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電影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2012)
導演:湯姆·霍珀
編劇:威廉姆·尼克爾森/赫伯特·克萊茨莫/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
類型:劇情/愛情/音樂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英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3-02-28(中國大陸)/2012-12-24(美國)
片長:157分鍾
又名:孤星淚(港) / 音樂劇《悲慘世界》電影版

B. 法國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說起法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就不得不需要提到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一:雷內·克雷爾法國電影的編劇、導演和理論家。法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轉折時期的重要導演,被稱為電影安徒生,他的電影是再造的成人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永遠有歌聲和愛情,沒有仇恨與丑惡,
首先推薦雷內.克萊爾的
《巴黎屋檐下》(1930年)

在克萊爾後期的作品中,經常為人提到的是《魔鬼的美》。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830年的義大利。浮土德教授接待梅菲斯托,梅菲斯托自遇見瑪格麗特後,變成了貧窮的亨利騎士。不久,教授失綜,亨利被控殺害教授,不得不與魔鬼簽訂協議...最後終於在起義的群眾、瑪格麗特和吉普賽人的相助下擊敗了魔鬼。
C. 找一部歐美人民起義的電影
愛國者 The Patriot (2000)
導演: 羅蘭·艾默里奇
編劇: 羅伯特·羅達特
主演: 梅爾·吉布森 / 希斯·萊傑 / 喬莉·理查德森 / 詹森·艾薩克 / 克里斯·庫珀 / 麗莎·布瑞納 / 湯姆·威爾金森
類型: 劇情 / 動作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德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0-06-28(美國)
片長: 165分鍾 / 175分鍾(加長版)
又名: 孤軍雄心 / 決戰時刻
愛國者的劇情簡介 · · · · · ·
故事發生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本傑明(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飾)是法國裔美國人,他曾參加過法國人與印第安人的戰爭,身經百戰。殘酷的戰爭令他失去了心愛的妻子,他發誓要永遠遠離戰爭。
所以當英國殖民者將戰爭燒到本傑明的家園時,他首先選擇的不是奮起反抗,而是躲避。當他看到他的大兒子參加了當地組織的愛國者軍隊時,也沒有跟著挺身而出。
但是,當他的大兒子被敵軍俘虜,小兒子挺身去救哥哥而被打死時,本傑明再也按耐不住了。他這時才清楚意識到,只有反抗才能解救家園於水火。

D. 有一部外國電影主角是起義領袖,藍臉
你說的是《勇敢的心》,看過的人大多說經典,梅爾吉普森自導自演,你看的藍臉是他們對英格蘭開戰時在臉上塗的色彩,當時看到法國的國寶,蘇菲 瑪索,只能用驚艷來形容。最後的freedom,喊出了蘇格蘭人的心聲。就整個電影來說,個人感覺,當時的英國人都是野蠻人,英國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紳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當時的領主居然有什麼處女權,我只能對此呵呵了。
E. 有關各國名族起義電影
片名: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譯名:最後的摩根戰士
導演:邁克爾·曼 Michael Mann
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 Daniel Day-Lewis
科爾姆·米尼 Colm Meaney
皮特·波斯爾思韋特 Pete Postlethwaite
瑪德琳·斯托 Madeleine Stowe
類型:劇情 愛情 戰爭 西部
級別:瑞典:15 英國:15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德國:16 澳大利亞:M 加拿大:PG 智利:14
出品:20th Century Fox
上映日期:1992年08月26日
評 分: 7.5/10( 12864票 )
顏 色: 彩色
時 長: 112 分鍾
字 幕: 外掛中文
劇情簡介:
1757年,英法兩國為爭奪美洲殖民地而不停交戰。在哈德遜河以西地區的諸多土著中,有一支叫莫希干族的,戰爭使之僅剩了老戰士千家谷父子和他的白人養子豪克依三個人。一次,英軍少校德勤在護送上校之女歌娜姐妹去威廉亨利堡途中,被實是奸細的休倫族向導馬瓜誘騙,遭到法軍民團的伏擊。危急之中,三個莫希幹人解救了他們,並護送他們去威謙亨利堡上校蒙路的營中。 途中,他們看到了被法軍屠戮的民宅, 從豪克依口中,歌娜也理解了她們與土著在文化習慣上的諸多差異,並為他們對自由的維護精神而感動。
當他們來到威廉亨利堡時,卻發現法軍正在圍攻英軍。原來蒙路上校早已向韋將軍發出求援信,不想落入馬瓜手中而戰況告急。於是,他只能迅速再向愛依堡的韋將軍發信求援。
在蒙路營中,歌娜拒絕了德勒的再次求愛,卻漸漸與正直、勇猛的豪克依產生了愛意。一次,因豪克依協助英軍民團中的積逃跑而被抓,蒙路上校決定按軍規弔死豪克依。歌娜十分不滿,為這些土著的自由而激烈辯護。由於鞭長莫急,求援無望的蒙路只能率軍向法軍投降。法國將領文錦將軍想以和平的方式逐出英軍,而馬瓜卻因過去的宿仇而發誓要親手殺死蒙路。於是,在英軍的撤退途中,馬瓜帶領休倫族人再次圍攻英軍並殺死了蒙路上校。情急之中,豪克依掙脫索鏈救出了歌娜姐妹倆。三個莫希幹人與歌娜姐妹和德勒少校在被敵人追捕中躲入一山洞。最終,馬瓜他們還是趕到那裡。無奈中,三個莫希幹人躍入水瀑,而歌娜姐妹和德勒落入敵手。
豪克依等來到休倫族營地,豪克依冒死徒手入營,請求放人並揭露了馬瓜的野心。可酋長最後還是決定要燒死歌娜,而其妹愛莉則被馬瓜帶走。關鍵時刻,德勒自求燒死以替換歌娜。在解救愛莉的途中,馬瓜殺死了千家谷的親子雍加,而不屈的愛莉跳崖而死。最終,馬瓜死於千家谷刀下。而千家谷也成了最後一個莫希幹人。
評析
影片《最後的莫希幹人》改編於庫柏的同名小說,它以宏大的史詩般的場景和感人的真情,發散出巨大的藝術魅力,是一部不可多遇的優秀影片。
該片以1757年英、法兩大帝國在美洲爭奪殖民地為背景,用殖民與反殖民,壓迫與自由,殖民者與土著內部的斗爭以及追求獨立自由的白裔土著與殖民者之間的真情作為意韻內核,組織了並不復雜但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時代背境本已賦予影片以史詩氣息,加以該片創作者著意營造、攝取的宏偉的自然景象和宏大的戰斗場面,更加上影片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三個最後的莫希幹人身上時時張揚著的對自由、獨立的不屈追求和勇猛抗爭的精神,使得觀眾心潮澎湃,激越不已。可以說,影片最為感人的實是一種人性的自由與完美。土著間的相互爭斗,野蠻而可悲。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以動物的方式互相傾軋、吞噬,而他們又無一不是侵略者壓迫的對象和利用的工具。他們流淌的鮮血都是侵略者的罪惡的見證。在這些土著中,最為正直的就要算豪克依等最後三個莫希幹人了。他們與其他土著的不同關鍵便在於他們始終保持著人格的獨立和清醒的頭腦,他們決不加入任何一方的殖民軍團中,他們始終昂首闊步,游蹤自定,在他們身上,集中顯現了對自由的追求、維護的可貴精神。也是在這種堅定的人生信仰下,他們更是勇猛不屈,正直無私。影片也著力表現了白裔土著豪克依與殖民軍官之女歌娜的愛情。他們的超越界限的愛情並非傳奇,觀眾完全可以相信這是一個事實。歌娜拒絕英國軍官的求婚卻投入土著莫希幹人這一所謂的「野蠻不化人"的懷中,正是感動於其身上揚溢著的那種人性的高尚和不屈的生命力。豪克依與歌娜的愛情是足以證明人性的可溝聯性和真純愛情超越界限的巨大力量的。
曾在影片《我的左腳》中有上好表現而獲取1989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著名影星丹尼爾·戴·劉易斯一改過去飾演的那位殘疾詩人形象。身披長發,穿著麻料的印第安服裝,手執長矛,身背弓箭,飾演了那位光芒四射的豪克依,為捍衛部落的和平與殖民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影片的成功再次顯現了他在當今世界影壇上不可動搖的地位。
F. 求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電影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電影我還真不知道,不過有關於19世紀法國人民起義的電影,《悲慘世界》(2012)根據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改編的音樂劇。由休·傑克曼(金剛狼!)和安妮·海瑟薇(蝙蝠俠中的貓女!)主演。
G. 悲慘世界2012版中的法國革命具體是哪次革命
法國大革命時期,各種起義、暴動大大小小發生了很多次,有很多都沒有記錄下來。
《悲慘世界》描述的那一次規模很小,只是整個大革命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6月2日,共和派在因決斗身亡的著名共和主義者、青年數學家埃瓦里斯特·伽羅瓦的葬禮上攻擊政府,並計劃起義。
6月5日,拉馬克將軍的葬禮舉行,護送遺體隊伍經過巴黎林蔭大道,通過奧斯特利茲橋,圍觀群眾有數萬人之多。正如電影里的場景那樣,共和黨人乘機喊出反對政府、支持共和的口號,得到一些民眾的響應。
葬禮轉變為大規模示威,共和黨人領袖舉出紅旗作為運動的旗幟,然後示威失控,一部分示威者和群眾與警察發生沖突,部分被派去彈壓的軍隊卻反水加入共和黨人的隊伍,示威隊伍轉向有著特殊意義的巴士底廣場,也就是電影中青銅大象所在地。經過了一天的大混亂,到了晚上,巴黎進入了街壘戰階段。
6月5日晚上,由喬治·穆東(Georges Mouton)指揮的政府軍擊潰大部分的巴黎外圍起義者,起義者被趕到巴黎老城區。
和小說及電影里的描述類似,暴動沒有發展成全巴黎大起義,軍隊也沒有出現大規模倒戈的跡象,缺乏社會基礎,僅僅由學生的熱情支撐的起義可以說註定失敗。
雙方的實力對比可謂懸殊,據當時史料,執行鎮壓的政府軍人數大概3萬人,而起義者則只有3000人。
盡管學生們在奮戰,可是高層共和黨人政治家如拉法葉侯爵卻在躲避,他們在起義發動後不久就已經感到運動必將失敗,於是逃到周圍的省份。另外如拉菲特和奧迪隆·巴羅在開會後,於6月6日早上派出一名代表到路易·菲利普處要求他停止血腥鎮壓和改變政策。
分舉紅旗和三色旗的對壘兩方的最後決戰在6月6日早晨。國民自衛軍和起義民眾在聖梅利修道院(Clo tre Saint-Merry)展開血戰,起義學生堅守的街壘最終在大炮的轟炸之下被打破,這個場景相信看過電影和小說的人不會再陌生。雙方的總傷亡在800人左右,其中政府軍死73人,傷344人,起義者死93人,傷291人。
H. 關於革命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革命時代,不論時間,不論地域,都充滿動盪,但其壯烈性都無一不可歌可泣。我們沒能經歷那些時代,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遺憾。
《辛亥革命》

雖然是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獻禮片,但歷史還原度極高,整部電影立場較為客觀中立。「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讓人振奮,同時也反映了革命的混亂和殘暴,「欲得其文明,就必先經歷文明的痛苦,那就是革命。」革命結尾充滿血與淚,也是對革命的反思。革命是為了什麼?革命不為流血,革命是為了謀幸福,謀光明。
I. 電影《時間線》的劇情描述的是法國歷史上那一次具體的事件和人物
是英法百年戰爭期間
百年戰爭是1337年到1453年發生在英國和法國之間大大小小戰役的總稱。中世紀,英國諸王又通過一系列與法國的聯姻,都成為法國諸王大片領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終於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蘭西王國」的繼承權。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卡佩王朝繼承權。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佔領耶訥,百年戰事遂起。
除王位繼承外,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也是爭奪目標。這個地區與英國經濟往來密切。法國1328佔領該地後,英王「愛德華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確保原料來源,支持英國反法,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嫌隙加深,也更進一步將兩國導向戰爭。
第一階段(13371360年英勝),1340英海軍重創法海軍,1346克勒西會戰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休戰10年後,在普瓦提埃戰役(1356年)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徵收苛捐雜稅和法國內部經濟陷於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1357巴黎起義和1358扎克雷起義。1360法國被迫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把盧瓦爾河至俾里牛斯山以南領土割讓給英國。
第二階段(13691380年法勝),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整頓稅制,改編軍隊。用佣軍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建立野戰炮兵和新艦隊。久格克連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元帥),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用突襲和游擊,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鑒於國內形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停戰協定。
第三階段(14151424年英勝),法國因國內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內訌、農民和市民起義,英國乘機重啟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百年戰爭以「阿金庫爾」戰役最著名,英國國王「亨利五世」率軍奮戰兵力超過自己幾倍的3萬名法軍--法國騎兵,歐陸最優秀的武士。那天清晨,在靠近法國阿金庫爾村的狹窄耕地里,亨利五世軍隊排好陣仗:弓箭手在側翼,中間是盾牌兵。這一天,是法國的災難,與英國的榮光。「亨利五世」與結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和約,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都先後猝死。
第四階段(14241453年法勝),隨著群眾參戰,游擊戰更加激烈,尤其在諾曼第。領導法國反抗英國侵略的是「貞德」(Joan of the Arc)。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香檳與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1428年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封她「戰爭總指揮」。她旗綉「耶穌馬利亞」,跨馬率兵三、四千人,5月8日,就把受困半年多的奧爾良解圍了。接著,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斗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逼退回城時,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後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1431年5月29日上午,貞德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重燃法國人民極大憤慨和愛國激情,在人民壓力下,法國當局整頓軍隊,1437取回巴黎,1441收復香檳,1450奪回曼恩和諾曼第,1453又收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方結束。
J. 請介紹一下電影《重返中世紀》歷史背景(答好有追加)
1.存在
2.是
3.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
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