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葛底斯堡戰役》觀後感1000字以上
葛底士堡戰役觀後感
葛底士堡戰役,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相當於中國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此戰的勝負,將直接決定美國政府是由北方資產階級領導,還是由南方奴隸主來領導。最終的結果,是北方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北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掌控了戰爭的主動權,並最終取得了國家政權;而羅伯特李所率領的南軍則遭到了致命打擊,其精銳部隊被全殲,從而徹底喪失了爭奪政權的資本。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美國。
葛底士堡戰役與我國的解放戰爭極為相似:戰爭之初是南方強於北方,而最終結果卻是北方獲勝,並且都是在正面的主力大決戰中徹底擊敗了敵人。
葛底士堡戰役,實際上是北軍給南軍設下的一個圈套,其目的就是吸引驕傲自負的南軍就地進行決戰,依靠地形優勢和縱深防禦來疲憊敵人,先消耗主動進攻的敵軍兵力,瓦解其士氣,最後再給予致命打擊。這一戰術與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極其相似。此戰可謂是縱深防禦戰理論的經典之作。
從雙方的實力對比就可以知道,南軍的戰鬥力明顯高於北軍,其士兵人數和整體素質也明顯高於北軍。如果在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正面對決,北軍幾乎沒有勝算,然而,歷史卻南軍總司令給羅伯特李開了一個大玩笑,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由於南軍的多次決策失誤,北軍從一開始就占據了地形的優勢,並將這種優勢保持到了最後。
縱觀葛底士堡戰役全局,伯羅特李對南軍的戰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原因如下:
1、戰役開始只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一隊自負的南軍步兵旅在沒有友軍掩護下,孤軍深入北軍要地,結果在葛底斯堡附近被北軍擊潰。初戰失利,伯羅特李咽不下這口氣,於是派遣越來越多的部隊到此集結,北軍也毫不示弱,最後引發了雙方十幾萬人的主力大決戰。
看看葛底士堡的地形,就明白南軍是為何慘敗了,這里是北軍選定的戰略要地,中間是高地,高地外側是無遮無攔的平地,有幾千米寬,一千多米縱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葛底士堡的高地的兩頭是山丘,山勢陡峭,樹木林立,同樣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如果羅伯特李不是盲目的自負和狂妄,是不會選擇在此與北軍硬碰硬的。
2、戰役開始初期,雙方都在調動大部隊集結時,南軍的大部隊已經發動攻擊了,而北軍主力還在幾十公里之外強行軍,因此,戰役開始不久,羅伯特李的軍隊取得了明顯優勢,北軍節節敗退。然而,南軍指揮官卻沒有及時攻佔葛底斯堡前後兩個山丘中的任何一個,也沒有乘勝追殲北軍,奪取葛底斯堡的所有戰略要地,這是南軍最大的失策。
也許南軍一開始就沒打算在此決戰,只是想協助友軍掃清障礙後就離開。遺憾的是,當羅伯特李聽說北軍主力已經集結在此, 便轉而調整部署,決定發動葛底士堡戰役。這是羅伯特李犯下的第一個戰略錯誤,拿破崙曾說過「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朝著敵人所期望的方式去作戰」,而羅伯特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訓。他在南軍未取得任何地形和兵力優勢的情況下,在敵人所選定的地區加入了大決戰,只能說明羅伯特李由於狂妄和自負而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大錯。
3、當葛底士堡所有的高地和重要據點全被北軍據守後,南軍不管從哪個方向發起攻擊,都是極為不利的,北軍居高臨下,那可是泰山壓頂的勢頭。當南軍對葛底士堡的前後兩個山丘,屢攻不下而損失慘重時,羅伯特李就應該進行戰略轉移了,可惜他仍不放棄,一錯再錯,居然把南軍最精銳的3個佛吉尼亞師,共15000人的主力部隊,調往葛底士堡中央防區,發動了葛底斯堡的最終戰役,他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中央高地,徹底擊垮北軍,一戰定乾坤,因為,他堅信自己的這三個師是無敵的。
而他的副將,朗斯特里特將軍早就告訴他了,即便中央高地只有5000北軍士兵防守,南軍要挺進1000多米的空曠平地,不但要承受北軍猛烈的火炮的打擊,還要翻越數個障礙物,就至少要損失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一旦北軍增派援軍過來,則必敗無疑。結果伯羅特李依然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地發動了總攻,結果南軍3個精銳師幾乎全軍覆沒。
南北戰爭中的葛底士堡大決戰勝負,與所謂的新制度戰勝舊制度,正義戰勝邪惡完全無關,在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雙方指揮官的指揮藝術、力量對比、戰局形勢和士兵的戰斗意志等因素,這其中就包括「天時、地利、人和」。而葛底士堡可以說是一場由「地利」和「人和」所主導的戰役。
⑵ 看了三大戰役寫100字讀後感
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指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把自己的感想、收獲寫下來.讀後感內容較為豐富,可以寫自己讀文章時引起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受到的啟發和教育;也可以寫從文章中學到的新知識.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⑶ 《三大戰役》電影影評 大一歷史作業
三大戰役是我國解放以後軍事題材電影之最,氣勢磅礴,場面宏大,人員、部隊、器材、武器等等,動員之多,資金消耗之大,都是天文數字。今後恐怕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我估計不會重拍。
三大戰役對於青年人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
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
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
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三大戰役環環相扣,緊密關聯,波瀾壯闊,高潮迭起,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我人民解放軍連續殲敵154萬餘人,使蔣介石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精銳部隊基本上歸於消滅。中共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黨中央、毛澤東在西柏坡指揮了一場國共驚心動魄的生死大決戰,就在這由遼沈、淮海、平靜三大戰役一環緊扣一環組成的戰略大決戰中,僅4個月19天的時間,共殲敵154萬餘人,徹底打垮了國民黨的軍隊。中共中央、毛澤東在西柏坡十個多月,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
⑷ 觀電影《三大戰役》有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範文如下:
在星期六的晚上,我在家中看了一部電影:《三大戰役》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9.18」事變後,我國清朝腐敗無能,被日本帝國侵略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在戰爭中,中華人民死傷無數,他們盡自己所能哪怕犧牲掉自己的性命也要保衛祖國,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誓死將敵人趕出全中國。
在幾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終於將敵人趕出了中國。革命烈士們為成立新中國,為中華人民未來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幾場戰役中,有傑出的將士們沖鋒陷陣,拚死突圍敵人的包圍圈。
戰士們冒著生命拚死包圍敵人,敵人被圍成一團,之後便被四周夾擊起來。敵人被打的哭爹喊娘,狼狽不堪,最終舉手投降。您還聽說過「狼牙山五壯士」嗎。
在日本軍隊圍剿狼牙山的時候,有五位英雄誓死阻擊敵人,那幾位英雄占據了有利地形,隨著敵人的不斷進攻,他們又沒有什麼增援力量,就靠著他們已有的武器儲備和險峻的地形消滅了許多日本士兵。
但敵人仍在源源不斷的進攻,英雄們在沒有子彈的時候,奮力拚搏。之後他們有用山上的石塊砸向敵人,但由於眾寡懸殊,他們只有等待敵人到近處的時候,採用肉搏的方式殺死敵人,在敵人冒出頭的時候,他們用尖銳的石頭往敵人頭上砸、扔。
在一段時間的拼搏後,狼牙山五壯士全都犧牲了。他們是革命的一面鏡子,鼓勵著我們為國家的繁榮而獻出自己的力量。
看了《三大戰役》這部電影後,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極大的啟示:落後就要挨打。我們的戰士們在抗日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我們的戰士們總能化險為夷。
我們要學習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品質,我們學習時遇到了困難,必須學會在逆境中不能悲觀消沉,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⑸ 三大戰役電影觀後感200字
青春,是一朵嬌艷的花,永不凋謝;青春,是熾熱的驕陽,永掛天邊;青春,是一首壯烈的贊歌,永遠迴旋於心房。《青春之歌》通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了一場歷史大風暴,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們作為熱血青年,更加應該把握青春,學會成長。人,總是要一天天長大的,任何人都迴避不了這個事實。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成長起來的,它需要我們的勇氣。現在的青年學生,不少人害怕長大,不想長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麼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麼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煩,怕失敗,怕承擔,怕勞累,怕責任……他們習慣了讓別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別人設計的人生,迷迷糊糊,並自以為順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林道靜雖然有著悲慘的命運,但他卻一直與命運作斗爭,無論是多大的困難,都沒有將林道靜擊倒。面對後母對她的刻薄;官僚特務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詐;愛人余永澤的懦弱、自私、迂腐和專制,他並沒有委曲求全,為保生命過安逸、舒適的生活。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氣,她的剛毅和那一顆勇於面對生活中不幸的心。成長,確實需要勇氣,需要承擔,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經歷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讓我們勇敢地站起來吧!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迷失,迷惘,但是從中會得到教訓、教育,林道靜正是這樣,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要在我們青春時期多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增長知識的同時多累積生活閱歷。學著去面對,學著在逆境中生存,學著在困境中磨練心志,逐漸成熟。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那是我們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取來的,他們用鮮血譜寫新的歷史,他們用鮮血澆灌大地,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勇於扛上歷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母親的關懷下茁壯地成長起來的精神。林道靜那充滿坎坷、充滿荊棘的,但又豐富多彩的人生隨著她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成熟,這也是黨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寫照。我們青年一代要勇於成長,善於成長,牢記革命精神!
⑹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⑺ 急求一篇三大戰役觀後感求大神幫助
這個嘛 我會 不過只能意會不能言談
⑻ 三大戰役紀錄片的觀後感一千字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革命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⑼ 歷史老師要求寫一篇讀後感或觀後感,關於美國南北戰爭的電影的觀後感吧,急求!!字數500字左右,語言別太
葛底士堡戰役觀後感
葛底士堡戰役,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相當於中國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此戰的勝負,將直接決定美國政府是由北方資產階級領導,還是由南方奴隸主來領導。最終的結果,是北方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北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掌控了戰爭的主動權,並最終取得了國家政權;而羅伯特李所率領的南軍則遭到了致命打擊,其精銳部隊被全殲,從而徹底喪失了爭奪政權的資本。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美國。
葛底士堡戰役與我國的解放戰爭極為相似:戰爭之初是南方強於北方,而最終結果卻是北方獲勝,並且都是在正面的主力大決戰中徹底擊敗了敵人。
葛底士堡戰役,實際上是北軍給南軍設下的一個圈套,其目的就是吸引驕傲自負的南軍就地進行決戰,依靠地形優勢和縱深防禦來疲憊敵人,先消耗主動進攻的敵軍兵力,瓦解其士氣,最後再給予致命打擊。這一戰術與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極其相似。此戰可謂是縱深防禦戰理論的經典之作。
從雙方的實力對比就可以知道,南軍的戰鬥力明顯高於北軍,其士兵人數和整體素質也明顯高於北軍。如果在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正面對決,北軍幾乎沒有勝算,然而,歷史卻南軍總司令給羅伯特李開了一個大玩笑,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由於南軍的多次決策失誤,北軍從一開始就占據了地形的優勢,並將這種優勢保持到了最後。
縱觀葛底士堡戰役全局,伯羅特李對南軍的戰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原因如下:
1、戰役開始只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一隊自負的南軍步兵旅在沒有友軍掩護下,孤軍深入北軍要地,結果在葛底斯堡附近被北軍擊潰。初戰失利,伯羅特李咽不下這口氣,於是派遣越來越多的部隊到此集結,北軍也毫不示弱,最後引發了雙方十幾萬人的主力大決戰。
看看葛底士堡的地形,就明白南軍是為何慘敗了,這里是北軍選定的戰略要地,中間是高地,高地外側是無遮無攔的平地,有幾千米寬,一千多米縱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葛底士堡的高地的兩頭是山丘,山勢陡峭,樹木林立,同樣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如果羅伯特李不是盲目的自負和狂妄,是不會選擇在此與北軍硬碰硬的。
2、戰役開始初期,雙方都在調動大部隊集結時,南軍的大部隊已經發動攻擊了,而北軍主力還在幾十公里之外強行軍,因此,戰役開始不久,羅伯特李的軍隊取得了明顯優勢,北軍節節敗退。然而,南軍指揮官卻沒有及時攻佔葛底斯堡前後兩個山丘中的任何一個,也沒有乘勝追殲北軍,奪取葛底斯堡的所有戰略要地,這是南軍最大的失策。
也許南軍一開始就沒打算在此決戰,只是想協助友軍掃清障礙後就離開。遺憾的是,當羅伯特李聽說北軍主力已經集結在此, 便轉而調整部署,決定發動葛底士堡戰役。這是羅伯特李犯下的第一個戰略錯誤,拿破崙曾說過「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朝著敵人所期望的方式去作戰」,而羅伯特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訓。他在南軍未取得任何地形和兵力優勢的情況下,在敵人所選定的地區加入了大決戰,只能說明羅伯特李由於狂妄和自負而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大錯。
3、當葛底士堡所有的高地和重要據點全被北軍據守後,南軍不管從哪個方向發起攻擊,都是極為不利的,北軍居高臨下,那可是泰山壓頂的勢頭。當南軍對葛底士堡的前後兩個山丘,屢攻不下而損失慘重時,羅伯特李就應該進行戰略轉移了,可惜他仍不放棄,一錯再錯,居然把南軍最精銳的3個佛吉尼亞師,共15000人的主力部隊,調往葛底士堡中央防區,發動了葛底斯堡的最終戰役,他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中央高地,徹底擊垮北軍,一戰定乾坤,因為,他堅信自己的這三個師是無敵的。
而他的副將,朗斯特里特將軍早就告訴他了,即便中央高地只有5000北軍士兵防守,南軍要挺進1000多米的空曠平地,不但要承受北軍猛烈的火炮的打擊,還要翻越數個障礙物,就至少要損失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一旦北軍增派援軍過來,則必敗無疑。結果伯羅特李依然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地發動了總攻,結果南軍3個精銳師幾乎全軍覆沒。
南北戰爭中的葛底士堡大決戰勝負,與所謂的新制度戰勝舊制度,正義戰勝邪惡完全無關,在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雙方指揮官的指揮藝術、力量對比、戰局形勢和士兵的戰斗意志等因素,這其中就包括「天時、地利、人和」。而葛底士堡可以說是一場由「地利」和「人和」所主導的戰役。
⑽ 觀三大戰役讀後感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敵人黃伯韜兵團,擊斃敵兵團司令黃伯韜。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000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擊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全殲敵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地區,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從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俘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的對平、津、張實行圍而不打或割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對平、津、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任務,使敵人失去南逃或西竄的可能,造成了解放軍從容殲敵的態勢。第二階段從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軍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先殲滅新保安之敵兩個師,接著殲滅由張家口突圍之敵七個師,並於1月14日總攻天津,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敵警備司令陳長捷。第三階段從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有力地促進下,經過談判,傅作義率部25萬餘人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整個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軍達52萬人,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有幫助請點好評或者採納
祝你新的一學期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