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推手結局是喜是悲

電影推手結局是喜是悲

發布時間:2021-08-06 08:05:41

❶ 剛剛看完電視劇《推手》,大家對這個故事結局怎樣看

剛剛看完了千山暮雪的結局,哭了好久,其實結局是好是壞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們已經都了解到彼此的愛了,童雪哭得那麼傷心,看著都心疼,要相信他們,相信他們最後會在一的。祝福他們會幸福。

❷ 如何評價李安導演電影《推手》

集中看完《喜宴》和《推手》,算上《飲食男女》,總算看齊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這三部以探討文化沖突和倫理道德而見長的電影中,李安分別以太極拳、烹飪、婚宴三種中國傳統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來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氣息,有藝術感染力而又富於可看性。

除了《飲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環境放在美國,《推手》探討的是父子關系在一個他國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權衡;《喜宴》著力於中西方文化間,傳統與現代觀念沖突下的家庭關系。李安在這兩部電影涉及的主題是中西方家庭倫理觀的沖撞;或許對於李安這樣學貫中西,生養於台灣,求學工作於美國的中國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李安自身所關注、思考、和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李安是溫文爾雅和寬厚的,骨子裡有道家的風范,因此,這兩部片子(其實三部都是)中的父親形象雖然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但卻飽含著更深的寬厚、諒解、平和,最終都以理解子女的選擇,依順子女的意願為解決沖突的方法。

《推手》的入題很快,影片開始不到十分鍾,矛盾立即凸現:美國媳婦和她的中國老公公如何相處?養兒防老、天倫之樂的中國傳統觀念與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協調?這一主題被慢慢擴展,抻長:年邁的父親出於無奈離家出走,滿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盤子為生;與酒店老闆發生沖突,使出太極拳功夫堅決不走,捍衛自己僅存的尊嚴;李安以此深深叩問每一個觀影人的內心:如果你是兒子,是父親,將如何選擇?直到
重新被兒子接回家,朱父親才說出這番感人肺腑的話:只要你們過得好,我這把年紀了,又在乎什麼呢?——情節行到這里仍然沒有結束,直到朱父親與陳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請對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籍此終結,主題被進一步深化完整

「拳譜上說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朱老師傅這番話的意味何其深長!

我覺得李安電影的一大特點在於「簡單」,故事說得清楚明白,誰都能看懂,矛盾沖突簡單明了,幾句話就能掰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於人情味;矛盾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表現和拓展的空間就很豐富,始終在探討,很能打動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節清晰簡單:老人上了歲數,盼孫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兒子是同性戀,如何是好?於是兒子高偉同選擇與急需綠卡的威威假結婚,卻不成想假戲真做,讓威威懷了孕,繼而與同性戀戀人賽門產生沖突。

與《推手》的溫和恬靜相比、《喜宴》顯得喜氣洋洋,富有喜劇色彩,特別是結婚、鬧洞房的情節拍得滿是人間煙火氣——李安本人還在戲中插科打諢了一把:當一個老外在婚禮上竊語「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和數學天才」的時候,我們的李大導演趕緊湊上去說了一句: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但影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離別之際,高老父親緊緊握住兒子的同性戀戀人賽門的手說:謝謝你,謝謝你照顧偉同;又緊緊握住威威的手說:高家會謝謝你。三個年輕人互相摟抱著看著兩個老人遠走,這是三個人的新家庭與一個傳統家庭的沖突與理解:母親沒有把真相告訴父親,父親也沒有把真相告訴母親,都是因為「愛」,因為「家」。

李安是一位真正的中國的導演,是一位真正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我覺得大陸目前還沒有這樣深諳傳統文化的中國導演,陳凱歌曾經是,而現在他更像一個汲汲於口舌之爭的家庭婦女,早已不顧自己的修為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而這種悲哀又絕不僅限於中國導演圈,而是一種社會大眾的悲哀,責任系於你我的悲哀。

❸ 《推手》這部劇怎麼樣

一個包工頭轉化而來的小地產商的兒子,除了喝酒泡妞和賽車之外,什麼都不會說,他是紈絝子弟,都是抬舉了。其實就是一個家裡面有點錢飄的,不知道所以然的,還有滿肚子草包的小富二代。在自己的父親投資失敗以後,除了整天拍胸脯在媽媽面前保證,何況海口之外其他的什麼事情也沒有干成。買摩托車行的錢轉手就被理財公司給騙走了,去工地打工又耐不住性子和工程方吵架,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腦子還不好使,除了知道賣萌和耍帥秀性格之外,其他的一點實際的事情也幹不成!

❹ 你覺得《推手》這部電視劇,如何

《推手》電視劇不是特別好看,《推手》講述職場小白柳青陽通過學習太極推手思想,不斷提升自己,從一個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變成職場高手的故事。不少觀眾對這部劇的印象是浮誇,從故事情節到演員表演,滿屏幕尷尬,一些橋段的設計,甚至可以用生硬來形容。

這兩年的電視熒屏,問題劇幾乎每個月都會出現,從畫面到聲音,從畫質到調光調色,從攝像到剪輯,從配音到配樂等等,問題應接不暇。作品浮誇的另一面是行業失去了耐心,哪裡還有精益求精,大多抓緊弄完交差,能糊弄就糊弄。所以,去年冬天開始的影視寒冬,根子上是由席捲全行業的浮誇風導致的,電視劇的製作方、播出平台乃至宣發渠道,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讓觀眾別老喊“劇荒”,還真是要回到那個“從前慢”的時代。

❺ 誰看過推手這部電影 李安寫的那個 能把電影內容要表達的思想介紹一下嗎

內容簡介:

朱曉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瑪莎為妻並育有一子。為盡中國孝道,他將老父親從大陸接到美國共享天倫。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極拳總教頭,因與瑪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機會,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極功底一進成為美國的新聞。當朱曉生從警察局領回父親時,瑪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沒有回獨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簡陋住所度過寂寞晚年。

關注中西文化沖突的《推手》

老人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而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的分歧卻是很大的。李安的電影《推手》選擇這樣一個中國老人在美國的故事,本身就包含著自然的沖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倫理、感情則是屬於全人類的。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齡、語言、生活習慣的不同,使老朱根本無法和兒媳交流,也無法融入兒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個多餘的人。老朱一身太極功夫足以讓他自傲,但在美國他卻什麼也沒法干,連洗盤子都幹不了。這是個難以調和的矛盾,也難怪兒子要以頭撞牆。所有的兒子和所有的老人都會遇到這種兩難的局面,面對這種沖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陽光下輕輕的長嘆了。就連最後的結尾,兩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該是個圓滿的結局,李安都只是讓陳太太輕輕答了一聲"沒有",把無盡的惆悵留給了銀幕前的觀眾。

雖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但很多場面處理手法相當老到,後期作品的諸多元素和關注的問題都有所顯露。老人問題、家庭倫理、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幽默地處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後的作品中都會有更多的發揮。

不過,畢竟是處女作,這部《推手》還是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線索比較單一、人物也不夠豐滿立體,戲劇性發展比較局促,還沒有李安後期作品的圓潤舒展的作風和氣派。

❻ 《推手》你還記得這部劇呢

決定一個電影究竟是不是好電影的條件只有兩個。第一,要有一個好故事;第二,導演要有講故事的能力。電影藝術在這方面和文學藝術有著極大的相同。因為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要通過畫面或是文字傳達創出作者的情感,得到觀者或是讀者的共鳴。有好故事是基礎,而練就出有效而藝術的表達方式更需要個人水平。李安大概很早便悟出了這一點,在消沉的十幾年中,他每天能做的就是反復思考,創作並修改劇本。等待別人提供出好故事不如自己先創作出好故事。而在腦海中不斷思考並放映自己的好故事則鍛煉了他用電影講故事的能力。正所謂「有感而發」,好的故事以及它暗含的啟示性思想都需要長久真切的感悟和深思熟慮的提煉。從這點看來,大器晚成的李安在其電影創作初期便大獲成功便也不難解釋了。1991年,37歲的李安終於等到機會在紐約指導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推手》。電影一開始就上演了一場無聲的斗爭。從北京退休了的太極拳大師在兒子紐約的家中專注地練著功,藏藍對襟罩衫,一雙厚實黑紋布鞋,他兩眼緊閉,身後掛著中國書法;不遠處的書房裡坐著老父親的美國洋媳婦,蓬著滿頭捲曲的金發正煩躁地敲擊著電腦鍵盤,不時地回頭無奈地瞥一瞥練功忘我的老公公,她家中來的那個「外人」。中西方的沖突被看門見山地引了進來,戲劇的張力從無聲的較量中開始。開場十分鍾幾乎沒有人物對話,只聽見老父親衣衫摩擦的聲音,伴隨著洋兒媳重重敲擊鍵盤予以反抗。

❼ 電影《推手》得寫作背景以及情節介紹

《推手》(英文:Pushing Hands)是一部於1991年上映的台灣電影,是李安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由郎雄、王萊等主演。電影上映前,因劇本獲得台灣行政院新聞局頒贈40萬新台幣獎金,配合中央電影公司的支持下,讓李安首度獲得執導的機會。台灣導演李安運用近代家庭變遷搭配細膩描述親情互動,因而享譽國際的『父親三部曲』之第一部曲。

劇情簡介

朱老自小練就一身太極拳,是北京市太極拳的總教頭,膝下育有一位定居美國的兒子朱曉生。某天,從小孝順的兒子曉生為盡孝道,游說留在故鄉的老父移民到美國,一起與兒子和洋兒媳同住。

但是,朱老由於語言不通及生活習慣不同,導致無法適應美國的生活,甚至於令他與洋媳婦瑪莎漸生磨擦,彼此都認為無法與對方相處,完全要透過曉生間接表達,更由於瑪莎內心的排斥,對朱老的一舉一動均不能接受,致無法專心從事寫作工作,最後導致胃出血而入院。

瑪莎經過療養出院後,依然無法接納朱老,一天,朱老因為小家庭氣氛太沉悶,往外頭遛達,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迷了路回不了家。曉生得知父親走失的消息,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駕車四處尋找,卻幾度尋找不著,曉生回到家中後,對妻子瑪莎發了一頓脾氣,把家當摔了滿地,終於摔醒了瑪莎的心。

朱老後來被警方尋回,但為了顧及兒子與兒媳婦一家生活的圓滿,離家自尋生活,獨自一人跑到唐人街一家餐館幫人洗碗盤打工維持生活,由於洗碗盤手生不俐落而備受老闆奚落,第二天就要將他解僱,並且出言相辱,朱老受辱不願離開,老闆令其手下欲強行將朱老拖出,惟朱老練過太極拳,深諳推手功夫,只見他原步未動,馬步一紮,身形微沉,利用聽勁走化技巧,七、八個壯漢無法將他移動半步,老闆大怒,找來華青幫小混混,在廚房與朱老大戰,朱老以幾個太極拳散手工夫便將小混混撂倒,後來美國警察出來收拾殘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朱老帶回警局看守所中。

朱老被警方帶走,曉生驅車前去探望,瑪莎內心甚為感慨,後來曉生將朱老保出,並買了一間較大的房子,也為朱老備了一間練功房,欲接朱老回家,但朱老不想破壞兒子一家溫馨的生活,寧願獨自在外賃屋而居,並在華人活動中心教授太極拳,也不願返回兒子身邊。

❽ 推手的劇情簡介

太極拳師朱師傅(郎雄飾)在兒子(王伯昭飾)優裕的家庭里生活卻感到很寂寞。原因是美國的兒媳婦瑪莎(Deb Snyder飾)接受不了這個異國的公公,兩代人的鴻溝產生了。老人一次外出時迷失了,回到家的兒子與妻子產生沖突。本來是幸福的家庭生活,由於老父的到來面臨崩潰。兒子在無可選擇下,於是生出驅逐老父的念頭。朱老先生最後離開了兒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館洗碗打工,惟一能給他一點安慰的是一位從台灣來的陳老太(王萊飾)。

❾ 《推手》電影中有關於文化沖突或差異的評論要英文的謝謝!!!!

我個人認為喜宴是文化沖突的電影中比較優秀的電影,下面是喜宴的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喜宴 Wedding Banquet 導演: 李安 出品年:1993 出品公司:中央有限公司 一、重要參與人員: 製片:泰德霍柏、詹姆斯夏慕斯 出品人:江奉琪 副導:Dolly Hall 編劇:李安、馮光遠 攝影:林良忠 演員:金素梅、趙文瑄、郎雄、歸亞蕾、Mitchell Lichtenstein 二、導演作品年表: 1992 推手 Pushing Hands 1993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 1994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1995 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7 冰風暴 Ice Storm 1998 與魔鬼共騎 Ride With The Devil 1998 柏林日記 Berlin Diaries,1940-1945 三、導演簡要: 在台灣念的是藝專影劇科,李安赴美後,拿到伊利諾大學戲劇碩士及紐約大學電影製作學位,並與Spikee Lee及Ernest Dickerson合作,為他的學生時代電影贏得不少獎作。一直等候進軍美國電影圈的他,經由「喜宴」這部電影終於獲得國際影展的矚目,也將台灣電影推向世界舞台;擅長處理個人與家庭沖突,李安總將故事背景置放在東、西文化的臨界點上,檢視西方思潮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釀,而中國文化又是如何自處?他的前三部電影即是很好的例子,其中「飲食男女」榮獲199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當年以俄國片「烈日灼身」贏得此座獎項。 四、劇情簡介: 來自台灣的高偉同,憑著遠見與精明的頭腦在曼哈頓置產,並與戀人賽門在高級住宅區同築愛窩,這種連四周鄰居都不禁投以異樣眼光的同性戀行徑,該如何跨越文化藩籬,在回歸父母親情的擁抱時,仍能以無限的愛與寬容化解一切難題,是本片急欲探討的主題。 耐不住父母來自台灣聲聲催促的熱切與不斷安排相親的叨擾下,偉同決定和房客威威,一位遠從上海赴美留學的女畫家,辦理假結婚;兩人一是為了克盡孝道,一是為了取得綠卡,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威威搬進偉同住處;然而,父母的突然造訪,打斷此番謊言的和諧,更攪亂了三人的關系。寒酸的市府公證婚禮,在遇到高父昔日的部屬老陳後有了轉機,接著是一場隆重的熱鬧婚宴:以竹筷敲碗、強迫新郎喝酒、鬧洞房等西方人眼中的奇異景象,為禮俗繁復的中國文化留下精彩見證。 當然,假戲有真做的可能,當威威發現自己懷孕,一切單純的安排頓時變得復雜起來;偉同禁不住壓力,在父親中風時向母親坦白自己同性戀身份、威威嚷著墮胎、連賽門都因受不了這種變態關系的維系而萌生離開的打算,這一切終究逃不出高父的觀察與直覺,在他私自送給賽門生日大禮時,一切似乎有了答案…… 五、其他軼事: 榮獲第三十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導演及最佳原著劇本 另獲93』年西雅圖影展最佳影片、雪梨影展影評人評選最佳影片瑞士盧卡諾藍豹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法國Deauville影評人評選最佳影片及義大利Pescara最佳劇本。 由於拍攝其間適逢美國演員工會罷工,使得該片的攝制小組,能以極低的價格租到曾拍攝過《魔鬼終結者Ⅱ》的同型攝影器材。 六、影片分析:(李振亞) 《喜宴》是一部對同性戀情充滿友好態度的電影,不過毫無疑問的,這部電影劇情的主線不是主角高偉同與愛人賽門之間的愛情,吸引我們觀影趣味的重點其實是高偉同如何對親人(尤其是父親)隱藏/表白他的同性戀身分,也就是如何(以及是否要)對家人出櫃的問題。一般的論者已經注意到這麼一部具有高度娛樂性,對電影語言使用也相當流暢的電影,是如何的勾動觀者心中對父親權威的熟悉以及順從,進而合理化這種對父權結構的認同。所以我們看到片中的偉同盡管對自己的同性戀認同抱持著健康自然的態度,但是依舊不願意因此而去挑戰異性戀堅持的男女婚配、傳宗接代的排他性看法。能躲就躲,能騙就騙,不能騙就設局使詐,總而言之,同性戀不能正面挑戰異性戀的中心地位。不過這個態度當然沒有在片中直接的表達出來,《喜宴》將異性/同性的關系放在家庭結構里,轉變成父/子的關系,故事的重心變成兒子不應當挑戰父親的權威,整部電影也就順理成章的以親情的維護、父權的保障、家庭和諧關系的延續作為最終理想的結局。 這當然是討論《喜宴》的意識形態的一種取徑。不過我在下文將繼續分析《喜宴》中的父子家庭關系又如何隱喻另外一個意識形態結構,那就是文化認同以及中國現代化的問題。 首先我們注意到的是在片中的兩位同性戀男主角,只有偉同有一個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白種美國人的賽門卻無須為這麼一個「亂七八糟」(偉同在醫院對母親告白時的用語)的關系而向任何其他的親人負責。賽門似乎沒有任何還保持連絡的親人,只有在一段簡單的交代中,觀眾才得知他的父母早已離異,年歲極高的父親住在「德州的亞歷桑那」,母親住在波士頓,兩位姊姊住在舊金山,毫不熟稔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則在越戰中戰死。在偉同耐心地填寫母親寄給他的徵婚表格時,賽門曾經順口要他乾脆對父親(不是對母親)表白,省得麻煩,就像他曾經對他自己的父親表白一樣。我們不知道賽門面對家人出櫃時的詳情如何,但是從他輕描淡寫地提出這個建議的態度,好像對他來說並沒有經歷太多的心理掙扎。或者其實我們應該說得更清楚一點,那就是在《喜宴》這部電影的呈現方式里,賽門對家人的表白並不需要承受像偉同一般輾轉反側的心理壓力。電影文本在這里對兩人的差別待遇很有趣,賽門之沒有家庭束縛的理所當然,正如偉同必須面對家庭壓力之合情合理。所以賽門順口要偉同表白的建議,不但偉同冷漠以對,連賽門自己都顯得不太熱衷,說過便忘。 《喜宴》中偉同與威威弄假成真 這個差別待遇之所以在片中能夠成立,其實是電影在這里援用了另一個我們慣常接受的西方和東方的文化差異。更仔細點說,西方文化是個人主義至上,個人的行為價值由自己確立,無須別人的肯定(包括親人在內);相對之下,東方文化則被塑造成是家庭至上,不容許個人獨斷獨行,破壞了家庭的從屬延續。換句話說,如果《喜宴》是透過同性/異性來談父子家庭,那麼這個父權結構還具有特定的文化義涵,亦即是「東方的」父權結構。《喜宴》從一開始就以國際市場為發行對象的意圖在這里表露無遺,西方的觀眾完全不會對這部大部分是華語發音的東方電影產生疏離感,因為他們可以透過賽門取得一個認同的立足點,一方面可以重新肯定自己面對這種情況時的反應做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跟隨著賽門對這整個事件的隨和接受態度,而面帶容忍的微笑,接受這種家庭和諧至高無上的「奇風異俗」,從而更加強「他文化」異國情調(exoticism)的刻板印象。 如果說《喜宴》藉著處理性別認同合理化了父權結構,又藉著加強父權認同合理化了文化差異,那麼我們接下來不禁要問:電影中特屬於中國文化的家庭沖突其根源在哪裡?偉同和父親之間沖突的關鍵何在?換句話說,偉同不是因為自己的同性戀身分而和父親之間有所扞格,這種說法太過於籠統。偉同是因為自己的同性戀認同會挑戰父親的人生觀、世界觀,進而瓦解父親的地位,造成後者存在的危機而感到為難。可是偉同到底發生了什麼轉變,造成他與父親之間的巨大差異?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這個家庭內部的危機、父子兩代的齟齬,其實並不源自於家庭內部,因為兩代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個社會歷史的矛盾,它有個模糊但又方便的名字,叫做現代化危機。 李安電影中父親的角色往往是集所有的中國符號於一身,精要的掌握兩千年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他不僅僅精通太極拳、長於書法、熟悉中國詩詞藝術,還能領悟體現於飲食之中的中國文化精義,甚至於連血統都極端純正,因為他的先人曾在前清中過功名,但是這塊綻放著渾圓成熟光芒的古玉,卻與現代社會有些格格不入,他所熟悉的世界觀,遭遇到他的下一代最直接的挑戰。這些西化甚深的子女(偉同已經在美國住了十年,而且有綠卡)一方面表現出對父親的價值觀難以消受,但是同時又不能將後者完全擺脫。在這樣的一個敘事架構里,父親明顯的隱喻傳統中國,但有趣的是這個傳統中國並沒有和西方直接接觸,而是和已經西化,但是心中又充滿矛盾情節的子女,也就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傷痕累累,但又不能回頭的當代中國相互進行拉扯。在《喜宴》之中,我們看到偉同為了迎接父母到訪,將家中的擺設全部改換,到處掛上父親親手寫的書法;與威威的婚禮采公證結婚,卻惹的父怒母悲,結果只好大肆鋪張,辦了一個傳統的大紅喜宴。接受父親一切安排的偉同,顯然並不樂在其中。盡管如此,導演李安大概是擔心喜氣洋洋的熱鬧婚禮感染力太強,讓觀眾不知道這是在批評傳統中國的不合時宜,所以還安排自己現身說教,告訴觀眾這種鋪張婚禮是「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分析進行到這里,我們發覺《喜宴》這部電影其實是要透過「喜宴」這個儀式,排演出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矛盾危機。 中國知識分子從五四運動以來對傳統文化或捧或放、猶豫不決的態度,以及傳統/現代之間的沖突,在《喜宴》中化身為同性戀,泉涌而出,先是威脅斷絕東方父權的香火,後來又重新端正父權的尊崇地位。繼而對傳統現代的沖突提供想像性的答案。這個答案又是什麼?現代(兒子)對傳統(父親)的態度頗為單純,現代不可能走回頭路,不過只要「大德不逾矩」,那麼「小德出入可也」,所以偉同、賽門重修舊好,威威保留胎兒以換取綠卡,得以如願留在美國,高家兩老也有孫子可抱。真正做了妥協、改變,但於其中又有所體悟的則是傳統中國的父親,此處父親的轉變就頗耐人尋味了。表面看來不合時宜、冥頑不靈的父親,竟然耳聰目明,能明了現代社會的脈動(「I watch, I hear, and I learn.」他對賽門說),顯露出年歲累積的圓融智慧。他接受了同性戀的事實,他肯定了父權結構沒有動搖,但是他也同時明白下一代需要走自己的路。他成了這整個過程中得到啟迪而有所成長的人物,耐人尋味的地方是他一點都不公開自己的轉變,依舊回去過自己原來的生活。《喜宴》面對現代化危機所想像的理想出路於此昭然若揭:傳統在面臨現代化的時候,最好是能夠掌握現代化的方向,但是又不至於迷失自己的路。 通俗大眾文化由於需要讓消費者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往往倚賴大量的文化前提,讓觀者於無形之間就接受了許多形式及內容上的基本設定。越是通俗易懂,看來簡單輕松的電影,有時其中包含的意識形態反而越多層。《喜宴》這一部高娛樂性的典型好萊塢電影正是一個適當的作品。我們由一個同性戀兒子為滿足父親對香火延續的希冀所作的努力出發,輾轉達到多重層次的意識形態:對父權的尊崇,對文化差異的戀物(fetishization),對現代化以及文化認同的焦慮。我們希望以上的嘗試對於如何進行電影的意識形態分析提供了一個適切的例子。 七、討論題目: 試討論片中母親角色的人物個性。 片中的另一個女主角顧威威和家庭的關系如何?影片對威威的角色塑造反應出對中國大陸什麼樣的社會想像? 同屬中國人的威威在高媽媽的眼中是個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威威也面臨現代/傳統的危機嗎? 八、 參考比較電影作品: 李安:《推手》(1992)、《飲食男女》(1994)。 303jk_com

閱讀全文

與電影推手結局是喜是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劉德華古裝電影全集大全 瀏覽:565
蠟筆小新大電影大全2004 瀏覽:8
法國美食海電影 瀏覽:530
異性男生讓你請他看愛情電影 瀏覽:453
電影院可以染頭發么 瀏覽:14
泰國中國電影 瀏覽:435
賽羅奧特曼大電影9 瀏覽:311
台灣青春電影景點 瀏覽:503
完整版韓國電影車神 瀏覽:625
冰河世紀粵語電影天堂 瀏覽:73
夏日日本動漫電影完整版 瀏覽:113
電影融冰觀後感 瀏覽:28
光頭強最後一個大電影 瀏覽:509
革命電影推薦卡圖片 瀏覽:249
播放好看的音樂好看的電影 瀏覽:187
百度大上海1937電影 瀏覽:73
泰國最早女同電影有哪些 瀏覽:393
絕不放過你粵語電影 瀏覽:544
8分鍾愛情微電影 瀏覽:933
電影養鬼粵語版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