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是什麼》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電影是什麼?》((法)安德烈·巴贊)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9_TTqu1unhnHKpIrOh8-LQ
書名:電影是什麼?
作者:(法)安德烈·巴贊
譯者:崔君衍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7-9
頁數:396
內容簡介:
本書為法國新浪潮電影之父巴贊發表的一系列高質量影評和電影評論的結集,涉及電影本體論、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和電影美學等諸多話題,是研究巴贊和當代電影美學的必備讀物。在電影理論史上,巴贊的電影理論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也形成了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正是由於巴贊的努力,電影才成為嚴肅的研究課題。作為巴贊電影理論的經典代表,《電影是什麼?》從問世之初就受到電影從業者和廣大影迷的好評,被譽為「電影的聖經」,也為巴贊贏得了「電影的亞里士多德」的崇高榮譽。
作者簡介:
安德烈·巴贊,法國《電影手冊》創辦人之一,著名電影批評家、理論家,提倡現實主義美學,提出了長鏡頭理論,闡述了新現實主義導演的重要價值,以及蒙太奇與景深鏡頭在電影語言中的重要性和辯證關系。因為對電影事業的重大貢獻,自上世紀40年代至今,巴贊在西方電影備受推崇,被譽為「法國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電影之父」「電影的亞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電影是什麼?》《查理·卓別林》《殘酷電影》《讓·雷諾阿》。
2. 我們通常所謂的電影作者是指什麼
法國新浪潮時期,特呂弗等人提出,認為不是所有導演都能成為「作者」。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作者政策要求電影想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電影作家的作品——即導演個人的作品。此理論產生廣泛的影響。其作者資格條件如下:1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性,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行者。2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後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3電影作者是對電影製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之分。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羅爾。電影作者代表人物: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希區柯克。此理論確定美國一批導演的作者地位,其電影為作者電影。作者論的實質: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
3. 什麼是作者電影
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界的一種創作主張,又稱作者論或作者政策理論.其理論淵源,最早發端於法國著名導演亞.阿斯特呂克1948年發表的《攝影機—自來水筆,新先鋒派的誕生》一文.該文認為,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語言、可以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筆寫作一樣,電影導演可以用攝影機來進行銀幕「寫作」。
4. 電影的作者簡介
約翰・勞頓 他是一名影迷,對施萊辛格的英國巨片《說謊者比利》幾近痴迷。唯其如是,或說也正是因此他才常為《大都會雜志》寫影評,也是電影刊物GQ的責任編輯。毫無疑問,他是本書的最佳執筆。
亞當・斯密 定期為一些電影刊物撰稿,也是《帝國雜志》的高級編輯。
5. 何謂電影作者
劇本的作者,製片人,一般兼導演
6. 著名電影作家有哪些人
說到電影,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娛樂的一種日常的休閑方式,有人天天看電影,有人已經離不開電影,比如我!那麼這十個世界著名電影導演你究竟認識幾個?
蒂姆·波頓
1958年8月25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國男導演、編劇、製片人。這位好萊塢的另類天才,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怪誕的視覺風格,充滿令人著迷的魔力,尤其是華麗而頹廢的哥特元素,隨處可見的象徵和隱喻手法,構成了獨特的奇幻影像世界。2007年,年僅49歲的她獲得威尼斯終生成就獎。對此,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表示:「蒂姆·波頓是美國最勇敢、最有想像力和最具創新精神的電影人之一。」
代表作《蝙蝠俠》、《剪刀手愛德華》 、《愛麗絲夢遊仙境2》、《小飛象》。
2.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出生於1899年8月13日,於1980年4月29日逝世,原籍英國。他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人送「恐怖大師」。在他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她共拍攝了超過50部電影,尤其擅長拍攝驚悚懸疑片,正式她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藝術。其中,由他指導的驚悚片《驚魂記》(1960)標志著心理驚悚片成為恐怖電影的一個亞類型。時至今日,「希區柯克」已不僅僅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成為懸疑驚悚的代名詞。
代表作:《西北偏北》、《驚魂記》、《鳥》、《捉賊記》、《狂凶記》
3. 霍華德·霍克斯
1896年5月30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戈申城,1977年12月26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棕櫚泉城。美國電影導演,他幾乎能在所有的類型片領域內游刃有餘。這位「類型片大師」在他的幾十年導演生涯中精品迭出,涉獵過幾乎所有的電影類型(神經喜劇、黑色電影、傳記片、冒險片、西部片、科幻片、歌舞片等),並體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其中《疤面人》(1932)被認為是最好的黑幫題材影片之一,可謂是黑幫犯罪題材電影的開山之作,影響了此後幾乎所有該類影片。霍克斯也是法國新浪潮電影人熱烈推崇的「電影作者」之一。
代表作:《星期五女郎》、《育嬰奇譚》 、《紅河》
4. 肯·洛奇
1936年6月17日生於英國,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這位「新現實主義大師」敏銳地捕捉社會現實,並對底層民眾報以深切關注。在第64屆柏林電影節獲頒終身成就獎時,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稱:「肯·洛奇是歐洲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在他長達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保持著非凡的持續性,並且能夠始終堅持創新。他對人類命運有著深切的關注,一直堅持只拍底層人的故事。我們尊重他的導演身份,並對其影片中對社會不公的揭露與幽默感表示贊賞。」
代表作:《風吹麥浪》、《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沒有過去的人》、《29棵棕櫚》、《兒子的房間》、《愛情是狗娘》、《迷失東京》
5.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1941年6月27日生於波蘭,逝世於1996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誡》聞名世界。這位波蘭偉大的「作家式」導演,他的影片被認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詩情,又有希區柯克的敘事技巧」。在他的鏡頭里,當代波蘭和歐洲的現實生活如畫般展開,並通過富於哲思和詩意的電影語言,來探討任性及生命的終極意義。
代表作:《三色:藍色白色紅色》、《十誡》 、《初戀》 、《生命的烙印》 、《殺人短片》
6. 費德里科·費里尼
1920年01月20日出生於義大利,逝世於 1993年10月31日。這位義大利國寶級導演,既是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人,又以他個性強烈的「費里尼風格」成為無數後世導演的靈感啟迪。童年時期對馬戲團和小丑的情有獨鍾也貫穿了他的電影生涯,並投射在他的電影作品裡。從新現實主義的寫實風格,到意識流式的奇幻世界,這位電影大師敢於推翻並重塑自我,卻始終飽含深邃的人文關懷。
代表作:《卡比利亞之夜》 、《大路》 、《甜蜜的生活》、《阿瑪柯德》、《費里尼自畫像》
7. 讓·呂克·戈達爾
1930年12月3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別名高達,法國著名電影導演、影評人,畢業於索邦大學。曾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人。這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法國新浪潮導演,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她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電影作品都有其鮮明的主觀立場,並把自己的政治思想注入作品之中,比如常見的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子。
代表作:《隨心所欲》、《阿爾法城》、《狂人皮埃羅》、《芳名卡門》、《精疲力盡》
8. 宮崎駿
1941年1月5日出生於東京,日本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迪斯尼稱其為「動畫界的黑澤明」。這位受全球影迷喜愛的動畫大師,用動畫拷問著良知。他是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也是日本三代動畫家中承前啟後的精神支柱。半個世紀以來,他始終用豐富的想像和溫暖的畫風,傳遞著和平、環保、博愛的信念。回顧創作生涯,他曾說:「創作一部動畫也就是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慰藉著那些失去勇氣的、與殘忍現實搏鬥的靈魂」
代表作:《天空之城》 、《龍貓》 、《螢火蟲之墓》 、《魔女宅急便》 、《紅豬》、《千與千尋》
8. 英格瑪·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烏普薩拉,逝世於2007年7月30日。他是宮廷牧師之子。先在業余劇團,後在哥特堡、赫爾辛堡以及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戲劇導演。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兩棲的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作為瑞典國寶級導演,伯格曼是是20世紀電影大師之一,他對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乃至整個歐洲的藝術電影都有著巨大影響。他是一位「哲學的電影家」,在他的電影中充滿隨處可見的奇藝構思和對人生意義的個性化沉思,是「作者電影」的典範代表。
代表作:《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 、《野草莓》 、《魔術師》
9. 李安
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屏東縣潮州鎮,編劇、導演。在華人導演中,李安無疑是一個標桿性人物。東西兩種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視野和氣質。他的電影含蓄細膩卻又欲語還休,通過傳統與現代、倫理與情慾、東方和西方等矛盾沖突,訴說著人性的普世價值。在題材上他也勇於探索,不拘一格,並取得了斐然的藝術成就。2001年,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2009年,入選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的「當代最偉大的50位電影導演」。2016年,被授予「大不列顛獎」傑出導演獎。2017年,李安出任下屆金馬獎主席。
代表作:《卧虎藏龍》 、《斷背山》 、《色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喜宴》
10. 王家衛
1958年7月17日出生於上海,香港電影導演、監制及編劇。1988年,首次執導電影《旺角卡門》 。他的電影不多,但幾乎每一部都耐人尋味。這位以「文藝」著稱的風格化導演,通過斑駁陸離的光影奇景、隨心所至的散漫情節和囈語般的特色獨白,營造出如夢似幻的別樣情調,並塑造了一個令人見之難忘的角色。不驚天動地,卻糾纏人心。1997年,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4年,拍攝電影《2046》。2006年,成為首位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華人。
代表作:《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
7. 電影是什麼一書的作者是
電影是什麼?》是一本由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巴贊的作品集。巴贊這部文集並非一部初衷便為撰寫成書而刻意准備的嚴謹的電影理論專著,書中各個篇章最初都是雜亂地分布在各種報紙、周刊、雜志和小冊子中,最終才結成厚厚的四卷本文集。巴
8. 視聽作品中的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的作者包括什麼
視聽作品中的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的作者包括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規定,視聽作品中的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的著作權由製作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並有權按照與製作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數字化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9. 電影的作者是哪個國家
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界的一種創作主張,又稱作者論或作者政策理論.其理論淵源,最早發端於法國著名導演亞.阿斯特呂克1948年發表的《攝影機—自來水筆,新先鋒派的誕生》一文.該文認為,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語言、可以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筆寫作一樣,電影導演可以用攝影機來進行銀幕「寫作」。6年後,當時還是年輕影評家的著名法國導演弗.特呂弗,發表了針對當時陳陳相因的所謂「優質電影」而責難的《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一文,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電影作者」和「作者電影」的概念.嗣後數年中,「電影作者」與「作者電影」的觀念,得到「電影手冊派」評論家們的進一步闡釋和運用,從而發展成為一種高度肯定導演個性、貶抑流俗化創作現象的「作者」理論.「作者論」直接影響和助成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產生,並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電影創作,為鼓勵藝術創新、提高導演在製片廠中的地位、減少廠方對創作的干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②泛指具有明顯個人風格特徵的影片,有時與「藝術電影」的具體含義有所重合。
10. 什麼是作者電影
法國新浪潮運動中提出「作者電影」的口號,即「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