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戰爭與和平美國版觀後感
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讀它,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裡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托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裡。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裡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裡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借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朴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表面上看,這種旁觀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過冷峻,但如果往深處挖掘,你便會發現,托爾斯泰其實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為深沉的感情和悲憫。也正是這種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爾斯泰與他所熱愛的東西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他可以客觀地評判,卻很難一廂情願地投入。記得高爾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說:「您可知道,在您的戲中,我覺得您處理人物比魔鬼還要冷酷,您對待他們像雪,像風雪一樣的冷。」可就是《萬尼亞舅舅》這部戲卻使高爾基感動得哭了。讀《戰爭與和平》也讓我有類似的感受。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裡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里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裡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到穿著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么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說,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說,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局限性。對此,我要說,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為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說,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么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盡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托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B. 為了和平觀後感100字
我於2020年11月1日觀看了《為了和平》這部影片,深深地感受到這部影片生動展現全國各族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的大力支援和家國情懷,充分彰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和巨大貢獻。這部影片引導激勵廣大社會群眾大力弘揚偉大的國際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讓我們大家更加的奮力推進新時代強國強軍事業,為實現我們自己的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C. 電影《北平以北》中有哪些重要史實
《北平以北》是艾辛執導的紀錄電影。講述了1938年至1945年間,以主人公白乙化為代表的一二九學運骨乾和以段蘇權為代表工農紅軍,3次挺進平北,以極大的犧牲與艱苦抗爭開辟平北抗日根據地的故事。
1.1938年5月開始,為貫徹黨中央部署支援冀東暴動,宋時輪、鄧華支隊途徑平北並撒下革命火種,至1940年1月在延慶霹破石成立昌延聯合縣政府,八路軍先後共3次挺進、開辟平北。平北紅色政權建立後,在共產黨獨立領導下,平北地區軍民堅忍不拔地同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植的偽滿洲、偽蒙疆、偽華北三個敵偽政權進行頑強的斗爭,直至1945年平北軍民解放張家口,取得平北抗戰最終勝利。
總結: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而並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戰爭,都有不計其數的人因為戰爭而挨餓、而死去。願《北平以北》喚醒每一個人,我們要為和平而奮斗!我們要為民族強盛而奮斗!
D. 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和平 讀後感
換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或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世界就好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會還你一個微笑,你對它哭,它會還你一雙淚眼。一個人的心態如果是積極的,那麼他的世界也會是充滿希望的。相反,如果一個人總是抱怨他周圍的生活,他的世界也會一塌糊塗。所以,我們一定要積極面對生活,用樂觀的心態去創造美好的明天。
E. 和平年代電影觀後感
很飽滿的一部劇!
劇中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每個人物都不是單方面的純好人或者純壞人。比如子雄在軍事上是個有才華且英武的人,但是在感情方面他又是個大男子主義且不夠體貼的人;大軍是個善良忠厚的人但是在決斷上聽不進與自己觀點相駁的意見,有些急躁冒進的感覺。
聞勇離婚前無論在事業上還是在感情上都是個十足的小心眼,愛慕虛榮又控制欲強,但在離婚後變得成熟,詮釋了一個謀事認真仔細,顧全大局的好軍師的形象...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走過戰爭,走過文革,來到了改革開放,關於軍隊的建設也面臨著轉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心放到經濟建設上,一隻特種作戰部隊被安排到了改革的前沿經濟特區。
面對全新的環境和改革的浪潮,這支特種部隊從組建、成長到壯大,經過不少挫折和磨難。他們接受過邊境輪訓、百萬大裁軍、走精兵之路、特區發展建設和進駐香港准備等多次重大事件,描述了我國部隊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其中以秦子雄(張豐毅 飾)、章大軍(尤勇 飾)、慕容秋(於小慧 飾)、聞勇(陳銳 飾)為代表,反應了當代軍人面對事業生活愛情的態度。贊頌了當代軍人的氣魄及其無私奉獻的精神。
F. 電影和平飯店影評
影評:
沉睡了千年的身體
從腐枝枯葉里蘇醒
是夜鶯凄涼的嘆息
解開咒語
遺忘的劍被誰封印
追隨著簫聲和馬蹄
找到你
最光榮的犧牲
是英雄的宿命
揮劍的瞬間心卻在哭泣...
《和平飯店》,了解一點發哥的人不會陌生,了解一點吳宇森的人也不會陌生,了解一點香港槍戰片歷史的人也不會陌生,還有像我舅舅們這輩跟著Beatles、吉他、蛤蟆鏡、喇叭褲長大的人也不會陌生。
倒是我這樣的80初文藝女青年,久聞其名卻不曾有看它的沖動。
看多了影評,就知道,當男主角英姿綽綽地出現,鏡頭放慢,突見白鴿飛過,或駐足,那一定是吳叔叔的電影。而發哥廣為流傳的長風衣轉身拔槍四射的經典動作,也是吳叔叔所為。這是我作為資深影評迷對這對組合僅有的了解。
開頭,黑白畫面,畫外音講述著十年前發哥的一場殺戮。旁白很長,且措辭縹緲:王家衛。
畫面轉入十年後,大漠里一座孤零零的和平飯店,從著裝到布景,都是灰黃色調:新龍門客棧!
片中兩名重要女性角色由我喜歡的兩位女星出演,葉童和吳倩蓮。
放在嘴裡玩味這兩個人的名字,忽然讓我想明白很多。一直以來,總覺得當下的中國影壇,能稱得上「影星」的人不多。看著一個個小女孩在熒幕前上竄下跳,真是著急上火。以前,給自己的解釋是,出現了斷層,而且問題在於「教育」,是學院和導演沒有塑造好現在的演員。
現在,我卻覺得,斷層的出現是演藝圈(台灣叫藝能界)對優秀演員的埋沒和迅速遺忘,而且帶有一種故意。誰知道那個黑箱里是什麼?
吳倩蓮,近十年來不得志。很多人說,吳倩蓮差的是運氣。我看不明白。她的那麼多部經典,難道當導演的都看不見?
葉童,十年前,在關錦鵬那裡和張曼玉合作《阮玲玉》,那時,她是和張一樣炙手可熱的新生代。而她在最輝煌的時日嫁做人妻,甩甩手,瀟灑落拓。
事到如今,才惹得張曼玉一人在影後的山頂上寂寞難耐。
我想說,葉童在《和平飯店》里絲毫不遜色於《新龍門客棧》的張曼玉。
要說角色的鮮明度,張曼玉的風騷老闆娘看起來比葉童兼具風塵女子、陷進誘餌、滿口謊言的歌女,似乎好把握一些。
葉童的可塑性,從她稜角分明的臉上有李宇春的帥氣,可以試演Leisbine里的T,到寬額頭高顴骨尖下巴、潘金蓮似的舊式妖嬈。其實,有幾部台灣導演的小製作裡面就有她的身影。
如果,王家衛和葉童合作,她也可以在老上海的影子里曼妙,也絕對地道。
很多人說,看不懂《和平飯店》想說什麼。
十年後的那場殺戮是還十年前看到白鴿的那一念慈悲。十年前放生的人,十年後還是要親手殺死。做了惡事躲到和平飯店來的人,出了和平飯店就會有仇家找上門,不管事隔多久。十年,就是這樣宿命輪回。
「世上沒有和平飯店!」「和平飯店是最大的謊言!」
這兩句反復出現的台詞,讓我想到最近網上流行的《黑社會》里的那句經典:出來混,是要還的。
(6)電影和平以北觀後感擴展閱讀:
《和平飯店》是韋家輝執導,周潤發等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講述了殺人王(周潤發飾),傳聞他十年前,被兄弟背叛他一氣之下殺光了堂口裡的所有人,他從此立刀為界開了一家和平飯店 並且宣稱和平飯店是一個「避難所」,只要進來住宿的人,無論他得罪了什麼幫派,都不許前來挑釁生事,但不保證離開後的安全。歌女阿曼(葉童 飾)的到來打破了這個江湖規矩,開始了新的冒險。
參考來源:
網路:和平飯店
G. 和平勇士觀後感100字
你好這個要自己的感受寫的
H. 電影《和平戰士》觀後感
第一要做的肯定是找原因,電影中問了三個問題,不過第二個是對第一個的一種否定。你幸福嗎?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我無從回答,咋們還是各自去思考各自的答案。不過從第二個問題來看,你的回答只要是回憶過去,總結過去,還有就是對未來的想像,那很明顯,你是不幸福的,這是必然。話又說回來,居然對過去和未來的回憶和想像是不幸福的,那幸福就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活在當下,不去思考過往和未來的任何事情,努力做好喜歡做的事情。
第二個問題,如果如期沒有完成你想要完成目標,你會做什麼?這個問題電影中沒有回答,我想原因是因為丹的性格不允許自己失敗吧!關於這個問題我自己目前給自己的答案是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各位的答案就自己去思考。
原因找到了,簡單的總結就是不敢面對未來的失敗和對過往的事情有所依戀,那接下來就是解決問題。電影中是以吃夜宵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蘇格拉底吃得很慢,而丹卻狼吞虎咽。這個現象在電影中只是吃,把其描述到生活中就是你學知識的能力,現實生活中的個體學習能力和智慧的裝化能力是不一樣的,不過學習的時候慢下來或與自己智慧的轉化能力匹配,這樣知識泡沫就會少很多,也就不會那麼快遇到瓶頸期了。
電影中是這么說的「要慢慢來才能品嘗到精髓。我們所做的都會反饋給我們自己本身,這就是我們生活的相互作用。在人的一生里,每個人告訴你要怎麼做,什麼對你有意,這是錯誤的,我們不應該從外部世界去收集信息,而是從內心出發自己去思考。」
話很長很多,以我自己的能力就只能有以下理解:1、不管是學知識還是做事情,要慢慢來,細細品味。不過這里的慢不是單純的說節奏慢,而是符合你的能力,所以不要以自己的指標去定義別人。2、我們所做的事情會通過某種媒介來影響我們的生活。通常的媒介是身體,而通常影響生活的是各種情緒。為什麼?因為人在做某件事時會給自己某個結論,結果與結論相符或相離,對人本身就會有情緒的產物。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有事先的結論。3、自己想要的事物,永遠是自己內心要得到的,可以參考別人的,但不能按部就班。以上就是我對其的一些理解。
I. 為了和平殊死較量觀後感350字
你好,幫你看看了,草擬了一段,供你參考一下。
當然,你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去寫,這種硬漢的影片和內容都是比較好寫,因為是350字,都是學生,所以,建議最後繞回到學生本身,應該要怎麼做,看完了之後自己怎麼做。寫觀後感一般要描述你看到的大概內容,然後從看到的內容中去思考。
比如:
第二集《殊死較量》:主要展示中方誌願軍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極不對稱、極為艱難條件下,揚長避短,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連續進行5次戰役,多次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和細菌戰,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沉重打擊了侵略者,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
看完《殊死較量》之後,我深深的被志願軍的戰斗精神感動了,感動得五體投地,感動的泣不成聲。在這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斗里,無數驚心動魄、盪氣回腸的震撼人的場面,充分體現了我軍奮勇拼殺、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一個戰倒了,一個接著迎難而上,有一個戰倒了,又一個迎難而上,直到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堅持也要堅守,哪怕倒下了,精神還在,永遠倒不下去的是戰魂。
為了建設美好的家園,前方將領的不畏犧牲、浴血奮戰,深深的激發了我的愛國情懷和奮勇向前的的無畏精神。接下來,我要好好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銘記歷史,銘記偉人。因為是他們的付出與犧牲為我們贏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