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百下》這部影片具有什麼作用
如果說弗朗索瓦·特呂弗是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先驅人物的話,那麼經典作品《四百下》就是他為這場運動吹響的第一聲號角。
影片開始於一片灰暗中的巴黎街頭,象徵著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也時遠時近。一所學校里,老師正在給學生講課,聲音尖利,態度粗暴。學生們對此異常反感,在老師的盛怒之下,他們在悄悄地做一些小動作來表示對他的不滿。老師背過臉去,在黑板上寫字時,一張穿著三點式泳衣的女性畫片正在他們中間輪流傳遞。當這張畫片傳到安托萬手中時,正好被老師發現,老師立即把他轟出了教室。下課的時候,其他同學都到操場上玩耍,他卻被留在教室里反省。安托萬很不服氣,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諷刺詩。不料,這首詩也遭到了老師的當眾奚落。
安托萬在學校受罰,回到家裡也並不好過。他沒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母親是一個風流的女人,安托萬是一個私生子。在他出生前,他的母親本來想去做流產手術,只是在安托萬的祖母的一再要求下才把肚子里的孩子保留了下來。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安托萬在8歲之前一直與祖母相依為命。直到祖母去世後,母親才不得不把他領回來。繼父對他稍好,但也沒有什麼愛的情感。
安托萬家裡也非常擁擠,他做作業都是在餐桌上。有時,作業還沒來得及收,菜盤子就擺上了。睡也沒有定所,只能天天打地鋪在過道里將就。
每天安托萬放學回家後,都要負責生火爐子、倒垃圾,然後才能安下心來做功課。在父母面前,他總是畏首畏尾,不敢言笑。而父母一旦不在家,他卻敢偷家裡的錢,還敢擺弄母親平時根本不讓他碰的化妝品。
安托萬和他的好朋友雷內都很討厭那種上課方式。一次,當他倆背著書包在上學的路上相遇時,他們決定一起逃學。他們把書包藏起來,就去逛街、看電影,玩的是那麼開心和自在。可就在這時,安托萬忽然看到母親在樹下和一個陌生男人親熱接吻。他的目光趕緊避開,心慌意亂地閃到另一條路上去了。而母親眼中的餘光也看到了他,慌忙中還刻意掩飾了一下。
放盪的母親深夜才回到家,一進家門就和丈夫大吵起來。安托萬耳聞目睹這一切,心情十分糟糕。所以當他在第二天上學後被老師盤問為何昨天沒來上學時,竟隨口說道:「媽媽死了。」老師聽到這個消息後,表示了適度的同情。事實上,安托萬昨天逃學,老師已經派人去他家裡詢問了。他的父母聞知此事後也迅速趕往學校。正在上課的老師和安托萬同時看到了教室門外的母親的臉。安托萬一陣慌張,老師也當場揭穿了安托萬的謊言。在挨過一陣痛打之後,安托萬含淚走回了教室。
父母的冷漠,老師的嚴懲,使安托萬感到生活毫無樂趣。他給母親留了一封信就走了。在雷內替他找到的一家印刷廠的角落裡,他過了一夜。早晨起來後,因為飢餓難耐,他只好偷了別人家的鮮奶,一飲而盡。
母親發現他留下的信後,也感到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她來到學校找到他,並把他領回家,給他洗澡,勸他用功學習。可是這樣的溫情並沒有持續多久。
不久後的一天,雷內和安托萬趁下班之機潛入到安托萬父親所在的辦公大樓,從那裡偷走了一台打字機。正當他倆吃力地抱著沉重的東西在街上尋找買主時,正好趕上警察巡視。打字機的交易沒有做成,無奈的他們准備把打字機送還原處。可是就在他們剛進大樓的時候,卻被值班人員當場抓獲。
安托萬的父親知道情況後,不僅拒絕再收養他,還把他扭送到了警察局。經過一番審訊,安托萬被帶上了囚車,押往少年管教所。
少年管教所里非人性的教育比學校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有一次,安托萬還沒等到吹哨就先去吃飯,結果看守給了他一記耳光。他的媽媽來看他,也沒有帶給他溫暖。他的好朋友雷內來看他,卻遭到了看守的拒絕。
安托萬再也忍受不了管教所里非人的待遇了。在一次足球比賽中,他趁人不備,偷偷溜走,從圍牆的一個洞里鑽了出去。他繼續向前跑,穿過小巷,跨過小橋,穿越灌木叢,越過原野,他跑到了嚮往已久的大海邊。
Ⅱ 安娜·卡里娜堪稱是法國新浪潮電影標志人物,為何她能獲得這么高的評價
當你看過她演的作品之後就知道為什麼她能夠獲得這么高的評價了。她的作品是有血有肉有內涵的作品,她的作品是百變的作品,她的作品是她的心血。
一個自身比較努力的人,再加上戈達爾的精心配合,終於成就了一個完美的安娜·卡里娜。也讓安娜·卡里娜成為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標志人物。
Ⅲ 最近迷上了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呢
許多人都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但是大多數人喜歡看懸疑劇或者愛情劇。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看這些電影的,或者說看多了這類電影之後有時我們也會想換換口味。有人問,迷上了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呢?第一部是《表兄弟》,第二部是《四百擊》,第三部是《五至七時的克萊奧》。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是瓦爾達第二部作品,這部電影雖然說是電影,但是大部分內容是實時記錄的。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名歌手,故事主要發生在咖啡館、巴黎街道以及公園里,講述的是這位出名的歌手等待身體檢查結果的故事。
大家還有什麼電影可以推薦一下的嗎?
Ⅳ 羅曼加里 簡介
羅曼·加里原名羅曼·卡謝夫,俄籍猶太人後裔,童年時代在俄國和波蘭度過,1926年移居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赴倫敦投奔戴高樂,參加「自由法國」空軍,轉戰歐洲、北非和中東,獲十字軍功章和代表法國最高軍事榮譽的解放勛章。
戰後二十年間在外交界工作,曾任法國駐洛杉磯總領事。羅曼·加里於1945年發表處女作《歐洲教育》,一舉成名。長篇小說《根深蒂固的天性》(《天根》)和《如此人生》榮獲龔古爾獎,但真正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還是他的自傳體小說《童年的許諾》。
他的作品充滿對自由和正義的幻想,並貫穿著人道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奮斗精神,著力揭示人類文明所面臨的種種災難,譴責「欺詐,謊言和偽善」。 他從而成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的作家。
(4)法國新浪潮電影母親擴展閱讀:
傳奇一生
羅曼·加里是波蘭人的後裔,跟隨著母親在立陶宛長大,母親對他寄予了厚望,從小就到處誇耀他是一個天才,遇到有不識趣的鄰居說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或者用別的方式侮辱了羅曼·加里是。
14歲,羅曼·加里是跟隨母親逃到了法國的尼斯,後來考上巴黎的大學學法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羅曼·加里是參軍入伍,先是擔任射擊教練,而後迅速成為法國的王牌飛行員。
在倫敦、非洲和諾曼底戰役中,羅曼·加里是駕駛著戰斗機,立下了赫赫功勛。母親的話得到了應驗,他不但見到了英國女皇、丘吉爾、戴高樂,並且和後兩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認識好萊塢女影星瓊·塞貝格後,羅曼·加里是辭去了外交部的工作,從此專職寫作,間或自己編劇自己導演,玩玩電影,周遊列國,過著常人無法企及的幸福生活。
Ⅳ 你心目中的法國新浪潮代表電影是哪部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藝術電影運動,是繼二十年代先鋒派電影運動和四十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之後,爆發的又一次對舊電影形態和老製片隊伍的挑戰,也是一次對傳統製片方式和情節劇觀念的沖擊。新浪潮不僅徹底改變了法國電影的面貌,並且還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電影的面貌,加速了世界電影的發展。
Ⅵ 廣島之戀講述什麼故事
《廣島之戀》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阿倫-雷乃在1958年拍的,劇本是法國著名女作家杜拉斯應導演要求在7個星期內完成的,電影是法日合拍,但主要創作人員都不是日本人。該片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之一,新浪潮左岸電影(又稱作家電影)的開山之作。由於審查方面的原因(很多作家電影由於政治意識等方面原因在審查上較易遇到問題),該片未能參加1959年的嘎納電影評選,只作為參展影片獲得了評委大獎。不過《廣島之戀》在嘎納引起了空前的轟動,有人將它捧得很高,有的認為不值一文。
雷乃在片中首創「閃回」(極短的蒙太奇)的表現技巧,大量使用意識流的手法表現人物內心和思緒的狂亂,並運用了巧妙的剪輯將一些原本不協調的畫面重組並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從《廣島之戀》開始,這部影片中所運用的電影技巧被大量借鑒運用。
這部影片講述廣島原子彈爆炸14年後一個法國女演員到廣島參加一部和平影片的演出,與一個貌似西方人的日本人發生露水情緣,回憶起自己在法國小鎮納韋爾與一個德國士兵的愛戀及其帶來的痛苦和羞辱,最後擺脫不了沉重的精神枷鎖選擇了離開日本人,不敢重新接受愛情。故事情節不是線性的描述而是隨女主角的回憶而展開,時間和空間交錯,女主角的意識決定影片情節和畫面的順序。該片主題曖昧多義,反戰、愛情、記憶和遺忘等等,可以隨觀者的水平而有不同層次的解讀。
反戰是該片公認的主要主題,一開始電影公司希望拍部關於廣島的記錄片,但後來雷乃和杜拉斯卻以這種形式表現了反戰的主題,不過影片中仍然用了很多記錄片的鏡頭,可以說該片還是帶有一定的現實色彩,這跟導演受法國電影理論大師巴贊寫實的主張的影響不無關系。影片通過描寫兩種悲劇:廣島的集體式悲劇和女人的個人的悲劇表現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反戰的思想。廣島和女人都是無辜的,法國女人和德國士兵的愛情在和平時代也是正常的,卻因為戰爭,城市被毀壞,德國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法國女人被羞辱,身心遭受極大傷害,無法擺脫過去的陰影。女人和廣島同病相憐,看到廣島就象看到自己。
記憶和遺忘是雷乃偏愛的主題,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對這方面的探討和表現。在《廣島之戀》中,記憶可以分為兩類: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記憶的代表是廣島,它代表一種正確對待記憶的方式,即正視過去,但不沉溺於對過去的回憶,過去只是今天的基石不能影響今天和明天。而女人是消極記憶的代表,她只活在記憶中,永遠是過去的奴隸,現在和未來都只是過去的延續,對她而言沒有希望沒有明天。越想遺忘越忘不了,真正的遺忘是象在說別人的故事一樣的記憶。
《廣島之戀》寫了兩段愛情,納韋爾的和廣島的,由女人和廣島把兩者串起來(女人離開納韋爾到巴黎時剛好廣島爆炸消息傳開)。兩座城市兩個愛人同樣絕望的愛情。說到《廣島之戀》的愛情,人們用的最多的詞是絕望,為什麼這么說呢?在被佔領的納韋爾,法國女人和德國士兵的愛情在國家間的戰爭、民族間的仇恨、社會輿論和道德的夾攻下,最終還是在解放的前一天被射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容他們不規范的愛情喘息。而廣島的愛情,雖然表面看來不再有阻礙,但現實仍是沖不破的樊籬。民族間的差異、溝通、雙方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女人擺脫不掉過去的陰影,她懼怕愛情。日本是德國的盟國,同樣是戰敗國,也許這些都讓女人心有餘悸。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對白很優美,杜拉斯善於通過言語的張力表現人物和情節,她所寫的對話意味深長,又具有禱文般的節奏和詩般的旋律,值得再三回味。
故事內容:
1957年,一個30來歲的法國女演員,來到廣島參加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影片.在片中,她飾演一個護士.回國的前一天,她在咖啡館里遇到了一個日本男子.他曾經參加過日本侵略戰爭,戰後來到廣島,當了建築工程師.偶然的相遇產生了短暫的愛情.然而他們一個是有婦之夫,另一個則是有夫之婦.
這個日本男子使女演員想起了自己的初戀情人,他也是一個異國青年,一個德國士兵.恍惚中,兩個人混為一人.
早晨,他們戀戀不舍地分手了.但是,日本男子很快又在拍攝外景的現場找到了她.他們一起來到日本男子的家.晚上又一起走進咖啡館.女演員神情迷亂,語無倫次,向對方敘述了自己的往事.那是14年前,在自己的家鄉——法國的小城市內韋爾,她和一個德國佔領軍的士兵相愛.當時,她18歲,德國士兵20歲.他們瘋狂地相愛,但不能公開,只能偷偷地到一些斷壁殘垣處幽會.他們准備結婚,打算逃往國外.但是,在內韋爾光復前,她的情人被法國抵抗運動戰士的冷槍打死了.她伏在屍體上痛哭,幾近瘋狂.內韋爾的居民把她當作內奸來對待.她被剃光了頭,關進了地窖.
時光流逝沖淡了她的記憶.然而,此時此刻在廣島,另一個異國男子卻使她深深地陷入痛苦的追憶之中.酒,不能實現的愛情,即將到來的離別,廣島的慘劇,她個人的痛苦……一切都混淆在一起了.她把今日的他,當成昔日的他,向他傾訴當時發生的一切,歇斯底里地喃喃自語.
日本男子打了她一記耳光,使她清醒過來.
夜深了,他們分手了.女演員困惑,痛苦地回到旅館,然而始終不能平靜,於是又走上街頭徘徊.而日本男子也同樣不能安寧,又來到街頭追隨她,一直到天明……
最後,他們又在旅館見了面.日本男子要求女演員留下,她回答說不.他們彼此相視,卻又視而不見.他們互相呼喚著對方:廣島——內韋爾.
女人說:廣島,這是你的名字.
男人說:是的,這是我的名字.你的名字叫內韋爾,法國的內韋爾!
我聽到有人說:凡是不能實現的愛情就叫做廣島之戀,這是一首永恆的悲傷的歌
Ⅶ 很早看過一部法國電影忘記是什麼名字了誰記得
記得小時看過一部法國電影忘記是什麼名字了,大概劇情是一個老頭比較有錢讓周圍人嫉妒議論說他是撿到了二戰時德國的財寶還是盟軍空投的物資忘記了,因為一起兇殺案,警察想立功用盡手段製造冤案,周圍人找到了道德上的發泄口編造各種謠言詆毀他,兒子想繼承老爸的財產法庭上做偽證,法官在法庭上知道證據不足被老頭反問的張口結舌引,旁聽的人一陣陣鬨堂大笑,最後只有不讓老頭再提問,最後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判老頭絞刑,一些有正義的人感聯名申訴重查這個案子,內務部派人來復查,結論是老頭就是殺人犯判決的沒有錯,一個記者潛進了來復查的警察的旅館,找到了調查檔案,原來死的那個人是間諜,殺死他的人也是間諜,政府要保護一些重要的事要封鎖消息只能讓這個老頭頂缸,內務部的警察回來了當著記者的面燒毀調查檔案,雖然不能改變結論但在一些人的請願下絞刑改變也終身監禁,後來藉助新出的媒體電視,讓社會知道法國還有一個老的快要死的老人在終身監禁喚起社會同情當時國際局勢又已經變了,戴高樂簽署了特赦令老人回家和家人團聚,很老的一部電影了忘記叫什麼名了,誰還知道
Ⅷ 長期以來享有「電影新浪潮之母」美譽的是誰
法國電影新浪潮之母——瓦爾達
從1958年到1962年的五年間,大約有200多位法國電影新人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這些人中包括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侯麥,里維特,雅克得米等一大批後來大名鼎鼎的法國導演,1962年,法國《電影手冊》在特刊上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這個名詞,來形容這次改變電影史進程大事件。
但其實,在這些導演嘗試拍新電影之前的四年,有一個出發得更早的人,她拍出了一部短片叫《短岬村》,正是這部電影,提前預告了法國新浪潮的到來,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稱這部影片「自由而純凈」。這部片子的導演是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叫阿涅斯-瓦爾達,後來,西方影壇稱瓦爾達是「新浪潮之母」。但是此後,她並沒有更多的捲入新浪潮運動,晚年,瓦爾達一直滿足於拍攝短片和有諷刺意味的紀錄片。
今年,瓦爾達已經76歲了,恰逢法國文化年,中國電影資料館邀請她來到北京,參加了一次以她為主的法國電影回顧展。
影展期間,這位並不願意拋頭露面的法國電影大師,接受了《人物》的獨家專訪。但是在采訪之前,瓦爾達堅持說我不想在采訪中談自己的名人軼事。她說,我是電影導演,我只想談我的影片。
Ⅸ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簡介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Ⅹ 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是怎麼回事
法國新浪潮電影編輯
法國新浪潮電影指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手冊》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雅克·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和戈達爾的《斷了氣》(1960)等。1991年,中國香港導演吳宇森拍攝了《縱橫四海》向其致敬。
法國新浪潮電影_網路
http://ke..com/link?url=HTOC-uIDkLgzsGVkOFgy-75r6umfJHHIm_eJUDLZVEQ4qCr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