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布拉德皮特新片《狂怒》看這些人是怎麼評論的
布拉德·皮特新片《狂怒》影評:令人失望的二戰大片
導語:《綜藝》雜志撰文稱,有些英雄事跡永垂不朽:我們依然記得阿拉莫之戰,記得斯巴達300勇士。但如果是一輛五人駕駛的美國坦克兵被一排德國士兵擊敗呢?《狂怒》既沒有展現所描繪的對決,也與兩個月前大肆宣傳的內容大相徑庭。
影評如下:
美國國內反響平平,導演大衛·艾亞的首部大製作將瞄準海外市場,但這種「美國例外論」幻想將收獲更多的惡名。
影片背景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時,盟軍正在挺進柏林,納粹在自己家門口頑固抵抗,《狂怒》讓導演的注意力轉向軍事史。同樣,對於大衛·艾亞而言,該片是野心和製作手筆的一次飛躍,但影片也帶來了失望。盡管對真實歷史細節精心包裝,並且把復雜形勢表現在銀幕上,但大衛·艾亞的劇本在最基本的故事層面上顯得薄弱,人物性格不夠真實,最終決戰表面上激動人心,但明顯太過愚蠢,這些硬傷嚴重影響了影片質量。
盡管如此,影片得益於劇本以常用的研究方式,捕捉前線戰士緊張而又充滿正義感的行動,而且縈繞在我們耳邊的都是准確的軍事術語。當唐·科利爾中士(布拉德·皮特飾)和手下擠入謝爾曼坦克時,影片的緊張氣氛又得以加強。他們都有外號,科利爾中士綽號是「戰爭老爹」(Wardaddy),他們駕駛的坦克綽號便是「狂怒」(FURY),FURY便塗寫在76毫米加農炮炮管上。
作為普通人,我們可能討厭彼此,而在戰場上,我們會情同手足,這的確算是兵役制度的一項奇跡。在影片中,我們不僅看到士兵用低俗字眼辱罵對方,也看到這些虛構人物之間堅實的友誼。
戰爭老爹的隊伍里有「聖經」,拉美駕駛員「戈多」和機械師「屁股庫恩」。大衛·艾亞在擁擠的坦克里介紹這些人物,雖然沒有太好的視角,但並不妨礙角色講俏皮話。通過坦克裝甲的狹縫,攝影師Roman Vasyanov只拍攝演員們的眼睛。
這些坦克手給人的感覺就像來自地獄。但別被他們的個性和下流詞彙愚弄。他們的看法可能不同,但他們都認准一件事:這是最棒的工作。對於新兵諾曼·埃里森而言,他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諾曼是一個文質彬彬的軍隊文職人員,他被分配到這個小隊。之所以安插這個角色,影片主要是為了戲劇性,而不是實際需要。
諾曼被迫加入小隊,他甚至毫無准備。因此,諾曼可以充當觀眾的代理人,大衛·艾亞借他向觀眾鋪開情節。在沖洗坦克座位上的血漬時,諾曼發現了一個德國士兵的頭皮,他當場嘔吐。這是戰爭電影的慣用手法,嘔吐雖然不討人喜歡,但非常有效(《拯救大兵瑞恩》中,湯姆·漢克斯登陸諾曼底時也曾嘔吐),就像硬漢看小跟班抽第一口煙一樣。
據美國陸軍准將S.L.A. Marshall統計,二次大戰中,75%的美國士兵從未以殺人目的而選擇開槍。對於機槍,諾曼使用起來同樣非常「吝嗇」。但在戰爭老爹的教導下,諾曼迅速成長。
要麼是因為上述原因,要麼是因為戰爭固有的風險,毫無經驗的新兵諾曼險些讓所有隊友喪命。對於影片餘下的部分,大衛·艾亞所挖掘的素材的確太過簡單。影片還一段小插曲,科利爾中士慫恿諾曼與一個女孩上床,他說:「她漂亮又干凈。你要是不和她上床,我就去了。」
二戰老兵、知名導演塞繆爾·富勒(Samuel Fuller)踐行一種電影哲學,在他的所有電影里,第一個鏡頭和最後一個鏡頭都是最重要的。《狂怒》同樣如此,首尾兩個鏡頭都是屍橫遍野的戰場,電影正是要我們見證戰爭帶來的後果。
總體而言,《狂怒》更像是一部精心包裝的早期影像作品,導演一直關注作品的細節,它不像是現代戰爭電影。所謂現代戰爭電影,即電影採用現代手持攝影方式,整體強調戰爭場面。電影配樂家史蒂文·普賴斯(Steven Price)的配樂也是如此,對於戰爭題材影片,他同樣可以駕輕就熟。
盡管動作場景異常緊張,但在小規模戰斗之間,大衛·艾亞用平靜的畫面加以平衡,這等於承認戰爭中士兵在多數時間處於厭倦狀態。士兵難以預測敵人何時何地發動攻擊,但當他們受到攻擊,他們就會立即從安全狀態轉變為求生狀態。這就產生了幾場驚心動魄的對決,其中一場戲,戰爭老爹的坦克孤身對抗德軍的虎式坦克,利用速度和靈活優勢,狂怒擊毀了虎式坦克。
在另一場對決中,戰爭老爹的坦克在黃昏時刻挺進一個樹林。這段戰爭場面非常像《星球大戰》,雙方好像用綠色和紅色激光槍對射。事實上,大衛·艾亞特意研究過坦克對射場景。熾熱的子彈可以留下飛行軌跡,因此機槍手可以看到自己的射擊方向。
與《警戒結束》一樣,大衛·艾亞又成為《狂怒》的上帝,他決定了影片角色的最終命運,即便邏輯上沒人能夠存活。坦克損毀一半,五個人依然執意對抗一個300人德軍加強排。這樣的選擇最具好萊塢電影風格,好萊塢電影經常在殘酷的現實細節和服務於主題的僵硬情節之間轉換。
大衛·艾亞在整部電影中都顯得矛盾。一方面,他用自己的方式捕捉演員的俚語,鼓勵演員大聲說話。另一方面,演員們的確是在對話,而不是演講。如果他們的犧牲被人們銘記,我們肯定認為他們是真正的男人。但諷刺的是,作為隊伍里孩子,諾曼才是《狂怒》中表現最為成熟的角色。
❷ 《狂怒》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
頂著金牌編劇和金牌主演的光環,講述「坦克大戰」的《狂怒》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式主旋律電影。影片固然擁有不俗的製作班底、精良的視覺效果、優秀的卡司表演和一定的類型化電影傾向,但是在精神內核上,主旋律和正能量這兩個關鍵詞還是貫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終。
換言之,美國並不是沒有主旋律電影,而是站在好萊塢如此一流的製作平台上,主旋律電影同樣能拍攝得富有觀賞性和娛樂性。與此同時,那種「文以載道」式的說教和宣揚做得又隱蔽而且巧妙,觀眾根本不會對其產生厭煩感。
所以,我們說,主旋律作品每個國家都有,只是檔次和創作水準的區別而已。《狂怒》的故事算得上老套。一個戰場菜鳥來到一隊由老兵組成的戰斗小隊中,執行一項自殺式任務。在經歷了生離死別、第一次殺人以及目睹美好消失後,他從稚嫩的新人變成了「喝酒泡妞殺人」的「戰爭機器」。這是很多美國戰爭片、校園片、警匪片的慣用招數和套路。之所以如此行之有效,乃是因為這個結構經過了千錘萬打的提煉,是一種簡單、緊湊、高效的結構。在老套的故事下,導演大衛·阿耶又使用了經典的「人無完人」的創作態度來描繪眾多角色。坦克小隊里的五個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色,或是脾氣火爆沒有修養;或是新兵上陣膽顫心驚;要不就是把戰爭的勝利全部算到上帝頭上的「聖經」;乃至是最沒有缺點的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戰爸」,也是一個時常會情緒崩潰的人。這種人物的缺陷,與國內主旋律電影中的「高大全」主角完全不同,因而顯得極為可愛、真實、可信。在這種角色和故事的引導下,加上真兵實彈的拍攝,觀眾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影片,對人物產生認同感,最後走進編導設計好的「文以載道」的「埋伏」里,心甘情願地接受一種價值觀的灌輸。所以,並不是美式主旋律太過商業化和類型化,它反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創作手段。
此外,《狂怒》中菜鳥士兵痛失自己心愛姑娘又是個罕見的人性化段落。在殺人與不殺人之間,他身上的糾結、痛苦以及那個純粹的選擇,是編導對「道德」這兩個字的回答。言及此,我們就能明白,這部主旋律電影,探討的還是一個古老命題——道德是什麼。在片中,蛻變成機器的菜鳥給出了回答:執行正義、堅信上帝、嫉惡如仇、保持赤子之心。如此質朴的人道主義觀念,在今天聽起來分外微妙。而在微妙的人性邊界上,編導則給出了一幅堪稱輝煌的答卷:那就是在不傷害主要角色人性魅力的情況下,讓角色接地氣,成為道德與人性的楷模;通過讓其處於兩難之中,做出符合「政治審美」的選擇,並且用人類最難選擇的道德困境,給這些人物的價值觀蓋棺定論。
影片最後,菜鳥因為敵人的「過失」,撿回了一條命,莫名其妙地成為了戰爭英雄。應該說,這是編劇們的匠心,更是說給這個社會聽的最大的童話。
❸ 狂怒的影片評價
在內地十分低調的實力女星余男,憑借獲得柏林金熊獎的《圖雅的婚事》,逐漸為大眾所熟悉。她是內地少有的精通法語、英語的女演員,目前正在德國拍攝美國沃卓斯基兄弟(《黑客帝國》三部曲的導演)執導的英文片《極速賽車》,片中她還將和日本男星真田廣之、韓國人氣偶像Rain對戲。
2003年拍攝的《狂怒》,是余男引以為自豪的法語片。這是一個發生在巴黎中國城裡的故事。托尼·譚和拉法是朋友,拉法愛上了托尼的未婚妻晶(余男飾),就在兩人糾纏不清之時,拉法的弟弟因為需要錢,到非法拳場打拳,結果被余男的哥哥打死,拉法隨後去找余男的哥哥報仇……片中著力刻畫了余男和高大帥氣的法國男主角的激情戲,余男更是全裸出鏡,將白皙的膚色和不太豐滿的胸部暴露人前。
據了解,當初余男為爭取這個角色,可謂煞費苦心。2001年,余男在閑逛時遇到了法國片《狂怒》的選角導演。導演給了余男一大篇介紹主人公身世的法語稿說,如果你3天之內把它念下來,就一切OK。
為了完成任務,說不來一句法語的余男找了巴黎大學的一個朋友做老師,不分白天黑夜地念叨那些不知含意的字母,甚至上廁所也不放手。3天的死記硬背,余男過了關。
然而,網友們對她的獻身和付出卻並不買賬。記者在某知名論壇中看到,網友普遍認為,這部影片既不商業也不藝術,演技方面沒有多大發揮空間,完全不知余男為何要接拍這部電影。
❹ 如何評價電影《狂怒》(Fury),,
《狂怒》是一部分裂的電影。一方面想表現戰爭的殘酷和極端環境下人性的異化,一方面又擔心會嚇到一群玻璃心的觀眾於是刻意地製造溫情。
影片講述了在1945年二戰硝煙即將消散之時,同盟國軍隊准備在歐洲戰場發動最後一輪猛烈攻擊。在以寡敵眾、彈盡糧絕的不利條件下,謝爾曼坦克的幾名坦克手深入納粹德國的中心地帶執行一項死亡任務。
劇情簡介: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盟軍越是深入德國腹地,納粹德軍的抵抗就越加兇狠。盟軍新兵諾曼初上戰場,即奉命與以「戰爸」為首的5人坦克小隊驅戰車「狂怒」開赴前線,冒著敵人強大火力為大軍劏開納粹防線。
4位經驗老道的戰狼陣上果斷殺敵毫不猶豫,惟新兵諾曼難抵恐懼壓力,他的遲疑與懦弱三番四次將戰友置於生死邊緣。
經過炮火洗禮和多次的血腥教訓,諾曼有所成長,坦克「狂怒」亦順利向前推進。誰料即將完成任務之際,納粹軍團竟空群出動,決意拔走「狂怒」這根眼中釘。面對敵人殊死圍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❺ 延時煽情的《狂怒》,很熱血的戰爭片,是如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的
戰爭電影《狂怒》展示出了戰爭的殘酷,是一部很熱血,很有情懷,非常男人的戰爭片,還有各種延時煽情穿插其中,戰爭場景尤其是如此真切的坦克戲碼,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全程兩眼淚汪汪地望著布拉德·皮特,就那麼望著,理想是和平的,歷史是殘酷的。拍這樣的戰爭片,不僅是為了讓人們記住歷史,也是為了讓人們了解戰爭的可怕,和平的可貴!
《狂怒》的情節其實很簡單,整個片中的時間跨度也很短,只有幾天的時間,而且場景也不能說豐富,但依然很吸引人。坦克不多,場面不大,但精緻的戰術同樣精彩,戰爭場面不是很宏大,但對於戰爭細節的描寫十分出色,通過這些細節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戰爭場面荷槍實彈很過癮,幾次坦克大戰,對於戰爭場面的營造也確實夠給力。血腥的戰爭場面與細膩的人性刻畫都很精良,突如其來的暴力更是觸目驚心。
❻ 《狂怒》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個人英雄主義是最佳電影題材,不過呢,雖然戰爭中所有人都很努力,並不是所有部門都能出個人英雄主義。
戰斗機駕駛員和狙擊手是最容易出孤膽英雄的,坦克就不容易。除非你駕駛一隻虎式。但你們最後敗了,無論駕駛什麼都不會拍成英雄電影,真不好意思。(不過仍然有《泥濘中的老虎》)
在勝者陣營,最常規的坦克謝爾曼和T34都無法單獨作戰。作為集團軍的一部分,就不好拍電影了。除非你拍成《狂怒》這樣,設計出一種不可能存在的情況,英雄主義才能出來。
雖然德國定義了坦克,美國定義了電影,但最終定義坦克電影的是網游《坦克世界》。
這部電影剛上映,贊助方《坦克世界》就推出一款「狂怒」謝爾曼。就是普通的M4A2炮管上刷「FURY」字樣。普通謝爾曼是免費的,「狂怒」賣30美元。
當得知《坦克世界》是贊助商以後,我對這部電影的所有疑惑都迎刃而解。對它的評價從3分上升到5分。
這根本就不是裝甲戰電影!是坦克電影!
最正統、最純粹的坦克電影,像《坦克世界》一樣純粹。
僅舉一例,這部電影里主要坦克都是真的。用的虎式是英國當年繳獲的,用的謝爾曼都是從博物館里開出來的。但是,反坦克炮只是拖著走了一圈,根本沒用上。
這個故事設定在1945年4月——這句話就交代清楚了一切,只要別做傻事,美國坦克在德國不會出現以少敵多的悲壯情況。這和設定在1944年夏的《拯救大兵瑞恩》不一樣。
這時,盟軍已渡過萊茵河,蘇軍在東邊籌備柏林戰役。希特勒已搬進地堡,正在為斯坦因那籌集不到部隊發火(元首的憤怒),他將在月底自殺。美軍在心理上想趕在蘇聯以前攻進柏林,但隱約知道趕不上了。
主角們所屬的第二裝甲師屬於第12軍,是先鋒中的先鋒,所以有很多孤軍深入的描寫。這時他們在漢諾威(Hannover——皮特車長的喝醉笑話),往易北河方向走。大任務是與蘇聯會師,把德軍切斷。
小任務是清掃戰場,消滅殘兵,鞏固陣地。
作為指揮官,當然還有個更大的任務,他們從非洲打到義大利、諾曼底,最後打到德國本土,都到這個時候了,其實唯一的任務是把手下人安全帶回家。
——皮特車長一開始說出這個目標的時候,是很有說服力的。為此他逼小機槍手殺戰俘也能被原諒,觀眾也都希望他快鍛煉出來,別影響大家活命回家。最後車長出爾反爾,是這個結局,真想掀桌。電影一開始皮特殺了納粹,放走一匹馬。從此馬和女人和人性,就是電影中不可分割的符號。然後湊齊成員,坦克上路。電影前半部分是非常靠譜、非常精彩的。一輛坦克出門就被炸了,這是德國步兵針對坦克發動的唯一一次有效攻擊,也是任何游擊隊在這種情況下的理性選擇。
這可惜這是電影中德國人唯一一次展示智商。
剩下的四輛坦克佔了三種謝爾曼型號,還有一輛裝備了當時應該已經不用的M3短炮筒。這明顯是放殺必死,小分隊每一輛車型號都不一樣,也太不方便了。
第一個任務開始,這些車突突突地在戰場上收集散兵,很真實也很好玩。這是唯一一次展示坦克支援作戰,也是最真實的一場戲。
這時我還想,開場半小時就出這么場大戲,後面的壓軸得拍成什麼樣啊?難道今天將看到改變我人生觀的那部電影嗎?——結果,呵呵。
然後進入城鎮,觸發劇情,隊伍道德值降3。
再上路,繼續往前推進,遭遇一輛虎式!
發生了一虎戰四謝的電影史奇跡。奇跡的點在於五輛車都是真實的,那輛可能是世界上唯一還能動的真實虎。
具體戰斗過程是這樣的:咚咚咚、突突突、英文通信、德文通信、突突突、突突突……
這里就比較網遊了,雙方都是光桿坦克,為了畫面好看,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沖出掩體,在平原上對峙。美軍的設計思路是,8-10輛謝爾曼可以對抗一輛虎。三輛謝爾曼排成一排,直線往前沖的精神,除了服務觀眾也沒什麼更好的理由。
虎式正面刀槍不入,沒有主角光環的A1、A4三輛車秒斃。主角車超人化,在極近的距離繞到虎式後面,連開兩炮滅了虎。
做人要知道好歹,這段坦克戰設計得很卡通,是為了讓你看個爽的,挑毛病就沒意思了。
唯一一輛坦克繼續去完成任務,給後續部隊清理一條路。
還沒提到,這輛車上沒有通信兵。是不是因此叫不到支援,不清楚。
坦克踩到地雷,炸壞了履帶——這部電影也沒出現過機械師,小毛病由裝填手隨便修一修。真的是充滿孤膽英雄氣息的一輛坦克。
現在履帶斷了,他們也要自己修。相信觀眾也想看看,他們五個人打算怎麼空手修履帶,可惜沒有這個機會,遠處來了300多個希特勒青年團。
神一樣的壓軸大戲開始了,車長出於對納粹的憎恨,拒絕躲進叢林,決定用一輛坦克戰300步兵。
當然,他們面對的不是普通的300個步兵,是缺乏戰斗經驗的、不知道往坦克下面扔炸彈的、喜歡在坦克狹窄的視角里走來走去的,最不可理喻的那種步兵。
那些少年兵打開坦克蓋子一定要往裡看一眼,然後被爆頭。沒人遵守標准作業程序扔個手雷什麼的(除了最後)。而且都是面對機槍也不匍匐的好漢。
一輛虎守住一個陣地並非神話,不過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而且一定有支援步兵和維修人員。謝爾曼的設計不是用來防守的,在不能動的情況下,就是一個鐵棺材。加上這時美軍占絕對優勢,死守一輛坦克孤軍奮戰真是莫名其妙。
退一萬步講,就算這個地方必須死守。條件是五個人、輕重兩挺機槍、一門炮、其他武器若干,除了都蹲在不能動的坦克里,你能想出個別的戰術嗎?
不過那就不是拜坦克教了,這部電影就沒意義了。
最後還有一個殺必死,是在少年兵中間有個資深狙擊手。各種福利元素目不暇接,令人激動不已。
在這部崇拜聖坦克的電影中,演技絕對拯救了劇情。劇情線很弱,但是利用細節增加了人性深度。
故事基調是《大兵瑞恩》以後長盛不衰的「戰爭把人變成鬼」。閃耀人性光芒的三個年輕人:小機槍手、德國少女、最後打手電筒的年輕德國士兵,都是因涉世不深而單純。在三個人在即將墮入戰爭煉獄的邊緣,戰爭結束了,或者是人死了,三個人免於喪失人性,是這部電影最動人的地方。
而其他人已經變成鬼了,延續了布拉德·皮特在《無恥混蛋》里,沒有好人壞人之分的戰爭觀,也算是最近戰爭電影的風氣。
變成鬼的人死在戰場上,不見得是壞事。
另有兩件小事,布拉德·皮特已經老到可以演導師形象了,稍微有點意外。
還有這片子的煙火師,不知道在想什麼,做些火樹銀花的爆炸效果。
❼ 聽朋友推薦一部電影叫《狂怒》,不知道好看么,看過的各位評論一下,好看我就去看
《狂怒》恢弘大氣的戰斗場面果真是賺足了好評。首先開場乾脆利落,竟然克制住了沒作背景介紹,而是直 接進入戰場,完全不給准備時間。幾場坦克戲也是霸氣十足:四輛坦克平行推進,猛烈的炮火壓制的敵軍毫無還手之力,子彈特效像激光一樣,再配上在耳邊不斷轟鳴的炮火聲,戰爭氣息撲面而來,分分鍾點燃荷爾蒙。
電影體現出來的對戰爭、對人性的反思、對情義的渲染,才是它的動人之處。男神布拉德·皮特在劇中飾演「老槍」,他在戰場上瀟灑干練的指揮、血性十足的廝殺讓他依舊帥的一塌糊塗;而他對戰友的情義、對新兵的教導,還有他偷偷躲在一旁悲傷的舉動,又讓這個鐵漢子充滿了柔情。
鐵與血,情與義,雖然沒有矯情的感情戲,但是《狂怒》難得的拍出了一種堅硬至極,溫柔到死的觸感。雖然最後坦克小隊大戰德軍一個營的安排有一種「狼牙山五壯士」的即視感,但還好沒有出現超級英雄這樣爛梗,讓觀眾看到了戰爭的最真實的殘酷和最平凡的人性,但整部影片壓抑的氣場依然會讓你鼻子酸酸的。
❽ 急求電影《狂怒》的英文簡介。
April, 1945. As the Allies make their final push in the European
Theatre, a battle-hardened Army sergeant named Wardaddy commands a
Sherman tank and his five-man crew on a deadly mission behind enemy
lines. Outnumbered, out-gunned, and with a rookie soldier thrust into
their platoon, Wardaddy and his men face overwhelming odds in their
heroic attempts to strike at the heart of Nazi Germany.
來源:IMDB
❾ 《狂怒》什麼爛片啊,豆瓣上面竟然有7.8分,真是被坑了
狂怒英語2014
豆瓣評分:7.7
導演:大衛·艾亞
國家/地區:美國
別名:暴怒
主演:布拉德·皮特羅根·勒曼希亞·拉博夫喬·博恩瑟詹森·艾薩克
簡介:電影《狂怒》(Fury)情節設定在1945年二戰硝煙即將消散之時,同盟國軍隊准備在歐洲戰場發動最後一輪猛烈攻擊。在以寡敵眾、彈盡糧絕的不利條件下,身經百戰的陸軍中士Wardaddy(布拉德·皮特飾演)指揮謝爾曼坦克的幾名坦克手以及二等兵Norman(希安·拉博夫飾演)深入納粹德國的中心地帶,執行一項死亡任務。
❿ 戰爭片都反戰,狂怒說了什麼(狂怒)影評
《狂怒》上線8.1分,不過其實我沒抱特別特別大的期望,首先戰爭片就不容易特別特別出彩,特別是講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久遠的故事,要真實還原戰場還要讓人覺得碉堡了,沒幾個億美金下來似乎很難搞定。戰爭片肯定少不了場面,而講場面,就只有講錢,《僵屍國度》就告訴了我們,講場面又吹小成本製作的,都是唬人,一戳就破。這個片子直到上映前幾個月都不太有消息,說明不是那種超級預算砸下來的片,導演大衛阿耶,拍過幾部7.5分左右的實力型片子,再看看陣容,布拉德皮特,希亞拉博夫,羅根勒曼,看樣子雖然可能不是經典巨著,但應該也不差。
片子看完,下來還去做了不少功課,因為作為軍迷,問題實在不少。總的來說,大多數問題還是能說得通講的圓。
說起本片,最大的觀影慾望當然非坦克莫屬,鼎鼎大名的保時捷公司生產的」虎式「坦克,雖為法西斯一方但卻有著無數「德迷擁簇」不是沒有理由的,米歇爾·魏特曼這種1V25的「虎式」坦克傳奇故事也許還將會被人們傳閱很多年。本片的最大亮點就是一輛號稱當今世界上唯一能開動的「虎式」坦克,以及四輛也是真傢伙的「謝爾曼」坦克。片子看下來,這五輛坦克主角確實不負眾望,基本表還原出「謝爾曼」打虎的九死一生驚險場面。畢竟真傢伙,這樣的片要不論為純粹「抗X神劇」首先就對道具要求很高,1945年你給整出個用T54之類改裝成的沒有交叉負重輪的「虎式」,一看就很糟心。
但是說實在片子看完,還是稍微給人一點「抗德神劇」的感覺,原因就在於高潮的十字路口阻擊戰這里。
都說美軍怕死,當然這都是誤傳,真上戰場了,除了義大利人這種奇葩之外,大多數還是正常的,沒有誰又比誰勇敢多了一個級別。十字路口阻擊戰這里從坦克中地雷就開始看出,刻畫安排的痕跡稍微有點濃,那半個小時幾乎沒有任何懸念,都能讓人預測到(除了兩個木柄手榴彈悶在艙里後皮特大帥哥居然還發型保持完好這有點意外的2)。美軍里肯定也有這種狼牙山五壯士一樣的士兵,守住十字路口,才能保護住後面2000多手無寸鐵的文職人員,但遺憾的是這種轉變稍微倉促了一點。男主從一個一路從南非殺到歐洲的老兵,嘴裡一直念叨著想活命就跟著我,要轉變為鐵血奔赴死亡的類型是肯定需要一些激烈變化才能自然過渡,這里堪稱本片的一大缺失。
總的來說,編劇的整體故事情節把握上也沒有太大問題,只是稍顯平庸了一些。
一輛坦克五個人,硬扛一個娃娃黨衛軍營倒也不算神話,因為畢竟現實里有個美國隊長原形的奧迪·墨菲,一人射殺240名德軍這種事就曾經發生過...
戰爭片有一個天然屬性叫做「反戰」,最後說一下中間那個讓一些人評論為「有些令人昏睡」的「愛情橋段」。
這個部分,我個人非常疑惑導演和編劇想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情給觀眾。
給一塊巧克力就上床,這確實是當時打到德國後的歷史還原,甚至在東線蘇聯人還不給巧克力就那啥。戰爭中是談不上太多「道義」和「公理」的,《狂怒》的這一出男女戲,稍微讓人有些費解。坦白說,年輕的機槍手和年輕的艾瑪」表妹「這種事哪裡算得上真正的愛情,因為這事從一開始本質上就是通過武力軟脅迫搞的強奸行為。你以為看看手相就真花前月下了?你以為都是年輕人就不算強奸了?你問問那姑娘如果你沒拿著槍,人家讓你碰嗎。所以這就讓我感到很復雜,這一段在整部作品裡表現出來的,至少不是反面的「厭惡」這樣的情緒,那到底究竟是想說什麼?難道也只是簡單的歷史還原,做一個獨立客觀第三方的電影片段?
這是一部值得觀賞的戰爭片,這也是一部令人耐人尋味的「反戰片」。
人類本質上,就是動物嘛。特殊時期非常時刻,大腦會忽然消失,身上只有血液、腎上腺素,和性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