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蒙太奇是什麼意思尼采又是誰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齊——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齊——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俱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院俱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入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尼采(1844~1900)
Nietzsche,Friedrich Wilhelm
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的主要代表。1844年10月15日生於普魯士薩克森的一個傳教士家庭,1900年8月25日卒於魏瑪。1866年進波恩大學學習神學,不久改學古典語言學。1869年任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額外教授。1878~1879年患精神分裂症,辭去教職。著有《悲劇的誕生》、《人性的,太人性的》、《曙光》、《查拉圖拉如是說——為一切人而不是為一人的書》、《善惡的彼岸》、《反基督教》和《權力意志》等。
哲學思想 尼采從A.叔本華的生存意志論出發,擺脫其消極悲觀的傾向,使之變為積極行動的反叛哲學,從而創立了「權力意志說」和「超人哲學」。尼采思想的形成同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大獲全勝、德意志民族統一宣告成功、由自由資本主義轉向帝國主義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他認為貪得無厭的權力意志,是萬物的本原。他提出了重新估價一切價值的口號,認為傳統的真善美觀念抑制了生命的價值,實際上人並不具有真善美的本能,而只有權力意志的本能。強調要建立新的即權力意志的價值觀。尼采是反理性主義的典型。他主張用意志、本能和直覺代替理性,真正的哲學家應當就是統治者和立法者。尼采從權力意志論和永恆輪回說出發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學,這是他哲學中的一個最重要主題。他主張以超人哲學取代基督教,斷言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由天才創造的,認為人類生存的目的在於產生偉大的人物。他鼓吹戰爭,渴望戰爭到來,歡迎歐洲各國軍國主義化,並把這看作是復興人類的手段。他預言雅利安人種是統治歐洲的新種族,宣揚極端的種族主義。尼采既反對民主主義,又反對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認為對付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最可靠措施,就是建立新的「地球主人」所主宰的暴虐的專政。他的思想被後來的法西斯主義所利用和吸收,他本人也被法西斯主義者尊為思想先驅。
倫理思想 尼採的倫理思想繼承了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和唯意志論思想,並從其「權力意志說」出發,建立了西方倫理思想史上第一個非道德主義的理論體系。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和慾望都是由追求權力意志的本能支配的,無限地追求權力是生命的最基本的普遍法則,也是道德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標准。在他看來,自負、激情、獸性、酒色、冒險以及征服的本能、熾情的神化等等,都是實現權力意志必需的,而權力意志的滿足就是最大的快樂和幸福,就是最高的善。尼采把基督教和人道主義道德抨擊為「軟弱」,把理性主義倫理學說的普遍道德斥之為「怪誕不經」,把功利主義的「最大幸福論」蔑視為「虛偽」,攻擊社會主義的平等價值觀為「天真夢想」。他認為,一切道德歸結起來只有兩個基本類型,即奴隸道德(群氓道德)和主人道德(貴族道德)。尼采認為強就是善,弱就是惡,只有使強者戰勝弱者,才能增強權力意志,隱惡揚善。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權力意志,擴張自我,成為駕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他是培育超人的肥料和實現權力意志的工具。而超人則應當蔑視一切傳統的道德價值,超然於一切傳統善惡標准和道德要求之外,為所欲為,通過傷害和奴役弱者、群氓來實現自我。尼采特別反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婦女解放。雖然他有時也譴責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和自由資產階級因循守舊,但他的倫理思想是反映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願望和利益,因而成為法西斯主義思想和暴行的理論基礎。
美學思想 他的美學思想受叔本華的影響。尼采提出希臘悲劇具有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兩種精神。阿波羅精神高踞奧林帕斯的神山上,俯瞰宇宙人生,把它當成一個夢境和意象去賞玩。希臘的雕刻和史詩,就是阿波羅型的藝術。狄奧尼索斯精神則是酒神的酩酊大醉,它在狂歌醉舞中忘記了人生的苦惱,從而感到生命的酣醉和歡悅。希臘的舞蹈和音樂,就是狄奧尼索斯型的藝術;而希臘的悲劇,則誕生於兩種精神的結合。一方面,它是動的,像音樂一樣,是苦悶從內心發出的呼號;另一方面,它又是靜的,像雕刻一樣,是一種光輝的形象。就在這二者的結合中,希臘悲劇在阿波羅的形象中拯救了狄奧尼索斯的痛苦;一些悲劇英雄如俄狄浦斯、普羅米修斯等,也從痛苦中得到提高。真正的悲劇精神就是用最大的痛苦去換取最高貴的人生。他認為科學與道德阻礙生活,藝術則發揚生活,肯定生活
參考資料:http://info.datang.net/N/N0307.HTM
B. 看一些電影中的快速切換鏡頭的時候會卡
肯定是顯卡的問題,但是不排除是內存不夠導致的緩存容量不能應付瞬時還原
C. 經常聽到別人講蒙太奇,蒙太奇到底是什麼東西
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為建築學用語,意為裝配、安裝、組合。在電影藝術中,這一術語被用來指畫面、鏡頭和聲音的組織結構方式。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基礎。可以說蒙太奇是按照特定的創作目的和遵循一系列藝術規則對鏡頭與鏡頭、畫面與聲音進行有機組合的基本手段,通過這種手段,創造出電影作品空間和時間的完整性、統一性,完成對人物、環境和事件的敘述,表達具有內在邏輯的思想和情感,創造和諧的節奏和風格。蒙太奇不只是一種剪輯規則,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方法和創作方法,它不僅體現在進行實際連接的後期剪輯之中,而且也體現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的構思、創作以及由各個創作部門合成完成的整個創作拍攝過程之中。
D. 後現代派的電影有哪些
王家衛導演的片子,基本都可以歸屬到後現代主義電影的范疇裡面來,下面是一些很有名的後現代注意電影,建議你可以都去看看!很不錯的!
後現代主義電影
希臘導演安哲羅普羅斯在1995年拍出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借著一個電影導演去找尋一部電影誕生之初遺留下來的膠片的故事,回顧了電影和希臘的歷史。有人將安哲 羅普羅斯視為20世紀最後的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其實非常的不準確,安哲羅普羅斯的電影是很難概括的,他的每一部電影無不來自希臘神話的原型,漂流、尋找、個人意志與命運的對抗的題旨,他也不過是不停地「摹寫」史詩罷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中有一個經典場面:導演A在火車上遇見兒時印象中的母親,母親帶他回家,他帶著90年代的身體,加入了1945、1948、1976……的新年舞會,每個人都如記憶般年輕,只有他帶著衰老的皮囊。安哲羅普羅斯用電影拼貼了自己的後現代之夢。
英國導演艾倫.帕克執導的《迷牆》一上映就風靡了世界。這里邊最首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這支成立於1966年的英國前衛搖滾樂隊本身的音樂魅力。不過,《迷牆》首先還是一部電影,一部從視覺上加快步伐將大眾帶向MTV時代的電影。現在,MTV已經成為全球收看觀眾最多的視聽藝術,甚至連足球也無法與之相比。阿倫.帕克堪稱「MTV之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世界各地的美術學院中,都有《迷牆》的影迷。《迷牆》成了後現代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宣告了「後現代無經典」謬論的不攻自破。美術愛好者談論它,喜歡它,好像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個觀念藝術的展品。這部集搖滾音樂、現代美術和各種形態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對後現代影像充滿自覺的影片。
《發條橙》是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電影,它將青少年的青春期躁動誇大到極致,把人生這一階段可能發生的破壞圖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影片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顛覆傳統的、正統的道德規范,指向更為人性的東西。《發條橙》是根據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在德國,1999年青年才俊導演湯-蒂克的《羅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後現代主義電影,影片在結構上為故事設置了三個結局,體現了導演打破傳統敘事規則的努力;在影音風格上上,快切、動畫、搖滾樂、動感人物、大塊色調對比等匯成大雜燴,充分表現出剪貼拼湊的特徵。波蘭法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誤撞》、德國的《羅拉快跑》和英國的《滑動門》都給影片設置了兩三種結局,都表現了偶然性早對個體命運造成的決定性影響。
20歲的柏林姑娘羅拉和她的男友,同樣是20歲的曼尼,他們遇到了大麻煩。曼尼不小心將一個黑社會老大的錢給弄丟了,而且是20萬馬克。20分鍾後,老大就要來討錢,要是找不回來這些錢,曼尼就命在旦夕。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20歲的羅拉只有20分鍾,她想也來不及想,撒腿就跑……
20分鍾以後,羅拉拿到了錢!但曼尼等不及,跑到對面的超市去打劫,被趕來的警察一槍射中胸膛……
這是德國青年導演湯·蒂克偉(Tom Tykwer)拍攝的影片《羅拉快跑》中的故事情節,可憐的曼尼死得太慘了。你別著急,還沒完呢!
20分鍾後,羅拉兩手空空趕到,但曼尼卻橫遭意外,暴屍街頭……
20分鍾後,羅拉抱著千方百計搞來的10萬馬克趕到現場,卻赫然看見黑社會老大也准時抵達……
《阿甘正傳》,該片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獲1995年第67屆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六項桂冠。該片表現出的善良、溫情,觸動了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展現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重情等美好情
《阿甘正傳》以一個被正常世界視作 「低能兒」的阿甘為主人公,貫穿起一個被改寫的人文歷史——它對美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進行了巧妙的鋪排與重述,並運用了大量反諷、戲擬、電腦模擬、類型混雜、滑稽模仿與「無敘事」等解構手法,對美國近代以來的政治、歷史、流行文化、名牌時尚、廣告等方方面面廣開玩笑,大肆揶揄,重新解釋了歷史、戰爭和英雄,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消遣性的快樂原則,從而建構起後現代文本的敘事模式與造型風格,在打破人文歷史謊言的同時又以謊言的拼貼手段復制了一個虛假的寓言故事。當然,如果對上個世紀早期到中期的美國歷史比較熟悉,就更能很好地理解該電影的黑色幽默成分,比如熟悉「貓王」的音樂風格、「乒乓外交」、「水門事件」、「反越戰運動」的話,其中許多情節一定會讓大家會心一笑。
運動片的風格、血腥又恰到好處的處理、扣人心弦的故事主線和有力的社會警示作用,《搏擊俱樂部》簡直就是90年代的《發條橘子》。在這個只產生了極個別具震撼性影片的年代裡,《搏擊俱樂部》必定不會被忽略。它給人印象很深,並引發深深的思索。與時下95%的恐怖片不同的是:它留給觀眾大量的問題去回想和爭論。《搏擊俱樂部》所展示的發人深省的、多層次的故事給成百上千的評論、特寫及觀後感文章提供了足夠多的討論素材。 本片的導演大衛芬奇在拍攝《搏擊俱樂部》之前,已經有了三部引人注目的影片:《異型3》、《七宗罪》和《心理游戲》。芬奇有心要讓《搏擊俱樂部》成為一部視覺傑作。同前三部片子一樣,《搏擊俱樂部》也是色調暗、進度快,觀眾在看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細想,有人稱其為「MTV風格」,但與其他同類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個快速的鏡頭切換除了可以不讓觀眾覺得乏味,還有其獨特的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搏擊俱樂部》的確是一部暴力的電影。有的情節表現得十分的殘忍,以至於一些觀眾會扭頭不看,比如一個人從他的嘴裡把自己松動了的牙齒拔了出來。當然,所有這些血腥的鏡頭都是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殘忍,而每日苦差麻木了人心,引發狂性,結果產生難料的後果。搏擊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現代社會使人失掉人性和感覺的犧牲品。他們已經變成了輪子上的嵌齒,他們恢復個性觀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蠻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
導演:丹尼.博伊爾
《猜火車》又名《迷幻列車》,僅用了49天就拍攝完成,是一部成本為250萬美金的小製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蘇格蘭愛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現狀,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滿現代感的聲畫處理使之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影片對吸食海洛因而產生的快感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述,同時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及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因而影片一出爐便成為輿論的焦點。那眩目的鏡頭和婁.瑞德、伊基.鮑普的搖滾樂不啻為一劑迷幻葯,我們眼直勾勾盯著屏幕,身臨其境,當馬克的針頭扎入皮下組織,我們以為那白色的化學物質是融入了自己的血液;當一夥人搶劫後在路上狂奔,我們覺得是自己的心臟在劇烈地跳動。幾乎每一個場景都可稱得上是一部精緻而出人意表的濃縮短片: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一個星期天早上,他媽的搞不清自己是誰。選擇在沙發上看無聊透頂的節目,往口裡塞垃圾食物。選擇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說是最無恥的事了。選擇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但我幹嘛要做?我選擇不要生活,我選擇其他。理由呢?沒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還要什麼理由?」
主演讓、雷諾《這個殺手不太冷》將一個成年殺手和一個未成年少女之間的愛情,刻畫得可歌可泣。因為新電影的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對電影的要求是「一種刺激的快感或無傷的危險」,傳統電影中嚴肅的悲劇、沉重的道德並不在他的作品中呈現,那些人物並不背沉重的包袱,也無崇高的使命,他們的存在為的是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喜樂。呂克·貝松被稱為法國新巴洛克電影代表之一,後現代電影領軍人物。喜歡看法國電影的觀眾說起貝松的影片《地鐵》、《碧海情》、《尼基塔》、《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聖女貞德》等都是如數家珍。
《低俗小說》由「文森特和馬沙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
觀看《低俗小說》,如同觀看一場流動的「波譜藝術」,美國黑幫片、恐怖片、愛情片的雜燴在一起,以一種戲仿的形式重新拼貼。除了視覺形象拼盤以外,《低俗小說》為人稱道的「圓形結構」敘事策略,也是多元共生的拼貼產物。全片由一個序幕(餐館里的打劫),四個章節(分別被命名為「朱斯和文生」、「文生和馬沙之妻」、「一隻金錶」、「 邦尼的處境」)構成。這徹底打破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邏輯,首尾相連,似一個圓形從隨意一點開始截取,並最終回到了起點。暴力是昆汀作品反復出現的主題,本片中頻繁的暴力場面正呼應了它的「圓形結構」,明確指出暴力事件的發生是循環而永無停止的。在這里暴力成了一種生存方式,是對異化、疏遠、默默無聞的反抗--然而導演對待暴力的態度始終不是肯定的,朱斯的金盆洗手、文生對愛情的渴望也許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們都在尋求無可奈何的暴力之外的出路,盡管這種出路在美國這個暴力泛濫的社會看起來是渺茫的。作為敘事的功能裝置:偉大的英雄、偉大的冒險 、偉大的航程、偉大的目標皆以喪失,即符合利奧塔對後現代的界定--對元敘事的不信任。這種對元敘事不信任的後現代特徵,在影片中集中體現在英雄的喪失。不僅作為殺手的文生和朱絲是失敗的,而且作為黑幫老大的馬沙是失敗的(遭性變態者的強奸),作為職業拳擊手的布奇(不由讓人聯想到史泰龍扮演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拳擊手洛奇)同樣是失敗的(遭到黑幫的追殺又落入性變態者手中)。這種英雄的喪失帶有某種尷尬的滑稽,同時又是我們時代的「後現代狀況」--人類歷史的進步主義者信仰和鼓吹的啟蒙理性遭遇不信任,道德審判和價值判斷無限期延遲(觀眾或許會為昆丁對電影技術花里胡哨的創新困惑不已,但興奮點顯然已從康德的第二批判轉向第三批判,他們渴望獲得奇特而意外的美學救贖)。既然所有的生活難題都解決不了,一切並不像文化精英們所說的那樣,人們也許有理由滿足於對現象的表面佔有和消費(同時,這不是我們時代反史詩的史詩嗎?)於是,剩下的是大眾和通俗文化,正如本片的片名所示- -《低俗小說》。
導演:索德伯格
主要演員: 安迪.麥克道威爾,彼得.加拉格爾
得獎記錄: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1989)
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89)
一個表面上平靜的中產家庭,因為朋友意外來訪而失去平衡,暴露出其中充滿性失調謊言的真相。原來有潔癖的姐姐安迪.麥克道爾早就跟丈夫彼得.加拉格爾沒有性生活,但妹妹勞拉.桑.吉亞科莫卻跟姐夫暗中打得火熱。丈夫的同學詹姆斯.斯派德帶著錄影機來訪,竟然讓姐妹二人因為好奇心而對著鏡頭大談心中秘密。一鳴驚人的新導演史蒂文.索達伯格用冷靜而富創意的手法剖析現代人脆弱的心理層面,尤其突顯出高科技(錄影機)無堅不摧的奇妙魅力。
英國著名導演格林納威早期拍攝過很多試驗性很強的短片,後來又長期為標榜另類風格的英國電視四台拍攝影片,所以他的影片一向以風格手法怪異著稱。他學生時代的繪畫經驗又使得他的作品追求畫面的精良與視覺上的沖擊力。這兩點,在這部影片《枕邊書》中得到了加強與融合。
格林納威的所有影片都情節怪異離奇,這部影片也不例外,諾子在人身上書寫十三章《枕草子》,然後交給出版商的情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出版商在見到最後一章「死刑者之書」之後,竟然心甘情願交出性命。這些極度風格化的情節和細節很難令人接受,但在經過格林納威更加風格化的畫面表現之後,反而顯露出迷人的美感。不過在短暫的視覺美消逝之後,面對空空的銀幕,影片中的一切又是那麼令人迷茫。
影片拍攝手法中最大的特色,是創造性地運用畫中畫的手法。這些形狀、位置、大小變幻不定的小畫面和整個大畫面之間構成多種視覺和結構關系,大部分是與大畫面書法對位的小畫面說明,還有很多是回憶的畫面,也有類似於疊畫的電影語言功能。多功能、多層次的大小畫面的嵌套與並列,形成復雜多變的語言風格和畫面表現力,這是格林納威在影片中進行的一項電影語言的試驗。
影片的故事如何,表現了什麼,這雖然是一部影片必備的重要元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格林納威這部影片的故事性面對大量充滿東方情調的精製畫面和實驗性的電影語言,已經退居到次要位置,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適合的載體而已。在眾多主流的故事性影片中,格林納威的這部《枕草子》令我們看到了一部精彩而富有啟發性的「另類」電影。
《枕邊禁書》以兩位時代相隔、內心卻有默契聯系的女性的日記為敘述主軸,大量運用電腦新科技,將各個年代、各種時空發生的時間以「畫中畫」的形式在同一個電影平面展開,開掘出前所未見的電影語法。有些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可以用切換處理的鏡頭,他都以「畫中畫」的形式代替,平行蒙太奇在他的電影中成了「平面蒙太奇」。透過「畫中畫」,觀者、劇中人,以及隱藏的電影導演位置是相等的,觀眾所看到的人、事物無意不是透過導演之眼在觀看。
中文名稱:巴別塔
英文名稱:Babel
別名:通天塔,火線交錯
資源類型:DVDScr
發行時間:2006年11月27日
電影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電影演員: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蓋爾·賈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l十二個人、三個國家、四種不同的命運、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於那一聲無意的槍響……命運交織的羅網將不同種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靈魂納入其中。世界上的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論。他認為,只要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與任何一個陌生個體建立聯系。可是這種關聯的絲線是多麼的微弱,即使我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但我們還是聽不見對方的掙扎呼喊,就算聽到依然無法理解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在電影結束後顯現出了一段字幕:「獻給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顯然,這絕非一部絕望的電影,而是一部在絕望世界裡掙扎的故事,並將孩子視為未來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將由他們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將由他們建成,願未來的世界不再有誤解、隔閡和悲傷。
顯然,影片帶有強烈的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獨特風格,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出什麼導演能夠把多線索交叉敘事手法運用得如此嫻熟,儼然有超越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的勢頭。而且,亞歷桑德羅此次把握的故事以及故事種的矛盾沖突顯得更加的宏大和人性化。同時,這種多線索敘事技巧在他的手中也已經不再僅僅是表達的工具,而是 極富洞察力並具有深刻見解的表達出口,是其展現故事主題的必由之路。伊納里圖曾表示過,將一些故事線索編織到一起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當我坐在車里看到有人從路邊經過時,我便開始覺得那個人肯定比我頭腦中的任何東西都要有趣。所以探究他人的內心是我最大的願望。與此同時,我們所擁有的現實中的一切也是如此的有限。我更希望探索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還有陌生的外部世界是怎樣影響到我個人的等等,都將成為我作品中所要探詢的目標……」
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的經典之作。以法國國旗的三色命名的三部電影分別代表了三個主題:博愛,平等,自由。導演用極為細膩的光影音的效果為我們剖析這三個主題。《紅白藍三部曲》是基希洛夫斯基生平最後的三部作品,大師兩年後即因病辭世。《藍色》是憂郁和自由,掙脫俗世的信念才能獲得人性與情感的自由;《白色》是尊嚴和平等,導演在片中探討和質疑了情愛與平等;而《紅色》則是真誠和博愛,人世間充滿各種猜忌和矛盾,唯有博愛才能解開羈絆心靈的枷鎖。這三部作品是基思洛夫斯基充滿人道主義和人文思想的傑作。他以細致而精密的情節來講述故事,從普通人的人生命運闡釋他對生命的尊重和見解。在電影中,無論出場時間的長短,基思洛夫斯基都將主人公的位置給予了女性,也許是因為她們更脆弱一些,更能夠體現憂郁、尊嚴與真誠。在這三部曲中,基思洛夫斯基依然發揚了《十誡》以來的一貫宗旨,用包蘊著宗教哲學精神內涵的戲劇性故事情節表達了自己對當代人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
《藍色》獲得93年威尼斯金獅獎,並獲得愷撒獎9項提名;
《白色》獲得94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紅色》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並獲得愷撒獎7項提名。
在三部電影中,都有令人痛苦的道德抉擇。《紅》中,老法官告訴瓦倫婷,鄰居中有一個家庭看似幸福,但丈夫卻背著妻女在外面偷情。那麼,瓦倫婷該馬上去揭穿他嗎?那樣他們將看清真實然而痛苦,還是依然讓他們隱藏在平靜之下呢?《藍》中,朱麗葉的鄰居在夜總會里做脫衣女郎,她認為這樣做自己很快樂,男人們也很快樂。但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父親就坐在台下觀眾席的第一排!《白》中,商人米高拉成功但是已對人生厭倦,他求卡魯把自己槍殺,作為報酬,他將幫助卡魯回國,並且有資本做小本買賣。而卡魯除此而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能幫他回國了。七十年代,波蘭電影藝術大師K.Zanussi開創了「道德焦慮電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慮」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基斯洛夫斯基認為,在自由主義社會中,人的道德處境更為孤絕。因為,自由主義社會沒有國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階級道德一類的或虛構、或強制的全民道德。個人的道德承負及其軟弱無力在自由主義社會中更充分地顯露出來,所謂自由主義倫理,首先是對個人的道德承負力的脆弱的體認。在自由主義社會,個人的道德壯況是怎樣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過個體性的道德困境來探討自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負擔。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平等、博愛,《藍、白、紅》三部曲要探討這些價值理念的私人含義。任何價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會制度中的大理念也體現為具體的個體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倫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當的辦法是體味在這個生活制度中生活的個人眼裡噙著的淚水。
暴雨將至》給人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Milcho Manchevski(米爾科.米切夫斯基這位馬其頓導演的處女作(這是他第一部長片),一舉奪得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96年獨立自由獎等三十餘項國際大獎,決非僥幸。本片分成三個部分。一段不可能的愛情、一個兩難的抉擇,一段手足的殘殺,將前南斯拉夫地區暴雨將至的社會背景和幾個故事聯系起來,無理性的民族、宗教仇殺將愛情、親情無情地打破,讓人看了很悲痛。可以強烈感受到影片中,導演深藏其中的渴求:對人類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第一部分:WORDS (字)-----馬其頓的農村
一個年輕的神父藏匿一個出逃的女子,愛情隨之滋長。當他們准備去倫敦找攝影師的叔叔時,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於哥哥的槍下,愛情如鳥一般飛過,我們都無能為力!
第二部分:FACES (臉)---倫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她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可是她還有一個放不下的情人亞歷斯。亞歷斯是馬其頓來的攝影師,16年前來到倫敦。其實我們很清楚這個亞歷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輕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張照片讓我們心頭一悸,照片上是馬其頓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槍下,神父看著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軌,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廳的亂槍中,一張臉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圖片)---馬其頓的農村
亞歷斯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這里時有紛爭。他為了帶女孩出逃被朋友槍殺,女孩終於得以出逃。鏡頭回到第一部分的開始,我們終於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後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盡管後來也逃不開死亡的宿命。乾旱的土地終於迎來暴雨傾盆,雨中躺著亞歷斯的屍體。
整個故事因為形式的錯亂而變得有些輪回的宿命,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猖獗。而片子里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微妙錯綜,沒有正面的槍林彈雨但是每一次開槍都有驚人的震撼力。親情和愛情都變得不堪一擊,原來種族的紛爭是如此殘酷。三個故事殊途同歸,影片的背景是籠罩著內戰陰影的馬其頓和巴爾干半島。沒有可能的戀情,個人的極大矛盾,回歸和宿命。三個故事在人物的交錯縱橫中揭示戰爭的悲劇,而狹隘的種族主義正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1994年,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經過改編將昆汀·塔倫蒂諾的劇本《天生殺人狂》搬上銀幕。這部電影由於其中對暴力的渲染和對美國新聞媒體的諷刺迅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盡管與昆汀的初衷不符,《天生殺人狂》還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奧利佛·斯通通過MTV式的拍攝剪輯手法、肥皂劇和動畫片的綜合運用以及大量另類音樂等多種新穎的視聽語言大大刺激了觀眾。本片從一個新鮮的角度重新審視了瘋狂的犯罪行為與同樣瘋狂的媒體行為。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對喜好血腥和暴力的夫婦,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殺人。他們的舉動引起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注意,並且在自己的節目上加以報導。這一來,他們的知名度很快地又被提高了。即使是他們被捕之後,記者的報導仍然沒有停止。一切的犯罪在媒體的眼中似乎都變成了另一個樣子。我們該不該為此而感到悲哀呢?
《黑客帝國》第一部講述的是誕生,一個平凡的網路朋克在父愛和情愛的關心下釋放了自己的心靈,成了將人類救出虛擬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講述生活,這個救世主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探討起預言和選擇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第三部講述死亡和新的開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類和先知代表的機器共同努力下,戰勝了計算機病毒的破壞,還給人類和機器一個陰陽共生的和平。
同時,這個三部曲還是一部人類思想的大歷史,從一個善惡對立的世界到一個善惡模糊的關系,直到善惡對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這正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先知的陰陽圖案耳環正說明了這一點。
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發生在母體這個虛擬世界裡,在這樣一個程序的世界裡,任何東西都可以改變,包括在真實世界中無法為人力所改變的自然定律。因此,無論是尼奧躲避子彈,還是玻璃幕牆波浪式爆炸,都是虛擬世界中由機器模擬出來的自然定律給暫時破壞或修改的結果。可見,「子彈時間」的運用,並非單純是為了展現特效,實際上是和影片的故事的整體架構融為一體的。如今「子彈時間」幾乎已經成了「視覺濫效」了,無論什麼影片都想拿它來炫一下,可在影片攝制的1998年,這在銀幕上還是個非常原創性的東西。「子彈時間」特效在《黑客帝國》中的應用,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機圍繞著被拍攝對象,然後讓這些相機的快門按照電腦預先編程好的順序和時間間隔開始拍照,然後把各個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掃描進電腦,由電腦對相鄰兩張照片之間的差異進行虛擬修補,這樣就能獲得360度鏡頭下拍攝對象的連貫、順滑的動作,最後再由電腦將該連貫的動態圖象與背景融合,才有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新奇鏡頭。《黑客帝國》三部曲從奴役和仇恨開始,首先講述的是猶太和基督教的歷史,是善和惡的完全對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較量。電影設定的場景卻是希臘化的,是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講述人如何定義真實,如何發現真實。尼奧成為救世主,是依賴著基督教最有力的愛的力量,所以那一刻,當尼奧在伊人一吻中復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重裝上陣》則是存在主義的故事,這是一個「上帝死了」的時代,超人開始懷疑存在的意義。這也是善和惡對立的模糊階段,如同加繆的文學,不是善惡的對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對立,其界線是模糊的。同時,尼奧面對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麼能判定好與壞?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壞性該怎麼看待?存在主義認為,人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不一定是選擇有所為,也可以選擇無所為,無為比有為更自由,因為無為不會冒犯別人的有為。所以,尼奧在《最終戰役》中沒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決定。
《記憶碎片》此片的奇特結構,真的讓人有失憶的感覺,具備自我的身份之謎,而且到底應該相信誰,而就連自己都不能相信。如果你看過本片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的另一部影片《黨羽》,那麼你就會知道看這位導演的片子可不是件省心的事,他會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設想猜測最終的結局,本片採取了倒敘的手法,開始於一起搶劫案,也終結於這起案件,我們知道發生什麼卻不知道它為什麼會發生,所有的答案都在主人公斷斷續續的回憶閃現中,每次回溯,我們都會找到一些新的相關線索或當事人,他們將觀眾和萊昂納多一起引向結尾,也可以說是最初的開始。
可能還有好多精彩的所謂後現代電影,一時想不起來了,或許還有好多沒有看過的,比如黑澤明的〈羅生門〉、 岩井俊二的〈情書〉等,有機會看看。
可能後現代主義電影就是一下子看不懂,再看似乎有些明白,可怎麼看也不會全懂,但又總能讓你有些感觸的電影。當然了,就是看不懂也不說出來,要裝懂。
E. 請問這段街舞音樂叫什麼
1 、相對濕度
2 、至激現場
3 、DJ-製作TWO
4 、英文POP精選
5 、My Oh My
6 、Best of
7 、160 Trance
8 、今晚去搖頭(REMIX)
9 、沖鋒陷陣 D.J Remix
10 、HAPPY BPM
11 、DJ-製作ONE
12 、只因我有你
13 、GOOD MORNING SUNSHINE
1.歌曲名 Come On 演唱者 Bonecrusher Feat. Onslaught
看名字又是一首合作款 演唱的資料我懶得找了 街舞少年(Stomp the Yard)片頭時 這首歌配上地下斗舞的場面 快切的鏡頭 沸騰的人群 真的讓人血脈賁張
2.歌曲名 Walk It Out 演唱者 UNK
街舞少年中我認為第二好聽的歌 google了一下 還是billboard上榜單曲
另外還有幾首不錯的街舞曲 感覺不錯
1.歌曲名 Holla Back Girl 演唱者 Gwen Stefani
先是送給GP女玩家的 就從女生唱的歌開始
最早聽到這歌是在某一期的康永當家裡 某胖妞來賓隨著這首歌跳舞 讓我第一次發現原來胖妞跳舞也可以這么sexy!
2.歌曲名 Hey Mami 演唱者 Fannypack
東京漂移中 男主角隨Lil Bow Wow走進一家夜店 粉紅色的內飾 火辣的洋妞 店裡放的就是這首歌
3.歌曲名 pgloss 演唱者 lilmama
某著名黑妞Rapper許多年前的作品 可能比一些GP玩家年齡都大的一首歌 除了Beat沒有多餘伴奏 那節奏感是相當的強~
4.歌曲名 here 4 one 演唱者 blazin squad
前段時間無意中在電驢上發現的一個hiphop R&B合集雜錦壓縮包 裡面第一首就是這歌 演唱者好像是個男孩組合 個人感覺最適合GP的一首歌 那是相當的好聽~
5.歌曲名 Straight out of Canton 演唱者 The Notorious MSG
一個在美國的華裔說唱組合 這首歌的風格 怎麼說 有點搞笑 但絕對好聽 感覺風格類似Beastie Boys 算是支持華人Rapper啦!
6.歌曲名 rock star 演唱者 N.E.R.D.
一聽到這首歌就想起IPOD廣告那黑色剪影的人物隨著音樂瘋狂搖擺 IPOD廣告歌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首 不是原版 remix版本 電音
7.歌曲名 I Like to move it 演唱者 Eric `more` Morillo
馬達加斯加中 狐猴酋長帶領部落集體舞時唱的歌 演唱者是個來自巴哈馬的組合 這歌你要覺得不適合跳舞只能說明你樂感還不如狐猴 網上這首歌remix版本那是相當的多 可見這首歌的受歡迎程度
8.歌曲名 Who Let The Dog Out 演唱者 BAHA MEN
寫到這想起BAHA MEN另一首十分流行的歌 被許多影視作品甚至是Flash動畫選用 也是很不錯
9.歌曲名 Get Ripassa 演唱者 Gigi D'Agostino vs. Sean Paul
相信需多人會覺得耳熟 歐洲著名DJ積吉達哥斯提諾(Gigi D』Agostino)remix Sean Paul的歌曲 應該是國內DJ的必備素材 典型迪曲 好聽
10.歌曲名 where the hood at 演唱者 DMX
看到許多人抱怨GP中純正嘻哈音樂不多 接下來就推薦幾首我覺得好聽又適合GP的嘻哈音樂
首先是我的最愛DMX Gangsta Rapper代表之一 這首歌好像是他和李連傑合作的電影(叫什麼我忘了)中的插曲
11.歌曲名 Hit The Floor 演唱者 Twista&Pitbull
Twista嘴相當快的一黑胖子 Pitbull好像是一拉美裔的Rapper 兩人合作的這首歌我很喜歡 有段時間聽到耳朵快起繭 節奏感那是相當的棒
12.歌曲名 stomp 演唱者 Fala; King Jacob; Murphy Lee; Prentice Church
看名字還是一首合作款 最長的一碼中的插曲 還是除了Beat沒有多餘伴奏...
13.歌曲名 BOOM 演唱者 P.O.D
現在的年輕人說到說唱就是Eminem 搖滾就是Manson 搖滾說唱就是Linkin Park 這支樂隊P.O.D就是Linkin Park的偶像 來聽聽Linkin Park之外的搖滾說唱 所有推薦曲目中 這首歌是我最喜歡的
14.歌曲名 Are You Gonna Be My Girl 演唱者 Jet
接下來兩首歌是送給GP玩家中的搖滾愛好者的 自從兩年前在channel v看到這支MV 這首歌就成為了我的最愛兩年沒變 放到GP中用來跳舞一樣合適 不信你聽聽
15.19.歌曲名 My Skuchali 演唱者 T.A.T.U + Clawfinger
俄羅斯少女組合T.A.T.U remix我超喜歡的樂隊Clawfinger 本來一直以為T.A.T.U也就是m2m之流
聽了這首歌後我的看法變了 強啊... 推薦歌曲中最重的一首 俄文女聲+電音+搖滾+說唱
點開帖子的朋友挑兩首來聽聽看看 覺得好聽 就頂一下 要是都喜歡15首頁夠你刻張CD了
頂一下 小弟很期待 大家的支持 請求+精
F. 電影中的蒙太奇是什麼它的英文怎樣寫
montage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俱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院俱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入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G. 舉例比較現代主義電影與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差異……最好能夠詳細點= =
後現代主義電影
希臘導演安哲羅普羅斯在1995年拍出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借著一個電影導演去找尋一部電影誕生之初遺留下來的膠片的故事,回顧了電影和希臘的歷史。有人將安哲 羅普羅斯視為20世紀最後的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其實非常的不準確,安哲羅普羅斯的電影是很難概括的,他的每一部電影無不來自希臘神話的原型,漂流、尋找、個人意志與命運的對抗的題旨,他也不過是不停地「摹寫」史詩罷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中有一個經典場面:導演A在火車上遇見兒時印象中的母親,母親帶他回家,他帶著90年代的身體,加入了1945、1948、1976……的新年舞會,每個人都如記憶般年輕,只有他帶著衰老的皮囊。安哲羅普羅斯用電影拼貼了自己的後現代之夢。
英國導演艾倫.帕克執導的《迷牆》一上映就風靡了世界。這里邊最首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這支成立於1966年的英國前衛搖滾樂隊本身的音樂魅力。不過,《迷牆》首先還是一部電影,一部從視覺上加快步伐將大眾帶向MTV時代的電影。現在,MTV已經成為全球收看觀眾最多的視聽藝術,甚至連足球也無法與之相比。阿倫.帕克堪稱「MTV之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世界各地的美術學院中,都有《迷牆》的影迷。《迷牆》成了後現代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宣告了「後現代無經典」謬論的不攻自破。美術愛好者談論它,喜歡它,好像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個觀念藝術的展品。這部集搖滾音樂、現代美術和各種形態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對後現代影像充滿自覺的影片。
《發條橙》是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電影,它將青少年的青春期躁動誇大到極致,把人生這一階段可能發生的破壞圖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影片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顛覆傳統的、正統的道德規范,指向更為人性的東西。《發條橙》是根據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在德國,1999年青年才俊導演湯-蒂克的《羅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後現代主義電影,影片在結構上為故事設置了三個結局,體現了導演打破傳統敘事規則的努力;在影音風格上上,快切、動畫、搖滾樂、動感人物、大塊色調對比等匯成大雜燴,充分表現出剪貼拼湊的特徵。波蘭法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誤撞》、德國的《羅拉快跑》和英國的《滑動門》都給影片設置了兩三種結局,都表現了偶然性早對個體命運造成的決定性影響。
20歲的柏林姑娘羅拉和她的男友,同樣是20歲的曼尼,他們遇到了大麻煩。曼尼不小心將一個黑社會老大的錢給弄丟了,而且是20萬馬克。20分鍾後,老大就要來討錢,要是找不回來這些錢,曼尼就命在旦夕。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20歲的羅拉只有20分鍾,她想也來不及想,撒腿就跑……
20分鍾以後,羅拉拿到了錢!但曼尼等不及,跑到對面的超市去打劫,被趕來的警察一槍射中胸膛……
這是德國青年導演湯·蒂克偉(Tom Tykwer)拍攝的影片《羅拉快跑》中的故事情節,可憐的曼尼死得太慘了。你別著急,還沒完呢!
20分鍾後,羅拉兩手空空趕到,但曼尼卻橫遭意外,暴屍街頭……
20分鍾後,羅拉抱著千方百計搞來的10萬馬克趕到現場,卻赫然看見黑社會老大也准時抵達……
《阿甘正傳》,該片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獲1995年第67屆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六項桂冠。該片表現出的善良、溫情,觸動了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展現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重情等美好情
《阿甘正傳》以一個被正常世界視作 「低能兒」的阿甘為主人公,貫穿起一個被改寫的人文歷史——它對美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進行了巧妙的鋪排與重述,並運用了大量反諷、戲擬、電腦模擬、類型混雜、滑稽模仿與「無敘事」等解構手法,對美國近代以來的政治、歷史、流行文化、名牌時尚、廣告等方方面面廣開玩笑,大肆揶揄,重新解釋了歷史、戰爭和英雄,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消遣性的快樂原則,從而建構起後現代文本的敘事模式與造型風格,在打破人文歷史謊言的同時又以謊言的拼貼手段復制了一個虛假的寓言故事。當然,如果對上個世紀早期到中期的美國歷史比較熟悉,就更能很好地理解該電影的黑色幽默成分,比如熟悉「貓王」的音樂風格、「乒乓外交」、「水門事件」、「反越戰運動」的話,其中許多情節一定會讓大家會心一笑。
運動片的風格、血腥又恰到好處的處理、扣人心弦的故事主線和有力的社會警示作用,《搏擊俱樂部》簡直就是90年代的《發條橘子》。在這個只產生了極個別具震撼性影片的年代裡,《搏擊俱樂部》必定不會被忽略。它給人印象很深,並引發深深的思索。與時下95%的恐怖片不同的是:它留給觀眾大量的問題去回想和爭論。《搏擊俱樂部》所展示的發人深省的、多層次的故事給成百上千的評論、特寫及觀後感文章提供了足夠多的討論素材。 本片的導演大衛芬奇在拍攝《搏擊俱樂部》之前,已經有了三部引人注目的影片:《異型3》、《七宗罪》和《心理游戲》。芬奇有心要讓《搏擊俱樂部》成為一部視覺傑作。同前三部片子一樣,《搏擊俱樂部》也是色調暗、進度快,觀眾在看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細想,有人稱其為「MTV風格」,但與其他同類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個快速的鏡頭切換除了可以不讓觀眾覺得乏味,還有其獨特的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搏擊俱樂部》的確是一部暴力的電影。有的情節表現得十分的殘忍,以至於一些觀眾會扭頭不看,比如一個人從他的嘴裡把自己松動了的牙齒拔了出來。當然,所有這些血腥的鏡頭都是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殘忍,而每日苦差麻木了人心,引發狂性,結果產生難料的後果。搏擊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現代社會使人失掉人性和感覺的犧牲品。他們已經變成了輪子上的嵌齒,他們恢復個性觀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蠻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
導演:丹尼.博伊爾
《猜火車》又名《迷幻列車》,僅用了49天就拍攝完成,是一部成本為250萬美金的小製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蘇格蘭愛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現狀,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滿現代感的聲畫處理使之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影片對吸食海洛因而產生的快感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述,同時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及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因而影片一出爐便成為輿論的焦點。那眩目的鏡頭和婁.瑞德、伊基.鮑普的搖滾樂不啻為一劑迷幻葯,我們眼直勾勾盯著屏幕,身臨其境,當馬克的針頭扎入皮下組織,我們以為那白色的化學物質是融入了自己的血液;當一夥人搶劫後在路上狂奔,我們覺得是自己的心臟在劇烈地跳動。幾乎每一個場景都可稱得上是一部精緻而出人意表的濃縮短片: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一個星期天早上,他媽的搞不清自己是誰。選擇在沙發上看無聊透頂的節目,往口裡塞垃圾食物。選擇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說是最無恥的事了。選擇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但我幹嘛要做?我選擇不要生活,我選擇其他。理由呢?沒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還要什麼理由?」
主演讓、雷諾《這個殺手不太冷》將一個成年殺手和一個未成年少女之間的愛情,刻畫得可歌可泣。因為新電影的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對電影的要求是「一種刺激的快感或無傷的危險」,傳統電影中嚴肅的悲劇、沉重的道德並不在他的作品中呈現,那些人物並不背沉重的包袱,也無崇高的使命,他們的存在為的是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喜樂。呂克·貝松被稱為法國新巴洛克電影代表之一,後現代電影領軍人物。喜歡看法國電影的觀眾說起貝松的影片《地鐵》、《碧海情》、《尼基塔》、《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聖女貞德》等都是如數家珍。
《低俗小說》由「文森特和馬沙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
觀看《低俗小說》,如同觀看一場流動的「波譜藝術」,美國黑幫片、恐怖片、愛情片的雜燴在一起,以一種戲仿的形式重新拼貼。除了視覺形象拼盤以外,《低俗小說》為人稱道的「圓形結構」敘事策略,也是多元共生的拼貼產物。全片由一個序幕(餐館里的打劫),四個章節(分別被命名為「朱斯和文生」、「文生和馬沙之妻」、「一隻金錶」、「 邦尼的處境」)構成。這徹底打破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邏輯,首尾相連,似一個圓形從隨意一點開始截取,並最終回到了起點。暴力是昆汀作品反復出現的主題,本片中頻繁的暴力場面正呼應了它的「圓形結構」,明確指出暴力事件的發生是循環而永無停止的。在這里暴力成了一種生存方式,是對異化、疏遠、默默無聞的反抗--然而導演對待暴力的態度始終不是肯定的,朱斯的金盆洗手、文生對愛情的渴望也許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們都在尋求無可奈何的暴力之外的出路,盡管這種出路在美國這個暴力泛濫的社會看起來是渺茫的。作為敘事的功能裝置:偉大的英雄、偉大的冒險 、偉大的航程、偉大的目標皆以喪失,即符合利奧塔對後現代的界定--對元敘事的不信任。這種對元敘事不信任的後現代特徵,在影片中集中體現在英雄的喪失。不僅作為殺手的文生和朱絲是失敗的,而且作為黑幫老大的馬沙是失敗的(遭性變態者的強奸),作為職業拳擊手的布奇(不由讓人聯想到史泰龍扮演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拳擊手洛奇)同樣是失敗的(遭到黑幫的追殺又落入性變態者手中)。這種英雄的喪失帶有某種尷尬的滑稽,同時又是我們時代的「後現代狀況」--人類歷史的進步主義者信仰和鼓吹的啟蒙理性遭遇不信任,道德審判和價值判斷無限期延遲(觀眾或許會為昆丁對電影技術花里胡哨的創新困惑不已,但興奮點顯然已從康德的第二批判轉向第三批判,他們渴望獲得奇特而意外的美學救贖)。既然所有的生活難題都解決不了,一切並不像文化精英們所說的那樣,人們也許有理由滿足於對現象的表面佔有和消費(同時,這不是我們時代反史詩的史詩嗎?)於是,剩下的是大眾和通俗文化,正如本片的片名所示- -《低俗小說》。
導演:索德伯格
主要演員: 安迪.麥克道威爾,彼得.加拉格爾
得獎記錄: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1989)
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89)
一個表面上平靜的中產家庭,因為朋友意外來訪而失去平衡,暴露出其中充滿性失調謊言的真相。原來有潔癖的姐姐安迪.麥克道爾早就跟丈夫彼得.加拉格爾沒有性生活,但妹妹勞拉.桑.吉亞科莫卻跟姐夫暗中打得火熱。丈夫的同學詹姆斯.斯派德帶著錄影機來訪,竟然讓姐妹二人因為好奇心而對著鏡頭大談心中秘密。一鳴驚人的新導演史蒂文.索達伯格用冷靜而富創意的手法剖析現代人脆弱的心理層面,尤其突顯出高科技(錄影機)無堅不摧的奇妙魅力。
英國著名導演格林納威早期拍攝過很多試驗性很強的短片,後來又長期為標榜另類風格的英國電視四台拍攝影片,所以他的影片一向以風格手法怪異著稱。他學生時代的繪畫經驗又使得他的作品追求畫面的精良與視覺上的沖擊力。這兩點,在這部影片《枕邊書》中得到了加強與融合。
格林納威的所有影片都情節怪異離奇,這部影片也不例外,諾子在人身上書寫十三章《枕草子》,然後交給出版商的情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出版商在見到最後一章「死刑者之書」之後,竟然心甘情願交出性命。這些極度風格化的情節和細節很難令人接受,但在經過格林納威更加風格化的畫面表現之後,反而顯露出迷人的美感。不過在短暫的視覺美消逝之後,面對空空的銀幕,影片中的一切又是那麼令人迷茫。
影片拍攝手法中最大的特色,是創造性地運用畫中畫的手法。這些形狀、位置、大小變幻不定的小畫面和整個大畫面之間構成多種視覺和結構關系,大部分是與大畫面書法對位的小畫面說明,還有很多是回憶的畫面,也有類似於疊畫的電影語言功能。多功能、多層次的大小畫面的嵌套與並列,形成復雜多變的語言風格和畫面表現力,這是格林納威在影片中進行的一項電影語言的試驗。
影片的故事如何,表現了什麼,這雖然是一部影片必備的重要元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格林納威這部影片的故事性面對大量充滿東方情調的精製畫面和實驗性的電影語言,已經退居到次要位置,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適合的載體而已。在眾多主流的故事性影片中,格林納威的這部《枕草子》令我們看到了一部精彩而富有啟發性的「另類」電影。
《枕邊禁書》以兩位時代相隔、內心卻有默契聯系的女性的日記為敘述主軸,大量運用電腦新科技,將各個年代、各種時空發生的時間以「畫中畫」的形式在同一個電影平面展開,開掘出前所未見的電影語法。有些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可以用切換處理的鏡頭,他都以「畫中畫」的形式代替,平行蒙太奇在他的電影中成了「平面蒙太奇」。透過「畫中畫」,觀者、劇中人,以及隱藏的電影導演位置是相等的,觀眾所看到的人、事物無意不是透過導演之眼在觀看。
中文名稱:巴別塔
英文名稱:Babel
別名:通天塔,火線交錯
資源類型:DVDScr
發行時間:2006年11月27日
電影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電影演員: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蓋爾·賈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l十二個人、三個國家、四種不同的命運、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於那一聲無意的槍響……命運交織的羅網將不同種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靈魂納入其中。世界上的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論。他認為,只要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與任何一個陌生個體建立聯系。可是這種關聯的絲線是多麼的微弱,即使我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但我們還是聽不見對方的掙扎呼喊,就算聽到依然無法理解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在電影結束後顯現出了一段字幕:「獻給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顯然,這絕非一部絕望的電影,而是一部在絕望世界裡掙扎的故事,並將孩子視為未來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將由他們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將由他們建成,願未來的世界不再有誤解、隔閡和悲傷。
顯然,影片帶有強烈的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獨特風格,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出什麼導演能夠把多線索交叉敘事手法運用得如此嫻熟,儼然有超越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的勢頭。而且,亞歷桑德羅此次把握的故事以及故事種的矛盾沖突顯得更加的宏大和人性化。同時,這種多線索敘事技巧在他的手中也已經不再僅僅是表達的工具,而是 極富洞察力並具有深刻見解的表達出口,是其展現故事主題的必由之路。伊納里圖曾表示過,將一些故事線索編織到一起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當我坐在車里看到有人從路邊經過時,我便開始覺得那個人肯定比我頭腦中的任何東西都要有趣。所以探究他人的內心是我最大的願望。與此同時,我們所擁有的現實中的一切也是如此的有限。我更希望探索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還有陌生的外部世界是怎樣影響到我個人的等等,都將成為我作品中所要探詢的目標……」
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的經典之作。以法國國旗的三色命名的三部電影分別代表了三個主題:博愛,平等,自由。導演用極為細膩的光影音的效果為我們剖析這三個主題。《紅白藍三部曲》是基希洛夫斯基生平最後的三部作品,大師兩年後即因病辭世。《藍色》是憂郁和自由,掙脫俗世的信念才能獲得人性與情感的自由;《白色》是尊嚴和平等,導演在片中探討和質疑了情愛與平等;而《紅色》則是真誠和博愛,人世間充滿各種猜忌和矛盾,唯有博愛才能解開羈絆心靈的枷鎖。這三部作品是基思洛夫斯基充滿人道主義和人文思想的傑作。他以細致而精密的情節來講述故事,從普通人的人生命運闡釋他對生命的尊重和見解。在電影中,無論出場時間的長短,基思洛夫斯基都將主人公的位置給予了女性,也許是因為她們更脆弱一些,更能夠體現憂郁、尊嚴與真誠。在這三部曲中,基思洛夫斯基依然發揚了《十誡》以來的一貫宗旨,用包蘊著宗教哲學精神內涵的戲劇性故事情節表達了自己對當代人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
《藍色》獲得93年威尼斯金獅獎,並獲得愷撒獎9項提名;
《白色》獲得94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紅色》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並獲得愷撒獎7項提名。
在三部電影中,都有令人痛苦的道德抉擇。《紅》中,老法官告訴瓦倫婷,鄰居中有一個家庭看似幸福,但丈夫卻背著妻女在外面偷情。那麼,瓦倫婷該馬上去揭穿他嗎?那樣他們將看清真實然而痛苦,還是依然讓他們隱藏在平靜之下呢?《藍》中,朱麗葉的鄰居在夜總會里做脫衣女郎,她認為這樣做自己很快樂,男人們也很快樂。但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父親就坐在台下觀眾席的第一排!《白》中,商人米高拉成功但是已對人生厭倦,他求卡魯把自己槍殺,作為報酬,他將幫助卡魯回國,並且有資本做小本買賣。而卡魯除此而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能幫他回國了。七十年代,波蘭電影藝術大師K.Zanussi開創了「道德焦慮電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慮」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基斯洛夫斯基認為,在自由主義社會中,人的道德處境更為孤絕。因為,自由主義社會沒有國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階級道德一類的或虛構、或強制的全民道德。個人的道德承負及其軟弱無力在自由主義社會中更充分地顯露出來,所謂自由主義倫理,首先是對個人的道德承負力的脆弱的體認。在自由主義社會,個人的道德壯況是怎樣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過個體性的道德困境來探討自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負擔。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平等、博愛,《藍、白、紅》三部曲要探討這些價值理念的私人含義。任何價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會制度中的大理念也體現為具體的個體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倫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當的辦法是體味在這個生活制度中生活的個人眼裡噙著的淚水。
暴雨將至》給人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Milcho Manchevski(米爾科.米切夫斯基這位馬其頓導演的處女作(這是他第一部長片),一舉奪得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96年獨立自由獎等三十餘項國際大獎,決非僥幸。本片分成三個部分。一段不可能的愛情、一個兩難的抉擇,一段手足的殘殺,將前南斯拉夫地區暴雨將至的社會背景和幾個故事聯系起來,無理性的民族、宗教仇殺將愛情、親情無情地打破,讓人看了很悲痛。可以強烈感受到影片中,導演深藏其中的渴求:對人類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第一部分:WORDS (字)-----馬其頓的農村
一個年輕的神父藏匿一個出逃的女子,愛情隨之滋長。當他們准備去倫敦找攝影師的叔叔時,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於哥哥的槍下,愛情如鳥一般飛過,我們都無能為力!
第二部分:FACES (臉)---倫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她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可是她還有一個放不下的情人亞歷斯。亞歷斯是馬其頓來的攝影師,16年前來到倫敦。其實我們很清楚這個亞歷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輕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張照片讓我們心頭一悸,照片上是馬其頓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槍下,神父看著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軌,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廳的亂槍中,一張臉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圖片)---馬其頓的農村
亞歷斯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這里時有紛爭。他為了帶女孩出逃被朋友槍殺,女孩終於得以出逃。鏡頭回到第一部分的開始,我們終於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後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盡管後來也逃不開死亡的宿命。乾旱的土地終於迎來暴雨傾盆,雨中躺著亞歷斯的屍體。
整個故事因為形式的錯亂而變得有些輪回的宿命,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猖獗。而片子里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微妙錯綜,沒有正面的槍林彈雨但是每一次開槍都有驚人的震撼力。親情和愛情都變得不堪一擊,原來種族的紛爭是如此殘酷。三個故事殊途同歸,影片的背景是籠罩著內戰陰影的馬其頓和巴爾干半島。沒有可能的戀情,個人的極大矛盾,回歸和宿命。三個故事在人物的交錯縱橫中揭示戰爭的悲劇,而狹隘的種族主義正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1994年,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經過改編將昆汀·塔倫蒂諾的劇本《天生殺人狂》搬上銀幕。這部電影由於其中對暴力的渲染和對美國新聞媒體的諷刺迅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盡管與昆汀的初衷不符,《天生殺人狂》還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奧利佛·斯通通過MTV式的拍攝剪輯手法、肥皂劇和動畫片的綜合運用以及大量另類音樂等多種新穎的視聽語言大大刺激了觀眾。本片從一個新鮮的角度重新審視了瘋狂的犯罪行為與同樣瘋狂的媒體行為。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對喜好血腥和暴力的夫婦,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殺人。他們的舉動引起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注意,並且在自己的節目上加以報導。這一來,他們的知名度很快地又被提高了。即使是他們被捕之後,記者的報導仍然沒有停止。一切的犯罪在媒體的眼中似乎都變成了另一個樣子。我們該不該為此而感到悲哀呢?
《黑客帝國》第一部講述的是誕生,一個平凡的網路朋克在父愛和情愛的關心下釋放了自己的心靈,成了將人類救出虛擬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講述生活,這個救世主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探討起預言和選擇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第三部講述死亡和新的開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類和先知代表的機器共同努力下,戰勝了計算機病毒的破壞,還給人類和機器一個陰陽共生的和平。
同時,這個三部曲還是一部人類思想的大歷史,從一個善惡對立的世界到一個善惡模糊的關系,直到善惡對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這正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先知的陰陽圖案耳環正說明了這一點。
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發生在母體這個虛擬世界裡,在這樣一個程序的世界裡,任何東西都可以改變,包括在真實世界中無法為人力所改變的自然定律。因此,無論是尼奧躲避子彈,還是玻璃幕牆波浪式爆炸,都是虛擬世界中由機器模擬出來的自然定律給暫時破壞或修改的結果。可見,「子彈時間」的運用,並非單純是為了展現特效,實際上是和影片的故事的整體架構融為一體的。如今「子彈時間」幾乎已經成了「視覺濫效」了,無論什麼影片都想拿它來炫一下,可在影片攝制的1998年,這在銀幕上還是個非常原創性的東西。「子彈時間」特效在《黑客帝國》中的應用,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機圍繞著被拍攝對象,然後讓這些相機的快門按照電腦預先編程好的順序和時間間隔開始拍照,然後把各個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掃描進電腦,由電腦對相鄰兩張照片之間的差異進行虛擬修補,這樣就能獲得360度鏡頭下拍攝對象的連貫、順滑的動作,最後再由電腦將該連貫的動態圖象與背景融合,才有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新奇鏡頭。《黑客帝國》三部曲從奴役和仇恨開始,首先講述的是猶太和基督教的歷史,是善和惡的完全對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較量。電影設定的場景卻是希臘化的,是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講述人如何定義真實,如何發現真實。尼奧成為救世主,是依賴著基督教最有力的愛的力量,所以那一刻,當尼奧在伊人一吻中復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重裝上陣》則是存在主義的故事,這是一個「上帝死了」的時代,超人開始懷疑存在的意義。這也是善和惡對立的模糊階段,如同加繆的文學,不是善惡的對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對立,其界線是模糊的。同時,尼奧面對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麼能判定好與壞?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壞性該怎麼看待?存在主義認為,人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不一定是選擇有所為,也可以選擇無所為,無為比有為更自由,因為無為不會冒犯別人的有為。所以,尼奧在《最終戰役》中沒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決定。
《記憶碎片》此片的奇特結構,真的讓人有失憶的感覺,具備自我的身份之謎,而且到底應該相信誰,而就連自己都不能相信。如果你看過本片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的另一部影片《黨羽》,那麼你就會知道看這位導演的片子可不是件省心的事,他會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設想猜測最終的結局,本片採取了倒敘的手法,開始於一起搶劫案,也終結於這起案件,我們知道發生什麼卻不知道它為什麼會發生,所有的答案都在主人公斷斷續續的回憶閃現中,每次回溯,我們都會找到一些新的相關線索或當事人,他們將觀眾和萊昂納多一起引向結尾,也可以說是最初的開始。
可能還有好多精彩的所謂後現代電影,一時想不起來了,或許還有好多沒有看過的,比如黑澤明的〈羅生門〉、 岩井俊二的〈情書〉等,有機會看看。
可能後現代主義電影就是一下子看不懂,再看似乎有些明白,可怎麼看也不會全懂,但又總能讓你有些感觸的電影。當然了,就是看不懂也不說出來,要裝懂
H. 手機看電影要什麼軟體快切清晰
1我親自試了pptv,暴風影音,pps,快播,小米自帶播放器。說實在的還是快播最快,最好。
2快播打開界面沒什麼亂七八糟的信息,並且軟體的操作也比較方便。
3最好的一點是資源沒有,可以在快播里直接通過網路搜索到在線視頻在快播里放。
4這樣大大的擴大了視頻的資源
5快播的內核是出了名,大家都公認的
I. 《追擊者》這部刑事題材電影好看嗎
我一直對所有以刑事案件為題材的電影懷有濃厚興趣,這不僅因為該題材天然包含電影兩大要命元素——性和暴力,還因為它決不可能迴避社會現實。性和暴力就像包子皮兒,社會現實是包子餡兒。沒有餡兒的,那是饅頭。
對此類影片而言,營造真實感,是其能否緊緊攫住觀眾注意力的關鍵所在。這當然是因為刑事案件包含的殘忍暴力,本身就超常態,極容易對人產生直接刺激,在此基礎上,如果你能使觀眾在短時間內相信銀幕上正在發生的是真的,他就會心甘情願地,深深投入其中,一步步地不能自拔。《追擊者》就是這樣的電影。
開篇處理就很好——夜幕、鬧市、車流,女孩和男子碰頭,駕車離開鬧市進入僻靜小巷……鏡頭干凈利落,不僅現場帶入感好,而且懸念誕生自然。
第一組鏡頭,是平行跟拍駕車的妓女,她打電話(對方其實就是連環殺手池英民),恰到好處地鏡頭晃動、快切,相當漂亮。一般情況下,這個鏡頭也可以放在妓女車外(前車窗或側窗),近距離拍攝妓女打電話,這里卻選擇中景,目的是有意地拉開觀眾和這次交易以及女受害者和兇手的距離(後面小巷裡的鏡頭也一樣),使觀眾不由自主地自行猜測。當我一下子意識到這個故事涉及的是妓女連環被殺案,立刻就想起不久前看的《南方周末》,上面一篇關於武漢性工作者的詳細報道(《南方周末:底層性工作者生存安全調查》),內容幾乎就是該片的中國式延伸。中國境內是否也出現過專門殘殺妓女的連環殺人者,我不知道,因為按照慣例,我幾乎沒有通過正常渠道察看真實案例卷宗的機會,但從80年代遺漏出來的部分案例分析,加之對當代中國社會動盪程度的理解,可以想像,類似案件絕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說句題外話的題外話,6月28日發生在貴州的「瓮·安·縣·騷·亂」,本身顯然也是個極好的故事題材,我尤其對事件原點感到好奇,因為疑點頗多。希望日後透露出的信息,能解釋我心頭的困惑。
J. 下載電影用什麼樣的軟體下的較快切不傷硬碟
BT比較快!
關於BT軟體的使用和軟體下載,請參見這里,非常全面!
http://bt.100kan.com/dispbbs.asp?boardID=8&ID=427&page=1
設置好你的BT,讓下載對硬碟「0」傷害!
如今,BT下載逐步成為了大家最喜歡的下載方式,因為BT下載有它自己獨特的優勢——資源非常豐富,BT所能下載的很多電影和電視連續劇都是通過其他方式所不能下載到的,然而很多BT用戶卻一直擔心BT下載會對硬碟產生損傷,這里就為大家介紹幾個小技巧,讓大家真正解除BT傷害硬碟的心頭之憂!
一、更改硬碟Cache
由於BT軟體同時使用多線程進行下載和上傳,造成硬碟要進行大量數據吞吐,當一個文件有N個人下載的時候,硬碟就要承受1次下載和N-1次上傳(也就是BT所進行的上傳動作),這樣硬碟的負荷就會大大增加,造成損壞的幾率也大大增加。我們可以通過修改硬碟的CACHE的方法來降低BT下載對硬碟的傷害,具體操作如下:
1.修改注冊表更改硬碟Cache
(1)依次打開「開始→運行」,輸入「regedit」打開注冊表,依次展開到以下鍵值:HKEY_LOCAL_ ManagerMemory Management;
(2)這里,查看是否有「IoPageLockLimit」這個鍵值,如果沒有可以新建一個Dword值(雙位元組值),此處需要輸入16進制數。Windows默認只有512KB的Cache顯然不夠,如果內存在256MB以上,開大一些Cache可以減少硬碟讀寫,提高性能。一般設在8-16MB效果最好。16M對應的是4000,32M對應的是8000,,如果內存大,就設置大點。
提示:
計算轉換方法如下:
1MB = 1024K,
16MB = 16384K
= 4000(16進制)
= 4*16^3 + 0*16^2 + 0*16^1 + 0*16^0 = 16384k (十進制)
(3)最後重新啟動計算機即可。
2.設置BT軟體更改硬碟緩存
修改注冊表的方法對於不熟悉注冊表的朋友來說可能比較麻煩,不敢輕易動手。其實,我們還可以在BT下載軟體中,通過圖形化的操作界面來設置硬碟的緩存。目前主流的BT下載軟體中都帶有調節緩存的設置項目,這里我們以大家所經常使用的BitComet為例進行介紹。
在打開的主界面中,可依次打開主菜單「選項→選項」,在打開的主界面中點擊「磁碟緩存」選項,可以在右側窗口中設置磁碟緩存最小值、最大值,如果下載的速度經常保持在500KB/s,那麼就可以將磁碟緩存大小設為40M,當然也可以勾選「在最大值最小值范圍內自動調整緩存大小」,讓程序自動調整磁碟緩存。在BT軟體中進行設置就相對容易多了,不用記注冊表的子鍵,直接輸入要設置的值即可。
二、降低BT軟體運行優先順序
BT比較佔用資源,啟動運行後,可能會對整個系統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使用的是Windows 2000/XP系統,我們可以利用任務管理器把BT軟體的優先順序降低,這樣即使它佔用資源,也不會影響其它應用程序的性能,因為它搶占資源的優先順序不夠高,從而降低對硬碟和系統的影響。具體操作是:
在Windows XP操作系統中,可以按下「Ctrl+Alt+Del」組合鍵開啟系統的「Windows任務管理器」,點擊「進程」選項卡,找到對應的BT下載程序;然後在其上單擊右鍵,然後將右鍵菜單上的「設置優先順序」設置為「低於標准」或「低」就可以了。
經過以上的幾種方法,我們已經把BT下載對硬碟的損傷幾乎降到了「0」,只要你在使用的時候不要一次性開太多的下載或上傳的窗口(通常1到3個就行了),那麼你就可以放心地進行BT下載了。
參考資料:http://bbs.fzbm.com/read.php?tid=14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