比較晚,那個時候人們的 娛樂 活動少得可憐,除了逢年過節「打花鼓子」(花鼓戲)外,就剩下農閑時為數不多的幾場露天電影了,老家人叫「演電影子」。
所以,只要聽說有哪個村晚上會「演電影子」,村裡人奔走相告,早早做好晚飯,一吃完碗都顧不上洗就拿著小板凳往那邊趕。有時要翻山越嶺,老人們還會備上火把,年輕人則把家裡所有的一號電池都找出來,一節一節試哪個還有電,然後將三四節接在一起,拼成一個超長號手電筒。
我們小孩子則聚在一起,根據聽說的電影名字,討論「打的凶不凶」(激烈武打場面),打得凶的,我們跑得比大人還快,打得不凶,我們就磨磨唧唧不想去,或者乾脆聚在村裡不願去的人家,免得大人走了在家害怕。
後來不知道哪一天,一個大孩子告訴我們,他在電影開始之後看到有人「親嘴」,開始我們還以為他說電影情節,都覺得甚是無聊,那是大人們才喜歡看的畫面,我們毫無興趣。
但那傢伙卻敢用全家人來賭咒,說不是電影,是某某和某某某,這下我們都來了興趣:這不是那誰的媽媽和誰的爸爸嗎?他們兩個咋親嘴了呢?於是我們發現了比看電影還有趣刺激的事情,每次者積極地跑在大人前面。
跟著那個大孩子觀察幾次皇,我們知道他的確沒有撒謊,雖然沒有再看到他說的某某和某某,但每場電影真的都會有一些大人「親嘴」的事情在黑暗中發生。
慢慢地,我們從露天觀看的位置上就能發現秘密:
每場電影,永遠積極搶點第一排位置的人,基本上都是每個村裡平時能說會道、說話喜歡大聲大氣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夥子和比我們大的孩子,因為他們回村後會負責直到下次電影開場前的「講電影」工作,經常在一起干農活或者乘涼歇息時看到很多人熱火朝天地和他們討論有趣的電影情節的場面。
中間位置,基本上就是大致按照先到先得的順序,補七大姑八大姨五叔六嬸這類人佔了,有些聽說鄰村某個親戚今晚會來看電影的人家,還在小凳子擺有零食吃的,佔一片地方早早地等著。
我們這些看不懂電影的孩子,就不停在放映場地四周奔跑呼叫,興奮無比地期待著電影開場。個高一些的孩子,會跑到銀幕前比比劃劃搞怪,在空白的銀幕上留下影影綽綽的樣子。
放映的電影有些是已經放過很多次的老電影,但每次放映場地也是人滿為患,大家看電影熱情依舊不減。
而最讓大家興奮、舉村拖家帶口去看的則是那些剛剛流傳過來的「新片子」,特別是聽說「打得特別凶」的那種。這時候放映員也特別忙,一個村挨著一個村趕場,有些村子為了早點迎來放映員,還送禮請客。
我印象中有好幾次就是這樣,放映員在熱情的村民家裡喝多了,沒來得及「洗電影片子」,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倒帶」——把上一次放過的膠片卷到另一個盤子上倒回去。於是經常有放映員在電影開場前在場地片「洗電影片子」。
這是我們所有孩子最興奮的時刻,能最近距離看到神奇的電影片子,有時洗斷了,還能看到放映員把片子接上。
也有放映員完全忘了「洗電影片子」的情況,我們就曾經和大人看過一場「倒著演」的電影,裡面的人和車都是往後退,武打片中本來飛上樓頂的人,會從樓頂上「摔下來」,耳光從臉上「飛」起來,子彈從腦袋上飛回槍裡面……看電影的男女老少都興奮得像自己演電影了一樣,鬨笑聲淹沒了放映員「不要吵,不要吵,馬上就洗完了」的大喊。
對於我們這些躲在人群背後的小孩子們而言,真正的「電影開場」是在銀幕上的電影演到關鍵時——通常是剛過1/3或者過半,所有人全神貫注瞪著銀幕、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來的時候。
這時,坐在後面那些「懷著某種目的」的人,就開始動作了:我們經常看到有小夥子偷偷拉起旁邊姑娘的手或者姑娘偷偷塞給小夥子一個什麼東西,然後兩個人一起低下頭。任憑人群吵鬧,銀幕上如何熱鬧,他們都毫不在意,就那麼偷偷拉著,偷偷看對方一下,可能偷偷在笑或者臉紅。
而像某某和某某那類型的人,就比小夥子大姑娘們大膽的多。我們經常看到他們在看電影時靠得很近,邊看邊不時地你碰我一下,我拍你一下,電影還沒演到一半,他們就開始四下張望,然後自語一句「呀門忘了鎖」「火可能沒熄」之類的,往人群外面黑暗處走,另外一個隔一小會也偷偷摸摸跟著去了。
這個時候我們這些看不到也看不懂的小孩子,就激動得眼睛發亮,偷偷跟著他們看他們幹嘛去。但經常他們去的地方太黑了,我們都害怕不敢去。只有幾次,可能他們太著急還是怎麼了,被我們模模糊糊看到,我們就興奮地相互叫到「哇抱住了」「快看親嘴了」,其實每個跟來的孩子都能看到,但我們總是忍不住想相互通知。
聽到聲音的大人會像被蛇咬到了一樣突然跳開,對著我們罵一句「哪來的小雜種瞎扯!」然後一前一後去了其它地方,這時他們都會走得很快,我們經常就跟丟了
只有一次,我們特別幸運!
那次我們跟著兩個人,到了一片玉米地邊,他們就在地頭草叢那裡被我們看到「親嘴」了,我們激動得剛喊了出來,就看到那個男的向我們這邊扔了什麼。我們都以為要被打死了,撒腿就跑,但幾個沒反映過來的孩子彎腰找到扔過來的東西,發現是糖!我們激動瘋了,就一起像小狗一樣爬在地上摸找起來……等我們找得差不多時,那兩個人已經從玉米地裡面出來了,路過我們身邊時,還「嘻嘻」笑著。
也大概就一兩年光景吧,我們村通電了。
村裡慢慢有黑白電視機,人們都開始晚飯後聚在有電視的人家看電視劇。露天電影漸漸沒人看了,再好的片子,現場也經常沒幾個人了,還都是老頭老太太,再也沒了我們這些小孩子的樂趣了。
再慢慢地,又有了彩色電視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連聚在一起的熱鬧場面也沒有了。
村裡的夜,變得像白天一樣平淡無奇和沒有樂趣了。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地道戰>地雷戰>雙槍老太婆>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⑶ 功夫片簡介及詳細資料
功夫片亦稱 " 武打片 " 、 " 武術片 " 。中國首創的表現中華武術技藝的影片 。20世紀20年代默片時期,明星影片公司根據平江不肖生著《江湖奇俠傳》改編攝制《火燒紅蓮寺》後,一時群起效尤,但多為神怪荒誕之衫鋒作。20世紀50年代香港電影界攝制具有中國民族特色、講究實戰技擊的《黃飛鴻》成功,功夫片開始揚名影壇。20世紀70年代香港影星李小龍主演以真實武功為表演手段的《精武門》《龍爭虎鬥》等影片後,功夫片作為一種新的樣式屹立於世界影壇。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武術運動員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等影片,更風靡一時。
經典功夫片《少林寺》劇照" 功夫片 " 這一名稱為世人所熟悉是上世紀70年代,因李小龍電影風靡一時,中國的 " 功夫 " 在世界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但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電影人就將深有影響的武俠小說《火燒紅蓮寺》改編為電影,一連拍攝了18集,甚至引領當時的風尚。武俠功夫片在香港的興起是因為家喻戶曉的一代功夫宗師黃飛鴻,這位英雄出生於清末時代,卒於軍閥混戰時。其肝膽俠義精神為人稱道。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拍攝了第一部以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黃飛鴻為主人公的電影《黃飛鴻鞭風滅燭》,此後的五十年,黃飛鴻成為中國武術功夫片的第一個著名品牌,扮演過這個角色的包括多次飾演黃飛鴻的關德興以及後來的功夫片明星成龍和李連傑。其中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拍攝了近80集。在整個50年代,港台的功夫武打片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象黃飛鴻或亂晌之類的民國裝功夫片,一種是神怪類武俠片,後者的代表作有《如來神掌》等片。 1965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雲海玉弓緣》(導演:張鑫炎,主演:傅奇、陳思思)的演職員表裡面第一次出現"武術指導"這個名詞,該片被認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術指導正式成為武打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功夫武俠片大導演張徹將武指定位為負責電影設計武術動作及提供專業意見,奠定了武術指導的楷模;在武術指導之中,最為人熟悉的劉家良師傅師承於一代功夫宗師黃飛鴻,他曾為邵氏執導數十部功夫經典,包括《方世玉與洪熙官》,《陸阿采與黃飛鴻》,《爛頭何》,《五郎八卦棍》以及《少林36房》等。
曹達華石堅此後,武打片的黃金時期來到了。
1965年,邵氏公司的老闆邵逸夫決定創新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功夫片,張徹和胡金銓分別在1966年拍攝了武打電影的傳世之作《獨臂刀》和《大醉俠》。這兩部影片奠定了他們在影壇的重要地位。這二位導演風格迥異,張徹的武俠世界極盡陽剛,武打動作寫實,暴力渲染直接,經常血流成河,據說他每拍一部電影用來做假血陪滲的番茄汁就要裝滿兩大汽油筒。後被評論為有 " 暴力美學 " 稱譽的吳宇森就得了張徹的真傳。而胡金銓的電影偏於寫意,善於營造氣氛,如《俠女》、《空山靈雨》等電影中將中國傳統的山水意境與武俠打鬥場景糅合為一體,充溢了古典情境。李安的《卧虎藏龍》則有幾分胡的美學風格。與張、胡二位導演合作過的武術指導如袁和平、劉家良、唐佳、韓英傑等人成了炙手可熱的武術指導人才。另一位重要的功夫導演還有羅維,郭南宏、楚原等人。
中國武打片因李小龍在70年代引起國際影響和關注,不過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業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鄭昌和導演、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該片曾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確實是李小龍真正使中國功夫在海外發揚光大。李小龍的一生如流星,但留下的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未完成的《死亡游戲》,看後讓人精神振奮,那句"告訴你,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喚起了無數中國人的愛國良知。直至《猛龍過江》,李小龍終於使中國功夫名揚世界。李小龍的特別的身手和演技是電影的精神核心所在。
狄龍姜大衛
70 年代後期,功夫片開始走下坡路,內容陳舊、大師沉寂。一直到1978年,做過多年武術指導的袁和平為思遠公司執導《蛇形刁手》,起用成龍做主角,影片情節盡管沒有完全脫離老套,但是在武打設計上有所創新,在故事情節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劇元素,開創出一個功夫片的新片種--功夫喜劇片,成龍充分發揮了他在於占元的京劇戲班裡學到的京劇北派功夫,成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後二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為經典。一直在幕後的劉家良、洪金寶等人也開始正式執導影片。1981年,由張鑫炎導演,在中國大陸實地拍攝,全部起用國內專業武術運動員擔任角色和武術設計的《少林寺》上映,這部影片之所以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其摒棄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鋼絲、彈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採用長鏡頭拍攝,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
80年代,徐克在少林功夫片之後將 " 功夫 " 電影再次推陳出新,他在1984年拍攝的《蜀山劍俠》,聘請好萊塢的特技製作人員,營造出一個奇幻的劍仙世界,使影片大獲成功。同時期,成龍、洪金寶拍攝了一系列現代題材的功夫電影,並加入很多喜劇因素,拓展了功夫片的表現方式。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裝武俠片開始重新為人們關注,胡金銓掛名,徐克、程小東聯合導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程小東導演的《倩女幽魂》、徐克、程小東、李會民聯合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成為這一時期武俠功夫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的特點是武打設計天馬行空,想像力異常豐富。香港電影在繼續創造功夫片的神話。
功夫片誕生、興盛、改變後再次進軍好萊塢,影響到《黑客帝國》起用武術指導袁和平為其中人物設計一套功夫動作,又到昆廷·塔倫蒂諾,自稱迷戀中國功夫,在片中加入功夫片的因素,並採用早期功夫片中的演員劉家輝當白眉大師。
而周星馳的《功夫》走的是袁和平的《蛇形刁手》、劉家良的《神打》功夫喜劇片的路子,加上周星馳本來的喜劇路子,可以說,《功夫》是既有繼承,也有自我風格的新一輪功夫片。
電影中的 " 功夫 "
功夫片中的 " 功夫 " ,真真假假,像《少林寺》那樣全盤亮真功夫的電影還是少有,一般是特效(從最普通的鋼絲到電影特技)加上真的拳腳功夫。一個有著特別身手的演員,自然是功夫電影的靈魂人物:李小龍不必說,當年在電影里自創的截拳道功夫威力無窮,流傳至今,此外他腿法出眾,人稱 " 李三腳 " 。他三次轉身踢腳,每一次轉身所踢的角度都不同,那一條腿能夠踢到一半然後決定該向高處或低處出擊,快如閃電,對方如果不是精於騰挪閃躲的話,實在不易招架。就算兩三個人圍攻過來,也會被李小龍擊倒。成龍、李連傑等後輩功夫片明星也絕對是硬身手,就連周星馳也因從小迷戀李小龍,練了十多年功夫。
甄子丹但中國的民間功夫確實有很多派別,如黃飛鴻的南派真功夫、太極、螳螂等等。中國人拍的功夫片,優勢在通透中國歷史,可以將中國功夫的師承流派演變都拍出來,而好萊塢的中國功夫則有點不分門派,空有概念。《功夫》雖然大量使用電腦特技這一題外 " 功夫 " ,但確也有許多真功夫存在。
張徹的功夫片注重拳拳到肉的寫實功夫,李小龍的功夫也是真架勢。而到了胡金銓那裡,他的武打場面著重動作美學,一招一式打得不快,像舞蹈一樣,每一個姿勢均有美感。李安的《卧虎藏龍》最有胡氏武俠片的影子,尤其多場武打戲都重形輕實,動作美學繼承胡氏電影的特色。
而徐克的武俠功夫片則更為注重場景化的表現。到了周星馳的《功夫》,表面看有著獅吼功、蛤蟆功這樣的橋段來搞笑,但其中確實包含了很多真功夫,五郎八卦棍、十二路譚腿、洪家拳的幾大傳人高手隱居在豬籠城寨里,這幾種功夫倒是真有史書記載和民間傳承, " 五郎八卦棍 " 來自邵氏老武打劇導演劉家良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五郎八卦棍》,因為劉家良本就出身於洪拳正宗。早點店老闆是由武俠大導張徹的御用演員董志華來扮演,他是學京劇武生出身的,耍起那套棍法來靈動飄逸,豪氣萬丈,一招一式都內勁十足。 " 五郎八卦棍 " 是楊家將的槍法演變而來,所以早點店老闆戰琴魔兄弟會抖出那麼多槍來。釋行宇、趙志凌、董志華三人分別以少林武僧、洪拳大師、京劇武生的身份,在片中飾演搬運工、裁縫師和擀麵杖。三人表現都相當出色,釋行宇的功夫落在 " 實 " 字上,趙的功夫得一 " 勁 " 字,董得一 " 巧 " 字。在動作上,周星馳的構想是,涵蓋中國功夫的發展史:一開始是硬橋硬馬的真功夫,以三位打家為代表,接下導入神怪武俠的風格,表現為琴魔雙煞的幻影攻擊,最後的大決戰,使用大量的鋼絲和CG,完全的天馬行空。
有了這許多真功夫墊底,難怪國際著名媒體《Screen》雜志這么評價《功夫》: " 終結一切武俠片的武俠片,《功夫》讓《殺死比爾》看上去像一次操場混戰。 "
中國導演何平曾稱 " 功夫片是華人對世界電影的最大貢獻 " ,當好萊塢以摧枯拉朽之勢幾十年如一日地統治世界電影文化時,不少外媒指出中國功夫片是少數能與之抗衡的。的確,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主流文化里出現了中國功夫:《碟中諜2》里吳宇森讓湯姆·克魯斯打出地道的中國拳腳,《黑客帝國》中基努·里維斯在袁和平指導下苦練鐵板橋。更不用說昆丁·塔倫蒂諾這個瘋狂的功夫迷,居然能將一些香港經典功夫片里的分鏡頭腳本背下來!而在最能體現美國價值觀和精神體系的《星球大戰》系列中,核心理論"原力the Force"就脫胎於中國功夫里的 " 氣 " 。2008年推出的《功夫熊貓》,更是中國功夫與好萊塢文化的完美結合。
功夫片帶來的熱潮,也讓一些人感到擔憂。當《卧虎藏龍》風靡北美時,《今日美國》曾表示: " 亞洲和中國文化的日益抬頭,東西方同化和結合的力道也將會越來越強……可否認為,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入侵? "
擔憂的人群里也有中國人自己。中國人不是每個都肌肉發達、好勇鬥狠,也不是每個都能飛檐走壁、摘葉飛花,除了現實里並不存在、美化到神化的功夫,還有什麼別的文化可以輸出?
功夫片的全球經濟、地緣政治意義還是交由那些政客和評論家去費神。當《時代》周刊將李小龍評選為 "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 " 時,人們其實無需懷疑這背後的真誠。因為在對功夫片崇敬的背後,是對每個人內心童心的回歸和呵護,這份童心可以是迪斯尼、羅賓漢,也可以是蝙蝠俠-本質上,功夫與它們一樣:掙脫束縛、突破極限,是具象的真善美,是可視的夢幻與信念。
" 誰是在美國最著名的中國人? " 在一次由200萬美國人參與的調查中,排在前兩位的是功夫明星李小龍、成龍,孔子排在第四。正如Paul Foster所指出: " 孔子的儒家精神給外國人感覺,中國是嚴肅而充滿道德感的;新興的功夫電影展示的則是中國動感、快速以及紀律性的一面。中國不再是對西方柔順、謙恭的角色,而是具備優越感、有強國意識的多民族大國,可以在國際社會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
說到中國功夫片,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李小龍。可以說,李小龍開創了功夫片並將它帶向世界。
李小龍的電影事業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達到了最 *** 。1972年,李小龍主演了電影《精武門》,在片中飾演霍元甲弟子陳真。他在追查中得知師父是被日本人毒害致死,隨後大鬧日本武館,以迷蹤拳和雙節棍打敗日本人。其中,砸爛 "狗與華人不得入內"('東亞病夫')牌匾的橋段令人印象深刻。
李小龍在功夫片動作李小龍在影片中首次使用雙節棍,並且所有動作戲都是親自上陣。《精武門》的票房收入超過400萬,成為當年賣座港產片的亞軍。而《精武門》只是李小龍擔任主演的第二部電影。
1973年,李小龍與美國華納公司合作拍攝了《龍爭虎鬥》。這是李小龍在好萊塢電影中第一次擔任主角。片中李小龍扮演一個少林寺武功高手,隻身闖入荒島去收服一名少林叛徒。《龍爭虎鬥》投資80多萬美元,在好萊塢屬於"C級製作"。卻在七十年代的美國引發了功夫熱潮。片中李小龍身穿黃色運動服的形象成為經典並被其他西方電影所效仿。不過李小龍本人沒能看到電影上映,他在公映前就已去世。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龍在大學時代主修的是哲學。而在他的 遺作《死亡游戲》中,他注入了許多自己對於哲學的思考。《死亡游戲》的最初靈感來自佛教典故"七級浮屠",講述一位絕頂高手,為了奪取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獨闖七層寶塔,經過激戰後到達塔頂,豈枓藏寶匣內只有一張紙,上面寫著:"生命是一段等待死亡的歷程"。1973年7月20日,32歲的李小龍猝死於香港。就像是影片中的絕世高手,戰勝了所有敵人,卻敗在死亡之下。
李小龍標志李小龍曾說:"如果只是隨著傳統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並不了解你自己。"
近代中國功夫片(會功夫)比較著名的演員有: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甄子丹、甄子菁、姜大衛、吳彥祖、吳京、張晉、於榮光、劉家輝、熊欣欣、安志傑、伍允龍、吳樾、趙文卓、鄭佩佩、楊紫瓊、洪金寶、樊少皇、林正英、梁小龍、於承惠、六小齡童、鄒兆龍、元華、元彪、元秋、狄龍、傅聲、郭追、呂小龍、黃家達、徐少強、計春華、杜玉明、周比利、王羽、陳惠敏、許冠傑、黃日華、釋小龍、陳國坤、釋行宇、陳之輝、李奇龍、葉劍衛、謝苗、曹駿、潘元甲、許明虎、李炳淵、王文傑、孟彥森、黃子韜、楊俊毅、張藍心、周小飛、苗帥峰、王振威、郝漢、王小龍、徐永清、徐鵬軍、劉峰超、袁曉超、劉泳辰、寇占文、沙寶龍、姚傑元、孫浩然、王飛鴻、釋小虎、釋小松、孫梓堅、黃習恆、張壯、何思融、王智、蔣璐霞、陳佳佳、飛兒、張夢斯、張寶雯、谷文澤、劉家良、徐向東、錢小豪、錢嘉樂等等。
⑷ 趙本山范偉演過哪些小品
《有錢了》、《賣拐》、《功夫》《演員的煩惱》、《鍾點工》。
范偉,1962年9月2日出生在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喜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1995年,第一次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並表演小品《牛大叔提干》。
人物評價:
他「買拐」,他「買車」,他以弱者的善良和單純震撼觀眾;他「葯匣子」,他「范德彪」,他以小人物的憨厚和質朴溫暖熒屏。
在春晚愈發名利化的磁場,他毅然抽身而退,專注自我;當亦師亦友的趙本山依然在「鄉村」徘徊時,他憑著對「幸福」的深刻理解,成功「進城」,崛起為「心靈世紀」的代言人。
⑸ 電影《神鞭》演員表
電影《神鞭》由王亞為、陳寶國、徐守莉等主演。
《神鞭》這部電影改編自馮驥才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打把式賣藝的傻二在天津衛懲惡揚善的故事。在影片中,王亞為飾演了主角傻二,他以其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身懷絕技、正義感十足的民間英雄形象。王亞為的表演深入人心,他通過細膩的表情和到位的動作,將傻二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陳寶國在電影中飾演了玻璃花這一角色,他是影片中的反派人物,與傻二有著多次的激烈交鋒。陳寶國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將玻璃花的狡猾、狠毒和陰險表現得入木三分,令觀眾印象深刻。他的演技與王亞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凸顯了傻二的正義和勇敢。
徐守莉則在電影中飾演了菊花這一角色,她是傻二的青梅竹馬,也是影片中的女主角。徐守莉以其溫婉的氣質和自然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善良、美麗且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女性形象。她與王亞為之間的感情戲份溫馨而動人,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點。
總的來說,《神鞭》的演員表匯聚了一批優秀的演員,他們通過精湛的演技和深入的角色理解,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了一部備受觀眾喜愛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