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國聯軍300字觀後感
讀完後,我覺得十分有趣,忍不住笑出了聲,我十分佩服那位文思敏捷又富有愛國之心的官員。我轉念又想:那時正是清王朝即將滅亡的時期,政府是多麼腐敗。八國聯軍的鐵蹄肆意踐踏祖國的領土,燒殺搶掠無所不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侮辱我們中國人民,使得我們中國人民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痛苦地煎熬。想到這兒,我的笑聲戛然而止,感到陣陣心痛:如果當時有很多像對出下聯的官員一樣的官員,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就會是另外一個樣了吧?
我覺得,我們青少年應該抓住現在的大好學習時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後為祖國爭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這樣,才能把被八國聯軍侮辱的那份感傷洗清,才能真正抵抗住外來侵略,才能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才能為祖國增加榮譽。
㈡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影片的觀後感
八國聯軍侵華——使我國徹徹底底地論為伴殖民半封建的社會。
無法忘記的國恨,讓人就就不能平息心中的憤怒。使中國人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是軟弱無能的清朝政府?還是貪得無厭的列強呢?還是因這是中國人的命運呢?
義和團的同志們也是愛國的,雖然做法比較偏激,但是他們也有努力過。他們喊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最終卻被清政府屠殺。可見那時的政府善惡不分,慈禧為了保住自己而不理後果。真讓人感到悲哀!雖然他們失敗了,但還是給我們一個榜樣——要勇敢,堅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到最後一刻!
國難當前,每一個人都要盡自己應盡的義務。 八國聯軍侵華,是我國損失了很多。很多人都了犧牲了。而八國聯軍侵華背後的真相竟然是——「 殺一外國男人賞銀100兩,殺一外國女人賞銀70兩,殺一外國兒童賞銀50兩。」最後總計殺外國人231名,其中兒童53人,殺中國基督徒數字更大,據不完全估計,庚子教難中天主教被殺害的有主教5人,教士48人,教徒18000人;新教被殺害的有教士188 人(其中1 /3 是內地會的教士),教徒5000 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這是多麼令人震驚的事實。人類為了錢而殺人,為了這買不回時間 ,買不回生命的錢。作出那麼多傷天害理的事,太不應該了!
在我看來, 八國聯軍侵華雖然是令人痛心的歷史,但是也告訴了我們,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統治者,人們將會很痛苦。遠觀歷史,我們不應該再怨恨曾經侵略過我們的國家,不應該再怨恨他們的國民。誰也沒有錯,在戰爭中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的一方都是受害者。我只能希望不要再有戰爭,世界永遠和平。
但是這恐怕是不可能的······
㈢ 我想要一篇看完愛國影片的觀後感。
明園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地方。今天,我看了《火燒圓明園》頗有感觸。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他的毀滅。
那時,清朝皇帝用盡人力物力,建造了一座「天堂」——圓明園。萬國的奇珍異草,名勝古跡,都包攬其中!園內還有不少藝術品,和圖書文物,在這些建築中除具有中國風格的庭院外,長春園內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築群,被譽為「萬園之園」。正是這樣一處耗費大量人力物資的天堂,到最後,卻成了被毀滅的對象……
186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當時的大清國沒有實力。慈溪只能和皇帝逃離北京,逃向西安。強盜們乘機把圓明園洗劫一空。北京城的老百姓被搶的搶被殺的殺,悲慘不已。瞬間,原本繁榮的首都變成了地獄!
圓明園內, 早已成了一片廢墟!!!遍地都是屍體!更可恨的是,那些強盜最後竟還放火燒了圓明園!
看到這里,我的心裡充滿了憤怒,可又有一絲無奈。應為那時的我們,實在是太弱了,就連反抗的力氣都沒有!
現在好了,我們的祖國在慢慢崛起!不管是武器,還是科技,都在發展,在進步!生在21世紀,身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帶著堅定地信念,認真讀書,成為祖國的棟梁!帶著希望,向光輝的未來前進!!!!
記著看
㈣ 愛國主義影片觀後感
「不管幾點鍾,以集結號為令,隨時准備撤退。聽不見號聲,你就是打剩的最後一個人,也得給我接著打下去!」
「是!」
團長的命令,連長的回答,構成《集結號》整個故事的核心。1948年,中原野戰軍獨立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拖上個臨時指導員共47人堅守汶河南岸舊窯廠,這是一個營的軍力也只能抵擋四個小時的險要之地。
47條年輕的生命,有日夜盼望回去的家,有朝思慕想的親人,47個鮮明的個性,觸碰著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幾個有血有肉,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向我們展示著最真實的人性。
九連連長穀子地,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冷靜而不失人情味,把每一個戰士放在心裡,勝於親兄弟。在汶河南岸眼看著自己的戰士一個又一個地倒下,集結號又遲遲未響的疼痛與焦慮;當有人提出集結號已經吹響自己又真的沒有聽到,選擇留守陣地時的堅忍;被誤會是國民黨俘虜時的忿忿;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地雷,懷想死去兄弟時的愧疚,渴望救贖的煎熬;一直堅持尋找已經改編了的獨二師的堅持;在烈士陵園里得知集結號根本沒有為九連吹響過時的憤怒;在舊窯廠誓死要將死去弟兄們的殘骸挖出以證明他們堅持奮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不是無名失蹤者時的瘋狂;遲來的追認烈士通知到來是的激動。不得不說,張涵予對於穀子地這個人物的把握的確恰如其分,每一個階段都恰倒好處,他的表演感人至深。
一排排長焦大棚,我特別喜歡這個角色,廖凡的確是個好演員!「打一回仗報一回喪,以後別讓我干這事兒了。」孫指導員被敵人炸成兩截,焦大棚想致俘虜於死地時的血性;口述家書讓王金存代筆時焦大棚對老婆兒子流露的溫情;面對戰友一個一個犧牲時內心的糾結;當敵人如小強一般鋪天蓋地涌來,焦大棚拿著燃燒瓶沖在最前面被燒成火人時的勇猛;全身焦黑的焦大棚虛弱地和穀子地說「我聽到集結號了,一直都聽你的,就聽我一次,撤退吧,再下去人都死光了」時的懇求。這就是全九連最勇敢的焦大棚。可這樣的戰斗英雄,又不同於我們習慣了的那種不怕死的形象,他即使沒聽到集結號,也在臨死時想為九連剩下的人尋求一個活下去的機會!從100多號人到47個到33個到13個,每一回都是焦大棚在統計,戰友犧牲的傷痛他比誰都能體會得更深切,又是一個充滿個性的人物形象。
還有王金存。這個人物的成長讓人覺得真實。戰場上可能都是不怕死的英雄嗎?當然不可能。害怕,逃跑,畏戰想必是人之常情,可貴的是王金存在戰火中得到了靈魂的救贖。原本只是個文化教員,第一次上戰場嚇得尿了褲子,被穀子地拉去接替了孫指導員的位子。幫戰士們寫家書,自己也不停地給妻子寫信。從一個面對受傷的戰士都嚇得動彈不得的膽小鬼,最終成長成堅持沒有聽到集結號留守陣地、守著戰友們的屍體、拉響了炸葯包的男子漢。
還有姜茂財,九連的阻擊手,用身體支撐住了炸葯包炸毀了敵人的坦克;還有呂寬溝,為穀子地找一塊能走的手錶,讓他能知道時間而犧牲;還有黑子。。。
一個一個不僅僅高聲吶喊口號的真英雄,每一個都是有著最淳樸原始的愛國情感的讓人印象深刻的戰士形象。殘骸找到了,1948年到1958年,整整遲到了十年的證明,烈士的稱號,他們不再是無名失蹤者,也沒有人能抹黑他們的功績!終於知道了空喊「中國不能亡」的口號的「王力宏」他們是多麼的蒼白無力了!
《甲方乙方》時期的馮小剛彷彿是一個耍點小幽默講點小段子的小青年,《天下無賊》和《夜宴》時期的馮小剛彷彿是一個渴望成長的男人,到了《集結號》的馮小剛成為了真正擲地有聲的男子漢!
向馮小剛致敬!
向張涵予、廖凡這樣的好演員致敬!
向穀子地、焦大棚這樣長眠於地下的無名英雄致敬!
㈤ 八國聯軍侵華後感想200
聯軍的進駐,動搖了滿清朝廷的皇統,帶來了西方民主氣息,為後來中華大地上近代民族國家的奠定了基礎,間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繼而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事件賠款的建立了清華大學,成為東方古老大地上璀璨的現代高等教育明珠。聯軍的進駐,將北方保守頑固勢力驅逐到了西北一隅,而同時的東南互保條約確保了華南、華東和長江流域的和平和穩定,打擊了阻礙歷史進步的落後勢力,解放了先進生產力,推動了東亞大陸沉重而蹣跚的歷史車輪。
㈥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觀後感!!!急急急
八國聯軍又不能帶我們出國快樂的玩耍。😏😏😏😏😏😏😏😏😏😏😏😏😏
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觀後感
最主要的問題出在康熙(1654.5.4~1722.12.20),而同一時期的彼得大帝(1672─1725)在當今世界舞台上的影響確要遠遠大於康熙帝、伊麗莎白一世和路易十四。
1689年的沙俄政權是一個落後的國家,落後於清朝政權,主要方面比英法德落後很多。到處盛行著農奴制──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權力在減少。俄國錯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神職人員愚昧無知;文學暗淡無光,數學和自然科學無人問津。同西歐相比,俄國幾乎還在中世紀時期。在西歐,此時牛頓的《自然哲學原理》剛剛問世,文學和哲學事業繁榮昌盛。1697至1698年間,彼得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為他隨後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的旅行。他以一個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領了一個大約由250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由於彼得使用了一個假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許多否則就無法看到的事物。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為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他已經開始系統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彼得推行的許多國內政策和多次展開的對外戰爭當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可避免地要強行增收賦稅。高稅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許多俄國人,出現了幾起叛亂事件,但是都被彼得無情地鎮壓下去了。雖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時期就有許多敵手,但是今天西方和共產黨的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彼得是俄國沙皇中最偉大的沙皇。 把彼得列入本冊是因為他在俄國西方化和現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也許不禁要問:許多其他國家的統治者都推行過類似的政策,為什麼要讓彼得入冊而摒棄了其他大多數的統治者呢? 在20世紀的今天,大多數國家元首確實弄清了他們的國家特別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歐洲以外的大多數人對實現西方化的好處還認識不清。彼得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先於時代200年認識到使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於在18世紀和19世紀西歐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俄國則無法同西歐並駕齊驅。 歐洲東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國家土耳其與俄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土耳其和俄國都是半歐洲國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兩個世紀當中,土耳其在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比俄國先進。就此而論,土耳其在整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比俄國先進。但是在1700年前後,沒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認識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並把國家朝著那個方向推進。因此俄國自從彼得時期以來取得了迅猛的進展,而土耳其卻只是以緩慢的步子向前。直到進入20世紀,凱末爾才領導土耳其朝著迅速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當時俄國對中亞的控制已相當穩固,俄國在工業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進。 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他 的先見之明使歷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沿著一條否則就無法遵循的道路發展。基於這些理由,我覺得彼得在本書中應有一席之地。
在決定彼得的名次時,把他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加以對比,從中受到了一定的啟示。不明白康熙為什麼不也改革開放政策,引進先進知識。這一點不如彼得大帝。伊麗莎白的知名度,特別是在西方要比彼得大得多。伊麗莎白主要是象徵著其臣民的一致願望,而彼得則把俄國帶入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全新方向。事實上,要不是英國在這期間的大多數世紀中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遠遠大於俄國的話,彼得和伊麗莎白在名次上的差距甚至還會大些,當然彼得和康熙的差距就更大了。 總而言之,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是一種誤導,因為它並沒有站在國際格局上來看,清朝就算有再高的GDP也只是一隻養肥的蠢豬,等待的是各國列強的瓜分,康熙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至於慈禧,即使甲午海戰前夕掏空國庫購置大量的西歐軍火和戰艦也無法改變大清必敗無疑的結局,因為對外擴張或防禦需要的是一個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的綜合體系,黃金白銀買不來國防的現代化(就像如今的印度),就算當時國內政治局面一片大好也無力抵禦外敵。
㈧ 求電影《八國聯軍》的觀後感,一定要簡要點兒。謝謝!!
寫作思路:從介紹電影的作者作為開頭,描述劇情的來龍去脈,之後描述主人公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在故事中發生了什麼,最後總結觀看以後產生的感受,正文:
八國聯軍侵華,使我國徹徹底底地論為伴殖民半封建的社會。
無法忘記的國恨,讓人就就不能平息心中的憤怒。使中國人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是軟弱無能的清朝政府?還是貪得無厭的列強呢?還是因這是中國人的命運呢?
義和團的同志們也是愛國的,雖然做法比較偏激,但是他們也有努力過。他們喊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最終卻被清政府屠殺。可見那時的政府善惡不分,慈禧為了保住自己而不理後果。真讓人感到悲哀!
據不完全估計,庚子教難中天主教被殺害的有主教5人,教士48人,教徒18000人;新教被殺害的有教士188 人(其中1 /3 是內地會的教士),教徒5000 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這是多麼令人震驚的事實。
㈨ 寫一篇讀後感或觀後感。包括甲午戰爭、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世界大戰等著名戰爭
鴉片戰爭觀後感
故事片《鴉片戰爭》中的一個個鏡頭把我們帶回到19世紀初期,清朝封建統治走向衰落,做為西方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的英國,把大量的鴉片輸入中國,毒害中國人民。1835年,中國有200多萬人吸食鴉片,害得無數人傾家盪產,妻離子散,沿街乞討。
林則徐是清朝大臣中主張禁煙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書道光皇帝,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不趕快禁煙,幾十年後,中國恐怕沒有能夠作戰的士兵,也沒有充作軍餉的白銀了。道光皇帝擔心擔心鴉片造成的危害對自己的統治不利,於是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查禁鴉片。
1839年初春,林則徐日夜兼程直奔廣州,沿途打聽消息,掌握了廣州販賣鴉片的許多情況。一到廣州,林則徐便雷厲風行與官員鄧廷楨、關天培商定整頓水師,加強海防,接著召集所有地方有識之士,揭發逮捕了31名重要煙販,特別嚴懲了英國老毒販顛地,對拒交鴉片的外國商船斷絕一切供應,三天之內,迫使他們交出了所有的鴉片。林則徐把收繳到的230萬斤鴉片,在虎門海灘上統統銷毀,引起萬眾歡騰,山呼海嘯……
林則徐的所作所為驚動天地,泣鬼神!他真是一位無私無畏的民族英雄。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他把禍福榮辱都拋之腦後,挺身而出,披荊斬棘,力挽狂瀾!林則徐的偉大壯舉,消滅了英帝國主義的威風,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日子,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日子,面對當時最強大的英帝國義,是什麼力量使林則徐有這樣的膽量和氣魄呢?是民族的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新時期,國家和人民同樣需要林則徐這樣的好官,具有民族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我們的國家肯定會繁榮昌盛,蒸蒸日上!
我想任何一個觀看過《鴉片戰爭》的中國人,一定不回忘記這樣一個鏡頭。
虎門炮台的總兵關天培在開戰前,拔下自己的牙齒,讓侍從帶回祖墳,取出全部家產,用以激勵全軍戰守。無奈夜郎自大、腐敗不堪的大清國的武器裝備太落後了,大炮根本打不到英國的艦船。只過了十個小時,有金鎖銅關的虎門炮台失守,全軍覆沒,滿身是血的關天培面對蜂擁的英
軍,他微微一笑,用火炭點燃了炸葯。我想,寫到這里看的人會和我一樣,在腦海里充滿他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捨身忘死一類字眼的同時,在心中產生「落後就挨打」的感想。
確實「落後就挨打」這是沉痛的歷史教訓。
這「落後」是軍事實力的落後,英國人的巨型戰艦橫沖直撞,炮火鋪天蓋地,手握著還是冷兵器的清軍將士盡管英勇無比;但始終改變不了處處被挨打的局面。是啊,作為武將的典型關天培,拔齒入家,不可不謂以死投國,盡散家資,不可不謂義無反顧,笑對死神;不可不謂威武不屈。然而,精神代替不了物質,據有關史資料記載,150年前的那場鴉片戰爭,清軍官兵無不「馬革裹屍」。英雄血灑沙場,有姓有名的如定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處州總兵鄭國鴻等等,無名無姓的難以數計。可在英軍的堅船利炮下,中國仍不免落個失敗的結果。
歷史是綿綿無盡的長城。中國百餘年的近代史,充滿著屈辱,在早已結束了弱國無外交地,香港,澳門回歸的今天,千萬別忘了「落後就挨打」。
我看了《鴉片戰爭》這部電影使我對這位一百多年前的這位禁毒英雄――林則徐,產生了無比的敬佩之情。他不為個人利益,不畏強權,不顧個人生死,堅決的打擊毒品,他的精神令我激動不已。這部電影里,我記憶最深的是林則徐把洋人的鴉片當眾燒毀後倒入了大海里。我為林則徐感到驕傲,為祖國有這樣的清官感到自豪。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老百姓因為吸鴉片身體越來越差,連農活都幹不了;士兵因為吸鴉片精神越來越差,連武器都拿不動了;官員因為吸鴉片思想越來越腐敗,連國家都可以出賣。鴉片的大量侵入了致使我國白花花的銀子從中國人的腰包流進了外國人的腰包,從中國的倉庫流進了外國人的倉庫,中國的財政越來越空虛,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然而就在禁毒活動將近成功之時,林則徐被貪官誣陷,被撤職查辦這場轟轟烈烈的禁煙活動就這樣夭折了。當時我恨得咬牙切齒真想沖上前把那個貪官打死,把真相告訴當時的皇帝――林則徐是個清官,你冤枉了他。然而歷史是不能辦法改寫的。 看完了這部電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對我們的危害,它會吞噬我們的肉體和靈魂,毀滅我們的美好生活。因此我們要從小立志,努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