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紅色記憶電影觀後感1000字

紅色記憶電影觀後感1000字

發布時間:2022-05-01 20:40:12

❶ 一個人和一個村莊的紅色記憶觀後感。500字

盡管置身於鬧市,或人來人往的多浪河景觀帶,只要打開書本便會立即進入到一個安靜的世界。隨作者一起走進一個村莊,看到一條狗,老了的一條狗磨斷了鐵鏈,無精打採的走著;看到幾頭牛,幾匹馬要麼在田間地頭,要麼拴在槽上,要麼老死了,白骨磷磷……
躺進一塊草地,聽風聲,看一隻蚊子,或一隻螞蟻,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兒的昆蟲。和作者一起抗一把鐵杴,拿上半截麻繩,隨意地在地頭翻弄著。帶上一把鐮刀還有收不完的麥子,割不盡的青草。
或跟他一起爬上一個屋頂,或騎在一個牆頭,看著村莊的日出日落。或跟他一起趕著牛車去更遠的隔壁沙灘打柴或挖樹根。
風是整個村莊的動態。有了風,炊煙也會活了許多。有了風,開門閉門的事彷彿不是人乾的事了,是風說了算。
一棵樹或幾棵樹根都扎的很深。樹有根,人亦有根。在根的黃沙梁全是對先父的懷念和對後父的感念。尋求黃沙梁的足跡成了作者尋根的唯一的寄託。
一個人的村莊里,把一個人寫活了,整個村莊也活了。一個人離開了村莊,把對故鄉的思念融入到了一條路,一堵牆,幾只蜻蜓……幾根柴火……融入到了荒漠的盡頭。
黃沙梁荒涼了起來,荒涼到了心頭,以至於不敢走近一步。
本文從細小的物件述起,從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故鄉的人和物的懷念。一個西域戈壁上的村莊,卻流露著河西隴人的文化底蘊,足以看出作者對農人的生活不再是了解,而是刻在了骨子裡。沉甸甸的文字倒出的是農人的辛酸。猶如佛樂般地懺悔著,讓我們曾經離開了土地的人們回想起塵土的世界,便有了安靜的思考。

❷ 紅色記憶觀後感

這個禮拜,我看了這本《紅色記憶》,認識了她。在群眾面前她是一位可敬可愛的白衣天使,在敵人面前卻是堅硬的鋼針。她,就是共產主義戰士—劉惜芬。

我看了這本書之後,既興奮,又悲傷。興奮的是因為我和惜芬阿姨竟是校友。悲傷的是,這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早已含笑九泉了。她是那麼勇敢,面對敵人毛森的屠刀,面不改色心不跳,她為了廈門的解放獻出最後一滴血。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陳叔叔寫的一首名字叫《半世紀前的黎明》的詩—「和我母親一樣年齡你卻永遠那麼年青如花的生命含苞初綻你卻把它交給黎明默默佇立在你遺像面前淚水常模糊我的眼睛我是你無數兒女中的一個你卻聽不見我們的笑聲我常常望著朝霞出神上面寫著你美麗的姓名」是啊!匈牙利著名的愛國詩人裴多菲常吟:「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惜芬阿姨就是這樣為了老百姓而閉上眼睛的戰士。在我的心中,惜芬阿姨是個永遠不會蒙上灰塵的英雄。

❸ 教育片《紅色記憶》觀後感

你腦殘啊!自己想去~~~

❹ 紅色記憶徵文怎麼寫讀後感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打開紅色記憶》的書,這本書里的故事都是寫紅軍長征時發生的事情。 其中, 最令人難忘的是那篇 「9名炊事員和一口銅鍋」 , 這篇文章充分表現了, 紅軍在萬里長征時關愛他人勝過自己, 主要寫了:
70多年前, 紅三軍團某連的炊事員背著一口銅鍋踏上了萬里征程。 這個連一共有9名炊事員,他們天天跟著部隊行軍、 打仗, 十分辛苦。 上級為了減輕他們的負擔, 規定每人只准挑20公斤,可是, 可是他們卻打了埋伏, 每個人都挑了30公斤以上。 每當部隊途中休息, 炊事員們放下沉重的擔子, 用銅鍋燒開水給戰士們喝;宿營時, 他們又將銅鍋架起來, 煮飯給指戰員們吃。 他們忙忙碌碌,每夜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在過雪山時, 山那麼高, 路那麼難走, 部隊爬了一天, 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頂, 在途中炊事員看到了一個坐下來休息的人,就連忙走上去喂生薑, 灌辣子水, 把他們拉起來, 但就在搶救戰士們的同時, 兩名炊事員倒下了, 無論戰士們怎麼呼喚,都沒能把他們喚醒。
進入草地以後, 炊事員們每天晚上都會燒熱水, 給大家燙腳。 連隊首長, 讓他們不要給大家燙腳了,可他們卻還是天天給戰士們燒水燙腳。
最令人難忘的是炊事班的錢班長。 他總是千方百計的為連隊改善生活。 打土豪分到的腌魚、 臘肉, 自己從來不捨得吃一口,全都留給了戰士們。

一次,司務長見他發著高燒, 就讓他休息, 他卻執意不肯。 司務長拗不過他。只好幫他一起干起來。 不一會兒, 他臉上滾下了黃豆大的汗珠, 有些不對勁,他低聲讓司務長給他點水喝, 可司務長剛盛好熱水, 才發現錢班長已經倒在了地上, 司務長不禁大聲哭了起來, 戰士們聽到了哭聲,都跑過來看發生了什麼事。 一看錢班長死了, 都哭了起來,各各脫帽致哀。
最後9名炊事員全犧牲了。
在艱苦的長征中,這個連隊的戰士, 除了戰斗減員以外, 沒有因飢餓而犧牲的人。 而9名炊事員卻因飢餓而死。 他們像是戰場上不怕死的英雄。 銅鍋是見證者!
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❺ 甘肅武威紅色文化觀後感3000字

武威紅色學習心得體會

201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4月25日我滿懷著追尋紅色記憶,重走先烈足跡的心情在院領導的帶領下踏上了前往毛主席故鄉湖南韶山、革命聖地井岡山之路,進行了為期6天的紅色學習,6天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26日早晨,我們到達了第一站-長沙橘子洲頭。初夏的長沙橘子洲頭激情似火,遊客如潮,站在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像下,人們心潮澎湃。置身於橘子洲頭這片紅色熱土,偉人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情懷穿透歷史時光,激盪心靈。1925年,青年毛澤東在長沙橘子洲頭揮筆寫就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長沙》,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歷史叩問,抒發了心憂天下、濟世救民的壯志豪情。一代偉人在長沙開展創黨、建黨早期活動,新民學會、橘子洲、嶽麓山到處都留下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足跡。游覽完橘子洲頭,我們乘車到達毛主席的故鄉-韶山。韶山之行,是一次追思偉人之旅,一次重溫革命之旅,更是一次篤定信念之旅。第二天,在毛主席的故鄉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沖我們有幸請到了原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講解員韶山市偉業紅色文化培訓中心主任周衛兵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學習偉人風范,不忘初心使命,傳承家風家教》的黨課,讓我們重溫偉人歷史,學習偉人精神。我們青年人重溫和學習毛主席的奮斗歷程和革命思想,毛主席將自己的一生與中國的命運緊緊相連,他青年立志報國,畢生尋求民族解放和富強的真理,我們青年人是要取一種「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精神,更要取一份「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信念。1959年,走過三十二年革命征途的毛主席重回故里,憑吊革命往昔,書寫下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韶山精神。隨後,我們奔赴革命聖地-井岡山。讓我驚詫的是這個「燎原星火」的「紅色聖地」給我的第一印象卻是滿眼的綠,千百種綠深淺交錯被雲霧配合著形成了美妙的層巒迭嶂。但你走近觀察可以發現,這里的土壤又是紅色的。不知這是否早就預示了這是一片紅色政權蓬勃發展的土地。次日早晨,我們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系統、全面地記錄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從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間的整個過程。我們在館內一步一步走著,目睹著井岡山怎樣從一塊默默無聞的土地發展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根據地。我知道,我們腳下每邁出的一步,都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與 生命鋪墊而成的。我的腳步因此變得沉重而緩慢了,不願放過這博物館里的每一個細節。可以說,參觀後得到的東西比我想像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爭的腥風血 雨,又看到了根據地建設的欣欣向榮。兩年零四個月,在歷史長河裡只是短暫的瞬間,毛澤東在井岡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所開辟的 中國革命道路,卻續寫了跨世紀的輝煌;海拔不過千餘米的井岡山,與三山五嶽相比,並不算巍峨挺拔,但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不斷來探訪。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持 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現在我終於有了不虛此行之感,因為我終於明白了這種力量就是「井岡山精神」。「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英雄的業績與壯麗的山河交相輝映,構成井岡山得天獨厚的 風光特色。朱德委員長稱其為「天下第一山」。我們乘車駛向了井岡山的瑰寶——龍潭。龍潭因其周邊的五潭十八瀑而聞名,又因其中的五龍瀑而得名。只見河水在峽谷中左突右沖,不斷向谷底跌落,形成了梯狀的五個氣勢磅礴的瀑布和深潭。雲開霧散,艷陽當空,一邊眺望著遠山,一邊體味著近水,我們真的有了種融入大自然的感覺。正是出於這種感受,全體同志們十分努力地按動著相機快門,不斷將不同的美景與人物進行著排列組合,以美景襯託人物,力求山美水美人更美。29日,我們趕往慕名已久的黃洋界,尋訪革命前輩戰斗的遺跡。贊嘆的是這氣象萬千,林海雲海一處;驚呼的是這峭壁千仞,山路如此崎嶇。難怪毛主席曾經發出「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的感慨。如今站在昔日地勢險要、防守森嚴的黃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見戰旗飄動,聽不見吶喊聲震天,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後橫豎兩塊紀念碑,彷彿在默默地講述著幾十年前軍民齊心協力,以不足一個營擊潰敵軍兩個團的歷史佳話。黃洋界上更受歡迎的恐怕就是那門具有傳奇色彩的迫擊炮了。據介紹,當年它用僅有的一枚炮彈擊中了敵軍指揮部,讓敵人誤以為遇到紅軍主力而倉皇撤退。正像毛主席在《西江月. 井岡山》中寫道「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帶著這種釋然的感覺,我們來到了井岡山之行的終點站——革命烈士陵園。在這里,我們又一次體會了革命斗爭中壯烈犧牲的烈士們的光輝業績和無私奉獻精神。來到井岡山,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們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輩的鮮血換來的這句話的份量。至此,這次紅色之旅可以說完滿結束了。我們重溫了革命歷史,緬懷了革命先烈。我們一定會把學習的收獲和成效帶回去,化作我們工作的激情和力量,行程萬里、不忘初心,讓我們以更飽滿的熱情迎接今後的工作和挑戰!

❻ 急急急急急急情紅色記憶觀後感

在學校組織的看電影活動中,《湘江北去》讓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講的是毛澤東等人處在最低谷的時期,身為讀書人卻不得不被下放到社會的最低層,令我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毛先生與那幾個孩子之間的互動,他本是對中國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卻被那幾個孩子深深感動,不是沒有掙扎過的,他胸口中懷揣的所謂「禁書」,終是抵不過內心對孩子的憂慮,對國家的責任。演員並不流利的湖南話,讓我不覺有些郁悶,甚至覺得有種毀掉片子的感覺。但是聽久了,卻又一種奇異的熟悉感,或許我們會對這奇怪的腔調進行調笑,但我們心中絕不會減少對偉人的崇敬之情,他們即使處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絕不會輕言放棄,他們不斷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崗位上奮斗著,我看到那些活在語文課本中的大文豪們,放下了筆桿子,拿起了鋤頭,端起了鐵鉗,他們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鮮亮麗的長衫,而是破舊不堪的短褂;他們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談天論地,卻屈尊於火爐煉鋼的煤灰中。但他們依然在戰斗,依然不滅身體里沸騰的熱血。

是的,他們依然在戰斗。他們擁有最堅強的意志,懷揣最偉大的夢想,帶著最科學的理論,他們怎麼會,怎麼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湯湯,站在這樣雄壯的景色面前,誰能無所動容,那些立在岸頭,揮毫天下的詩人們,用鮮血和精神書寫了這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詩「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般豪情,這般自負,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條紅色湘江路。

為孩子們講解的中國國情仍歷歷在耳,那些憂國憂民的箴言,那一雙雙渴求的雙眼,「先生,我們何以救國家」是啊,我們何以保家衛國,我們的先輩們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兒稚語塞的啞口無言。這樣看來那些鮮血,那些犧牲到顯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麼樣呢?強大的封建勢力,壓的激進分子寸步難行,他們苦苦掙扎,卻沒有出路。慶幸的是中國還有救,孩子們還是那麼勇敢,說實話,當我看到那位渾身素縞的孩子將地圖藏進自己身上時,我有一瞬間的驚愕,不是沒想過的,當東西被搜出來之後,那個孩子又會被怎麼懲罰呢?他還那麼小,家中的親人又去世,那個小小的身板,怎麼可以承受的下這么多的苦難,只因為他處在那樣一個時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師,他們的眼裡有些希望和不滅的掙扎,那是新中國未來的燈火,為了更好的將來他們不放棄一切的希望。他們努力奮斗下去,不論自己的力量有多麼微小!

反觀我們,生活在他們無法想像的年代,擁有他們無法想像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沒有改變什麼,先進的設備也沒有改變什麼,甚至,我們更差了!這是為了紀念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電影,但我卻不想過分強調那時那些鮮明的人物們,他們無疑是任何時代的主角。那些與我們相同的學生們才跟讓我感到心驚,我們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隨他們的足跡,一暢我們心中的湘江。
我也找的= =湘江北去的、、用不用你自己看著辦吧、、

❼ 影評 重溫紅色經典,感受革命精神 1000字

我的紅色革命記憶
今年的清明,適逢新中國60華誕。60年家國巨變,把我的思緒帶回60年前的滄桑歲月,無數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赴湯蹈火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形象活生生如在眼前。我似乎一下就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歲月,似乎又看到了苦命的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奮戰疆場的情景。有英名長存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奮力堵槍眼、劉胡蘭英勇屠刀下,還有我們學習的課文《金色的魚鉤》中的沒能留名老班長和《豐碑》中的軍需處長等等先烈。是呀,從嘉興南湖上的一次秘密會議,宣告中國革命從此有了一往無前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此後28年間,近2000萬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前赴後繼,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獻出了寶貴生命。那是欄桿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號,是折戟沉沙、慷慨赴義的悲壯,是鐵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戰,是紅旗漫卷、所向披靡的豪邁……腔腔熱血、錚錚鐵骨、首首絕唱,譜寫出中華民族從苦難中百死後生的壯麗詩史,凝結成五星輝耀的紅色記憶。
想起一位作家說過:「生活在本質上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質的。」我認為這是一條相對真理。盡管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盡管缺了衣食住行生活就無從說起,但人類的生活在本質上確實是精神的。佛爭一柱香,人爭一口氣。在基本生理要求得到保證之後,人活的就是一口氣。這就是精神,就是追求,就是思想境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堅守某種精神。要爭一口氣。這氣不是別的,是浩然正氣之「氣」。人類從蒙昧蠻荒時代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等發展到今天的現代文明社會,除了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之外,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一種正氣的引導。盡管歷經曲折,人類社會朝向最終的合理目標的步伐不可阻擋。正氣左右規律,規律決定成敗,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在本質上是精神的,精神的支柱就是一股正氣。
有人說,改革以後之所以呈現經濟繁榮景象,主要原因是承認了個人利益的合理性,運用利益杠桿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這話有一定道理,但它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個方面。利益固然重要,信念和精神追求往往更為重要。辯證唯物主義從來不否認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否則無法解釋當年人們從國統區奔赴延安土窯洞效力的現象。成千上萬的青年,其中不乏富家子弟、名人之後,輾轉幾千里,歷盡艱辛來到延安,那裡沒有個人利益,沒有享受,沒有高薪,他們卻堅定不移,雖九死而不悔。
這些是不能忘記的。忘記就意味著背叛。這就是《永遠的豐碑》和「追憶課文里的紅色記憶」還能夠感動我們的原因。曾經影響了幾代人成長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 」仍將激勵我們前進,並不因時移世易而稍有改變。這也是《永遠的豐碑》和「追憶課文里的紅色記憶」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經歷風霜雨雪,歷經苦難坎坷,我們的祖國母親在歲月的長河中,一步一步,艱難的挪動腳步。直到1949年,她甩開了腳鐐,挺直了胸膛,祖國母親用大步前行為我們贏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祖國母親卻已經六十周年了。
我們在星光燦爛下傾聽時代的鍾聲,我們在漫漫長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們心潮難平,多少次,我們輾轉難眠,多少次,我們都是為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天——祖國母親六十年華誕!
仰望長空,歷史的星光依然閃爍!我們的中國古老而偉大,我們的中國壯麗而永生!蔡倫紙上書寫著她的智慧,指南針上旋轉著她的方向,刀光劍影下她一次次回歸和平,精神劫難中又一次次積薪自焚,重獲新生。為了祖國的成長,無數人前仆後繼,嘔心瀝血,為了祖國的富強又有多少人燃盡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義的絞殺下,即使在那帝國主義的炮火中,中國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樑挺起了中華古老的長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們的祖國振翅一飛,再度沖上雲霄,向全世界發出了最為雄健豪壯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巨人的吶喊,震盪環宇,讓群山響應,大海回波!
從那以後,一代新的天之驕子站立起來,他們用自己的靈魂之火溫暖了祖國一度冰冷的身軀,用青春的熱血點燃了祖國曾經暗淡的靈魂,用激越的歌聲紡織了祖國的一身彩霞。
試想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青少年,享受的先輩們用血肉開創的基業,沐浴著前輩血淚建設的和平小康生活,我們又承載起了多少責任呢?每次班級值日都有人溜號,學習中不交作業,不認真聽課,不尊敬師長,不體貼家長,過著呼風喚雨的「小皇帝」生活,我們又如何面對先烈們的鮮血和遺願呢?清明節喚起的紅色記憶,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努力學習,練好本領,建設祖國。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相信,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中國一定將取得更大的,讓人矚目的成就!

❽ 關於紅色記憶之類的觀後感該怎麼寫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今天,我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保爾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爾被老師神甫趕出學校後,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與冬妮亞結為朋友。他在裝配工朱赫來的引導下,懂得了布爾什維克是為窮人爭取解放的革命政黨。他依依不捨得告別了冬妮亞,逃離了家鄉,加入了紅軍,成為了一名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但是他的身體狀況每況俞下,右腿變成殘廢,脊椎骨的暗傷也越來越嚴重,最後終於癱瘓了。但他並沒有不此而沮喪,而且開始了他的艱難的寫作生涯,從此有新生活的良好開端。
我非常敬佩保爾不畏病魔侵擾和不怕命運挫折的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他時刻都在為革命事業而奮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傷寒,他憑他那堅強的毅力,奇跡般地從死亡線上走了回來了,重新義無反顧地走向火熱的工作崗位。
最使我感動的是下面的故事。
索絡面卡區的團組織幾乎全部全上陣了。團省委去了三個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爾。這三個人是朱赫來同志親自選定的。鐵路搶修工作開始了,誰也沒想到條件會有那麼艱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涼涼的;四周荒涼一片,幾百個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間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著淋濕了而又沾滿泥漿的衣服,緊緊地擠在一起,盡量對方的體溫取暖。早上,大家喝點茶就去幹活,午飯天天是素扁湯和一隻煤球一樣的黑麵包。但他們憑著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堅強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務。
我想,我國的創業者和建設者與他們的情況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無數辛勞的勞動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換來的,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煉好本領,為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奮斗。

❾ 要一篇題目為「尋訪紅色記憶」的1000字的文章,急急急!!!

紅色記憶

時間流逝,回首過去,長征已是戰爭史上一大奇跡,為中國歷史添上了最精彩的一頁。時間流逝,回望過去,是那排除萬難、永不言敗、拼搏到底的精神讓長征紅軍走向勝利的橋梁。

小時候時候媽媽為我講了飛奪瀘定橋的故事。那是在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要奪取的瀘定橋。在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國民黨反動派派了兩個團防守,後來又派了兩個旅趕去增援,妄想阻攔我軍北上,把我軍消滅在橋頭上。紅軍首長早就看穿了敵人的詭計。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當時間只剩下二十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二百四十里。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強在最前面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紅四團翻山越嶺,沿途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七點鍾,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一百一十里。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全身都淋透了,可是戰勝敵人的決心是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在漆黑的夜裡,他們望見對岸出現了無數火把,像一條長蛇向瀘定橋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敵人。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了火把,照亮了道路跟敵人賽跑。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喊破了喉嚨問:「你們是哪個部分的?」紅軍戰士高聲回答:「是碰上了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並不起疑心。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遠。雨越下越猛,像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對岸的敵人不能再走了,只好停下來宿營。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對岸增援的兩個旅敵人拋在了後面。瀘定橋一共有十三根鐵鏈,兩邊各有兩根高的鐵鏈,算是橋欄;底下並排九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一樣。可是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像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在幾十丈深的河谷里傾斜下來,沖到岩石上,飛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聲震耳欲聾。橋對岸的瀘定橋背靠著山,西門正對著橋頭。守城的兩個團的敵人 早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 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 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 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 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長征中,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無數的革命先烈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我雖然曾經到過烈士陵園,但那隻是一些感性認識,直到看了電影《我的長征》,那血與火的場面,才深深震撼了我,給我的心靈帶來巨大的刺激。我不禁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興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啊!如果,我們失去了親人,那該是多麼沉重的打擊啊。在槍林彈雨中忍受嚴寒飢餓,轉戰南北,橫刀立馬,又有幾個像我們這樣的「小皇帝」、「小公主」能受得了呢?沒有汽車、飛機、大炮,沒有根據地,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紅軍就是靠「解放全中國」的信念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長征是血與火交織的歷史,是紅色的記憶。在這部傳奇史詩里,誕生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它始終激勵著我們克難奮進,自強不息。

今天,我們生活在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美好生活中,要牢記長征精神,繼承革命先輩光榮傳統,做一個合格的少先隊員,才不愧對胸前的紅領巾。革命的歲月雖已離我們遠去,但革命精神卻永駐我們心間,它永遠指引我們前進。。。。。。

❿ 一個人和一個村莊的紅色記憶的觀後感

從這個人的外貌來看的話是非常的精瘦干練的,然後發型也很是。勻稱嘴唇還是保暖,然後五官也是非常的精緻,皮膚也是非常的粉嫩。再加上修長的手指,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一個人了。

閱讀全文

與紅色記憶電影觀後感1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喜盈門老電影大結局 瀏覽:376
哈利波特英文電影摘要 瀏覽:513
電影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瀏覽:611
主角拍電影笑忘書 瀏覽:915
電影南泥灣女演員 瀏覽:719
十大高中生英文電影推薦 瀏覽:933
蘋果中文電影 瀏覽:59
女銷售賣80套房是什麼電影 瀏覽:476
賈玲跟沈騰演的新電影 瀏覽:22
夏天在電影院看電影坐哪個位置不冷 瀏覽:150
音樂電影女主唱star 瀏覽:938
歐美愛情音樂電影 瀏覽:82
英文電影欣賞及配音課程背景 瀏覽:381
女主角是演員的日本動漫電影 瀏覽:824
偵察兵電影1974完整車輪滾滾版 瀏覽:297
正能量的免費英語電影 瀏覽:272
什麼app看電影免費 瀏覽:964
男的電影頭像圖片大全2015 瀏覽:307
蒲葵是什麼電影 瀏覽:769
耶穌動畫片大全電影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