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炮觀後感100字
怎麼說呢?好幾部片子是在熱評後去看的, 結果都很失望,比如《夏洛特煩惱》們;這部片子也是滿懷期待去的,去之前誠心沒有看影評和劇透。
在我看來,老炮是一部關於兩代地(所)痞(謂)流(江)氓(湖)觀念的瓜葛和交鋒,關於北京胡同兒串子那點事,是男人之間的較量;關於仗義與友情、關於人性與民風、關於善良、關於規則與底線、關於社會現狀與人情冷暖……
我是一個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的外地人,雖然對老北京的民風與故事不了如指掌,但也耳濡目染,也基本門兒清片中那些地道的方言和俗語,因此沒有觀影障礙;尤其是那些語言中的郎鐺兒比如「你他媽的……」「丫的~」、「揍性」等等在裉節兒上反倒聽起來挺到位和解氣~
一直認為「胡同兒串子」這詞兒不是褒義的(可能我狹隘了),老炮兒讓人(或者讓我)有了新的認識——甭管什麼串子,做事有底線講規矩有誠信就是好串子~ 六爺就是這樣一個講究人,凡事仗義有里兒有面兒;只是時過境遷,他那個時代有底線的老流氓與新時代的古惑仔們不圖金錢不圖女人只圖一樂呵搭不到一起。
片中有很多關於友情與人情冷暖的橋段比如借錢、比如施捨、比如;我有過向別人借錢與借給別人錢的不同經歷,在看到老炮兒為贖回兒子四處借錢那一段,深有共鳴;說到底,借與不借都無可厚非,但真誠與信任最能衡量一個人的人品~
當然也有些硬傷的,比如一個有著豐富經驗的汽車修理工,怎麼可能用那種低級手段修復法拉利的劃痕?
另外,片子里那麼多很真實的描述比如警察當街查抄並打了小商販,能被審核通過這也是一大進步啊,這可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的行為哦~
被感動到鼻子發酸的橋段:六爺父子倆在飯館的交心、六爺在寒冷的清晨騎車追趕自由了的大鳥、片尾那首崔健的老歌……
有點搞笑的橋段:馮導與許晴的大尺度激情戲實在讓我笑了場,馮導共獻的半截屁股可真夠白的,哈哈哈!(對不起,我俗了~)
總之,是一部值得花錢去電影院看的被熱捧的片子。北京人可以找尋些或者檢驗一下那熟悉的過往甚是可以對號入座,外地人也了解和體驗一下北京胡同兒人生的局氣、霸氣與溫情……
最後,如果不是馮小剛演六爺,會是怎樣呢?
⑵ 老炮兒觀後感200字
整部電影的核心是「規矩」,六哥總是抱怨年輕人沒「規矩」。他所說的規矩,大到「父父子子」,小到怎麼打招呼,天上天下無所不包。
這些規矩滲透在日常生活里,劇中人都認同這套法則,因此這些法則才能不成文地永遠存在。胡同里的人深信這是普世法則,「放哪都是這個理」,這些(理應)超越時間空間存在的法則,讓六哥的人生充滿意義。
⑶ 上帝之城觀後感500字
上帝之城觀後感有一種看《古惑仔》系列影片的感覺。漫畫感的人物,濃烈誇張的動作,緊張快速的節奏變化,一浪又一浪的故事起伏。是一種同時具有酣暢視覺和壓抑感覺的鏡頭組合。看著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的故事,讓人感慨,原來不管種族膚色,生活在貧苦雜亂的世界裡、身不由己一步步滑落到暴力深淵里的人們,多有類似。然而,還是有些不同的。如果說,《古惑仔》系列是一個長焦距,在那些黑幫小混混身上放大著人性的善良和麻木、掙扎和無奈,關注著一個個個體化的人的話,《上帝之城》,更象是一個廣角鏡,它把一個貧民區的各種貧困和暴力、沖突和變化,都壓縮納入到一幅社會性的畫面里。相比來說,它關注的是整體、是本質,也因此,更有厚度。在《上帝之城》里,一切自有它的法則。生命是一種賭博,活著是一種偶然。血腥暴力的叢林法則已經成為呼吸著的空氣,只要還在這個貧民區里討生活,每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都曾經或可能是黑暗世界的一份子。可憐可嘆的是,即使對那些殺人如麻的人性泯滅者,導演並沒有隻寫他們的「惡」,也是點出了他們「純」與「好」的一面。說實在的,那些人還都是孩子,為得到一個漂亮照相機而渴望,為長得丑追不到女朋友而懊惱,為自己的舉動不被周圍人重視而生氣。身在這樣的城市裡,他們對毒品、槍支、死亡的經驗,超過了對求學、工作、家庭的體驗。他們辨不清善惡,或者甘心為惡,只是因為沒有人教過他們基本的善惡觀念,並且,他們生活著的天地,並不是一個好人能太平生活的有保障的世界,很多美好生活的機會對他們關閉著,除了變得更強更殘酷,他們沒有辦法得到更多。在這樣的城市裡,甚至好人和壞人的界限也是模糊的。一群六七歲的小孩子一起成長,踢球玩耍之餘,為踩過界的大哥哥們放風跑腿,在警察來的時候,為同一社區里的人們不分黑白地打著掩護。他們會受欺負,然後微不足道地反抗著,個性強韌一些的孩子,會從此嘗到暴力的甜頭,一發不可收拾地走向血腥的黑色權力之路,然後,或者被敵人殺掉,或者被警察殲滅。其他的孩子,在渡過了這樣混混噩噩的黑色童年之後,會娶妻生子,找到一份不那麼掙錢但是正常的工作,維持家庭。然而他們依然是這個畸形城市的一份子,生命和尊嚴得不到保障。不知道哪一天,他們的規律生活就會被打破,然後他們又燃起怒火,重拾槍支和燃燒瓶,在為親人報仇的心態下,重新回歸暴力之路。……只有極少數幸運一些的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終於走出了城外,得以嘗試貧民區外的另一種有尊嚴的人生,這樣的道路,如中彩一樣幸運,和偶然。又想到了當年那部《紐約黑幫》。同樣是寫黑社會的片子,這個片子和《上帝之城》、《古惑仔》的視角是不同的,更多地,它從歷史分析的角度,刻畫了黑幫的興亡衰敗,以及它和主流社會的復雜關關系。然而在後兩部作品裡,黑幫本身自成一個世界,其中有起有落、有合有聚,只要貧窮和暴力的環境沒有變化,僅僅是為了生存,所有的黑暗故事都會一次又一次地重演,梟雄疊出,生生不息。一個晚上,陷落在這樣的一團泥潭中。在那些漂亮利索的鏡頭剪輯中,看那些小孩子一代一代地奮斗、掙扎、下滑,在半夢半醒的暴力生涯里灰飛煙滅。忽然就想,在這樣的「上帝之城」里,人這種東西,還真是渺小如塵啊。
⑷ 看完港囧觀後感
就觸動最深的三個點來說吧。第一個是愛情或者婚姻。徐與楊這對「才子佳人」有緣無分,每每「距離小於一米」就引發災難,而徐與蔡偶然地就KISS成功了,一步一步地成家、"待「子——好像我們生活中也經常這樣,有心栽花總是敗給無心插柳。這當然是從徐的角度出發,對蔡而言,則是一個默默付出得到回報的過程——連最後徐的覺悟也是,蔡其實是贏家。當然不是說楊輸了,或許楊就根本就沒有參加這場比賽。當然蔡的境遇最後也可以變成另外一種——徐與楊舊情復燃,徐毅然拋棄老婆、拋棄事業,和夢中情人一起去巴黎過理想的人生——蔡最後悲劇收尾。所以這就看編劇的走向了。想起馬原在書中說的,故事的確要先有結局。若是後一種故事那麼前期校園的鋪墊徐和楊一定也要改,不能總是錯過;並且要把楊多著墨一些,變得更加正面一點——相對的,蔡的性格中必然要有不識大體、絮叨瑣碎等等負面、消極的因素。這樣才能帶動觀眾的感情,內心支持徐的不負責任的做法。當然,作為大眾媒體應該宣揚真善美,就算是為了徐不淪為「渣男」,也要選第一種!
第二點是葛明輝。說來慚愧,還是不久前才看過《買兇拍人》這部經典作品。裡面葛明輝的表演太贊了,最喜歡他那種樂呵呵但內心掙扎無奈的表情了(我果然有惡趣味)。這次在電影里似乎沒有這類鏡頭呢,開頭嚴肅後頭猙獰,不過他裝腔作勢地說國語還有飛車那裡還是表演得很到位。開始還以為是警察的他最後身份仍然是殺手,也算是對之前經典的阿Bart形象的致敬了。
最後一點,說的也是全片最後的情節——那個高空玻璃拉鋸戰。這個設定很精彩,高空玻璃也給足了發揮生死攸關、緊張刺激的戲的空間。一直納悶站在邊緣的蔡怎麼能回去的我,萬萬沒想到是二人一起走到中間互換了位置。後來徐沖上去抱著蔡一起要登陸那裡我也沒有料到,還想著徐決定為蔡犧牲會不會好一點......也是為了帶動觀眾情緒吧,不直接摔,非要在DV帶上掛一會兒......那個油漆桶的梗也是醉了,是為了繪制一幅二人沉浸在法國風光的畫面......只能說整個下來我給高空玻璃這個設定打9分,其他1分。
轉自紅衣狼藉
⑸ 求古惑仔1——6影評。
古惑仔系列影評
前記
黑幫片,一直是香港影壇的驕傲。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吳宇森,周潤發等電影人為代表的黑幫片更是風行海內外,開創了一個真真正正的黑幫片時代,時人將之稱為「英雄片時代」。
而走入90年代,吳宇森等大批香港優秀電影人遠走好萊塢,香港黑幫片雖然產量不變,但卻質量大減。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許多香港新生代電影人開始嶄露頭腳。
90年代中期,當了多年副導,攝影師的劉偉強遇上了商業片大師王晶,兩人一拍即合,決心將當時深受青少年喜愛的《古惑仔》系列漫畫搬上熒幕。
在選角方面,他們啟用了出道不久的鄭伊健,鄭伊健無論是外型還是氣質,都是陳浩南的不二人選,但在當時卻不太紅,然而這反而成了古惑仔成功的重要因素,試想,若讓劉德華梁朝偉等天王影帝來飾演該角,反而少了幾分草莽之徒的英雄氣概。
在配角方面,當時不太紅的「風火海」組合走進了王晶的視線,「風火海」是由陳小春等幾個年輕人成立的一個演唱組合,論唱功,論外型都不是一流,但卻與幾個漫畫原著中的人物有幾分相似,王晶將幾人招入門下。
鄭伊健與陳小春等主演都是新人,導演只是當過幾回副導的劉偉強,可以說,台上台下全是新手。
但正是這樣一群人,打造了一個神話。
也預示了一個新的「英雄片」時代即將來臨。
那個年代,那個江湖,已經遠去……《古惑仔》影評
前言
無庸置疑,在香港本土乃至大陸,自從上世紀末一部名為《古惑仔》橫空出世之後,其系列一共六部正傳、三部外傳所產生的影響力都是相當大的。可惜影響力也是有好有壞,而《古惑仔》的影響力,是絕對算不上正面的。
《古惑仔》誕生的日子是在1996年,香港回歸前夕。政治的大環境,通常會投影在各個方面,樓價爆跌,移民潮,失業率增加,這些跟回歸有關嗎?不能一概而論,你大可以當作是一個不美麗的巧合。作為香港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電影工業,則在這前前後後拍出諸多具有「前九七心態」的作品。銀河映像的處女作《一個字頭的誕生》隱喻了香港面臨的兩難處境,而捧走金像獎最佳電影的《三個受傷的警察》更是直射了九七前港人迷茫的心態。
在這個時候,當了多年副導演及攝影師的劉偉強,恰遇上需要將牛佬的漫畫《古惑仔》改編成電影的機會。《古惑仔》在漫畫市場的成功,就已經充分說明該類題材受歡迎的程度。而改編成電影,除了忠於原著,最重要的就無外乎是主角的挑選,因為若是主角形象無法讓人有認同和代入感,那麼就意味著片子本身的失敗。而這個時候,剛出道的鄭伊健,就進入的劉偉強的視野。
鄭伊健以成熟男人的模樣在TVB出道,外表條件非常優秀,而且他身上的草根江湖氣息,也讓其成為了《古惑仔》主角的不二人選,,因為一個代表底下階層的《古惑仔》,氣宇軒昂,高大威猛皆可,但卻是萬萬不能讓主角帥倒八方的——請設想劉德華出演陳浩南,會是何等境地?
於是導演確定,主演確定,一干青少年的代言人也紛紛確定。風火海是當時香港的一個歌唱組合,相貌、歌喉皆為平平,並不走紅,而他們的年齡卻正好符合影片主角們的需要,於是風火海組合內的陳小春、朱永棠、謝天華一幹人等被王晶紛紛召至門下。王胖子畢竟是精打細算的商人,啟用新人,一方面意味著片酬的降低,一方面也保證片子本身盡量靠近真實生活。而對於片中頭號反角,王晶在多次選角均不滿意之後,無奈之下只能選擇了當年在爛片堆里打滾的吳鎮宇。不過這個決定,現在看來卻是讓《古惑仔》成為經典的重要原因。
一九九六年,《古惑仔》第一集橫空出世。
⑹ 求一份電影觀後感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塵,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你並不知道生活在什麼時候就突然改變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濃稠的黑暗裡去。你被失望拖進深淵,你被疾病拉進墳墓,你被挫折踐踏得體無完膚,你被嘲笑,被諷刺,被討厭,被怨恨,被放棄。但是我們卻總是在內心裡保留著希望,保留著不甘心放棄的跳動的心。我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里小小地努力著。
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裡的小小星辰。
我們都是小小的星辰。
以上這段文字摘自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這部電影自上映以來引發無數爭議,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褒貶分派極其鮮明。我不想說誰對誰錯,我僅能代表我自己。由這部電影電影引發的各類話題說開去。
我自幼在中國傳統的打擊式教育下成長。不被認可,被諷刺,被忽略,被嘲笑。自小聽到的最多的話是:你怎麼這么笨?你得好好學習,就你這么一個孩子就指望你了。諸如此類。記憶里我從未被父母當著我和外人的面表揚過。
我們是中國人口政策下成長起來的第一批獨生子女,孤獨,渴望被愛,渴望被認可,渴望純潔的不問回報的友情,渴望單純美好的愛情,渴望一切美麗的事物。我不認為這有什麼錯。這是我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的動力。不斷的充盈自己,不斷地挑戰高點,我用自己的能力和學識掙來的金錢讓自己過得更好,這有錯么?
《小時代》的片子我認真仔細的看了,有笑,亦有眼角濕潤的時候。我看到了曾經我渴望的友誼,我看到了卑微女孩的夢想和奮斗,我看到了刻薄女孩對愛情的驕傲與堅持,我看到了冷漠外表下寬容而溫暖的心靈。我想問這片子怎麼了?招的你們沒有看過就用各種各樣的臟話詆毀唾罵?
你說這片子物質。我想套用我一位姐姐的話,她已經是孩子的母親,她說:給自己買東西都要拿起又放下,給孩子買東西幾乎不思考,能用好的就用好的。是這代物質,還是上一代把這代打造的物質?還是已經是社會主流的你們把這社會打造的物質,讓我們不得不在其中卑微的活著?
你們說這片在三觀不正,這片子怎麼就不正了?借用小四回周黎明的一段話:「林蕭是勤奮努力的小助理;顧里是富二代但依然努力修雙學位;南湘家貧窮但她畫素描賺錢只為選修服裝;宛如不在乎名牌,她自信而可愛.她們沒有一個像您說的一樣.宮洺最後給南湘鼓掌,不為金錢,不為美貌,是為她的才華喝彩。」一沒偷二沒搶三沒被包養,這哪裡不正了?
我說我不喜歡北京遇上西雅圖,我覺得片子導向有點兒問題,但並不曾臟話攻擊。到底是誰修養有問題?
別什麼都往三觀上靠,非要講三觀,請你去做老師,別拿這種大帽子扣在一個商業電影頭上。某些成功大導演的片子,一觀都沒有!
也別拿什麼電影語言就往上上套,故事都說不圓,還談電影語言?
也別往什麼社會責任感上套,最起碼郭敬明的小時代賺錢了,沒讓投資人虧錢,要先對身邊的合作夥伴負責才能談社會責任感吧?總比那些拿了高額片酬不作為,逼得投資人破產的導演強百倍。
70後,當你們年輕時流連於迪廳的時候,追著看古惑仔的時候,也被上一代斥責;80後,當年喜歡小虎隊喜歡F4也被父母說無用;現在90後喜歡小時代就不行?
從來新鮮事物出來就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年過30的我經歷了無數的不公委屈之後懂得,我僅能代表我自己,我專心做事,為自己開心。我只是個普通人而已。今天我不是為這個片子辯解亦不是為小四辯解,他比我強大用不著我替他辯解。是因為我身邊尊重的諸位大哥前輩說這片子三觀不正,而他眼中不喜的因素會因為我喜歡而直接把我臆想成那類人。我在為我自己被誤解而傷心委屈。
我不怕被人說裝嫩,我也不怕被鄙視。任何新的事物成長之時都伴隨爭議,時間說明一切,淚水背後仍是堅持。我們始終在為我們最初的渴望奔跑在奮斗的路上。
——《小時代》電影觀後感
——有一個女生,她外表永遠光鮮亮麗,永遠那麼堅強無所畏懼,內心卻脆弱,她是她們的後盾,她是顧里
——有一個女生,她沒有別人出色的外表,沒有優越的家庭,她笨拙和可愛,卻用她的聰明去學習生活,她是林蕭
——有一個女生,她有著繪畫的天賦,卻沒有支持她天賦的家庭,她即使在街頭賣畫,也不損他的美麗,她是南湘
——有一個女生,她雖然不優雅,不美麗,甚至可愛,她粗俗,卻有著一顆積極地心態和勇敢去追求生活的信念,她是唐宛如
這是小時代
我們沒有生活在上海那種金碧輝煌的城市,也許我們獨居的偏僻城市的一角,我們是別人眼中轉瞬即逝的路人,我們沒有那些令人羨慕的優雅與優秀,但我們還是我們,我們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位,我們是茫茫星辰中比最小的小星辰還要微小的存在,可是那又怎樣?我們還是我們。
初看電影,我們會挑剔演員的長相,聲音,我們會因為宛如的誇張而大笑,會因為顧里的尖酸刻薄二感到有趣,但是當電影達到後期,我們看到的,是光鮮背後的卑微,是笨拙身後的聰慧,是冷漠背後的溫暖,是誇張背後的脆弱,是美麗背後的無奈,這是我看到的小時代。
也許確實他們不是最適合小時代的演員,也許他們的表演還有些不足,但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小時代想要表達的那種感覺,讓我真的在看到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時那些角色身後的悲哀。
記得當時,在看到3.0小時代結局後,深夜一點多們自己一個人趴在床上偷偷的哭,結局是悲哀的,但是讓我覺得悲哀的不是那種結局,而是她們的關系走到了盡頭,我並沒有把自己代入小時代中任何一位,卻感到了林蕭最後倒在馬路上的那種無助和悲哀,青春的年少,年少的友誼,友誼與愛情,勾勒出的小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電影中的宮洺,不再是那種冷漠,表現更多的是溫柔,這在小說中是無法令人察覺的,也許是電影進行了修改,使宮洺這個角色進行了修改,他的永遠的 PLAN B,他在他人背後的那種溫柔,使宮洺這個色彩,表現出小說中沒能表現的感覺。
簡溪,小說中的他默默地為林蕭去還債,默默地保護著林蕭,但在電影中,我看到的卻是別人在成長,在進步,他卻還在滿足校園愛情,校園生活中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卻是真實,我們更多地人就像他一樣,簡單的生活,但是他看不到林蕭為進步的努力,他堅持著對林蕭的懷疑和不信任,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我一直認為柯震東不適合顧原這個角色,因為他在《那些年》里刻畫的人物太過深入人心,但是他的顧源,演出了那種富家子弟的叛逆,演出了一種驕傲卻因為愛情而溫暖的少年,也許他和小說中冷靜的討論經濟問題的顧源還有出入,但是他們會像小說中一樣的成長。
基本95%的人都會認為戚薇是最適合顧里的人選,其實我到現在也還認為戚薇應該會把這個角色詮釋的更好,但是這個顧里,讓我看到了大學這個時代的活力,以及還未成長完畢的青澀,也許戚薇更適合的,是成長完畢的顧里。
楊冪扮演的林蕭,是很多人感覺毀書本的原因,我承認她不是很適合這個角色,不過我想說,其實還沒有這么差,看一看,你也會接受,也會習慣。
南湘確實有著一頭招魂幡似的頭發,她的穿著也透露出濃濃的文藝氣息,她在愛情與理智之間的徘徊,她的美麗與無奈,好吧雖然有時候看起來確實沒有小說中的精緻,但是我喜歡這個姑娘。
唐宛如無論在小說還是電影中都是一個笑話一樣的存在,這樣一個奇葩的姑娘,按理是不應該存在在這個團體中,唐宛如不漂亮,但是我不得不說,一個女生,為了體育,犧牲了年紀里該有的美麗,一個演員,要把自己的形象毀的如此難堪,唐宛如雖然不美麗,不過他的付出,成功的飾演了這個角色。
崇光的孩子氣和調皮,堅強和淡漠,才華和寂寞,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我不明白為什麼會被他的家庭嫌棄,他和他哥哥都太出色,他是生活在我們生活之外的一群人,也許是我們將不會碰觸的存在。
很多人不接受,不接受小時代, 但是我看了他的小說他所編導的電影,他所寫的歌詞,我只想說,雖然有些地方有些矯情,他們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出入太大,但是在他的故事裡,應該可以找得到,那種共同點。在這樣一個年紀,雖然寫不出那種經典的文字,但是他能把人物的內心,性格,表達的清晰卻不露骨,已經很不容易,雖然我不是很喜歡郭敬明這個人,但是我很喜歡他獻給我們的《小時代》。
⑺ 求球場古惑仔觀後感 英文
提供本片的英文觀後感,見附件。
如果手機版看不到附件,請使用電腦版訪問。
只提供觀後感,不涉及視頻資源,請管理員不要誤刪。
⑻ 求有關艋舺影評
艋舺影評
我看《艋舺》是因為鈕承澤。起初對台灣當紅偶像演黑幫片抱懷疑態度,不過看後發現導演的作用真的可以發揮到最大,即使是演技稚嫩的偶像,只要善加利用也能達到理想效果。相比之下,如今的香港電影實在缺乏朝氣。香港黑幫片名震江湖,但杜琪峰麥兆輝等幾位大導演如果不用劉青雲劉德華黃秋生那一干老戲骨,恐怕拍不了片。老戲骨們確實是質量和票房的保證,但看多了難免視覺疲勞。據說這是因為香港娛樂圈長期被黑道把持,新人出不了頭的緣故,這是題外話了。
亞洲黑幫以日本、台灣和香港勢力最大。以前看《古惑仔》的時候就覺得穿著木屐懷揣短刀但又喜歡唱台語歌的台灣黑幫很有意思。《艋舺》是一部台灣本土的青春黑道片,我個人認為可以和當年香港的《古惑仔》系列比肩。作為黑幫片,它的劇情設置並不是很牛B,但是作為一部青春片,它絕對夠份量,不是那種無病呻吟玩玩小叛逆的白痴片。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多角度的刻畫,內心戲的演繹很多。相比之下阮經天是幾人中演技最好的,把和尚性格中的沉穩細膩偏激陰狠都表現出來,趙又廷比較生澀,從他第一個鏡頭流著淚打人時就感覺味道不對。所幸的是他演的是內心單純一根筋的角色,演技差一些並不影響整體效果。
這是一部地道的台灣本土電影。(台灣人不說「地道」,他們說「道地」。)它除了年輕人的打打殺殺兄弟義氣之外,還包含了台灣特定的文化。首先來說艋舺這個地方,它是台北最早的街市,繁華的商業區,風雲際會的碼頭,其地位大概相當於香港的廟街。台灣曾經被日本統治了50年,到1945年為止(日本投降)。之後台灣經歷了幾年「無父無母」的狀態(大陸在打解放戰爭),直到國民黨撤退去了台灣。所以,在艋舺這個台北最古老的街市,既保留了閩南地方文化,比如片中廟口所在的清水祖師廟,又保留了日據時期的殖民地文化,喜歡看日劇的人一定覺得寶斗里紅燈區非常像日本江戶時代的「游廓」吧!而「外省人」對於台灣本土居民而言最陌生,讓他們感到不安,本能地排斥。我從看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才聽說「外省人」這個詞,它指的就是1949年後隨軍來到台灣的那批人。在《艋舺》這部片中,本土黑幫對抗想奪取艋舺管轄權的「外省人」黑幫,也反映出台灣本土居民對於「外省人」的戒備和敵視。
此片中出現了不少台灣俚語,我網路了一下列個單子,會對理解電影有幫助。
片子開頭蚊子被狗仔一夥追趕時,志龍一夥在喊西巴拉。西巴拉是台灣人玩骰子時喊的,丟的時候才有氣氛。
他們笑被人追打的蚊子是「衰尾道人」,台灣人稱衰到一定程度的人叫衰尾道人。
「不要裝肖」的意思是不要裝瘋。閩南語的「瘋」叫作「肖」。
他們常說,意義是三小。「三小」是「什麼」的意思,含有反問挑釁的口氣。
蚊子問和尚要不要再去買魷魚羹,阿伯笑他天兵。「天兵」的意思是菜鳥,搞不清狀況。
阿伯嘲笑和尚不近女色時唱了一首《玲瓏塔》。玲瓏塔本是北京童謠,在1977年被香港的徐小鳳變成一首流行歌曲來演唱。
《艋舺》的故事發生在1987年,志龍和女朋友商量看的電影《致命的吸引力》和《A計劃續集》都是當年上映的大片。
泡溫泉時白猴說灰狼的手下都很訓練有素,阿伯說他「靠腰」,靠腰是哭餓,意思是哭喪著碎碎念。
GETA大的GETA,是日語「下駄」的發音,意思是木屐。GETA大當年以用木屐夾武士刀出名,每天都穿木屐。
MASA大的MASA是日語中的「雅"或是」正」,男人常用的名字。
文謙在橋下對和尚說,MASA大整天穿的PARIPARI,是日語的ぱりぱり,嶄新的意思。他說GETA大的頭在CONCRETE,我想他說的是日語外來語的コンクリート(混凝土),文謙應該不是會講英文的人。(笑)
他們在日式料亭里唱的第一首歌是《山頂黑狗兄》。這首歌的原唱是洪一峰,洪一峰在1957年給1937年的日本歌曲《山の人気者》填了閩南語的詞來唱,後來這首歌也被庾澄慶等人多次翻唱。他們唱的第二首歌是蔡秋鳳的《心事誰人知》,很襯和尚當時的心境。
和尚左手戴的白珠子叫硨磲,是貝殼做的,佛教七寶之一。片尾他爸爸念經時拿的那串佛珠是黑曜石,水晶中的一種。兩種都有辟邪之用。
片中GETA大代表的傳統黑幫要求手下必須在山上修習長短兵器,並強調「槍是下等人用的東西」。蚊子在被和尚的手槍所傷時重復了GETA大的話。這讓我很自然地聯想到日本在黑船叩關之後的那段歷史。新選組堅持用武士刀對抗洋槍洋炮,幾乎全軍覆沒。他們對武士刀的執著代表著對舊時代難以割捨的情懷和對傳統的誓死捍衛,正如宣稱「槍是下等人用的東西」的GETA大。若是香港黑幫大哥,一定不會因自己用槍而感到羞恥吧!在看《艋舺》的同一天,我碰巧看了一部老港片《江湖告急》。相比之下它們有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台灣人跑路首選日本,香港人跑路首選英國。香港是中國被英國霸佔後生的,台灣是中國被日本霸佔後生的,對於母親而言這是屈辱的歷史,但對於孩子而言,不管撫養權歸誰,他都是個混血兒。在漫長的文化融合過程中,「認賊作父」,萌生出難以斬斷的羈絆是在所難免。所以陳果拍了97三部曲,侯孝賢拍了《悲情城市》,吳念真拍了《多桑》。而在《艋舺》中,主人公蚊子沒有父親,他有一個疼愛他的母親,但他和母親的關系比較疏遠。他時常感到孤單,時常想念那個去了日本再也沒有回來的父親。後來他把GETA大視為自己的父親,一廂情願替他披麻戴孝報仇雪恨,卻被母親隱瞞了身世而與自己的親生父親為敵。蚊子的孤單,蚊子渴望父愛的心情,可以解讀為台灣這座身世坎坷的孤單島嶼的心情。而蚊子的掙扎,蚊子的憤怒,蚊子的殘酷青春,便是台灣人在某一時期的集體情緒。對於我們這些祖祖輩輩生活在大陸的「根紅苗正」的孩子而言,我們當然也有自己的殘酷青春。但是「混血兒」的殘酷青春,我們可以觀看,可以想像,卻永遠都無法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