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戰爭之路觀後感

電影戰爭之路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8-06 06:41:42

① 觀戰爭片後感

國產戰爭片《集結號》觀後感

在談《集結號》之前,先講一個蘇聯衛國戰爭中的真實戰例。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處於十分不利的境地:國土大片淪喪,成師成師的部隊被德國人消滅。1941年底,蘇聯的西南方面軍幾十萬人被德軍分割包圍在基輔附近,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也是深陷重圍,身邊只剩下數千人馬。此時他喚來一名少將,命令他帶領一支隊伍向一個交通要地先行突擊,為司令部突圍打開突破口,但撥給他的只有區區百來人。為了司令員的安全,這名少將履行起了一名連長的職責,拚死進攻,居然成功的破圍而出,可是方面軍司令部卻始終沒有跟上來,基爾波諾斯上將及方面軍政委後來均在包圍圈內犧牲。戰後少將從其他突圍者那裡才得知了真實情況:方面軍司令部根本就沒打算跟著他突圍,基爾波諾斯只是想讓他吸引德軍的注意,而自己卻向另一個方向突圍,說白了就是准備犧牲掉他來掩護主力的行動,為了讓少將扮演的更真實些,他甚至沒有事先透露這個意圖。然而陰差陽錯的是,被派去送死的人突圍的方向正好是德軍的弱點,而方面軍司令部卻鑽進了德軍的口袋。這位幸運的少將後來在衛國戰爭中成長為著名的指揮員,他就是東普魯士征服者、未來的紅軍元帥巴格拉米揚。

而《集結號》講述的,也是一個類似的故事。

1948年的一天,中原野戰軍某部9連得到命令,為掩護團主力轉移,必須堅守汶河陣地,除非聽到團部司號員吹起表示任務完成的集結號,否則決不準撤退,哪怕打到最後一個人。9連全體官兵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敵人,拚死打退了對方三次進攻,而集結號始終沒有響起,最後除連長穀子地一人被震昏倖存外,其餘47人全部陣亡,無一生還。
穀子地在後方醫院康復後,發現全國解放軍已經做了大整編,原來部隊的番號不在了,他不得不花了數年功夫,總算找到了老部隊,得知他的老戰友、當時下命令的團長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更讓他吃驚的是,原來當年執行的,其實根本就是一項有去無回的任務:為掩護團主力的行動,團長不得已做出犧牲他們連的決定,所謂撤退的集結號,只是一個安慰,根本就沒打算、也沒有吹響過……。由於9連47人全部陣亡,且戰場在戰後已改建了煤窯,所有陣亡戰士的遺體都沒有被找到,所以他們只能按失蹤處理,不能獲得革命烈士的榮譽。在知道這一切後,深感委屈的穀子地下決心要為犧牲的弟兄們討回公道……

《集結號》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內戰這個大悲劇下幾個小人物的悲劇,總體感覺悲壯感人。在宣傳時,影片號稱戰爭場面達到了《雷霆救兵》的水平,實際看下來是誇張了點,但和韓國影片《太極旗飄揚》比,已可以等量齊觀。無論是化妝、音效還是戰場表現效果,確實達到了近年來國產片的最高水平,遠遠超過了《沖出亞馬遜》之類的片子。

《集結號》的劇本寫的不錯。國內近年來的一些「極品垃圾」,例如《無極》、《夜宴》和《黃金甲》,其實無論演員的表現還是聲光效果都達到了相當水準,之所以被稱為爛片,關鍵是劇本寫的太差,「不會講故事」,情節不是老套就是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而集結號全篇一氣呵成,沒有離奇生硬的感覺,作為戰爭片,讓人覺得自然可信。

在情節上,沒有出現國產片解放軍傳統的「高大全」的形象。為了全局的勝利,犧牲偏師在戰爭中是很常見的,盡管這對當事人來講相當殘忍:但借用影片對白,「戰爭哪有不死人的」?在國內主旋律影片中出現這種情節,據我的記憶還是第一次。此外,陣前殺俘、破碎的肢體、面對敵人優勢武器的無可奈何……這些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

而片子的缺點,主要在於一些細節。在戰場火力、武器道具上,很多地方不嚴謹,解放戰爭的場景中出現了太多五十年代才出現的武器,火力表現之強烈也遠遠超出了當年的實際情況,不過這也是刺激觀眾視覺的一種手段:在這些方面,《集結號》較之《雷霆救兵》還是差的太遠。

總體而言,個人認為,《集結號》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國產戰爭影片,是部男人氣息很強的電影,值得一看。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建過大業》觀後感範文二:

看完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覺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一切。

最讓人難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那一刻,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

我的眼睛也在這一刻濕潤,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

更有無數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萬眾沸騰。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來越美好的明天。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們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生活更應該珍惜。因為這是用鮮血換來的。

祝偉大的祖國60歲生日快樂!!!祖國,我愛你!!!

《建國大業》觀後感範文三:

昨天單位組織一起去看最近相當火的《建國大業》。這還是我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平常總是看一些網路版的,一是沒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沒有人值得我陪去電影院看。

首先我要說一下,去影院看電影還是相當不錯的,呵呵。

《建國大業》作為為祖國六十年獻禮的影片還是相當不錯的。我不是說明星的多少的問題,而是它的故事的整體布局,它節奏的整體把握和它整體氣氛的烘托都是相當不錯的。

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重慶會談到最後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中間四年多時間中的共產黨,國民黨和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種種變化,糾葛都一一的展現。有人在看完後說,電影顯得有些倉促,各個時期過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說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面展現出全景的建國過程,不管對誰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韓三平的這種表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說說具體的表演,張國立的蔣委員長無疑是「驚艷」的,在形體有差距的情況下能夠用神情,用內心把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慶齡,宋美齡兩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當不錯。國母淡定自若,榮辱不驚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齡為黨國四處奔波,可謂嘔心瀝血。王學圻事業的大爆發真是誰都擋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沒有給自己丟臉。

再說唐國強自從開發出來演毛主席之後,我覺得就基本是那個樣子了,《長征》首次見他確實感到驚嘆,但是後來的所有影視劇包括《建國大業》,我感覺沒有什麼進步了,也許這就是極致了?也許毛主席真的就是這個樣子了?也許是審美疲勞了?咱也不知道了。劉勁等特性演員的表演在劇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進。民主黨派領導人的扮演者給人新奇,贊嘆的印象,民盟,民革這些主要領導人個人性格魅力的展示無疑是這部影片的特點之一。甄子丹,趙薇,馮鞏,章子怡,苗圃,郭德綱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說他們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最後,我覺得《建國大業》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也許是因為我第一次進影院的原因吧,對這部影片感覺挺好。呵呵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這次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和後方的巨大依賴性。協約國的勝利,歸根結底是由於經濟軍事實力占壓倒優勢。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開始使用,使火力空前加強。防禦和突破的形式有很大改進。這次大戰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電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堅固防禦工事制勝論等軍事理論,即是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春田花花同學會的:
影片不但是一套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劇,還奇妙地傳達了一個信息:原來成年人,不過是長大了的小朋友;我們都是春田花花同學會的好同學。體諒、包容、笑容、是同學之間的默契……

③ 一篇關於戰爭電影觀後感

戰爭片《第九連》觀後感

或許因為父親是軍人的緣故,從小我就喜歡觀看戰爭題材的影片。小時候每到夏天,村子裡就會放映露天電影,雖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諸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戰題材的老片,但還是令我興趣濃厚。

那時看戰爭片,純粹就是為了觀看打鬥的場面,著眼於武功隊隊員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彈無虛發、槍槍斃命,還有八路軍指戰員大智大勇,擼著白袖子,舉著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著人丹胡的小日本之類。那時候,這種電影不管是在觀時還是在觀後,都會令我有一股酣暢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這樣的片子,那些關於「打鬼子」的英雄夢要做上好幾個晚上。

隨著兩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的遠去,屬於那個時代的戰火硝煙也漸行漸遠。當人們回過頭去觀看那些戰火連天的往事的時候,或許不再去糾纏血與火的本身,而是開始突破表象搜尋戰爭的深層原因。影視的鏡頭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錚錚男兒,他們也開始「懦弱」,開始有淚,開始擁有平常人的情感。從平凡到偉大是一種進步,從偉大再到平凡則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這種現象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來,似乎戰爭大片的製作都屬於美國,他們的《野戰排》《獵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龍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曾經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以及在兩極格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前蘇聯,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製作的經典影片確實屈指可數。一部以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為題材的《兵臨城下》,雖然讓世界掀起了一股「狙擊崇拜」,但畢竟製作商不屬於俄羅斯。

俄羅斯,這是一個屢經戰火、自立自強的民族,誰也不敢忽視這個民族骨子裡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寶劍久久地沉默,是為了保證瞬間的出鞘能夠攝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連》,以王者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民族沸騰的熱血精神。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如何高調宣揚勝利的戰果,而在於不斷反思曾經的錯誤和失敗。《第九連》把視角投向那場讓俄羅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陣痛的戰爭。中亞的興都庫什山脈,在那裡,曾經有過一場持續十年的戰爭;在那裡,一個貧窮而又落後的的國家讓俄羅斯這頭巨熊領略到了什麼叫做為自由而斗絕不屈服,這個國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來自西伯利亞的青年被送進了軍營。最初,他們是那樣的桀驁不順,蠻橫地剪掉理發師的頭發,肆意地對「軍妓」奧莉婭吹口哨;他們為了減少訓練量而在背包里塞滿衣服;他們捉弄高度近視的爆破教官。但後來,他們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剛下飛機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戰場。

接下來,思塔斯毫無防備地被村莊里的穆斯林小孩從背後開了槍,鮮血染紅了利達契夫的雙手。彼托維斯基踩著朝陽,他想用畫筆記錄下清晨的山岡,卻被武裝人員的子彈擊碎了頭顱,鮮血染紅了他那還未完成的畫作。倖存的利達契夫看著滿地犧牲的戰友,看著沾滿著戰友鮮血的高地,他抱著頭,蹲在地上,沒有理會一旁的長官,任憑淚流滿面。

影片的最後,當看到夕陽下滿山岡躺滿的屍體,伴隨著壯士的悲泣,我想誰都會在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觸動。這場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軍人的職責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利達契夫最後的內心獨白中,好像已經給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場無謂的戰爭,因為當初這些新兵都是以國家的名義來到前線的。但是,那個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在戰爭結束的兩年後便宣布不復存在。國家不存在了,那這場戰爭的意義又算是什麼?

軍人的職責永遠是服從,無條件地服從,羅素的權力理論告訴我們,在危機情況下,所有人的權力欲都會轉化為一種絕對的服從。軍人需要隨時隨刻面對生死,所以服從則表現為一種常態。從另一角度講,一支軍隊只有貫徹了服從精神,才能轉化為一支鋼鐵勁旅。所以軍人的服從精神並非出於主觀,而是出於本能加客觀。因此,我向來不會去指責軍人在戰爭中所謂的殘酷,軍隊在戰場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理解是不能用純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讀,而應該站在戰爭的具體環境當中。在戰爭的環境當中,軍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鬥、性暴力、臟話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打鬥這種原始行為屬於本我,本我是最易激發的,而且是與生俱來。所以一旦在敵我戰場上待久了,打鬥暴力用之過多,難以避免的其它相關形式的暴力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從這個層面講,這幫俄羅斯小伙又是贏得了戰爭的,因為他們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為了給大部隊開路,蘇聯人用火箭彈群摧毀了整個村莊。在火箭彈起飛的瞬間,電影畫面中出現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頭望著飛來的導彈,那眼神里,很平靜,似乎對於這種災難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一個見慣了災難的民族,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解決一切災難的經驗。因此,對於那些窮兵黷武者來說,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他人,始終是一場災難。

④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⑤ 關於二戰經典戰役的觀後感700字

斯大林格勒戰役觀後感
作為這個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俄羅斯民族一直有著與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也通過電影這種復合藝術類型呈現在大銀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這一切藝術類型,都帶有濃厚的俄羅斯式的詩意,無論浪漫還是華麗,亦或是赤裸裸的殘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當代俄羅斯戰爭電影,作為俄羅斯早期功勛導演之子,家學淵源的邦達爾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萊塢電影精華之外,依然固執地堅持著,用俄羅斯美學與詩意來詮釋電影這門藝術。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濃墨重彩,敘事沉穩,充滿了俄羅斯電影所獨有的特徵,深沉而悲憫,即便是在描述一整個民族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依然充滿了希望與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無法忘懷。
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大而全的電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戰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為原型,從小處著手,刻畫了五位身份、背景各異的蘇聯戰士與一名小女孩純潔的戰時愛情,以及他們之間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偉大情感。與之相對應,按照好萊塢人性化原則,影片同時也安排了一對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之間的「斯德哥爾摩式」的悲劇愛情,以此作為陪襯。
雖然與時俱進地採用了IMAX3D制式來完成本片,同時在電影細節處也有不少對好萊塢電影乃至華語動作片的借鑒,但是整體而言,《斯大林格勒》還是一部標準的俄羅斯電影。氣勢恢宏的場面調度,色彩濃郁、華麗得好象油畫一般的每一幀畫面,以及緩慢卻牢牢抓住觀眾情緒的詩意化敘事節奏,甚至是在表現戰爭時,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都帶有鮮明的俄羅斯文化特徵,充滿詩意,情感充沛而莊重。
從故事結構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戰爭大片,以慘烈的河岸攻防戰開篇之後,影片迅速轉入膠著而又漫長的單兵作戰環節,而正是這漫長的過程中,導演娓娓道來,用充滿詩意的浪漫筆觸,精緻地刻畫了每一個角色,每一幀畫面,直到最後高潮部分的降臨。一般觀眾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後高潮部分處理時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緒遠大於直觀的視覺沖擊,想要象好萊塢電影那樣,享受一頓視覺盛宴的觀眾,看到這里或許會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細體會其中人物的命運和情感的話,或許才會更加懂得這部電影。
最後必須多提一句影片中,有關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這條副線。盡管只是展現殘酷戰爭對於人性戕害的副線,但是這條副線或許也提供了最大眾化的敘事邏輯。尤其特別的是,整部影片當中,兩人之間始終語言不通,操著各自民族的語言,卻依然能夠在最後達成心靈的共識。那種糾結甚至對立的感情,也更加凸顯出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偉大的光輝。其中不少的鏡頭和橋段完全喧賓奪主,極致浪漫,甚至可以單獨成篇。

⑥ 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凡是戰爭片都是反應反戰的,通過戰爭的殘暴,喚起人性的思考,通過慘烈的戰爭場景、身首異處、妻離子散、國破家亡等等來呼喚和平

⑦ 三大戰役紀錄片的觀後感一千字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革命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⑧ 600字作文《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

《我的戰爭》這部電影是由彭順導演執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面頓時吸引了我的眼球,戰爭場面震撼慘烈,彌漫著濃濃的硝煙,我懷著崇敬與激動的心情觀影。

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由孫北川帶領的鋼鐵九連乘火車奔撲前線,火車正在行進中。不料,敵機突然襲擊,遭遇了密集轟炸,隨著導彈一次次的拋下,一股股巨大的沖擊向戰士們襲來,整個戰場都被火光包圍,一大朵一大朵火焰四射的蘑菇雲升上天空,戰士們大量犧牲,孫北川帶領部隊奮勇沖鋒,炸掉暗堡,奪得江面大橋戰勝利。之後收到上級命令前往五義亭阻擊敵軍,到達五義亭,等敵人坦克靠近後給予重擊。在大斧子等人的犧牲下,留給部隊時間,小神仙和老爹成功引爆巨石,將美軍坦克砸毀,守住五義亭,大家的歡欣喜悅響徹山谷。軍隊繼續向敵軍師部挺進,進入小鎮時,不慎進入敵軍布下的地雷陣。文工隊隊長孟三夏觸到連環地雷,孫北川替她將雷按住,並成功除雷。而後被敵人包圍,老爹腿部中彈,王文珺犧牲,後來老爹唱歌引敵人前往,拉響彈雷,消滅阻擊了敵人。九連在537高地北坡時,經過激戰,進入敵人坑道,反撲中,人數所剩無幾,為完成任務毫無懼色,堅持到大部隊到來,英雄們含笑而眠。

看後我被深深觸動,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讓我肅然起敬。敬他們的勇敢,敬他們的團結,敬他們的堅持與努力,敬他們舍己的精神,敬他們的堅定,一幕幕場景再現了前輩們為勝利鋪就的鮮血之路,每一場戰役中都會有志願軍壯烈犧牲,知名的,不知名的,哪個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哪個不值得我們愛戴與尊敬?他們是我們的英雄!心目中永遠的英雄!

電影是催淚的,令人感動的。當孟三夏撕心力竭地讓大家活著回來時,我的眼眶是濕潤的,活著就是戰友間的深厚情誼,就是最大的勝利;當小神仙奮不顧身將孫北川撲倒躲避炸彈的一瞬間是美麗而震撼的,身後的火海讓這一瞬變得永恆;當天寒地凍,老爹和小神仙冒著生命危險,用盡心血,歷經苦難,滿臉堅定爬出碎石時,我感受到他們的毅力。被深深感動!

中國所有英勇犧牲的戰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他們為了13億中國人現在的美好做出了巨大貢獻。每段幸福生活後都有前輩們的努力與汗水,艱辛與堅持。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應銘記於心。我們應珍惜現在的幸福,永遠記住幸福後前輩的努力!

⑨ 關於描述一個革命戰爭電影片以及觀後感的作文

《大決戰——遼沈戰役》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⑩ 關於中國戰爭的電影精彩片段觀後感作文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閱讀全文

與電影戰爭之路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蠟筆小新大電影大全2004 瀏覽:8
法國美食海電影 瀏覽:530
異性男生讓你請他看愛情電影 瀏覽:453
電影院可以染頭發么 瀏覽:14
泰國中國電影 瀏覽:435
賽羅奧特曼大電影9 瀏覽:311
台灣青春電影景點 瀏覽:503
完整版韓國電影車神 瀏覽:625
冰河世紀粵語電影天堂 瀏覽:73
夏日日本動漫電影完整版 瀏覽:113
電影融冰觀後感 瀏覽:28
光頭強最後一個大電影 瀏覽:509
革命電影推薦卡圖片 瀏覽:249
播放好看的音樂好看的電影 瀏覽:187
百度大上海1937電影 瀏覽:73
泰國最早女同電影有哪些 瀏覽:393
絕不放過你粵語電影 瀏覽:544
8分鍾愛情微電影 瀏覽:933
電影養鬼粵語版 瀏覽:726
電影主角台詞說我是中國解放軍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