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駱駝祥子書版和電影版區別
1、電影是從祥子被軍閥抓去,逃出來後順手牽了幾頭駱駝開始的。
2、原著是從祥子由農民到北京城打工開始講的。祥子被軍閥抓去,逃出來後順手牽了幾頭駱駝是在後面了。
3、《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家——老舍(舒慶春)所著的長篇小說,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代表人物。
⑵ 駱駝祥子幾個結局
第二十四章:阮明想利用祥子,不料卻被祥子以六十元出賣而丟了性命。祥子已經不能拉車,他靠給人送殯來度著殘余的時日。「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墮落成為「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⑶ 駱駝祥子電影和原著的區別
區別:電影版在人物的塑造上,較原作更有所發展。
區別有以下幾點:
1、祥子偷了駱駝回來,電影上有祥子給老者挑水的細節,書上沒有
2、祥子在街上遇見曹先生時,祥子要求送曹先生回家。書上曹先生拒絕了,電影上接受了。
3、虎妞到曹宅找祥子,她把祥子找出來,看見**時,電影中虎妞說了一句「要聽兩口子說話過來聽,在那裡聽不清楚」而書上沒有
4、書上對於楊家的描寫較詳細,而電影上幾乎忽略了
5、在茶館,書上是寫的馬爺爺讓其他車夫叫小馬兒進來,電影上是馬爺爺親自叫小馬兒。
影視評價:
該片在尊重老舍原作的基礎上,通過祥子的悲劇,寫出了勞動人民在舊社會受到的種種苦難,傳遞了對社會的批判與反思,但不再突出底層人民的艱辛與絕望,而是呼籲人性之美的回歸。在人物的塑造上,較原作更有所發展,銀幕上虎妞這一獨特的藝術典型,是再創作中的突出貢獻。
虎妞是人物關系和情節線索的中心,她與祥子、劉四、小福子等人的糾葛,充分展現了她的性格的多面性。
⑷ 《駱駝祥子》大結局介紹
虎妞因為難產去世了,祥子為了給她置辦喪事,只能把車子賣掉。小福子對祥子有情有義,可是無奈祥子無力承擔撫養她兩個弟弟和一個酒鬼爸爸的責任。後來,小福子因為被賣到妓院,不堪其辱自殺了。小福子的死吹熄了祥子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
連遭生活的打擊,祥子開始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不再像從前一樣以拉車為自豪,他厭惡拉車,厭惡勞作。祥子開始游戲生活, 吃喝嫖賭。為了喝酒,祥子到處騙錢,墮落為「城市垃圾」。
最後,靠給人干紅白喜事做雜工維持生計。祥子由一個「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底層勞動者淪為一個「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4)駱駝祥子書和電影的結局擴展閱讀:
《駱駝祥子》的主題思想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底層勞苦大眾的悲苦命運是共同的。舊中國的軍閥勢力,為了搶奪利益而引發戰亂,人民生活困苦,處於社會底層的祥子等勞動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辛。黑暗腐敗的社會現實是造成祥子悲慘命運的根本。
小說刻畫了許多像祥子一樣的小人物形象。那些小人物中有的因戰亂導致家人離散而不得不相依為命,有的不堪家庭重負,有的為養活兄弟而出賣肉體。
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悲劇是整整一個時代的悲劇,身處其中的每一分子到頭來都逃脫不了祥子一樣的命運,除非他們認清楚自己的現狀,聯合起來推翻那吃人的社會與制度。
⑸ 你怎樣看待《駱駝祥子》悲劇式的結局
駱駝祥子》的結局無疑是悲慘的。可憐的北平車夫祥子在失去自己人生中的兩輛車之後,經歷人生「三起三落」之後,他對生活絕望了。他失去了老婆孩子,自己最心愛的女人也自殺了。人生灰暗到底,辛辛苦苦奮斗半生之後的他,學會了對世界妥協。每天選擇喝酒度日、賭博、去妓院,消極度日,得過且過,對生命失去敬畏。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他把後半生當做兒戲。通過麻痹自己,尋求一種另類的解脫。他不想立刻結束生命,內心還殘存一絲希望,希望一個光明人物能夠破時代而出,改變他們這群人的命運。他自己一己之力太渺小,孤掌難鳴,唯有寄希望於這位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⑹ 《駱駝祥子》結局是什麼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開始游戲生活, 吃喝嫖賭。為了喝酒,祥子到處騙錢,墮落為「城市垃圾」。最後,靠給人干紅白喜事做雜工維持生計。虎妞死於難產,他不得不賣掉人力車去料理喪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徹底破滅了。再加上他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
《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家——老舍所著的長篇小說,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代表人物。《駱駝祥子》講述的是中國北平城裡的一個年輕好強、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力車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經歷。祥子來自農村,是個破產的青年農民,勤勞、純朴、善良,保留著農村哺育他、教養他的一切,卻再也不願意回農村去了。
⑺ 駱駝祥子電影與原著的不同處是什麼
在原著小說里,虎妞為了下嫁給拉車的祥子,她失去了老闆女兒的身份、地位,甚至後來賠上了性命。可祥子實際上不光不為所動,在知道虎妞用衣服里塞枕頭裝懷孕騙他結婚一事,他感到惡心和厭煩!
婚後第二天,祥子就去洗澡,他想把身上的污穢洗干凈,想達到初生嬰兒一般的純凈狀態。
而在影片中,關於「洗澡」的描述則完全不同。
祥子和虎妞婚後足度了小半年的「蜜月」。之後祥子去拉車,虎妞說了句「就是不許你拉車,不許你臭烘烘的上我的炕。」
隨後的祥子在拉完車後,就先去洗澡凈身,再回家見虎妞。所以,電影中的祥子,是很在乎虎妞感受的。
(7)駱駝祥子書和電影的結局擴展閱讀
祥子來自農村,是個破產的青年農民,勤勞、純朴、善良,保留著農村哺育他、教養他的一切,卻再也不願意回農村去了。
從農村來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誠實勞動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車。做個獨立的勞動者是祥子的志願、希望、甚至是宗教,憑著勤勞和堅忍,他用三年的時間省吃儉用,終於實現了理想,成為自食其力的上等車夫。
但剛拉半年,車就在兵荒馬亂中被逃兵擄走,祥子失去了洋車,只牽回三匹駱駝。祥子沒有灰心,他依然倔強地從頭開始,更加克己地拉車攢錢。可是,還沒有等他再買上車,所有的積蓄又被偵探敲詐、洗劫一空,買車的夢想再次成泡影。
但剛拉半年,車就在兵荒馬亂中被逃兵擄走,祥子失去了洋車,只牽回三匹駱駝。祥子沒有灰心,他依然倔強地從頭開始,更加克己地拉車攢錢。可是,還沒有等他再買上車,所有的積蓄又被偵探敲詐、洗劫一空,買車的夢想再次成泡影。
當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車,是以與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為代價的。好景不長,因虎妞死於難產,他不得不賣掉人力車去料理喪事。
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徹底破滅了。再加上他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連遭生活的打擊,祥子開始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不再像從前一樣以拉車為自豪,他厭惡拉車,厭惡勞作。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開始游戲生活, 吃喝嫖賭。為了喝酒,祥子到處騙錢,墮落為「城市垃圾」。最後,靠給人干紅白喜事做雜工維持生計。祥子由一個「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底層勞動者淪為一個「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⑻ 《駱駝祥子》結尾是什麼
《駱駝祥子》結尾是:
最終虎妞難產而死,祥子賣了自己的車為其辦了喪禮。雖然祥子對虎妞沒有感情,但還是遭到了很大的打擊。
祥子對小福子是有感情的,但想到要承擔養活一對姐弟甚至還有小福子的酒鬼爸爸時還是退卻了,於是搬走了,被生活捉弄的祥子開始游戲生活, 吃喝嫖賭。為了喝酒,祥子到處騙錢,墮落為「城市垃圾」。最後,給人干紅白喜事做雜工維持生計。
作品賞析
祥子的一生,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破產農民在「市民化」過程中的沉淪,因而祥子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是包含著更為深刻的文化和時代因素。作者帶著對民族、文化的出路的關切來剖析祥子的命運。
既從傳統文明中的積極因素出發批判現代畸形文明的負面效應,為傳統美德的淪落而痛惜,又不滿於祥子身上所積淀的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既詛咒那個「把人變成鬼」的黑暗的社會和制度,又痛心於無知、愚昧的善良民眾在病態的舊社會的墮落。
⑼ 駱駝祥子的原著和電影有什麼區別
電影是從祥子被軍閥抓去,逃出來後順手牽了幾頭駱駝開始的。原著是從祥子由農民到北京城打工開始講的。祥子被軍閥抓去,逃出來後順手牽了幾頭駱駝是在後面了。
⑽ 駱駝祥子中的祥子最後結局怎樣
《駱駝祥子》中祥子在經過了幾次痛苦的打擊後,祥子不拉車了,靠給做紅白喜事的人打雜來維持生計,走向更加墮落的深淵。
祥子——一個曾經是那麼要強的頭等車夫,最後卻還是沒有掙扎出悲慘的命運。人生並不因為他的要強而多給予了他什麼,大兵、駱駝、曹宅、孫探長、虎妞、小福子……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讓他逃脫車夫的最終命運。
這能怨誰呢,只能怪命是如此了。所以祥子最終變的和其它的車夫一樣,不再要強,養成了煙酒等他過去從來不肯沾染的東西,也就讓人覺得可以原諒了,所有的惡習似乎都不再像過去那樣不可饒恕了。可是祥子過去是一個怎樣要強的人啊!
為了買車,他從生活中扣出每一點錢,他舍下面子和下等車夫強座,沒命的拉車,甚至連一口好茶也不願喝——雖然像他這樣的高等車夫喝點好茶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他把自己當作鐵打的,拚命攢錢……事情卻常常不如人願,所有的意外都與願望悖道相馳。
祥子的見聞和經歷將他磨礪成了另外一個人——與過去的祥子完全相反的人——他學會了所有的惡習,學會了和巡警找別扭,學會了保養自己,成了一個混日子的車夫。
直到最後,連他最後的寄託--小福子也離開了這世界,他徹底的絕望了。一個由鄉間來的淳樸、老實、善良、結實的小夥子就這樣淪落成一個讓人同情的混混,最後像一條狗一樣栽倒在街頭,再也爬不起來。祥子是舊社會貧苦勞動人民的縮影,他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苦難與無奈。
寫作背景
《駱駝祥子》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的舊北京為背景。祥子所處的時代是北洋軍閥統治的時代。
《駱駝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國舊社會,人民過著貧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廣大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雖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貧窮又剝奪了他們手頭僅有的可憐的自由。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東大學朋友談起他僱傭車夫的經歷與見聞:一位車夫買了「洋車」不久又賣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後還是受窮。當時老舍覺得該題材可以寫成一部小說。
新文學誕生以來,胡適、魯迅等作家都先後寫過人力車夫,但都是從知識分子的角度以俯視的姿態表達對車夫的同情,並未深入其內心和靈魂深處去體味車夫的人生。
老舍因出身貧苦市民家庭,從小就與下層民眾接觸,對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有著較深入的了解,這一切都為老舍創作《駱駝祥子》提供了材料來源。
老舍的朋友隨後又說起另外一個車夫的故事,他被軍隊抓去了,哪知轉禍為福,乘著軍隊轉移之際牽回三匹駱駝,這便是《駱駝祥子》故事的原型。老舍決定把駱駝與車夫結合到一起,用駱駝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場。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斷潤色祥子的形象。山東大學鬧了學潮,老舍辭去教職,專心地投入到《駱駝祥子》的寫作中。1937年1月,小說在《宇宙風》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