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末代皇帝 溥儀後來回了紫禁城
電影都是虛構的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中國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即清遜帝。愛新覺羅氏,名溥儀,在位時年號「宣統」,又稱宣統帝。後為滿洲國康德皇帝(1934年 - 1945年)。
家 世
溥儀的祖父為道光帝七子、咸豐帝之弟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伯父為光緒帝,父親愛新覺羅載灃繼承醇親王爵位,後因輔政為攝政王。外祖父為榮祿,母親瓜爾佳氏。
年輕時代的溥儀
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之子,1906年2月7日出生於北京後海醇親王府。1908年12月2日初次即位,即位時僅3歲。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由於保路運動影響,爆發了武昌起義,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隨後爆發的內戰中獲得了勝利,宣布建立中華民國。在內戰蔓延到中國北方之前,根據袁世凱的安排,隆裕皇太後在1912年2月12日代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布退位。
但根據清室與民國簽定的優撫條款,仍保留皇帝的名義,繼續住在紫禁城內。期間他與弟弟溥傑把大量文物偷運出宮變賣,留待他日一旦被趕出宮後作生活費之用。
1917年,北洋軍隊將領張勛在7月1日至7月12日發動政變,宣布清朝復辟。張勛復辟的舉動遭到共和勢力的反對與襲擊。在反對勢力的壓力下,復辟很快失敗。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的軍隊包圍紫禁城,其部將鹿鍾麟率部入故宮趕走了溥儀。溥儀先是前往醇親王府居住,隨後前往天津,先後居住於張園和靜園。
滿洲國政權
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之後,建立滿洲國,將溥儀秘密運往滿洲。溥儀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於1934年3月1日登基稱帝,年號康德,所以他又被稱為康德皇帝。在這段期間,雖然他名為皇帝,實際上重大決定都要得到關東軍的批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滿洲國解體。1945年8月16日,溥儀被日本關東軍挾持,准備去日本。在沈陽東塔機場候機時,為空降的蘇聯紅軍逮捕。溥儀被帶到蘇聯境內,關押於伯力,東京審判期間曾經出庭作證。1950年移交給中國XXX政權。
溥儀在被蘇聯拘押期間,曾做為證人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其證言中,聲稱自己在任滿洲國皇帝期間,完全為日本佔領當局擺布,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做為滿洲國元首相應的權力和尊嚴。溥儀還聲稱自己是被日本方面脅持到東北的。但是在被轉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溥儀承認由於懼怕日後被中國政府追究,作證時他將部分責任推卸給日本方面(包括如何到達東北),而在部分涉及雙方責任的地方他有所保留。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戰後,溥儀被定性為戰犯,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了約十年的「教育」與「思想改造」。溥儀於1959年12月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特赦令予以釋放。
1964年,溥儀成了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2時30分因患腎癌、尿毒症、貧血性心臟病逝世於北京。
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1960年初第一版由溥傑執筆,記事止於1957年,1960年1月由新華書店以內部書發行;後由李文達執筆於1963年定稿出版第二版,1964年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後發生著作權糾紛,法院裁決認定溥儀為《我的前半生》一書的作者,並享有該書的著作權)。
婚姻與家庭
1922年溥儀16歲時與二位女性結婚。溥儀首選的妻子是文綉,滿洲鄂爾德特氏旗人(1907年-1950年或1951年),但端康太妃認為文綉家境貧寒,長相不好,讓王公勸溥儀重選。於是文綉被冊封為淑妃。1931年文綉與溥儀離婚。
皇後郭布羅·婉容(1906年-1946年)是達斡爾族旗人。父親榮源為內務府大臣。在天津和滿洲國,婉容長期遭到溥儀冷落,染上鴉片煙癮。日本投降後,婉容被XXX游擊隊俘虜,後釋放,因煙癮發作,卒於中國吉林省敦化。葬地不明。
溥儀的第三位妻子是譚玉齡(1920年-1942年),北京滿族人,他他拉氏。經貝勒毓朗之女(婉容姑母)介紹,與溥儀於1937年結婚,封為「祥貴人」,六年後病卒,謚「明賢貴妃」。
溥儀的第四位妻子是李玉琴(1927年-2001年),長春漢人,1942年被日本官員挑選入宮,封為「福貴人」。1957年與溥儀離婚。2001年因肝硬化逝世。
1962年,在周恩來的安排下,溥儀與漢族護士李淑賢(1997年逝世)結婚。
溥儀一生結婚5次,始終未能留下後代。
溥儀有兄弟三人,姐妹七人。依次為溥傑(1907年生)、韞媖(1909年生,嫁郭布羅·潤良)、韞和(1911年生,嫁鄭廣元)、韞穎(1913年生,嫁郭布羅·潤麒)、韞嫻(1914年生,嫁趙琪璠)、溥倛(1915年生,早夭)、韞馨(1917年生,嫁萬嘉熙)、溥任(1918年生)、韞娛(1919年生,嫁王愛蘭)、韞歡(1921年生,嫁喬宏治)。
19世紀末,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引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以及隨後八國聯軍的入侵。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後,清朝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2. 關於溥儀的電影
這部電影是《最後一個皇妃》。
《最後一個皇妃》是孫沙於1988年執導的的劇情類電影。李羚、侯天來領銜主演。
《最後一個皇妃》講述了東北奉天,年僅十五歲的李玉琴(李羚 飾)被溥儀(侯天來 飾)冊封為福貴人,成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妃。由於出身卑微,入宮後她不免受到二格格(葛雲萍 飾)等皇室成員的輕視和怠慢,她只好強顏歡笑、忍氣吞聲的故事。
(2)溥儀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中國末代皇帝在文秀離婚、婉容成瘋、譚玉齡已死的情況下通過照片圈定了李玉琴,年僅15歲的李玉琴被冊封為福貴人,成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妃。出身清苦的李玉琴逐漸習慣了皇宮的生活。
不久,日本戰敗,復國夢滅的溥儀想前往日本避難,卻被蘇軍攔下押往遠東。解放前,來到天津的李玉琴顧不上娘娘的身份,靠織手工度日。
與溥儀分手10年,李玉琴決定去撫順看望在押的溥儀,並提出離婚。溥儀面對當年信物,兩行眼淚奪眶而出。
3.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
世界那麼小,小到我們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們彼此遇見。世界那麼大,大得有些地方,我們一輩子也無法到達。我們抬頭仰望天空,時間向後退去,白雲向前飛去。歷史是很玄妙的東西,我們在門內,時間在門外流過,不留任何痕跡。我們一直在向門外張望,希望能看到永恆,結果,什麼都無法預知。我們只是在盲目的行走,無法主宰什麼。
紫禁城那麼小,小到永遠是斑駁的朱紅的牆,輝煌的金鑾殿,藍的天,白雲略天而去。紫禁城那麼大,大得推開一扇門,還有一扇門。這個地方,困住了溥儀一生的美麗,誓言,夢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幾縷清晨的陽光從朱紅窗欞里射進來。兩邊是斑駁退色的羅漢們,張牙舞爪的嚴肅。偉大文明夕照的美麗余暉,在一個三歲孩子的手中點點消失。「你那麼小,你怕我嗎?這里的每個人都怕我。我是至高無上的慈溪太後。我已經在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這里的是皇帝。他已經驅龍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儀,我將封你為萬年皇帝。」而後她死了,在朝暉中,天亮了。溥儀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萬年皇帝,一個牢籠,罩住他地一生。從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滄桑而冷漠的眼光。
萬年皇帝,給了他什麼,只是在他母親死的那天,十三歲的溥儀平靜的說「我母親今天死了吧」。然後他推著自行車走遍皇宮的每一個門,朱紅龐大的門。門外是匆忙的市集,襤褸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門卻在恭敬的侍衛手上怦然關閉。門外有他的母親,他的模糊的短暫童年,有他遙遠而又觸手可及的世界。他絕望,叫著:「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年後了,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在世人的唾罵聲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當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雪地上,溥儀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愛的女人,已經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輩子愛他的人,唯一的,僅有的,所有的。同樣朱紅偉岸的門,應聲合上。「open the door」溥儀喃喃著。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溥儀的一生,被歷史牽絆著的,就是這個萬年皇帝。歷史的背後,是我們碌碌的背影。我們堅信著我們在創造著歷史,其實,我們一直在沿著歷史給予我們的軌跡向前走著,無法抵抗。我們總以為我們看清了歷史,其實,我們只是在門內無助得向外張望。身在歷史中,我們無法知曉什麼。溥儀投靠日本人,是因為國民黨背信棄義地掘了滿洲的皇陵,慈溪的屍體被撕成幾塊,脖子上的項鏈做了宋美齡的結婚禮物。而他的決定背後,是日軍哈爾濱的細菌試驗廠。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監獄中的溥儀,看著記錄片,驚愕的緩緩站起。溥儀在滿洲,也是堅決的回絕過日本人的無理要求,他在國會上憤怒的說,滿洲國和日本一樣是平等的,只是沒人聽他,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知道的,永遠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
4. 如何評價電影《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一部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傳記電影,講述的是我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一生,影片表現了社會的復雜和人性的扭曲,溥儀的一生就是扭曲的一生。
本部電影以倒敘的獨特手法來描述,影片一開始就是溥儀作為戰犯被押回中國,他感到此行危機重重,甚至有可能會失去生命,因此,他躲在衛生間中想要自殺,在自殺之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
溥儀三歲的時候,就被慈禧太後從醇親王府接進了宮中,自此,成為了最後一位皇帝。但是,此時的溥儀還真真的就是一個小孩子,不知道皇帝這個位置到底好還是不好、不知道應該怎麼面對滿朝文武,而且,這些在他看來還不如小小的蟈蟈好玩。當然,溥儀也不需要怎麼處理朝政,他只需要乖乖的當個傀儡就行了,一切有慈禧太後和大臣來處理。
溥儀慢慢的長大了,可以成婚了,有了自己的妻妾,但他還是只能當個傀儡,不能插手朝政。再後來,清廷被滅,他也從皇帝變為庶人了。這時候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能接受自己不再擁有皇帝的身份,從而開始了復辟清朝的道路,為此,他與日本合作,成為了偽滿洲的「皇帝」,成為了日本的傀儡。
與此同時,他也與自己的妻子越行越遠。日本侵華終究失敗了,溥儀逃到了蘇聯,被蘇聯政府抓住,後又被遣送回國,這又是影片的開始。溥儀自殺沒有成功,後被改造,改造成功後又被放了出來,和普通人一樣生活著。
5. 關於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的概括,誰了解
溥儀末代皇帝的形象。穿著西裝,帶著眼鏡,看不出一點封建帝王的影子。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劇性的人物,特別是光緒和溥儀。這兩個醇親王府的孩子,並沒有當皇帝的想法,卻僅僅因為慈禧太後的命令,而不得不進入那個吃人的皇宮,進而開始了自己悲劇性的一生。
不過溥儀比光緒帝稍好的,便是撫養他的是隆裕皇太後,至少給了他母愛,而光緒帝的一生則皆是悲劇的。溥儀全名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親王府出生。溥儀字耀之,號浩然,乳名「午格」,年號宣統。他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
他的退位昭示著,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的結束。
溥儀和光緒帝同出醇親王府,溥儀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讓之孫,攝政王載子,親是攝政王的嫡福蘇完瓜爾佳氏。溥儀被抱進皇宮的時候還是一個孩子,什麼也不懂,實際上他的繼位也是突如其來的。維新變法之後,慈禧太後對光緒帝就E經很不滿。
不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還是想要將他廢除。所以在光緒皇帝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慈禧太後-早就指定了一個孩子來接受皇位。這個孩子卻不是溥儀,而是載漪的兒子溥倩。
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後頒布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傷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 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後來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緒二十七年的時候,廢除了"大阿哥」這個名號。隨著慈禧太後的年歲漸長,在光緒帝病重之時,因為無嗣,因此慈禧太後慈禧太後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
已經折了一個孩子進去那個吃人的皇宮,所以一聽到要將溥儀抱入皇宮的消息,醇親王府愁雲慘淡。溥儀的祖母老福晉(奕環次妻),剛聽完載灃帶回來的的懿旨就暈厥過去。但慈禧太後的旨意不能反抗,來接人的太監仍然進入了親王府中。
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紀對於離開親人的害怕,還是對自己未來生活的預示,溥儀對來抱自己的太監連哭帶打,不願讓太監抱走自己。後的結局卻不是溥儀一個孩子能夠反抗的,所以最後他還是被自己的乳母王焦氏抱進了皇宮,開始了自己的末代皇帝生活。
不久光緒皇帝去世,慈禧將溥儀過繼給同治皇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人祧兩房。登基之後溥儀尊祖母慈禧太後為太皇太後,尊葉赫拉拉靜芬為隆裕太後。
慈禧太後病逝。尊封文宗祺貴妃為祺皇貴太妃,穆宗瑜貴妃為瑜皇貴妃,珂貴妃為珣皇貴妃,瑤妃為瑤貴妃,大行皇帝瑾妃為瑾貴妃。登上皇位的溥儀還是一個孩子, 自然不可能擔起治理國家的大任。因此封其生父為攝政王,朝政由其生父醇親王和隆裕太後共理。
那個時候的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走向了末路,見-絲生氣了。溥儀在冰冷的皇宮,過了自己為皇的三年生涯,遠離自己的親人,好在還有隆裕太後的關愛。
(5)溥儀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歷史評價
李淑賢:溥儀當過皇帝,而我卻是個普通護士,然而我們真誠相愛,無論是溥儀所在的全國政協,還是我所在的醫院,人們都知道溥儀對我特別好。
李茂傑:所謂『滿洲國是王道樂土』根本就是日本人製造出來的謊言。溥儀則在謊言中自欺欺人地繼續著他的皇帝夢。溥儀登基用過的大殿,那局促的空間正是溥儀有如籠中鳥一般生活的寫照。
毛澤東:邇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綏進迫,德王不啻溥儀,蒙古傀儡國之出演,咄咄逼人。日本帝國主義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6. 關於電影 《末代皇帝》 溥儀幼年時 接見他的老佛爺是誰 監獄長為什麼後來會被抓 這部劇完全真實嗎
這部劇還是比較真實的,老佛爺是慈禧。
監獄長被抓時那時全國都亂套了,想抓誰就抓誰,沒有理由的婉容的孩子一生下來就被處死,她受了很大打擊,因此瘋了小孩的父親是溥儀的司機,不是什麼外國人文秀在天津的時候就和溥儀離婚然後走掉了,並沒有交代去哪裡。
這片子當年就是在真正的紫禁城拍的,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可以肯定的是登基的場景就是在真太和殿拍的,龍椅是不是當年真溥儀坐過的就難以考證了,除非去問這片的導演或道具,個人覺得是真的可能性不大。
溥儀想了解皇宮外的事情,這是一個隱喻,那塊白布就是將他困住的皇宮,他太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同樣,外邊的人對皇宮內的事情好奇。你也可以上網路查查《末代皇帝》的影評。有些影評說的很全很好。
《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獲得獎項:
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
7. 電影末代皇帝的人物關系是什麼
觀畢這部由著名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奇在1987年拍攝的描寫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電影,我似乎也明白其為什麼能在1988年的第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獨攬9項大獎了。當1972年安東尼奧尼正在處於「文革」時期的中國拍攝紀錄片《中國》時,貝托魯奇認為《中國》是真正關於那個時代中國人的電影,然而十多年後,貝托魯奇親自操刀拍攝《末代皇帝》,我不得不嘆服於貝托魯奇對於中國文化的熟稔,溥儀在他的鏡頭下再次復活,一幀一幀的在膠片上講述他自己的故事。
影片開始不久小溥儀就被垂死的慈禧招入紫禁城宮中,此時的溥儀只有三歲,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當慈禧讓溥儀靠近一點時,溥儀並沒有徑直走向慈禧,而是先藏在了柱子後觀望慈禧太後,發現慈禧太後並無惡意之後,便滿心歡喜的坐在慈禧腳下聽旨,導演在這里似乎是想告訴我們溥儀一生都容易輕信他人,並總是做出錯誤的判斷,在被利用之時仍然渾然不知,並一直在電影中貫穿整個故事線。就這樣,三歲的溥儀就在這樣的情境下被立為新皇,殊不知這樣的皇帝只能做夠三年。溥儀註定只能是一隻永遠也飛不出牢籠的鳥。
溥儀這個形象在電影中其實是多面的,他時而軟弱,時而堅強,時而非常有抱負,想要改變整個世界,時而又自暴自棄,認為世界欺騙了他。這些矛盾對立而又統一,但是這些性格都只能在側面表現出溥儀的無奈,他的生不逢時,或許他不該生在這個亂世,他也許應該是個風流倜儻的文藝青年,但是他註定是個失敗的君主。電影中曾多次體現出他被不同的利益集團利用,丟企,再利用。在紫禁城,腐朽的官吏利用他中飽私囊。在民國時期,各個軍閥利用他發動各式各樣的政變,在抗戰時期,日本人利用他當做在滿洲的傀儡,把他當做自己的一條狗。似乎溥儀永遠也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總是被別人玩弄於鼓掌之間。所以,溥儀在影片中想要過抗爭,影片中曾兩次出現了頗有意味的一句話"open the door"!第一次是小時候他想看看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卻被侍衛攔住,他捧著白鼠向逐漸關閉的大門跑去,門關上的前一刻我以為他會把手中的白鼠放出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卻憤怒的將小白鼠摔死在門上,以此來宣洩他對這囚籠的控訴,說明這時的溥儀還是有著朝氣和理想的,還沒有被現實的殘酷所擊垮,然而第二次是婉容離他而去,他追出門在偽滿洲國官邸的冬日的雪地里說出,那時的"open the door"已是軟弱無力了,也許那時的溥儀早已明白自己只是歷史上一顆被人擺布的棋子,無心再抗爭什麼了。
其實影片中,溥儀的這種囚鳥形象還有很多,在紫禁城內,近視的溥儀需要佩戴眼鏡卻遭到大臣和嬪妃的極大反對,認為會壞了傳統,若沒有庄世頓先生,或許溥儀會從此失明。溥儀要改革宮內制度,自己首先斷發明志,卻遭宦官算計,燒掉了庫房。偽滿洲國的議會上,溥儀的慷慨激昂的演講換來的卻是整個內閣的憤然離席,正如他的恩師庄世頓所說:「他是所有中國人中唯一一個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門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獨的男孩了。」
從貝托魯奇的鏡頭里,讓我看到了一個生在清朝末世皇帝的不易與悲涼,他之所以要將溥儀刻畫為一隻籠中囚鳥,那麼皇帝作為囚鳥承受的過程就是這個故事最大的看點,如果說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當人們認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對象突然失去了對他本該擁有的能力,並逐漸失去了被批判,被輕視的價值,於是我們會同情病人,弱者,貧苦人。把溥儀看成病人,弱者,從而由鄙視變為喟嘆,不可謂不顛覆了我們對一個歷史人物評價的標准,那就是即使用是失敗,也能成為傳奇。這也許就是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吧。
當電影結尾,溥儀蹣跚的想跨過圍欄在龍椅上坐上一坐,這時他被一個帶著紅領巾的男孩阻止,很明顯的,這里導演運用了一個象徵的手法,一個時代的死亡和另一個時代的新生,當男孩打開蟋蟀盒,蟋蟀慢悠悠的爬出來,而轉瞬間,溥儀消失了,不過我相信,導演還是為溥儀打開了牢籠,他這只囚鳥應該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了。
8.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最後去哪裡了
溥儀哪也沒去,1967年10月17日因患尿毒症死於北京。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醇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沈陽准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並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 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9. 描寫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故事片《末代皇帝》,為何能得到奧斯卡垂青
有人說再難以拍出《末代皇帝》這樣經典的影片了,無論是群演的數量,影片的深度以及導演的水準,都不會再有了!我是認同的。
與其說《末代皇帝》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倒塌的縮影,其經典和歷史意義將永遠再難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