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蘭·羅布-格里耶的電影內容
1961年,格里耶被邀請加入編寫電影劇本《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這部電影摘取了當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也成為了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此後,格里耶開始投身於電影界,他不僅編劇,也自己導演了《不朽的女人》、《撒謊的男人》、《伊甸園之後》等影片,他極力在影片中體現「新小說」的反叛精神和哲學意境。
格里耶分別於1966年和1983年執導的《橫跨歐洲的快車》與《漂亮的女俘虜》更是讓他在電影界樹立了獨特的地位。前者可能是他最易懂的電影,交織著現實與幻想,且充滿了幽默。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小說領域完成了10年實驗的羅布-格里耶將目光瞄準了電影小說,開始為影壇和文壇培育新型的電影小說品種。電影小說問世後,始終保持著小說文學性特徵。這主要表現在它也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以反映現實生活為著眼點,以構建故事情節為重心,從而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羅布-格里耶在他的實驗過程中,對電影小說的這種文學性特徵作出了新的詮釋。格里耶認為電影小說的中心是影像而不是形象,電影小說應該「用影像構思故事」,他認為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歸根結底是由獨立於人之外的「物」構成的。在電影小說實驗文本中,格里耶則將實驗小說中的「物」聚焦於電影藝術中的影像,使影像替代形象成了電影小說的中心。
格里耶的電影小說是一個活生生的占據文本中心位置的「形象」,這一形象的確立既受制於故事文本所依賴的背景,又是他自身保持獨立性的結果。說他受制於文本背景,是因為他是在故事文本的大環境中逐步成長、成熟的;說他保持著自身的獨立性,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他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性格特徵。這樣,格里耶就將一個本處於輔助地位、常常被忽略的角色大膽地推向前台,並毫不吝嗇地賦予其鮮明的性格特徵,構成電影小說形象塑造方面的突破。格里耶電影小說對生活的反映也頗具特色。以反映現實生活為著眼點,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共有特徵。盡管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思索反映在文本中的狀態不盡相同,但像格里耶這樣突現現實情境的虛幻性和象徵性,在以往的電影小說中,還是罕見的。
格里耶在文本中是非常注意處理攝像機運動中的距離構成和角度變換的關系的。我們知道,距離構成依賴於攝像機立足一固定的角度作推拉升降等運動,角度的變換則立足於攝像機位置的移動。距離構成更多的在同一分鏡頭的情境中,角度變換往往在不同分鏡頭的情境之中,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兩者往往又是相輔相成的。以活動著的畫面去展現故事是電影藝術運動性特徵的又一表現。攝影機和膠片共同作用所構成的影像,當然蘊含著電影藝術的運動性特徵。
在接受主義美學中,接受者的期待往往成為各種文本創作過程中明確的或隱含的關注對象。我們知道,在敘事作品中,文本提供的審美經驗與讀者的審美經驗發生碰撞形成的差異的程度,往往是決定文本成功率的關鍵。引申到電影小說文本,影像內含的種種審美經驗與向未知開放的可能前景之間必然產生的碰撞的結果,當然決定著影像自身的前景。因此,內部張力的設置需要考慮接受者的期待視野的構成。羅布-格里耶顯然考慮到接受者的審美體驗中先入為主,因而注重打破期待以引起注意和興趣。然而,審美經驗之間的碰撞如果過於激烈,會帶來兩敗俱傷的後果,這恰恰是敘述者和他虛擬世界的接受者都不願面對的。當文本內含的審美經驗偏向於離傳統無限遠時,專業人士身份的敘述者便出面用他權威的話語提示和引導接受者,以帶來雙方的融合。這種對期待視野的處理方式與文本敘述張力的設置與消解,實際上有著相當明晰的對應關系。只是格里耶的電影小說考慮的對期待視野的滿足,顯然是建立在把握他的實驗小說的基礎上的。 「新小說」派代表作家還包括杜拉斯和諾貝爾獎得主克勞德·西蒙,其風潮影響深遠,促進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發展。這類小說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歐洲和世界曾產生較大的影響。新小說派作家雖然同被公認為屬於同一個流派,但他們的作品風格彼此間相差也很大,其中有些甚至長期否認自己屬於新小說派。他們除了在文學觀念上的共同點以外,還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這個流派的產生和發展和電影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他們的創作受到電影藝術的啟發,並且其中許多後來對電影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有些在晚期乾脆就專門從事起電影這個行當來了。
法國新小說主將羅布-格里耶對新浪潮的介入,使電影進一步佐證了其小說美學:反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摒棄古老的文學神話,拒絕描繪社會、心理或記憶的經驗,轉而崇尚客觀的物主義。而雷乃請他編劇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乃是新小說和新浪潮的完美結合。跟新小說類似,新浪潮實為一場激進主義的藝術電影運動。或者可以這樣說,低成本小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新浪潮導演們就經常客串出演)、文藝片、片斷故事、邊緣人物、內心獨白、手搖攝影、MTV拍法、交叉文本拼貼……這都是新浪潮留給世界電影的遺產。
在反好萊塢商業大片話語霸權方面,法國新浪潮提供了永久的美學動力,因而居功至偉。
㈡ 關於電影《求求你,表揚我》,看懂的進來
老楊給小古發的簡訊內容是:我爸的生命出現了奇跡.他說做了好事就該表揚. 楊紅旗
黃建新的《求求你表揚我》與北北原著《請表揚我》比起來可以說是僅主情節相似,由於原有人物的身份改變、新人物的加入、眾多細節的精心設置等因素,《求求你表揚我》比原著更加犀利和大氣,如果說原著是在描寫一個堅持傳統理想的人在被現實打敗後道德全面淪喪,那麼《求求你表揚我》則把對社會浮誇風的批評擴大了全社會的各個層面,而被人詬病的原創式結尾,其實與之前的北北式結尾並列構成了開放式結局,就如同金基德在《撒馬利亞少女》一片結尾所做的一樣,如何選擇是觀眾自己的事情。
原本不太復雜的一個故事,如何改編如何設置懸念是很考驗編劇功力的一件事情,署名黃欣、一凡的黃建新把米依的身份從研究生改成了刑警;把楊紅旗這個帶有農民式狡猾和淳樸卻又帶有城市地痞習性的角色改成木訥憨厚的范偉式的民工;增加了談偉這個具有諸多男人的人性弱點(其實也可以把談偉看做是古國歌的陰暗一面化身,以兩人對話和互動來反映古國歌內心的沖突)的配角;增加了句號扮演的派出所警察等看似無關緊要的人物;加了諸如歐陽花的夏奈爾香水、撒謊外面下雨來古國歌家等等細節;在這些加工之後,黃建新成功把北北原著改編成了充滿黃氏特色的冷眼旁觀社會怪現狀的荒誕故事。
在這個電影中,大部分人都在為了不同的原因和目的而成為撒謊者,少數的誠實者在這個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而且更可悲的是,由於看到太多謊言這些誠實者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懷疑,就象古國歌對女友米依說的抓捕犯人事情也充滿懷疑一樣,隨後影片中卻以一個片頭被抓獲犯人被審問的鏡頭來側面證實了米依的話是真實的。可是不知道這些的古國歌對忽然找上門要求表揚的楊紅旗還是抱著同樣的態度——不信任,可是他沒有想到看似簡單的調查過程卻使他陷入了無法解脫的道德陷阱。
在求證救人事件真實性的過程中,歐陽花為了自己的未來和工作不受影響先是撒謊,隨後是當面對質時在氣勢上壓倒楊紅旗,後來又意圖情挑古國歌擺平此事,即使未遂後(這一段的台詞被剪輯的不太合理,其實該保留「同學們都讓我報警」之後的「但是我怕他被抓進去沒人照顧他爸爸」這句)還沒忘記給米依和古國歌製造點矛盾,但是最後卻由於西區慣犯的落網和招供而雞飛蛋打,隨身使用的夏奈爾香水和小巷追車一段也足以說明歐陽花絕不象她自己說的那麼單純,但是畢竟她因為古國歌和米依的求證過程而前途盡毀,堅持新聞真實性而傷害了當事人,這自然不是古國歌想做的。
為了證明自己確實救過人,為了給患有肺癌時日無多的爸爸一個交代,楊紅旗拚命的在證實自己,但是他也清楚知道這個證明對歐陽花來說意味著什麼,所以他一直掙扎在孝道和道義之間,也因此他才一直避免去見歐陽花,但是那個雨夜裡歐陽花裸露的身體對年近38尚未結婚的他來說是致命的誘惑,所以後來才會有一個他觀察米依目光凝聚在裸露小腿上的鏡頭,如果他不能戰勝自己,那麼在看似得不到表揚而父親又去世的後來,他完全可能對歐陽花做出他說的事情,一個見義勇為者在一系列不信任和冷遇後墮落成一個強奸者,而此時卻得到了想得到卻未得到的表揚,這豈不是巨大的諷刺?不過黃建新顯然不想僅僅以殘酷和反差作為結局,所以他布設了村支書的笑容、葬禮的儀式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細節,就是為了鋪墊出了第二個結局「楊勝利沒死並且和兒子一起去了北京」,在這個結局中,楊紅旗自然沒有為了報復而強奸歐陽花,因為他本身也為了村裡的利益默許了村支書的謊言,並且還參加了虛假的葬禮,村支書自然會告訴他這一切是為了村裡的利益,自然可以得到村裡的獎狀表揚,於是楊紅旗得到了村裡和報紙的雙份表揚、村裡免費打開了知名度、楊勝利老漢因為兒子得到表揚而心情愉快病情好轉,大家似乎都皆大歡喜,但是古國歌卻無法理解自己做了什麼把一個誠實的見義勇為逼成了一個撒謊者,他依然無法原諒自己。
片中出現的其他看似無關緊要的配角也都在不同側面表現著社會的種種怪現狀,浮誇和謊言成為風尚,而誠信和傳統卻成為笑談。村支書決定撒謊,因為他知道撒謊可以給村子和村民帶來更大的利益,可以得到上級單位的表揚,所以這種謊言不得不說;句號扮演的警察決定撒謊,因為如果說出了粉巷曾經發生過惡性治安事件的事情,派出所的社會秩序綜合治理標兵單位的表揚就會泡湯;這些人都在為了得到表揚而撒謊,唯一說真話要求得到表揚的楊紅旗也被歸於其中得不到信任,充分體現了現代社會由於道德淪喪而造成「我們不敢去相信別人」的悲哀。鞏漢林扮演的雜貨店主也是個有趣的人物,他不會去為幫助別人說一句實話或謊話,因為明哲保身是正理,但是事關自己的雨衣問題記憶力卻好的要命,不過之後說起巷子里曾發生什麼事情時他又一問三不知,其實可以大膽設想一下,那天晚上他即使聽到呼救聲也不會出去的,因為安全第一是他的基本原則;再反觀主編,當年文革時曾經報道過類似「畝產十萬斤」類新聞的人,即使他天天讀四書五經,也不過是把文革時代的浮誇風改變一下形式在現在表現而已,至於那些可以麻木的在自家報紙上踩過去的記者小編們,對自家的報紙可以如此不尊重的原因就是——他們知道那上面的東西說穿了一文不值全屬謊言。與這些人生活在一起卻又不能擺脫其影響,是使古國歌感到窒息、無奈直到最終選擇逃離的重要原因,至於歐陽花挑撥造成的他與米依之間的罅隙,倒不是重要的事情了。
在演員的表現方面,身為老戲骨的王志文表現可以說中規中矩,不過以劇情來說,他的年紀確實大了一點,一個會因為陷入道德陷阱而痛苦無奈甚至去辭職離開的人,多半不會是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家;范偉的表演絕對是亮點,不管是平時的略為口吃和著急時流利的語調還是木訥的神情都表演的非常漂亮,缺點是作為一個民工來說他的營養確實過剩了點;陳好即使洗盡鉛華也不能擺脫萬人迷的本色偶爾一閃現,但是情挑古國歌和結尾部分的痛苦憤怒混合表現的還算不錯,如果說這部戲里她是花瓶確實委屈了;至於苗圃絕對是本片最大驚喜了,好在沒讓趙薇去扮演米依,雖然她比較符合北北的原版米依形象——喜歡拈酸的小女人,但是我更喜歡黃建新版的這個可愛、健康、大咧咧卻有聰慧無比的刑警米依,古國歌與她分手,絕對是一件將來會抱憾終生的事情,嘿嘿。
音樂雖然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而且民謠歌手小河的歌曲不能算是廣為傳唱的大眾音樂,但是在有些場景中還是很好的烘託了氣氛,例如古國歌第一次見楊勝利時,音樂很有某個年代歌曲中特有的朝聖心緒,而畫面配合的是主席像、滿牆紅獎狀和斜陽中大紅被子下的枯瘦老漢(文革年代的勞模),這些紅色的畫面與整個看起來青灰色的南京相比充滿象徵意義,或許老勞模楊勝利「不自量力」去捐助別人還有教育自己兒子「要得到表揚」的想法在這個多元價值觀的社會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可笑,但是,他確實真心實意的執著於自己的理念,這樣的人值得尊重,而且最終他的病癒,也可以看做是黃建新對某個年代「精神就是決定一切的力量」的一種善意的調侃,對這樣的人來說去北京不僅是一次旅遊,而是一次虔誠無比的朝聖、一次對自身價值的全面肯定或者簡單說叫做「表揚」。
最後部分對一些細節進行有限說明,僅供各位參考,僅代表個人看法。
1、米依講述追捕逃犯的過程被古國歌認為是不太可靠的,這一段也曾經被人認為是黃建新對某些類型片的嘲諷,可是後來卻看到此犯人正被審問,這其實就是第一個暗示「說實話者往往不被信任」,給楊紅旗事件做出了鋪墊。
2、楊紅旗的一段「肉包子與幸福」理論被認為是一種社會下層仇富情緒的反映其實冤枉他了,因為這段心理活動原本是古國歌的,而結尾一句是「同事沒被楊紅旗纏著而我被纏著,所以他們就比我幸福」
3、歐陽花去游泳館一段,換好衣服出來後就使用了夏奈爾香水,這說明她把香水放在了隨身的包里,作為一個學生能隨意使用這么貴的香水,難怪米依會憑借「直覺」說歐陽花有問題,這是對其個人生活產生懷疑後對其道德全面產生懷疑。
4、古國歌在看談偉拍攝的照片時表現的欲刪又罷還要看幾眼的表現,說明老古其實對歐陽花這樣的女孩子並不是沒有「綺麗」的幻想,但是所以能拒絕情挑依靠的不僅是對米依的愛,還應該有個人道德底線在起作用。
5、歐陽花來古國歌家一場戲里,由於台詞的有頭無尾,使我感覺這段剪去了部分鏡頭,因為按照台詞對原著的忠誠度,這一部分沒理由把表現歐陽花性格的「但是我怕他被抓進去沒人照顧他爸爸」這句台詞去掉。
6、歐陽花所以會對米依示威式的一笑,自然是出於之前對質時察覺出米依走嘴說出「犯罪嫌疑人」的破綻的一種報復,這使米依之後堅決要查出那個慣犯是誰並去學校找歐陽花核實情況的舉動看起來有幾分報復的意味,自然,這是女人對女人的報復,合理的很,不過這卻造成了古國歌的離開。
7、楊勝利的葬禮上按照官方說法有許多破綻,例如「葬禮在山坡而不在家」「參加葬禮的只有村幹部沒有村民」不過所謂的「燒復印獎狀」一點我並未發現,但是村支書的笑容確實在眾人中非常突兀,而楊紅旗的趕古國歌走與其說憤怒,不如說一種心虛的表現(因為這大概是他第一次撒謊)和對逼他撒謊的村幹部們的憤怒,而且供桌上用紅燭也確實很詭異,另外獎狀類的東西不該是陪葬而應該是焚燒的,因為按照農村說法不燒的東西到不了地府(不過如果真燒了楊勝利會找人拚命的),外加作為獨子楊紅旗沒有按照農村規則披麻戴孝,不過這些事情,古國歌和主編都不會注意的。
8、最終結尾,楊勝利面對古國歌的笑容沒有愧疚,因為他只有他鄉遇故知的欣喜和兒子被表揚的自豪;楊紅旗的笑容憨厚中帶著羞愧,因為他終於從誠實者滑向了說謊者,為了避免古國歌說什麼揭穿整件事情,他盡快的離開了,之後發了一條簡訊給古國歌,不過這其實是個敗筆,因為按照之前楊紅旗的自行車被城管拉走一段看來,此人貌似大字不識幾個,發簡訊這事兒對他有點高難了,發一個「我」字估計還要用拼音「嗚哦」的拼個不停呢。
㈢ 《看不見的客人》劇情很燒腦,怎麼才能看懂
《看不見的客人》是奧里奧爾·保羅導演的懸疑電影,該片於2017年9月上影,曾被網友評為2017年最佳懸疑劇,至今仍然高掛在口碑排行榜上第35名。但是也有很多網友表示看不太懂劇情。其實,對於極少看懸疑劇的朋友來說,只看一遍的話,確實不是很容易看懂,更何況這部片子是西班牙導演的作品,文化形態、思維方式、表達形式的不同,也會給理解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文學影視作品是文化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西班牙的傳統文化和我國的文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不同文化理念下形成的三觀自然也是不同的,對事件的處理方式也不同,總之,想要理解外國的影視作品,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多去了解他國的文化,有了文化作為根基,那就不會有看不懂的情況出現了。
㈣ 只看過電影介紹,忘記了名字。講的是一個男人來到了一個城市,那個城市裡的人都不會說謊
《謊言的誕生》(The Invention of Lying)
這部喜劇片講述在一個幻想的世界裡,謊言這種概念根本不存在,而某天男主角發明了謊言這種東西,並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一個走投無路,窮困潦倒的年輕人馬克(瑞奇·熱維斯飾)為了生計撒了一個謊,於是他開始接二連三的撒謊,在這個只說真話的世界裡,馬克一個又一個的謊言給自己帶來了不少名利,事業也開始騰飛。後來馬克必須要從謊言中抽身出來,真心真意的對珍妮弗表白,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樓主,你看看是這部嗎?因為我有印象的也就感覺這部像了……
㈤ 外國電影淘金那裡水裡都有好多鑽石,淘到的寶貝都要上繳,其中一個人撒謊不上繳被鐵鉤鉤住舌頭弔死了
電影:亞馬遜寶藏 訂閱
別名:Das Geheimnis Des Blauen Diamanten,Treasures Of The Amazon,Greed主演: 史都華·惠特曼 / 唐納德·普利森斯 / 約翰·愛爾蘭 / Sonia Infante導演:René Cardona Jr.類型: 驚悚 / 冒險 / 動作 / 劇情總播放量:0挖土豆數:0地區:美國年代:1985土豆指數:0評論:0
在亞馬遜的熱帶叢林,有一個神秘的食人部落,這里的女人生性淫盪粗野,男人則凶暴嗜殺。他們由酋長暴力統治,他們生吞活食,嗜殺生命,狂情縱欲。這個叢林里蘊藏著豐富的天然黃金、鑽石,為找到它們,希伯萊海盜格里克(史都華·惠特曼飾)、殺人王等瘋狂掘金者各自帶著一隊人踏進了恐怖叢林,叢林里各種毒蟲猛獸、沼澤遍布,凶險萬分,酋長對侵入領土的冒險者十分憤怒,下令格殺勿論,割下一外來人的頭顱在族群中獎賞兩個美女,當冒險者找到了夢寐以求的財富,而大部分冒險者卻成為食人族和猛獸的美餐。這時出現了一個性感的土族女人改變了一切,一場驚心動魄的人獸大戰即將展開
㈥ 文章於洋電影叫什麼
文章於洋共同出演的電影叫《測謊人》。
《測謊人》是由楊沅翰執導,馬麗、文章、梁超、於洋領銜主演,馬精武、張雙利、游本昌、楊新鳴主演的喜劇電影。
影片講述了文章飾演的「撒謊大師」左南和馬麗飾演的「測謊人」馬小凡,原來是一對熱戀的情侶,但在一次相約拍婚紗照的時候,左南因為被人拉住幫毀拿社區的一群居民做登記,結果錯過了約會,從此認為馬小凡是一個感情的女騙子,對愛情失去了信心,成為了一個到處騙人錢財的「撒謊大師」。
而被爽約的馬小凡也纖陸搭由此認為男人都是騙子,所以成為了一名測謊人,她要測出對愛情虛偽的男人們的謊言,但在現實中發現,當男女之間的一切謊言都被測出的時候,原本的愛情和婚姻也消失了,好心變成了辦壞事。
該片於2021年8月1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評
《測謊人》由楊沅翰執導,講述了只能口吐真言的職業欺詐師與說實話被網暴的「鑒渣」測謊人面對犯罪團伙威脅,在愛與謊言中尋找彼此內心答案的故事。
一個如此淺顯的拍婚紗照爽約誤會,成為了影片最關鍵的敘事元素,這是影片敘事動力不足的表現。有觀眾認為該片的情悉知節「幼稚無聊,劇本像白開水一樣」,原因也在此。
此外,能夠看得出來,文章在這部影片中使盡了全力,想做到最好,但他的表演太浮誇了,面部肌肉都變形了,左南這個角色卻一點也讓人喜歡不起來。
㈦ 撒謊的男人內容簡介
阿蘭·羅伯-格里耶的電影藝術在兩種不同形式下展開,一種針對觀眾的電影,作用於感官,另一種針對讀者的電影小說,作用於智力。
《撒謊的男人》收錄了同名電影的草稿、劇本大綱以及對白劇本。電影講述了外鄉人鮑里斯來到一個小鎮,鎮上的人在談論一個失蹤的人。鮑里斯開始向所有人敘述他和失蹤者的關系,但他不斷調整甚至否定自己的故事,根據談話對象、情境以及現實的提示,讀者則跟隨他在虛構的故事閃回與現實場景之間穿梭。
在電影中,失蹤者的妻子、妹妹和女僕之間流動的曖昧情愫,與鮑里斯一起玩的情愛游戲,為電影蒙上了夢幻的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說,《撒謊的男人》是唐璜的一種再現。鮑里斯選擇只在他自己的話語上建立真理,即便它有悖於歷史,他在這一賭註上游戲他的人生。