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作為一部動作片,《殺破狼2》是成功的,托尼賈和吳京猛斗張晉,拳拳到肉的場面,更是被很多影迷津津樂道。一部好電影,往往有優秀的背景音樂,《殺破狼》2也是如此。該片的音樂監制是香港音樂人陳光榮,曾經給《無間道》三部曲、《竊聽風雲》等電影做過背景音樂,其中很多曲目流傳甚廣,比如《再見,警察》無數次被各大電視台引用過。
對於古典音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感,感覺這種東西太陽春白雪,離大眾口味太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電影當中,都出現過作為背景樂的古典音樂,比如《殺破狼2》片尾,托尼賈、吳京與張晉打鬥時出現的那段情緒緊張昂揚的音樂,就是18世紀音樂家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四季》(The Four Seasons)當中的「夏」(Summer)。這段音樂描繪的畫面,是悶熱的夏季大暴雨將至,以小提琴為主樂器,曲調高亢暴烈,好像一團積雨雲即將爆發出刺目的雷電,力量感十足,經過陳光榮的巧妙引用,在電影中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令人心弦緊綳。
維瓦爾第:《Four Seasons: Summer 3rd Mvt》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孤獨的馬小軍行走在屋頂上……《憤怒的公牛》里,孤獨的羅伯特揚起倔強而痛苦的臉……《教父3》里,孤獨的邁克爾死在椅子里……這里用到的音樂都是20世紀音樂家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里的一個片段「Intermezzo」。馬斯卡尼的音樂特點,是詠嘆調風格濃烈,喜歡用動與靜、熱烈與抒情形成對比。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殿堂級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當中,導演庫布里克至少運用了兩個古典音樂。影片開頭,當猿人誤打誤撞地發現骨頭可以作為武器的時候(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象徵),背景音樂是理查·施特勞斯的《查蘭特斯特如是說》,開場是狂風暴雨般的管風琴,磅礴壯闊,充滿了野性勃勃的力量。
Medley: Zarathustra Fanfare / Strauss Waltzes
隨後,骨頭被猿人高高拋起,鏡頭轉入人類的太空飛船在蒼茫的宇宙中飛行,背景音樂變為《藍色多瑙河》,優雅深邃。通過背景音樂的變幻,庫布里克展示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據說,庫布里克是在電影製作後期才決定拋棄原來的配樂,大膽地改用古典音樂。用古典音樂給現代化的科幻片做背景音樂,是相當冒險的,很容易產生違和感,但是正是這個大膽的決定,《2001太空漫遊》居然大放異彩。
The blue Danube
《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的壞蛋警察每次行兇前,總是幻想在聽貝多芬的《歡樂頌》……《發條橙》當中崇尚暴力的小壞蛋,最喜歡的就是《歡樂頌》……《全職殺手》當中的Tok當街大搖大擺地做掉黑社會頭目,背景音樂也是《歡樂頌》。嗯,如果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樂被這樣用,可能會不愉快。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n die Freude (Ode to Joy)
貝多芬不愉快,巴赫同志可能也不高興。《七宗罪》當中,辦案的老警官威廉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大逃殺》當中,孩子們在曠野里互相殘殺的時候,背景音樂是《G弦上的詠嘆調》……巧合的是,《全職殺手》片尾,背景音樂也是《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A G String
或許,貝多芬稍微好一些吧,比較一下,還是巴赫躺槍的次數比較多。經典犯罪電影《沉默的羔羊》和《漢尼拔》當中,高智商犯罪分子最鍾愛的都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喜歡管風琴,宗教風格濃烈,宿命意味深沉,他的作品以嚴謹理性著稱,而《哥德堡變奏曲》則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為恢弘、也最偉大的變奏曲,難怪它會成為高智商犯罪分子的最愛。巴赫,安慰安慰貝多芬吧。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in G Major, BWV 988(Electric Guitar version)
因為電影《我的野蠻女友》,《canoon》火了,很多愛情電影都喜歡用它當背景音樂。准確地說,「canoon」並不是曲名,而是一種音樂形式,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據說其中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Canoon
經典電影《征空先鋒》的背景音樂氣勢撼人,有力地表現了宇宙的浩瀚蒼茫,該片的音樂取自20世紀音樂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其中又以「木星」(jupiter)的流傳最廣。這個樂章構思宏偉,第一部分磅礴遼遠,第二部分歡快雄壯,第三部分又回歸第一部分的基調,表現了宇宙的遼遠神秘。
The Planets Op. 32: Jupiter
塞繆爾·巴伯,20世紀美國音樂家,音樂風格以抒情浪漫見長,如果看過經典電影《野戰排》,怎麼能忘記催人淚下的背景樂《弦樂的柔版》,好電影和好音樂就是這么相得益彰。
Adagio for Strings
電影《見龍卸甲》結尾,名將趙雲孤身策馬沖向呼嘯如潮的敵陣,背景音樂慷慨悲壯,該片的製作人是香港音樂人黎允文,這段音樂借鑒了義大利國寶級音樂大師莫里康內為《荒野大鏢客》作的主題曲《Titoli》,不同的是,黎允文改編過後的音樂更多的是「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的悲涼,而原作更多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瀟灑快意。當輕快的口哨響起,馬鞭破風聲呼嘯,彷彿看到漫漫黃沙中,一個瀟灑的西部牛仔正策馬沖向夕陽,身影漸漸消失在地平線……
Titoli
依然是莫里康內。嚴格地說,莫里康內的音樂已經夾雜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並不完全是古典風格,但是從總體風格而言,他還是偏向古典風格。他為許多電影做過音樂,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美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是《西部往事》的主題曲,莫里康內音樂的特點是,善於通過音樂本身講故事,或者說催化、延伸劇情。關於這一點,他為西部片做的音樂表現得尤其明顯。為了適應不同的場景,他的音樂元素比較多:口琴、短笛、口哨、馬鞭……所以,這一類音樂當中有濃烈的江湖氣息,蒼涼曠遠,盪氣回腸。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⑵ 求電影《音樂之聲》里的所有歌曲名
電影《音樂之聲》里的所有歌曲名如下:
影片上映後當年票房達到1.59億美元,一舉榮獲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寫下了好萊塢影壇歷史性的一頁。
⑶ 鋼琴家電影中的音樂有哪些啊
01——Nocturne for piano in C sharp minor, KK Anh.Ia/6 (doubtful)
02——Nocturno for piano in E minor, Op. 72, CT 126
03——Nocturne for piano in C minor, Op. 48/1, CT 120
04——Ballade for piano No. 2 in F major, Op. 38, CT 3 (Four Ballades)
05——Ballade for piano No. 1 in G minor, Op. 23, CT 2 (Four Ballades)
06——Waltz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34/2, CT 208
07——Prelude for piano No. 4 in E minor, Op. 28/4, CT 169
08——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Andante spianato in G major. Tranquillo (Introction to the Grande Polonaise)
09——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Grande Polonaise in E flat major. Molto allegro
10——The Pianist, film score 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
11——Mazurka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17/4, CT 63
(3)電影音樂家裡的音樂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飾)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
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⑷ 有哪些電影裡面配樂使用了貝多芬的交響曲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間天黑的時候男主打開了收音機,裡面播放的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著名的第二樂章,然後在爐火的映襯下,大家在低沉有力的樂聲中繼續聊天、探討男主的身世。
我對這部電影有很大怨念的一大原因就是男主在這個樂章馬上播放到高潮部分的時候把收音機掐掉了。。知道那種強迫症的痛苦么。。真是心塞塞到電影結束。。
《交響情人夢》電視劇+電影。還有就是《王的演講》,英國國王二戰前發表講話動員國民跟納粹斗爭,背景音樂配貝多芬的皇帝琴協奏曲。。。(別扭死我)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折而亡,貝多芬因此成為了長子。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從沒對家庭和和氣氣過,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但是當小貝多芬3歲生日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
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個神童父親,於是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音樂神童
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的願望,於是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四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八歲時的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八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凌亂和沒有系統的。
學藝
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擔任了管風琴師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尼福學習音樂。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尼福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尼福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並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
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與比他小十四歲的朱列塔圭恰迪爾墜入愛河,可是不幸的是因為門第的鴻溝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月光奏鳴曲》中。但一年以後也就是到了1802年時朱列塔圭恰迪爾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3]
⑸ 電影《音樂之聲》中都有那些歌曲
1、Overture / Preludium
在電影開始部分,作者運用了一段管弦樂來配合描繪阿爾卑斯山的畫面,秀麗遼闊的阿爾卑斯山的自然風光與恢宏壯麗的交響樂效果融為一體,生動地向觀眾展示中人物活動的背景——和平而美麗的奧地利。
2、The Sound of Music
當女主人公瑪利亞出場後,隨即演唱了一段無限深情的「音樂之聲」,歌曲中對音樂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真實而生動的刻畫了瑪利亞的內心世界。
這首歌曲出現在片頭,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抒發了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之情。樂曲氣息寬廣,飽含深情,生動刻畫了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3、Maria
而修道院里,其它修女正在議論令他們哭笑不得「瑪利亞」。她們的對話採取了類似宣敘調的演唱方式,使整個場景看上去輕松、活潑而生動。
既描繪了劇情也調動了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興趣。然而音樂在這部電影中的作用並不僅限於此,在以後的劇情發展過程中,音樂甚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Do-Re-Mi
瑪利亞教孩子們初學音樂時的歌曲《哆唻咪》。這首歌曲是由「1 2 3 4 5 6 7 」最簡單自然音階的骨幹音構成,與詞的結合幾乎是一字一音。樂曲非常簡單,也很容易上口,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幾乎都能夠現場跟著哼唱。
它與電影中流動的畫面相結合,為人們展開了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圖卷。關於這首歌曲,就影片的內容看,因為瑪利亞要教的是從沒有學過音樂的孩子們,所以音樂必須簡單易懂;然而就整部電影音樂的風格來看,這首歌曲則顯示出這部電影音樂通俗性的特點。
5、The Lonely Goatherd
伴隨著劇情的發展,在家庭教師瑪麗亞的指導下,孩子們表演了提線木偶戲《孤獨的牧羊人》。樂曲歡快活潑熱情幽默。
從表面看這是一首提線木偶戲的配樂,然而結合劇情內容,我們會發現這首歌曲以它熱烈歡快的氣氛襯托出上校一家精彩愉快而又祥和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反襯出瑪利亞帶給這個家庭的精彩生活,為兩人的最後結合埋下伏筆。
⑹ 剛剛下載了<100首最佳電影古典音樂原聲>,不過只有音樂家和電影名,沒有歌曲的名字,實在是郁悶啊
那裡已經給你了呀!
你看:就拿第一個說吧
1. 2001: A Space Odyssey: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 Richard Strauss
其中「2001」為年份
「A Space Odyssey」為電影名稱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為歌曲名稱
「Richard Strauss 」為音樂家
已經很清楚了
⑺ 電影《音樂之聲》里的所有歌曲
影片一開始以這首歌曲為背景,展現了奧地利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的美麗自然風光。瑪利亞來到山上縱情歌唱,歌曲抒發了她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 2.Morning 早晨 鏡頭從野外轉到修道院,這是Hymn Alleluia(修女合唱團在演唱。 3.Maria 瑪利亞(修女合唱團演唱) 修道院里,又不見了瑪利亞,修女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向院長嬤嬤訴說她們各自眼中不守修道院規矩的瑪利亞。 4.I Have Confidence 我有信心 瑪利亞遵照院長嬤嬤的吩咐去上校家擔任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途中她既擔心又期盼,歌曲表現了她復雜的內心活動、對新生活的嚮往和信心以及她樂觀向上的性格。 5.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今年16歲馬上17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的第一天,晚飯時,郵差送信來了,上校的大女兒莉莎Liesl悄悄出去和郵差羅夫Rolfe在花園約會,他們高興得唱起了歌,跳起了舞。純真可愛、浪漫甜蜜一對年輕人,喚起人們對青春年少時的美好回憶。 6.My Favourite Things 我最喜愛的東西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的第一個夜晚,突然雷雨交加,受驚的孩子們躲到瑪利亞的房間,她用歌聲告訴孩子們,如果害怕 7.Do Re Me 哆唻咪 瑪利亞帶領孩子們外出郊遊時教他們學唱歌,為他們開啟音樂的大門。 8.The Sound Of Music 音樂之聲 為迎接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瑪利亞特地教孩子們學會這首歌。正是孩子們的演唱,讓失去妻子、心靈禁錮已久的上校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恢復了原先的活力。 9.The Lonely Goatherd 孤獨的牧羊人 瑪利亞帶領孩子們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劇,他們的表演和歌曲都十分幽默而風趣。 10.So Long Farewell 晚安,再見 上校在家舉行舞會,邀請了許多嘉賓,孩子們告別賓客上樓睡覺時演唱的歌。此外,影片快結束時,在音樂比賽上,他們全家最後演唱了這首歌。 11.Climb Every Mountain 翻過每一座山 瑪利亞從上校家回到修道院,心情不佳。院長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12.Professional Maria (see the song of 03.Maria) 和第三首歌相同,由修女們在瑪利亞和上校的婚禮上演唱。 13.Edelweiss 雪絨花 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納粹舉行的音樂會,他們決定當夜離開奧地利,前往維也納。音樂會上,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這首奧地利民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走上去和他一起唱,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他們全部起立與上校夫婦合唱。 14.Something Good 一些好事 瑪利亞沉浸在與上校的愛情喜悅之中,這是她在上校家花園里的一段獨唱。
⑻ 電影《音樂之聲》里的歌有
中文名稱:音樂之聲
英文名稱:Sound of Music
資源類型:MP3!
專輯歌手:原聲大碟
簡介:
專輯介紹:
《音樂之聲》原是百老匯舞台上作為保留節目的音樂劇,從一九五九年公演後一直盛況空前。該劇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納粹時斯奧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戶富家當家庭教師。由於他們看不慣納粹的所作所為,逃到美國並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團",在各地巡迴演出,事跡十分感人。這些真實人物事件都被移植到影片里。音樂設計與作曲為原劇作者理查德.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麥斯坦,他們對原劇作了較大的改動,增加了許多首新的歌曲。影片的拍攝權由二十世紀福克斯(TwentiethCentury-Fox)公司在一九六O年以一百萬美元購得,但因合同規定,只好等到原劇在百老匯演出結束後方開拍。
一部音樂片的成功與否,作曲是重要的因素。懷斯的歌舞片《西區故事》所以一舉魁,其中音樂和歌曲充滿了美國式的活力,許多歌曲《瑪麗婭》、《晚上再見》等等,上映之後就在大街小巷流傳開來。影片《音樂之聲》同樣如此,凡是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無不沉浸在優美動聽的樂曲之中。《音樂之聲》的作曲是美國著或的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他曾作1000多首歌曲和十幾部歌劇,尤其善於在復雜的節奏中尋求一種驚人的和諧,旋律自然、流暢而簡潔,但簡潔中又顯示出高度的技巧。《音樂之聲》中的作曲就是他這種創作風格的代表作。
《音樂之聲》用托德-AO寬銀幕系統拍攝,片長三小時,在一九六五年奧斯卡獎的競選中,《音樂之聲》被提名十項,人們本以為這部影片自1965年5月公映以來,創了美國電影票房的新紀錄,奧斯卡金像獎競爭過程中將會暢通無陰阻。有趣的是,當年2月提名時,懷斯的《音樂之聲》遇到了強勁的對手--英國的《日瓦戈醫生》,兩片都獲得8項金像獎提名。經過激烈的較量,雖然兩片都奪得5項金像獎,但相比之下,懷斯的《音樂之聲》還是佔了上峰,結果獲得最佳影片、景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剪輯與最佳作曲五項。
作為一流音樂巨片,它在北美公映的頭十個月里凈賺二千萬美元,到第二年年底票房收入已逾四千二百五十萬美元,僅次於《亂世佳人》。到目前為止,《音樂之聲》仍是最賣座的十大影片之一。朱莉.安德魯斯富於魁力的表演給影片大增光彩。
附:音樂之聲的由來
<<音樂之聲>>劇情
瑪麗婭在薩爾茨堡一座嚴格的修道院作實習修女。她喜愛威嚴的阿爾卑斯山脈,經常在山上遠足而忘記修道院的任務。修道院的主持很有智慧,認為瑪麗婭也許更適合外界的生活,所以決定派她到特拉普家作7個孩子的家庭女教師。 到了特拉普家後,瑪麗婭對男爵按照嚴格的軍規來管教他的孩子們感到驚訝。男爵是一個貴族鰥夫,也是海軍上校。她得知孩子們曾經趕走過許多前任家庭教師後,採取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不是教育他們,而是把音樂帶進他們的生活,教他們如何唱歌跳舞、玩耍嘻戲,而且贏得了孩子們的愛。 孩子們為他們的父親表演木偶劇是瑪麗婭和男爵之間萌發愛情的第一步。僅僅幾天以後,男爵把斯洛德 (Schroeder)男爵夫人作為他的未婚妻介紹給孩子們。舞會上,男爵和瑪麗婭給觀眾表演民族舞蹈,在他們一起跳舞時,發現了彼此的情感。斯洛德男爵夫人鼓勵瑪麗婭立即離開特拉普家。於是她回到了修道院。 孩子們很快發現瑪麗婭失蹤了,他們想盡辦法讓她回來,此時男爵正在准備和斯洛德男爵夫人結婚。瑪麗婭回到修道院後,對主持傾訴了自己對男爵的愛情,主持則鼓勵她對自己的愛情要<征服每座山>。她匆忙趕回男爵家,發現男爵正在准備婚禮。男爵夫人意識到男爵和瑪麗婭之間真正的愛情後,離開了男爵。最終瑪麗婭在她想成為修女的修道院和她所愛的人舉行了婚禮。 命運打擊。當他們度蜜月回家時,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男爵不想為納粹的海軍服務,找機會逃跑:全家人參加在薩爾茨堡節日劇院里舉行的合唱節。就在這兒男爵演唱了雪絨花,為他摯愛的祖國獻歌,而幾小時之後他們就要永遠離開這兒了。特拉普一家藏在修道院墓地里以躲避搜捕,最後戲劇性地逃跑了。
影片最後的鏡頭是特拉普一家爬上阿爾卑斯山,到達瑞士,曙光象徵著他們新生活的開始。
真實的故事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專輯曲目:
01 PROCESSIONAL AND MARIA
02 SOMETHING GOOD
03 CLIMB EV'RY MOUNTAIN
04 SO LONG FAREWELL
05 THE LONELY GEATHERD
06 THE SOUND OF MUSIC
07 DO-RE-MI
08 MY FAVORITE THINGS
09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10 I HAVE CONFIDENCE
11 MARIA
12 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
13 OVERTURE AND PRELUDIUM
14 PRELUDE AND SOUND OF MUSIC
祝樓主好運!請用電驢下載!
⑼ 求幾部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翠提春曉》The
Great
Waltz(1938)
導演:
朱利恩·杜維威爾
Julien
Duvivier
維克多·弗萊明
Victor
Fleming
...
主演:
路易絲·賴納
Luise
Rainer
Fernand
Gravey
Miliza
Korjus
...
青年時代的斯特勞斯酷愛音樂,卻因上班寫曲被開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勵下,他嘗試在咖啡館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後來他結識了譽滿維也納的女歌星卡拉,並在卡拉愛的影響下,寫出了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於妒忌,持槍來到劇院,但卻被卡拉的歌聲和斯特勞斯的音樂所感動,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勞斯的知音,於是主動找到卡拉,表示願意成全他們。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動,毅然告別斯特勞斯,孤獨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本片獲第11屆奧斯卡(1938)最佳攝影獎。約瑟夫.魯頓伯格在本片中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將許多動人的場面拍得美不勝收。
本片是關於奧地利作曲家——「華爾茲王」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傳記片。主要介紹了施特勞斯因酷愛音樂而被解僱後專門從事華爾茲舞曲的創作,他的舞曲得到古典派的蔑視,但同時也得到平民的歡迎,及有關他與妻子波蒂和皇家歌劇院卡拉·唐納之間的三角關系。青年時代的斯特勞斯酷愛音樂,卻因上班寫曲被開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勵下,他嘗試在咖啡館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後來他結識了譽滿維也納的女歌星卡拉,並在卡拉愛的影響下,寫出了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於妒忌,持槍來到劇院,但卻被卡拉的歌聲和斯特勞斯的音樂所感動,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勞斯的知音,於是主動找到卡拉,表示願意成全他們。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動,毅然告別斯特勞斯,孤獨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貝多芬傳》
《一曲難忘》肖邦和李斯特同時彈奏,背對背,還各騰出一隻手來握手,簡直太酷了
《她比煙花更寂寞》
英國大提琴家——杜普雷
《馬勒傳》
紀錄片《肖斯塔科維其反戰交響曲》
⑽ 電影音樂的作曲家有哪些
好萊塢三大配樂大師:James Horner,John Williams,Ennio Morricone
法國的Nino Rota,日本的久石讓,中國的譚盾,波蘭的基斯洛夫斯基
此外,學音樂出身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