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電影觀後感 3000字 最好有感想和啟發的
《圓明園》觀後感
《圓明園》這部電影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時候在家曾看過一次,當時首先是被當時封建王朝迴光返照下的強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當時稱之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的宏大,秀麗,驚世駭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無不映射出宏麗,智慧與強盛,留戀忘返。當珍寶被搶走,當瓷器無情地被搗毀,當那把罪惡的火把從一窗一木燃燒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無盡的惋惜和深深的憤恨。今天在課堂上再次觀看,心靈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過一次圓明園,獨自游盪在這個曾令世界都驚嘆著迷的園林,已無法再尋見當時的震撼。昔日宏偉秀麗的樓閣,景觀已經盪然無存,所留下的只有靜靜的地基在品味著似夢般的過往,空乏的言語也無法表達出當年的繁盛。心中只有一絲淡淡的落寞。當在西洋景觀遺址看到那些斷壁殘垣時,心中那份落寞更是無以言表,一種民族之情油然而生。今天當再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不禁將其中的繁華於今日之蕭條加以對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種震撼,一種警示,是無盡的深思。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在建築藝術上,圓明園還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長春園的北端,原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其中有座「西洋樓」,由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外國專家設計,創建於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築用料大量是精雕細刻的石材,主要景區裝置了多種形式的水池和機關噴泉。園路鋪飾、綠籬修剪,以及圍牆、石雕、銅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樓頂卻蓋上了中國特有的琉璃瓦,牆壁上鑲嵌著琉璃磚,同時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迭石技術和磚雕工藝。這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兼有東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築群,因而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園內還收藏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珍寶、字畫典籍,堪稱是東方文化藝術寶庫。
大文豪雨果的敘述沒有一絲的誇張——「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它薈集了一個人民的幾乎是超人類的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傑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看到的遙遠的亞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國鼎盛時期的代表,寄託著中國太多的自豪和驕傲。「希臘有巴黛農,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競技場,巴黎有巴黎聖母園,東方有圓明園。」
當大火吞噬這一切的時候,悲傷不言而喻,但那份對英法那份憤恨外,一絲屈辱定然不會沒有。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後就是屈辱,圓明園的焚毀正是那份屈辱的一點。當那火燒三天三夜後,我們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應該在那昏暗的天空下驚醒吧。一個泱泱大國,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跨過了康乾盛世,傲然於東方,卻被彈丸小國,區區兩萬人攻破京都。是什麼導致這種情況?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學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學看成一種玩樂,乾隆更是認為天朝大國無所不有,夷狄之物純屬取樂之工具,還自以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機械取水換成人力,可笑可悲。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們目空一切,多次拒絕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視「科技」為玩物喪志的東西,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時代。然而他們卻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西方國家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先進的工業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國註定要從瑰麗的天國中墜落,這樣悲劇性的命運是無法逃脫的!今天的 只能在滿目蒼遺、斷壁殘垣中尋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諺說的一樣,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
鴉片戰爭之時,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雙方大戰然而清軍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當時的英軍統帥就說這樣一個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裝備可以征服世界!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不爭的事實。
曾聽過一位袁偉時教授說過什麼是大國,他曾說過一個大國最根本的是有沒有一個自我更新能力很強的政治制度。當時的中國依然是封建統治下的君主專制,沒有絲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續著傳統的四書五經的科舉制度和三綱五常的傳統思想。當外來思想來到中國而是被視為不懷好意,是想顛覆我們中國的,還製造幾次大事件。到康熙時期只留下所謂技藝人,來為皇家服務,其他的一並驅出,而且留在中國的只許信教,不許傳教,也不許離開中國。將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斷。康熙的後人更是孝順,謹遵聖祖遺訓,高唱著祖宗法不可滅的人倫道德,做著大國的美夢,一直不肯打開國門,把國家的生機給掐斷了。而英國自1215年頒布《大憲章》後,一直探索新制度,經過幾百年的探索,終於在1640年爆發英國大革命,為英國的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此時的中國,滿族人終於經過幾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開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國,延續著幾千年制度,唱著大國的幻曲。
圓明園已隨那段歷史而只剩斷壁殘垣,如今,所有的繁華都煙消雲散,只是那些殘垣靜靜的躺在草叢中,這個見證大國奢華的園林隨著大國屈辱而離去,有人說重修圓明園,但是更多的人認為沒必要,我說也是,就讓它在哪吧,一個民族的屈辱總要留下些什麼,它留下的不僅僅是斷壁殘垣,它留下的不僅僅是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後的思考應該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知恥而後勇,我們應該在歷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澤東所說,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進,在這個見證者的鞭策下,民族,中華民族,只有前進,才能更好的傲然與世界民族之林。
② 觀後感觀什麼有感,推薦幾個比較好寫觀後感的電影,謝謝了。
我推薦幾部哈:
美麗心靈,內容是偉大的數學家納什,在患有精神分裂的同時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方面有很深造詣,最終獲得諾貝爾經濟獎。這個過程中,他的美麗的妻子,還有她美麗的心靈,一直陪伴納什堅持到最後。
阿凡達,就是保衛自然生態家園的堅定最終戰勝人類日益膨脹的慾望。
三傻大鬧寶萊塢,熱愛學習,但是不是死板學習,鼓勵自己,同時鼓勵他人。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當然這些都屬於個人感悟。
③ 什麼電影最好寫觀後感
推薦您10部以前的唯美感人的文藝經典!或許有您沒看過的!
每部片子總結給您一句話,方便您選擇!
《阿甘正傳》——大紅大紫的人文電影,不正常的人眼中的世界是多麼的多彩!
《海上鋼琴師》——歐韻三部曲的一部,我最喜歡的電影,一位大師孤獨而又特別的一生。
《天堂電影院》——歐韻三部曲的一部,最真實的童年回憶!每個人都回想起自己已經逝去的童年!
《勇敢之心》——真實歷史改編,震撼心靈!但拍攝上有點商業。
《肖申克的救贖》——深刻揭示人對自由的嚮往。
《楚門的世界》——真人秀節目的極致,發人深省!
《完美大腦》——真人改編,一個思想太過於聰明的人的可怕經歷!
《辛德勒名單》——真人改編,納粹人和猶太人的一切都在片中了!
《人工智慧》——人類技術高度發展以後的悲哀。
《小人物大英雄》——一個平凡的小人物的平凡經歷!
④ 哪些電影最好寫觀後感
滾蛋吧,腫瘤君這種感動的,美人魚這種呼籲愛護地球的!
⑤ 微電影《夏天之旅》觀後感心得500個字作文
《夏天之旅》講述了一個中學生面對家長雜亂無序地強行灌輸、 填鴨式的教育方法產生了逆反心態在暑假期間離家出走跑到上虞舅舅家休閑玩耍,無意中被舅舅和表姐在工作學習生活上採取項目化安排的方法所潛移默化, 最後找到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方法、取得了明顯進步的故事。全片時長 14 分 34秒。
⑥ 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言:電影看過很多遍,每次看還是覺得很過癮。影迷們最津津樂道,也是凱奇最拿手的就是扮演拯救蒼生的英雄,盡管他在片中只是一個科學家,但是他演的英雄永遠都是那麼的讓人敬佩和感動。康納利已經70歲有餘,飾演被關押了幾十年後又被委以重任的英國特工,到了他這個年齡,表演自然是不溫不火又老練成熟,兩人通過一系列的配合和冒險,最終成功拯救了一座城市。片中的配樂也總是恰到好處,危急時的音樂更讓人緊張,而兩位主角讓觀眾和他們一起經歷了九死一生最後完成任務時播放的片尾曲,則讓人頓時讓人感覺無限的放鬆,好的配樂確實可以讓電影整個更上一個層次 :<BO|GuK
⑦ 最好寫觀後感的電影
商業電影。。。最好寫 這個怎麼說啊 比如哈利波特 就是勇敢正義的化身 不畏懼邪惡 或者 蜘蛛俠 充當正義的先鋒 他的勇敢事跡 給我了深刻印象 等等 就找這些商業電影 看似很小的電影 從正義啊 勇敢啊 愛啊 很好些的 而且引用一下。。。至理名言。。 很好過關。
⑧ 求一篇電影觀後感(最好是近期的電影)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經典影片,我最近才有幸欣賞到。我是在一個朋友的電腦里看完它的。看的時候,已接近午夜,睡思昏沉。剛開始時,由於看不太明白,幾度想關掉拉倒,一直放到法西斯對猶太人大開殺戒,我的精神才為之一振,這樣,一口氣看到結束的字幕排隊從顯示器中滾過,竟遺憾它太短。殺戮,自然是有別於常態生存的極端世象,對它懷有濃厚的興趣,哪怕是出於憐憫的心態,我也不得不反思自己人性的可悲。與之相反的,常態的生存,卻讓我瞌睡連天。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觸目驚心的,不是焚屍場面的慘烈,也非毒氣室中的恐慌與絕望,而是一個相對平淡的早晨。這個早晨,一群可憐的猶太人正在一個德軍轄區的電網內如牛馬般不堪重負地勞作。而該轄區的長官葛夫呢?他正光著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陽台上欠背伸腰,悠閑地俯視著他統御的猶太人。在他背後的卧室里,他的女人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後,葛夫緩緩踱回屋內拾出一條狙擊槍瞄準遠處勞作稍顯遲慢的猶太人,將他們一一擊斃。他歪著頭,嘴裡叼著枝煙,表情平和。每一聲槍響,都驚擾到葛夫女人的睡眠。她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耳朵逃到槍聲之外,可她失敗了,因此她難受極了——槍響驚擾了她的睡眠,她難受極了。這決非突發事件,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殺戮在他們的意念之中,已經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這種非常態的事件已被他們看作常態。這一點,比殺戮本身罪惡百倍。 與此相對的是,在法西斯陰雲的籠罩之下,常態的東西反而被扭曲為非常態,因為對於前者,法西斯分子們內在抗拒之,外在擯棄之。比如說,愛。葛夫愛上了海倫,從他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她在凜冽的寒風中慄慄顫抖,他的心為她痛。但他是用怎樣的方式去愛她的呢?他頻繁地毒打她、折磨她,使她的生活酷烈如地獄,他想以這樣的方式來向他的信仰和他自己證明,他不會愛上她。他怎麼可以愛上她呢?她不過是「蟲蛇鼠蟻」,和他不屬於同一個物種。可是,他殘暴的毆打,最能說明的恰恰是他愛她至深。辛德勒就洞穿了這一點。葛夫毆打海倫,其實是在毆打自己內心羈押不住的人性。他想完全消滅它,可他辦不到。他不也曾試過寬恕嗎?他面對海倫的時候,他不也曾失控地自我拷問么——眼前驚恐萬狀的美人,真的就是一隻老鼠?他觸摸到的是老鼠的鼻子?老鼠的耳朵? 無論將非常態視作常態,還是把常態扭曲為非常態,都是非常態的表現。我覺得,葛夫這個人物的塑造,在表現這一點上,要比該片的第一主角辛德勒更為充分、更為深刻有力。葛夫所代表的一類人,是非常態生存的製造者,採取的是主動的姿態——即便心裡有困惑、有掙扎,也竭力地剋制它、否定它。而辛德勒卻是這一生存狀態的被動承受者——也許起初也受過蒙騙,為之狂熱過,但較早清醒過來,並積極與之周旋、對抗。 辛德勒是戰時德國琺琅廠的董事長,製造出大量兵器。這無疑是一副發戰爭財的企業巨頭的面目。他白手起家,富甲天下是他的心願。誠然,他達成了。然而,他的成功恰恰是依賴於罪惡的戰爭,是戰爭,或者罪惡成全了作為企業巨頭的他。可是,戰爭又賦予他一重光彩奪目的身份——「義人」。他拯救了一千多名猶太人的生命。那一千多名猶太人的後裔如今被稱為「辛德勒猶太人」。平心而論,他做那一切,無非是出於一顆未泯的善心,請試想,這顆善心倘若存在於和平年代,必然是要被忽視的——至少不會體現得如此撼人心魄。所以我說,是戰爭成全了他,沒有戰爭,他壓根就沒有機會散盡萬貫家財去解猶太人於倒懸。「義人」的身份,使他作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巨頭的身份黯然失色。盡管如此,他的後一重身份也是不能忽視的,它向世人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悖論:辛德勒的工廠大量製造兵器(盡管在影片的最後,也就是德軍崩潰前夕,他故意令工人製造不合規格的炮彈),也就是說,他是以協助屠殺的方式來制止屠殺的。我們無可否認,在客觀上,他的確協助了屠殺,但這絲毫不會黯淡他「義人」的光芒。在非常態的生存境況之下,他沒有更好的的選擇,脫離實際的膨脹的善意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辛德勒非但不愧受「義人」這樣的後世盛譽,還是一位懂得審時度勢的睿智的「義人」。以協助屠殺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護被屠殺者,何其英明之舉!也是對屠殺本身極有力的諷刺。 在影片的最後,辛德勒撲倒在他的會計師史頓的身上,指著他即將乘坐逃亡的轎車痛哭著說:當初若將它給葛夫他們,至少還可以挽救十條生命。看到辛德勒滿含愧疚的眼神,誰還能不動容呢?稍前,史頓代表所有獲救的猶太人送給辛德勒一枚臨時澆鑄的戒指,戒指里圈鐫刻的一句經文無疑是對他最公正的評價——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