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第七封印英語電影觀後感

第七封印英語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8-06 07:08:04

1. 第七封印觀後感800

第七封印遠沒有想像的難懂,但也不敢妄稱可以領會其全部寓意,不過基本主題大概可以確定,是關於死亡,而且同是瘟疫的主題,這一說是「同」,是相對於普希金的那片好像叫做《死亡舞會》的短篇而言。也可能是愛倫坡的,有些忘卻了,但大概後者不會寫這種風格的文章吧,所以猜想是前者。那篇小說和這部電影,多少有些相似,同時說明死亡不可避免,但小說是從反面來說的,電影則是從正面,電影更加富有悲劇色彩。、
主角和死神玩象棋,來賭自己的死活,然而最後卻放棄了,為什麼呢?喏,現在我是在想的,而且突然清晰了,因為他發現了超越死的東西,如果沒有那種東西,活著也沒有意義,他是從那一對演員夫婦的相處中體會到的,他是羨慕那一對夫婦的,那一對夫婦的生活可以完全的否定了主角過去的生活,不僅如此,而且讓主角對於未來的生活也不抱有任何的希望了,那一種感覺,就像是我在小說薩福日記中所極力要說明的,主角羨慕那種生活,卻又無法進入,比起生活來,死亡顯得更加無所謂了。「我不想死!」主角在開場不久曾對死神說,但是後來中就感到無所謂了,或者還不如死。而且他看到了世界的種種不公,上帝的不可信任,促使他直接改變的大概是那個被火刑的女孩,誰也逃不了死神,但是那麼年輕的孩子,有什麼理由被死神奪去呢,而且,是那些拚命躲避死神的人們把她處死的,人們認為瘟疫是她帶來的,人們同時擔任著另一個死神的角色。但是終究,任何人都是無法逃避死神的。
小說只是在說明死亡的不可躲避,但電影要說明的更多,穿插在主思想之中的許多情景,可以說這部電影是豐富多彩的,但也是陰調的。最關鍵的點是主角對死亡的態度。而這我現在也不能很好的把握,到底是生活方式,還是被現實的悲劇所震撼。火刑的少女代表著毀滅,而那一對夫婦代表著希望,主角用最後的生命換取了那一對夫婦的生命,幫助他們脫逃。因為那對夫婦代表著主角對於生活的嚮往,而那種生活,主角在也不可能把握,擁有。當城堡里的那群躲避死亡的人們,看到了死神的到來,才知道生命的可貴么?主角是無所謂的,主角的同伴是藐視的,他已經徹底否認了上帝,看到了慘不忍睹的現實,主角其實是漸漸的向他轉變。除這兩人,主角的妻子最後才出場,並無什麼意義可言。死亡面臨,不可能不懷念,畏懼。那麼最後那個女傭到底象徵了什麼?是否是象徵著普通的最下等的人民呢,她們早就期望死亡了,死亡比活著好得多。當他揭開第七個封印……
鐵匠和他的妻子大多數評論都不像我昨天寫的那樣好,我曾認為他們是過著平凡的生活,小吵小鬧,但是終究是快樂的。但現在卻有點不敢認同,有一次看了鐵匠妻子和馬戲團團長的調情的段落,對於這種人,很明顯導演是在諷刺。或許像多數評論說的那樣,鐵匠一家代表著沉迷於俗世的感覺享受的普通大眾,他們從來不曾想到死亡,認為死亡不會時刻來臨,他們從不思考,只是一直處在被動之中,他們隨波逐流,一切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一旦有更好的利益可選擇,他們會立即丟棄現在的選擇,正像鐵匠夫人先是投入馬戲團團長的懷抱,後又背叛了他。這是值得我思考的,無論何時,我從沒有想過要怪罪無知,無知者無罪,我一直是這么認為的,平民大眾不去思考人生,不去思考哲學問題,他們何罪之有呢。但是現在,突然感到這個觀點被動搖了,至於不去反思的人,生活對於他們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完全處在被動中,世界如果有自己的樣子,那麼之所以醜陋也完全是因為他們的無知。無知有罪,不可為無知開脫,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無知,他是要負責任的。
但是,也有另一種「無知」,他確實美好的,也不能用無知來稱呼,這就是演員夫婦,他們代表了童真,他們用愛彌補了自己的無知。同時無知,前一種無知會造就一個地獄,後一種則會創造一個天堂,所以導演用這二者作為對比。馬戲團團長也是屬於前者的,因此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會感到驚訝,不敢相信,最後站在樹樁上的松鼠也象徵了這樣的一類人的生命的渺小。

2. 電影《第七封印》到底是講了什麼啊 什麼意思

《第七封印》 英文名:The Seventh Seal、Det Sjunde Inseglet 導演: Ingmar Bergman 英格瑪·伯格曼 上映日期: 1957年2月16日 瑞典 地區: 瑞典 語言:瑞典語 色彩:黑白 演員: Gunnar Bjornstrand Bengt Ekerot Nils Poppe Max von Sydow Bibi Andersson Inga Gill Maud Hansson Inga Landgré Gunnel Lindblom Bertil Anderberg Anders Ek Ake Fridell Gunnar Olsson Erik Strandmark 歷史評價 《第七封印》1957年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如果一個男人在告別人世之前看一部電影的話,那麼最好選擇<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後哲思:一個男人怎樣做到雖死猶生. 內容簡介 影片透過理想主義的騎士布羅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歐洲大陸上的漂泊生涯,向觀眾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對死亡時不同的表現方式,同時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對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針鋒相對的疑問,同時又通過演員約瑟夫一家的生活來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滿了晦澀的隱喻和象徵主義的構圖,可以說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風格的一部影片。 騎士布羅克和他的隨從可以說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布羅克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在參加了十字軍東征歸來後,發現自己的祖國被瘟疫吞噬,而東征的行動也是一次十足的虛妄之舉。在他最痛苦的時候,他遇到了迎接他的死神,但他不甘於在空虛中死去,他與死神展開了一場戰斗--以棋對弈,布羅克一直在思索的痛苦中,他感覺到生命的虛空和上帝的飄渺,感覺到自己的生命似乎毫無價值,於是他說"我要利用這個緩期,做一件最有意義的事"。他在向神父(其實是死神假扮的)的懺悔中,對上帝提出了根本的質疑"空虛像一面鏡子,在裡面映出空虛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懼。難道人真的無法看到上帝本來的面目么?他為什麼總是隱藏在那些不切實際的神跡之中?連自己都無法相信自己,我又怎麼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願意信上帝卻無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願意相信也無法做到的人,他們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我要的不是假設,是智慧,我要上帝親手來顯示他自己......"布羅克是一個痛苦的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生命充滿了重負,同時他是唯一與死神能夠彼此溝通的人,也因此而被自己折磨著。而布羅克的隨從卻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他對一切事物抱著平靜而習以為常的態度,同時也時常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提醒著周遭的人保持自我的清醒。對於死亡和命運的荒謬他從不報以任何的不滿和疑問,他明白一切,也接受一切。他是一個順應著生活並學會在其中嘲謔的人。 假冒偽善的人便是那個神學院畢業的拉法,他徒然地有著上帝的學問和道德卻行使著不義的事,他盜竊死人的財物轉手倒賣,他也挑撥人與人的關系自己做看客。當年正是他欺騙了布羅克加入十字軍,而如今他的欺騙手段越來越卑劣,最終他的生命被瘟疫吞沒。在混沌中生活的人或許代表了很大多數人的形象--鐵匠、鐵匠的妻子、劇團里的斯卡。而這樣的人恰恰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最多的,他們靠一些生活的本能維持著,沒有明確的信念和道德觀,也沒有對自我的反省意識,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滿足物質和身體的需要。斯卡曾說自己最適合扮演死神的角色,而且還念了一段台詞,可惜這一切對他的生命毫無觸動,當死神真正找上他的時候,就表現出卑微的奴性和殘缺的人格。 基督教是一神教,聖經中是沒有死神的。為什麼影片《第七封印》中的審判卻來自死神呢? 伯格曼是從死亡入手來看待上帝與人之間的關系的。這是我理解影片的基本出發點。 伯格曼的死神是某一個側面的上帝;上帝在伯格曼的視點看來,是審判和死亡的那個上帝。也許,伯格曼潛意識里根本就感到自己是不可能見到榮耀、喜樂、和平的上帝的。他站在騎士及其朋友的中間,而又堅信最後會有得救的人,即馬戲演員夫婦及其孩子,他們生活在新耶路撒冷的純潔、穩固的天國里,目睹騎士一行跳著死亡之舞,走向永恆黑暗之地 騎士布洛克說:「我會記住這一刻,這祥和的黃昏…還有野草莓和牛奶,你在暮色中的臉龐…米克爾的睡姿,約瑟夫彈著魯特琴。我會竭力記住我們說的每句話。我會小心地珍藏這段記憶,就像捧著滿滿一碗牛奶一般小心。這會是我生命中閃光的一刻…」-我最喜歡的一段獨白(ID:cnsdpb) "第七封印"是七個印封中的第七個。約翰時代的書,都是寫在卷上,一頁頁的蒲草紙或羊皮卷,可以長達10公尺,捲起來,再以黏土或蠟封好。約翰看到的書卷記錄了神為這世界准備的一切。用七個印封住,顯示書卷的內容非常重要,"唯有羔羊(基督)配開書卷"。 羔羊揭開七印時,分別出現了種種異象。按照基督主內的理解,神正在導演人類的歷史,他甚至使用敵人來成就他的旨意。整個基督文明中,和我們儒家的「人性本善"不同,自從人類始祖亞當、夏娃聽從撒旦服用"禁果",被逐出伊甸園開始,人就帶有"原罪"。 當第七封印被揭開時,"天上寂靜約有二刻",然後,七位天使吹響了七號。七號的審判和七印的審判一樣,都只是局部的審判,神最後和全面的審判仍未到來。 第七號的吹響,宣稱王的降臨。這時就不能回轉了。那要來的審判不是局部的,乃是要全面的毀滅,即碗的審判。但在七號審判和碗的審判之間,約翰看到神與撒旦的爭戰,看到地上的一切罪孽、邪惡、逼迫和苦難的根源。神終於將他震撼,撒旦的失敗就註定了。撒旦在基督捨身十字架的時候,就已經被擊敗了。撒旦在他的子民額上打上獸的印記,而神則在他的子民額上打上神的印記。我們現世的人,過去的人,將來的人,都將憑借自己額上的印記受審,我們的生存就成為了兩個印記之間對我們額頭的爭戰。十字架即寓含人類的獸性慾望(橫)與上帝的神性意志(縱)相交叉。 而耶穌究竟是被誰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呢? 是猶大的背叛,是法利賽人的虛偽,是大祭司的妒嫉,是羅馬兵丁的殘忍,是彼得的盲目,是圍觀群眾的麻木,正是我們人類自身的種種罪惡與缺陷釘死了耶穌。耶穌是無罪的,他的就義是為了承擔我們的罪,用他的寶血洗脫我們的罪,人才能成人。這一切都是神的救贖計劃,也就是《舊約》、《新約》的基本意圖:神與人的約定。這一點即使是無神論也非常容易接受:基督教為平衡我們人類的弱點而存在。 影片透過理想主義的騎士布羅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歐洲大陸上的漂泊生涯,向觀眾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對死亡時不同的表現方式,同時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對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針鋒相對的疑問,同時又通過演員約瑟夫一家的生活來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滿了晦澀的隱喻和象徵主義的構圖,可以說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風格的一部影片

3. 誰能告訴我,電影《第七封印》說個什麼

影片透過十四世紀戰爭結束之後理想主義的騎士布羅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歐洲大陸上的漂泊生涯,向觀眾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對死亡時不同的表現方式。同時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對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針鋒相對的疑問,同時又通過演員約瑟夫一家的生活來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

4. 《第七封印》到底想表達些什麼

理性放「童稚」一條生路——電影英格瑪�6�1伯格曼《第七封印》

那個時候我仍然深為宗教問題所苦,夾在兩種想法當中,進退不得。兩邊都在各說各話,於是我童稚的虔誠和嚴苛的理性就處在停火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神性,但那完全屬於現世,我們找不到世俗的解釋.這種信仰和嚴苛而實事求是的態度安然共存
——英格瑪�6�1伯格曼
一、關於第七封印

當耶鯨打開第七封印時,天堂里沉寂了大約半個鍾頭。那七個有著各自不同喇叭的天使,准備出聲音了。第一個天使吹響號角,接著便下起混合著血的冰雹和火來,它們降落到大地上;三分之一的樹木燒光了,所有的綠草都燒光了。第二個天使吹響號角,一座著了火的大山掉進海里,三分之一的海水變成了血……第三個天使吹晌號角,天上便落下一顆巨星,它像火把一樣地燃燒著……
當耶穌打開第七封印的時候,基督的審判開始了,神早已經安排好了一切,直到最後的審判,這是宗教的看法。英格瑪�6�1伯格曼說過在拍攝第七封印的時候對死亡的恐懼, 「經由死亡,我即化為烏有,穿過黑暗之門。等著我的,全是我無法控制、預料和安排的東西,這對我來說,有如無底的恐懼深淵。」我不敢肯定在伯格曼的世界中是否真有神的存在,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對死亡的堅信和認同。諸多審判中死亡的審判意義最大,透過死亡的黑暗之門,伯格曼在探討著神的問題,這不能不說其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精神。

二、面對死亡,理性的三種態度

第一、 如果沒有上帝怎麼辦?

尼采說「上帝死了」。上帝是被現代理性殺死的,上帝死後就只剩下了死神(雖然基督教中沒有死神)。武士安東尼俄斯.布洛克和其侍從延斯剛剛參加了十字軍東征歸來,在途中布洛克遇到了死神,布洛克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遇到死神,是因為他的理性認識到這場荒謬的宗教戰爭是多麼的荒誕,面對荒誕的事實他質疑上帝存在的真實性,沒有上帝就只有死神了。我們看到影片的開始,在布洛克身邊放著一個棋盤,這布洛克是理性的象徵,他諳於邏輯不相信沒有經過證實的或是不能夠體驗的事物,然而上帝恰恰就是超驗的,是無法用感覺去體會的,因而也讓布洛克陷入深深的懷疑之中。來看看布洛克在遇到死神時的對話
武士:「你是來找我的嗎?」
死神:「我已經同你走了很長一段時間了。」
武士:「那我知道。」
死神:「你准備好了嗎?」
武士:「我的肉體很害怕,我倒無所謂。」
死神:「嗅,那並不可恥。」
武士站起身來,渾身顫抖。死神張開他的斗篷,覆蓋在武士的肩膀上。
武士:「等一會兒。」
死神:「他們總是這么說,我不同意緩期。」
武士:「你不是喜歡下棋嗎?」
布洛克早就意識到,死亡一直就陪在他身邊,除了肉體上的感覺外,他精神上很坦然,但是他不甘心,一種人類特有的氣質賦予在他的身上,他試圖用理性來超越死亡。
他要用理性超越死亡尋找生的意義,理性殺死了上帝,更加重了他的罪惡感,因此他到教堂告解懺悔,他感到心是空的,隨從延斯的漠然更讓他感到自閉,失去了神,人就變成了鬼,但是他相信理性,相信知識,認為靠理性和知識的保證,是可以超越死亡的,他說:「以感覺去構思上帝是否很難?為何他隱藏在無用的承諾中……無形的詭秘當中呢?當我們連自己都不信時,我們怎麼相信信徒?我們想去相信但卻做不到,我們這樣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那些現在和將來都不信的人又會是變成怎樣?……我要知識,不要信仰,不要猜度,只要知識」一直以來布洛克是在思考失去了上帝,生命就只會是一種無知覺的恐怖的東西,我們必須崇拜自己的恐懼,我們怎麼辦?

第二、 如果沒有上帝,自我就可以找到精神歸宿

陪同布洛克一同參加東征的侍從延斯,同樣也認識到了世界的荒謬,影片一開始延斯一直就在呼呼大睡,他感到周圍的世界是那麼的荒謬,於是就在自己內心尋找一塊安居地。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布洛克會遇到死神,延斯卻看不到的原因,但是不能說延斯沒有照見死亡,只能說是態度上的差異。在途中,延斯一直唱著歌,在歌聲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歸宿,對於死亡他是歡笑的,他認為自己看得很清楚,世界本身就是這么得荒誕,甚至是丑惡和恐怖構成的一片荒野,「人們正在風傳著的一些凶兆和異象,似乎都有些可怕:兩匹馬在夜裡互相吞噬;教堂墓地的墳墓被掘開,死屍的骨骸撤滿地;還有天上出現的四個太陽....」當他在荒野中遇到一個人想問路的時候,輕輕推了推,才發現是個死人,這時候的延斯又一次發現了死亡,他沉默了,他說這個人是個紳士,盡管沒有說話,仍然有雄辯的口才,這就是死亡的震撼力。然而沒過多久,他又唱起歌來,這就是他對待死亡的態度,死亡是可怕的,然而面對死亡他會大笑,會歌唱,可以說延斯和布洛克是不同態度上的同路人。

5. 請大家一起談談對《第七封印》這部電影的看法

看這個片 完全是沖著伯格曼的名頭去的 果然不令人失望 雖然 死神的造型稍稍囧了點 。。。。(皮膚鬆弛
與死神對弈 影片一開始就是典型的英格瑪風格 騎士布魯克在十字軍東征後回國 東征失敗 祖國被黑死病吞噬
他在最絕望時遇到死神 迎來他的最終審判 下棋 失敗了就會死亡 整個影片以極其連貫的手法展現了 布魯克和他隨從揚的一天 其中 以約瑟夫一家的故事穿插
伯格曼似乎偏好關於上帝的討論 這部則是巔峰之作 然而 電影直到結束 也沒有出現上帝 倒是與聖經半點關系沒有的死神 成了主角 導演其實賦予了死神 上帝的意義 是主管審判與死亡的神
影片中部 布魯克向神父(死神假扮)懺悔時所說空虛像一面鏡子,在裡面映出空虛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懼。難道人真的無法看到上帝本來的面目么?他為什麼總是隱藏在那些不切實際的神跡之中?連自己都無法相信自己,我又怎麼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願意信上帝卻無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願意相信也無法做到的人,他們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我要的不是假設,是智慧,我要上帝親手來顯示他自己......"更是赤裸裸的 對上帝是否存在的拷問 喜歡宗教的童稚們不應錯過
PS 這影片是 我選修世界宗教時看的了 直接導致論文寫成了十字軍東征 也不知給不給及格啊
《第七封印》1957年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如果一個男人在告別人世之前看一部電影的話,那麼最好選擇<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後哲思:一個男人怎樣做到雖死猶生.

6. 5部英語電影的內容介 肖恩克的救贖 辛德勒的名單 阿甘正傳 美國往事 第七封印 這些就不用了 已經有了

教父 諜影重重 海上鋼琴師 天堂電影院 拯救大兵瑞恩

7. 電影《第七封印》主要講的是什麼 謝謝

十四世紀中葉癘疾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整整一百年彌漫著「世界即將終結」的預言,頹廢、墮落、殘忍、憂郁、禁慾、狂野、偎褻、神秘、邪惡、虔誠,奇怪的組合在一起。而不同的人,在這世紀末黑暗中,也有不同的處世之道。
電影中幾乎處處經典,而且每個角色的語言還有表情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
騎士是宗教理想主義的代表,終生為了尋找自己的理想,可是在十年的戰爭之後,才發現自己的理想被別人利用,當回歸故里時,看到蔓延的死亡景象,不禁一直在深刻的詢問自己,上帝在哪裡?他已經開始質疑上帝的存在,可能也僅僅是在抱怨。他對這個世界已經失去信心,但是他又不甘心相死神低頭,決定和死神下棋,並在這盤棋局的時間里真正做件有意義的事。而最終確實他做到了,他拯救了藝人一家。
而藝人正好和騎士相反,他們單純、善良、易感、和對生命的熱愛,正是真正人的靈魂的源泉,他們不像其他人一樣,總是眷顧著死亡,而是樂觀的看待每一天,「幾乎永遠這么好。今天跟明天一樣好。夏天當然比冬天好,因為夏天不怕凍,可是最好的是春天。」他們的信仰就是如此純潔,這也就讓他們一直相信上帝的存在,甚至可以看到上帝的幻想。這和騎士的「信仰真是一種刑罰,就像你愛一個人,而那個人總躲在暗處,任你怎麼叫喚,他就是不出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所以,最終,他們擺脫了死神的魔爪。
恰似聖經上說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8. 電影《第七封印》講的是什麼適合什麼人看

騎士最終找到了上帝,他自己做了他認為上帝應該做的事!!!前邊騎士因為自己有回家和老婆團聚的信念,所以提出和死神對弈,已達成自己面對死亡時身心的准備,連續兩次他都成功了,第三次,因為看到雜戲演員一家,而對生活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這也是他想要的,而他確定他已經無法實現這樣的生活,所以他要告訴自己他要記住這份寧靜和甜美!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在和死神對弈時分心了,他苦苦追尋的上帝一直沒有出現,他的向天問卦也沒有解答,面對死神和這個甜美的家庭,他選擇自己來做他認為上帝應該做的事情,他要解救這個家庭免於被死亡帶走,他故意讓這個家庭看到他和死神對弈,而且選擇的角度是死神背對著這個家庭,而這個家庭就是他的夢想,給予這個家庭逃跑的機會和時間,他為此分心,甚至故意賣個破綻,打亂棋盤,吸引死神的注意力,他也在試探著,他也問死神,難道還有你不知道的事么,死神也有不知道的事,那就是當一個人決心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時候,死神就看不透了,(耶穌基督之所以被釘上十字架不也是為了解救世人嗎)死神對人的負面情緒有十足把握,但是對於犧牲自我保護大家的偉大知之甚少,所有騎士為了救這一家三口犧牲自己親自扮演了上帝,並且救濟世人,他終於找到了真理所在,最後的奧義就是:上帝是存在的,他就在每個人的內心!當你成為上帝時,死神也會被你蒙騙!
我是在網上看到有人推薦這個電影的,一致認為很經典,所以認真的觀看了,看了豆瓣別人的評論和心得總覺得沒有說出我想知道的,以上的文章就是我從中解讀的,也是我的一些偏見,總之電影里從開始死神就出現,但是主角和人們一直在呼喚上帝,所以我認為上帝確實出現了,即以上我的理解。

9. 《第七封印》主要講什麼啊麻煩概括下

出於紀念大師的目的,我看了《第七封印》這部1957年的老片,當影片落下帷幕的那一刻,我不得不佩服Ingmar Bergman這個偉大的電影哲學家。在他那晦澀難懂的電影語言下,流淌著的是最深層的人類智慧,這種智慧註定了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理解的,因為它不僅涉及到了神秘的宗教信仰,更涉及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要完全領會這部電影,或許要花上整整一生的時間。
筆者不才,簡單的講一下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模糊感受。
「第七封印」來源與《聖經》中的《啟示錄》,是「唯有羔羊(基督)配開書卷」,當七個封印被完全打開時,將是一場巨大的毀滅。
影片的開頭是被烏雲遮擋的太陽和一隻在空中盤旋的鷹,險峻的海灘作為背景,聖經中的語句開始出現:當第七封印被揭開的那一刻,天堂一片死寂,這樣的死寂延續了半小時之久,而此時,七位天使也即將吹響他們手中的號角。引文到這里就結束了,沒有了下文,緊接著出現的是躺在海邊的騎士和他的隨從,他們都顯得十分勞累,剛剛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簡單的鏡頭切換之後,死神登場了。
死神的出場是突然的,死神在影片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簡明扼要的,每一句話都直接地點出了人類的相同之處。比方說死神問騎士「你准備好了嗎?」騎士的回答是「我的身體准備好了,但是我的心還沒有。」當死神揮手准備取他性命的時候,騎士說道「等一下。」死神做出的回答是「每個人都這么說。」簡單的對白中所反映出來的,是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與遲疑,面對著死亡,所有的正常人都會說「等一下。」死神在影片中始終都是一個無法與之對抗的制高點,騎士提出要與他下棋,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因為他始終都是一個勝利者,兩個人選子的時候,死神執黑,拿到黑子的死神說「這再合適不過了。」在騎士與死神的第一次交鋒中,死神的每一句話都暗示著他的那種不可戰勝以及他洞悉一切的那種過人之處,因為他是神,而騎士是一個凡人,騎士始終無法戰勝死神。
其實,在〈第七封印〉中看到死神時我覺得有點奇怪,而且百思不得其解。首先基督教是一神教,聖經中是沒有死神的,而片名是來源於聖經的〈啟示錄〉,照理說出現在影片中的神應當是耶穌才對,但是Bergman設置的卻是死神。我對此的理解是:這是Bergman對上帝是否存在的一種質疑。在後面的故事情節中我們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他的這種質疑。
最明顯,最直接的地方就是騎士在教堂中的那番話語。「我想盡可能地懺悔,但是我的心空空如也,空虛就像我面前的一面鏡子,我看到了我自己,我被厭惡和恐懼所俘獲,由於我對人民的漠不關心,我被排斥在社會之外,現在我生活在一個幽靈的世界,我的夢境和思想都被占據。」死神問他:「不管怎麼樣,你都不想死。」他回答:「是的,我不想。」死神又問他:「你期待什麼?」他說:「我期待知識。」在這里我們發現騎士自己的內心是掙扎的,他充滿了矛盾,這種矛盾在接下去的那段台詞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Bergman藉助騎士這個角色發出了一連串的天問:「僅憑一個人的感覺去理解上帝的意圖真的就這么難嗎?」「為什麼他總是藏在半真半假的承諾和從未實現過的真相背後呢?」「當我們缺乏信仰的時候又如何守信呢?」「我們將會怎麼樣,誰會去相信?」「難道要相信那些我們不想也不能相信的事情嗎?」「為什麼我不能殺死心中的上帝?」「為何他使我蒙羞?」「為什麼他總像一個我無法擺脫的嘲笑者?」
8個問題之後,騎士不再發問,他只是平淡地說道「我需要真理,不是信仰,不是承諾,而是真理。我希望上帝能伸出他的手,露出他的臉,和我說話……或許那沒有任何人……那麼生命真是荒誕而可怕。沒有人可以活著面對死神,了解一切都是虛幻的。」終於在大段的問題之後,Bergman給出了出了合理的解釋——依舊是通過騎士這個人物——「我們必須構築一個對抗恐懼的偶像,而那個偶像我們稱之為上帝。」
在Bergman的眼中,死亡是確實存在的,而上帝只是一個被塑造出來的對抗恐懼的偶像。於是影片中死神代替了上帝,決定著人世間的一切。他可以與騎士下棋,他就在每一個人的身邊,真實地存在著。
影片中的另外一個人物是騎士身邊的隨從,當騎士在和死神對話的時候,隨從在和畫家聊天。這個隨從的角色是凡人的體現,他不像騎士那樣執意地追求真理,他只是過著屬於自己的每一天。所以當騎士充滿焦慮的時候,隨從在一邊唱著歌。
Bergman設置了各種不同的人來增加影片的社會層次感。即將接受火刑的少女被認定是魔鬼,人們判定是她帶來了這場可怕的瘟疫。影片中還有一對夫婦,他們像一條線索一樣貫穿著整部影片,而且這個男人往往能看到凡人看不到的景象。在開頭的時候他看到了聖母瑪利亞,在影片接近末尾的時候他看到與騎士下棋的死神,在最後結尾的時候他看到了死神帶著騎士他們在跳舞。對於這個人物的設置我至今還不是很理解,這對夫婦是影片中唯一脫離死神的人。
如果說騎士是對上帝的存在提出質疑的人,那麼這對夫婦就是對上帝的存在表示肯定的人,因為他看到了聖母瑪利亞,他的信仰得到了鞏固。我對此的理解是:或許Bergman在這里對上帝的質疑又一次得動搖了。所以他設置了兩類人——信仰上帝的夫婦和對上帝的存在有著質疑的騎士。
Bergman就這樣一次次地提出質疑,又一次次地再嘗試著證明這個質疑,隨後又一次次地與現實發生尖銳的碰撞。畢竟這種「天問」的答案是很難找到的。
我看到有資料說Bergman是從死亡入手來看待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對於這個觀點我持保留態度。可以肯定的是Bergman的確是從死亡入手的,但是他是否是在討論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呢?對此我表示疑問。我始終認為Bergman是從死亡入手來探討上帝是否存在。這是我的觀點。
所以當死神在鋸斷那顆樹的時候沒有出現任何的奇跡來拯救那個人,Bergman認定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是上帝也挽救不了。這正是應驗了騎士的那個問題「為什麼他總是藏在半真半假的真相和從未實現的承諾背後。」
當被瘟疫折磨得半死的人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姑娘想給她一點水,但是隨從說那毫無意義,並且拉住了她。在這個場景里Bergman通過姑娘表現了人性中的憐憫,通過隨從來表現人性中的現實,而那個得瘟疫的人正是代表了人性中的痛苦。三種矛盾在這片樹林中遭遇了最直接的碰撞,碰撞的結果真是生與死的問題——隨從的現實可以讓姑娘遠離瘟疫獲得生的希望,姑娘的憐憫卻會讓她遭遇死亡。這就是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
讓我們回到影片的片名——第七封印。在影片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片頭那段話語的下文:「第一個天使的聲音響起,緊跟著的就是夾雜著血和冰雹的火焰,它們傾灑在大地上,三塊大地開始燃燒,三處樹木被燒毀,所有的綠草都被烤焦……」第七號的吹響,帶來的是全面的毀滅。Bergman設置了一次大毀滅,為的也許是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沒有上帝的世界。
最後眾人面對死神,流露出了各自不同的態度,那對夫婦活了下來,其他人與死神一起跳起了舞蹈,死神引導著他們。那一刻我知道——這部影片我並沒有完全理解。

閱讀全文

與第七封印英語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美食海電影 瀏覽:530
異性男生讓你請他看愛情電影 瀏覽:453
電影院可以染頭發么 瀏覽:14
泰國中國電影 瀏覽:435
賽羅奧特曼大電影9 瀏覽:311
台灣青春電影景點 瀏覽:503
完整版韓國電影車神 瀏覽:625
冰河世紀粵語電影天堂 瀏覽:73
夏日日本動漫電影完整版 瀏覽:113
電影融冰觀後感 瀏覽:28
光頭強最後一個大電影 瀏覽:509
革命電影推薦卡圖片 瀏覽:249
播放好看的音樂好看的電影 瀏覽:187
百度大上海1937電影 瀏覽:73
泰國最早女同電影有哪些 瀏覽:393
絕不放過你粵語電影 瀏覽:544
8分鍾愛情微電影 瀏覽:933
電影養鬼粵語版 瀏覽:726
電影主角台詞說我是中國解放軍 瀏覽:272
彭禹幺演的電影大全伸手那個是什麼電影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