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能囧爸的影片花絮
《全能囧爸》海外參展 大數據海報奪眼球
1月18日,第27屆法國昂熱電影節於法國西部歷史文化中心城市昂熱舉行。作為中國電影的代表,親情勵誌喜劇《全能囧爸》受邀赴法參展。此前,該片還曾一舉拿下第七屆北京新人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
出征法國前,《全能囧爸》發布了一款概念海報,畫面十分奪人眼球。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醒目的黃、粉兩種撞色,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主體墨鏡與周圍文字的排列組成一張笑臉創意十足,而頭頂上的畫面則是以大數據方式展現了影片的關鍵詞,配合電影的宣傳語「用盡全力,活得牛逼」,更是道出奮斗一族的正能量心聲。
連取兩獎法蘭西載譽歸來
《全能囧爸》曾獲得2014年第七屆新人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及最佳男演員獎,出色的表現更是受邀參展法國昂熱電影節,收獲了海外觀眾和來自專業的一致「點贊」。影片在當地的四百擊影院(400 coups)展映時,盡管法國昂熱已值寒冬,影院門口卻大排長龍,一票難求。放映時,場內始終笑聲不斷,在演繹溫情片段時,現場觀眾則都陷入沉思。影片結束後,許多觀眾紛紛表達了對電影的喜愛和希望電影能在法國大規模上映的期待,組委會更是應要求增加了放映場次。而前來觀影的法國著名專業電影雜志《電影手冊》主編、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主席也給予了影片很高的評價,他表示電影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很成功,喜劇元素是很好的調節劑,讓他感到很驚喜。
故事用心,笑中帶淚
據介紹,《全能囧爸》作為一部親情勵誌喜劇,脫胎於一個真實的人物,講述的是一對父子之間的故事:主人公「囧爸」是個又逗比又強勢的全能老爸,喜愛音樂,性格樂觀,為了激勵兒子去參加了選秀。同時過程中雞飛狗跳的工作經歷、又追又逃的愛情來襲,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囧事」。而不光是其中的笑料讓人笑破肚皮,朴實真摯的父子情、兒子的成長過程貼近生活直觸心靈,讓人笑出聲來、流下淚來。
情感親近有力量
《全能囧爸》的主人公「囧爸」是個又逗比又強勢的全能老爸,喜愛音樂,性格樂觀,為了激勵兒子去參加了選秀,同時過程中雞飛狗跳的工作經歷、又追又逃的愛情來襲,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囧事」。父與子兩個男人間的故事,也是男人的成長過程,接地氣的詼諧幽默中透著俗世愛情、父子溫情,加之演員極具特色的表現方式,讓人笑出聲、流下淚。影片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你我身邊,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最貼近自己的情感。
創意架子鼓十足「囧爸」變身Rocker
《全能囧爸》雖為導演董春澤的電影處女作,卻品質不俗,處處用心。海報中「囧爸」頭上的架子鼓可謂是片中的一大亮點和重要線索——由大鼓、鑼、鑔等民族樂器自製,可謂創意十足。豎置的中國傳統大鼓變身低音大鼓,吊起的鑼變成了吊鑔。據透露,劇組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創意並組裝這套鼓,而「囧爸」的飾演者羅京民更是在片中變身Rocker,使用該套架子鼓進行了真實的演奏。片中倔強的「囧爸」為了證明自己,也為了激勵兒子,走上選秀的舞台,高唱一曲《光明》,該曲和影片主題十分貼切,演唱時讓人體會到了「囧爸」從無奈到奮起,與命運對抗的心路歷程,震撼的同時也有深深的感動。
「語痴」孫波演技獲贊 台詞少卻有愛80後雲南籍演員孫波在接到《全能囧爸》劇本時曾表示,「這是一個幸運的角色,聾啞殘障但是充滿了愛。」孫波也查了很多聾啞人士的資料,例如他們的行為特徵、說話方式等。當然,這些肢體表演需要花時間來模仿和練習。即便如此,他認為最難表現和體會的還是聾啞「發群」的內心—那從小建築起來的自卑。
電影全片95分鍾,片中孫波飾演的李發群卻只有十餘句台詞,大部分是依靠孫波用眼神和形體來表現人物狀態的。因此,孫波給角色還設計了好幾個小動作,來表現人物不同狀態下的心情。在電影公映後,有觀眾在點評電影時表示,「演員孫波的表演含而不露,真實飽滿,挑戰這種身有殘疾的角色,需要很大的勇氣。」
Ⅱ 請問法國《電影手冊》評選的年度十大佳片名單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專門出版過《法國電影手冊十年百部佳片》,列舉了1993年到2002年的評選結果和影片簡介。
Ⅲ 怎麼看待電影手冊編輯全體辭職
「合作雙贏」不代表失去個性陣地,雖然拉鋸的過程讓雙方都不好受,但不博弈、磨合與協商,就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畢竟,巴贊在創刊時的理想是電影普及化。同一部電影,巴贊可以給《電影手冊》寫評論給資深的影迷閱讀,可以寫給一般讀者閱讀的日報,也可以寫給知識分子訂閱的《精神》雜志。
只要走出自己的陰影,我對《電影手冊》的前路是非常樂觀的,我不認為它會向產業和主流跪拜,畢竟2020年年底土木在水瓶座的合相將開啟一個開放、自由、推崇新思想的新周期,《電影手冊》會如魚得水。當然其中過程有某些陣痛(金冥四分相在2021年6月被行運天王星觸發),但當它的覺知和自我轉化完成時,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這本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志身上發生。
Ⅳ 創辦了《電影手冊》雜志,並擔任了該刊主編的人是誰
安德烈-巴贊
1950年,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安德烈-巴贊(1918—1958)創辦《電影手冊》,並在創刊伊始,就定下了這份雜志的辦刊基調。巴贊在戰後法國電影理論界一直保持著強有力的戰斗者姿態,他批評戰後法國電影只重浮華、商業性,依賴大製作和明星獲得利潤的作法,倡導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拍攝直面生活、朴實無華的寫實之作。在他的領導下,《電影手冊》很快就團結了一批極具反叛鋒芒的青年影評家。這些年輕人深愛二戰中他們無緣看見的美國電影,而且他們把約翰-福特、霍華德-霍克斯和希區柯克等人的作品,視作自己日後電影實踐所效仿的楷模。
Ⅳ 電影知識問答選擇題
影知識競賽
單項選擇題:
1.中國電影歷史上第一部電影是:(A)
A、《定軍山》B、《歌女紅牡丹》C、《漁光曲》D、《新兒女英雄傳》
Ⅵ 請問哪位朋友知道法國《電影手冊》的法語刊名和售價
法語刊名是Cahiers Cinema
Ⅶ "長鏡頭是鏡頭內部的蒙太奇"是下面哪一位提出的
安德烈·巴贊
安德烈·巴贊是法國戰後現代電影理論的一代宗師。1945年,他發表了電影現實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性文章《攝影影象的本體論》。50年代,他創辦《電影手冊》雜志、並擔任主編。巴贊英年早逝,未能親自經歷戰後西方電影的一次創新時期——法國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電影手冊》的同事們(即著名的《電影手冊》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論實踐於銀幕,為電影帶來真實美學的新氣息。因此,安德烈·巴贊被稱為「電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電影的亞里士多德」(區別於「電影的黑格爾」——(法國)讓·米特里)。
Ⅷ 法國電影手冊2005十大佳片
法國電影手冊評選的05年10大佳片
1.最後的日子(加斯·范桑特)【美】
2.暴力史(大衛·柯南伯格)【美】
3.規則情人(菲利普·加萊爾)【法】
4.世界(賈樟柯)【中】
5.小小警官(澤維爾·比奧沃依斯)【法】
6.最好的時光(侯孝賢)【台】
7.三分之一的眼睛(奧利維埃·扎巴特)【法】
8.伴我心(邱金海)【新】
9.劇場前(洪尚秀)【韓】
10.灰熊人(維納·荷索)【美】
罪惡之城(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弗蘭克·米勒)【美】
法國著名電影雜志《電影手冊》一月號公布了剛剛評選出的2005年十佳電影,兩部華語電影攜手上榜,分別是賈樟柯的《世界》和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兩片並列第四名,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美國導演古斯·范桑特執導的《最後的日子》、法國導演菲利普·加萊爾執導的《經常性的情人們》和美國導演大衛·柯南伯格執導的《暴力史》。《電影童話》
《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是每年從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評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入選的電影被認為是延續電影藝術發展,提供世界電影新的經驗的年度最佳作品,基於《電影手冊》在全球范圍內獨特持久的影響力,每年出爐的十佳電影實際上也為各個地區的電影文化在全球電影譜系中的地位進行了評估,因而每年的評選結果備受全球媒體關注。今年除了兩部華語片外,還分別有韓國導演洪尚秀作品《電影童話》和新加坡導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亞洲片上榜,在入選數量上與美國電影持平,說明亞洲電影具有非常強大的活力。
Ⅸ 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得力於什麼雜志 該雜志的主編是
《電影手冊》,安德烈巴贊。
Ⅹ 法國<電影手冊>的歷史
《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是每年從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評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入選的電影被認為是延續電影藝術發展,提供世界電影新的經驗的年度最佳作品,基於《電影手冊》在全球范圍內獨特持久的影響力,每年出爐的十佳電影實際上也為各個地區的電影文化在全球電影譜系中的地位進行了評估,因而每年的評選結果備受全球媒體關注。今年除了兩部華語片外,還分別有韓國導演洪尚秀作品《電影童話》和新加坡導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亞洲片上榜,在入選數量上與美國電影持平,說明亞洲電影具有非常強大的活力。
電影手冊》派 又稱《電影手冊》集團。是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他們後來從影評工作過渡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c內主將。
《電影手冊》雜志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志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 1955年起,一批贊同巴贊的理論觀點的青年開始以《電影手冊》為理論陣地,運用"作者論"方法,樹立起新的評價標准。他們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杜馬契和謝勒爾等。從1958年起,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和夏布羅爾相繼拍出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對法國電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這批人從此被稱為《電影手冊》派。 "新浪潮"在[96t年趨於衰落後,這批人發生了分化,特呂弗和夏布羅爾成為受歡迎的商業電影導演,但他們的影片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里維特轉向實驗電影。戈達爾的道路則更為復雜多變,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來愈濃重的現代派色彩i宣揚存在主義的反道德觀和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則肆意破壞傳統的電影語法。從1968年開始,他突然轉向極左,拍攝了一系列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對資本主義,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車禍受傷,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開始拍攝故事片,宣稱"不再過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